走進小石潭記世界

時間:2024-11-15 17:43:44 曉怡 小石潭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走進小石潭記世界

  在年少學習的日子里,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到明清八股,都屬于文言文。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看懂文言文發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走進小石潭記世界,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是游記散文中的杰作,而《小石潭記》更是歷代傳誦的散文名篇。面對這樣一篇情景交融的優美散文,我們在教學時如何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去領略小石潭的美景,體會柳宗元的感情呢?我在教學中嘗試從“讀──畫──寫──音樂賞析”這幾個環節入手,尊重學生閱讀中獨特的感受、體驗,讓學生在賞景品情中“走”進了小石潭。

  一、在“讀”中走進小石潭

  文言文的教學離不開讀,只有多讀多背才能培養文言語感,理解文章思想內容。但讀也要講方式,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來確定相應的讀書方式。在《小石潭記》中,我安排了三種讀書的方式:

  1、誦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好句子停頓,讀得流利,讀懂文意,通過誦讀,落實字、詞、句,疏通文意,初步感知課文。

  2、在“畫”中讀:

  在教學中,有一個“評畫”的環節,要求學生點評同學們為小石潭作的畫。在評畫的過程中,教師根據每一幅畫的特點,讓學生選讀相應的文段。達到以畫促讀,以讀入畫,以讀入情的目的。如:有──幅畫形象地畫出了潭中自山自在的游魚,就讓學塵邊賞畫邊朗讀“潭中魚可百許頭……似與游者相樂”這一文段,讓學生品味作者對水中游魚栩栩如生的描繪。有一幅畫畫出了隨風搖動的竹林及柳宗元坐在潭邊的背影,就讓學生朗讀“坐潭上……乃記之而去”這一‘文段,使學生品味到了小石潭幽寂的氣氛及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3、品讀:

  在引導學生領略了小石潭的美景,體會了作者游小石潭的復雜心情后,請學生選出課文中自己最欣賞的一段,體會它山情入景,山景及情的寫法,然后放聲朗讀。在讀中品,在品中讀。

  在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讀中勾勒出小石潭的形象。就這樣,在不同的閱讀方式中,學生就會漸漸走進小石潭中。

  二、在“畫中”走進小石潭

  《小石潭記》中的景物描寫細膩逼真,文中的各種景致具有很強的畫面感。但僅讓學生透過文字來感知小石潭,再怎么發揮想象,小石潭都還只是一個模糊的影子。為此,我在教學中設計了兩個環節:

  1、深入閱讀課文,畫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

  學生要準確地畫好小石潭,就必須深入閱讀課文,自己去體驗、去探究,根據自己人對課文的理解來構思、創作。在閱讀──構思──畫畫這一過程中,激發了學生閱讀潛能,發揮了學生自主探究的主體性。每一幅畫都體現了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2、評畫:

  將學生的畫用實物投景儀投放出來,要求學生以課文句子為依據,點評出每幅畫的優點與不足。如:有──幅畫畫的是一條小溪及溪邊的竹林,學生點評時就指出:“課文中的小石潭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及‘其岸勢犬牙差互’,而你這──幅畫沒有畫出小石潭的這個特征來。”再有一幅畫畫的是柳宗元坐在潭邊,低頭凝視水中的游魚。學生點評時就指出:“這幅畫的優點在于很好地體現了文中‘潭中魚可百許頭……似與游者相樂’這一個片斷,畫出了柳宗元為游魚之樂而樂的情景。”這樣,在評畫的過程中,學生既加深了對課文句子的理解,又能對自己畫中的小石潭進行不斷的修正、完善。這個教學環節,山眼(文字)中之潭到心中之潭,再由心中之潭到畫中之潭,一個幽靜秀美的小石潭逐漸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個抽象模糊的影像了,學生由“畫”走進了小石潭。

  三、在“寫”中走進小石潭

  通過“讀”和“畫”兩個教學環節,學生對小石潭有了更具體可感的認識。這時候讓學生描寫小石潭,就不是無話可寫,而是急于要寫,樂于要寫了。因此,我又設計了這個教學環節:描寫小石潭。先請學生用一個字來概括小石潭的特點,再以“小石潭真__________啊!”為題,用描述性的語言寫出自己對小石潭的印象。經過教學實踐證明,在“讀”和“畫”的基礎上,學生已是“胸中有潭”。潭中那清澈見底的泉水,怡然自得的游魚,潭邊那奇形怪狀的巖石,互相纏絡的古樹翠蔓……這種種的形象在學生心中已是呼之欲出了。此刻要組織語言來描寫小石潭就如蠶繭吐絲,源源不斷。因此,學生胸中之潭又化為筆下之潭,在“寫”的過程中;學生又走進了小石潭。

  四、在“音樂”中走進小石潭

  叔本華曾經指出“音樂的可能性和功能超越其它一切藝術之上”,“音樂比文字更有力”。確實,音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更容易溝通人與人之間的心靈。因此,在《小石潭記》的教學中,我設計了這個環節:音樂賞析──與柳宗元共鳴。讓學生走進音樂,讓音樂帶領學生去觸摸柳宗元的心靈。先是讓學生傾聽──段古箏彈奏,然后思考以下問題:你在樂曲中聽到了什么?你認為這段樂曲與課文的思想內容相吻合嗎?它能體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嗎?在或緩慢或急切,或清幽或憤懣的樂曲聲中,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經歷宋體驗,有的感受到了小石潭的清幽寂靜,有的感受到了柳宗元的孤獨凄涼……理解了柳宗元寄情.山水,因景而樂;又觸景生情,因景而悲的復雜心情。音樂成為一個媒介,讓學生融入音樂中,融入景中,融入情中,與作者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共鳴。音樂拉近了學生與作者距離,讓學生真正走進了情景交融的《小石潭記》中。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宋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小石潭記》的教學正是基于以上體會進行設計的。

  拓展:小石潭記的賞析

  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所寫的散文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他寫的山水游記,一直為廣大讀者廣為傳誦。《小石潭記》就是其中的遺篇優美的山水游記。

  一、這篇游記的“景美”,突出的表現在對各種景物的描寫上

  水美:寫水,先聞其聲,有“如鳴佩環”的感受。接著直接的稱贊水的清冽。并且還有(游魚)“皆若空游無所依”來襯托水的清澈透明。

  石秀:水潭是以整塊石頭作為底子,走近潭岸觀察到許多的小石塊從潭底反卷出來,就象是小石礁、小島嶼、小石壘、小石巖似的,秀美極了。

  樹翠:岸上的樹木蔥蘢青脆,藤蘿纏繞著樹枝,微風吹拂,不停的搖動著,連接著,顯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作者對潭中“游魚”的描寫更具特色:抓住游魚的情態,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細膩的刻畫。“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是從靜止上描繪游魚的情態,又用擬人方法描繪出魚兒“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的動態美。所描寫的游魚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斗折射行,明滅可見”使用比喻的手法,描寫了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曲折折的排列著,又像一條蛇那樣彎彎曲曲的爬行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

  二、這篇游記所表現出來的“情真”。主要是作者在游玩山水之時所表現出來的真實感情

  例如,聽到小溪潺潺的流水聲,就好像聽到了“叮咚”的泉水聲,這聲音猶如玉佩玉環相碰撞發出的清脆悅耳的聲音,心里感到非常高興;當觀賞到潭中魚兒游動的情態,好象是與游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里,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躍心情。這種由情如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游記的一個突出的特點。

  雖然眼前的美景令人陶醉,作者暫時忘記了因參加當時的政治改革活動,遭受保守勢力的排擠的憂憤,可是因小石潭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林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情色凄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悵幽涼。作者觸景生情,自然而然地有產生了抑郁憂傷的感情,這一點是作者低沉情調的表現。

  所以,我們說這篇山水游記,作者通過寫景,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感情融入了優美景物之中,深刻表達了作者當時的思想感受,是一篇“景美情美”的優美的山水游記,值得我們好好領會。

【走進小石潭記世界】相關文章:

小石潭記08-29

《小石潭記》01-20

《小石潭記》教案05-30

小石潭記教案06-08

《小石潭記》賞析09-16

小石潭記的教案09-09

《小石潭記》說課稿09-27

《小石潭記》 教案06-28

小石潭記反思08-23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午夜国产在线视频 | 日本亚欧精品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成人 | 欧美精品一级在线播放 |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メイド | 亚洲AⅤ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一区二区欧美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