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徐志摩《再別康橋》的“美”
《再別康橋》中依依惜別的深情和美妙的韻律節奏絲絲入扣地結合在一起,“音樂美”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徐志摩《再別康橋》的“美”,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徐志摩是中國現代詩壇上布爾喬亞的“開山”詩人和“末代”詩人,在中國現代詩壇上影響深遠。他的詩歌是美的象征,“美”是其詩歌的精髓和生命。1928年一個夏天的夜晚,故地重游的詩人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歸國途中,詩人用《再別康橋》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詩中描述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生活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雋永,給讀者展現了詩歌的意境美、意象美和音樂美。
一、意境美
品味《再別康橋》,最先使人感受到的是詩歌中優雅柔美的意境。整首詩歌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云彩”等起筆,接著用虛實相生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建構起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以及眼前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全詩給人描繪了一幅抒情的動態畫面:在燦爛的夕陽、瑰麗的云彩映照下,一個深懷依戀之情的年輕學子,舉手勞勞、別情依依地與母校道別。他難移寸步,久久地、靜默地立在校園的小河邊,從西天的云彩移目到河畔的柳枝,從河中的水波透視到河底的水草,心中生出無限的留戀與感慨。他時而移情于母校的一草一木,時而暢想學子時代的歡樂時光,面呈幸福與微笑,陶醉在昔日的自我之中。但現實的自我是那么無奈,他的神情一下子變得嚴肅凝重,在傍晚時分的靜寂之中,凝視人生。在猶豫、徘徊、一步三回頭后,抒情主人公終于再次舉手,輕揮一下,與母校告別。畫面中的抒情形象顯得孤獨、落寞而且心事重重,體現出悵惘、郁悶的情感。第四節在全詩居于核心地位,詩人的真情實感在本節中充溢:“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短短四句詩勾勒出一個寧靜的夕陽晚照下的場景,為作別營造了恰如其分的氛圍。詩人曾說:“那四五月間最漸緩、最艷麗的黃昏,那才真是寸寸黃金。在康河邊上過一個黃昏是一服靈魂的補劑啊!”再如,詩的開頭有意連用的三個“輕輕的”,一下子就表現出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讀者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飄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輕輕的來,輕輕的走,又輕輕的告別,即使那揮手的招呼,也那樣優雅靜謐,切合著康河的寧靜之美,陷入了一片寧靜和諧的意境之中。
二、意象美
作為一位富有浪漫氣息的詩人,徐志摩對自然的偏愛比前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的詩歌意象大都是一些輕盈、纖巧、空靈、飄逸的自然意象,如,風、云、月、星、雪、蓮等。尤其是輕靈變化的“云”,在其詩中出現率極高,詩人的筆下有過“云彩”“白云”“黃云”“烏云”“云影”“紫云”“緋云”“褐云”“云濤”“云潮”等意象,可謂是在五彩斑斕的云海中云游,直至最終消失在生命的云端。
除“云”之外,《再別康橋》中還有“金柳”“青荇”和“榆陰下的一潭” 三個極具特色的意象。作者把岸邊夕照下的柳樹稱之為“金柳”,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這一體現色彩的生動描繪,既喻出其形態的美好,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誰能夠舍得離開美麗的新娘呢?“艷影”“蕩漾”在“我的心頭”,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第三節詩寫了康河的水草“青荇”,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愜意而平靜。“青荇”的招搖不僅沒讓人覺得做作,反而讓詩人覺得這更惹人愛憐,他甚至愿意融入其中,做一條水草。物我合一,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愿意永遠留在這康河,“生于斯,長于斯”。那“榆陰下的一潭”被詩人比作是天上的彩虹,還沉淀著彩虹一樣的夢。這五彩斑斕的潭之美,美到讓作者墜入“夢”中,充滿了夢幻的色彩。“夢”是作者作別康橋時選擇的一種寄托:有樹蔭的存在,使潭水上呈現出并不整齊的影子,所以說是破碎的;它雖已破碎,卻更讓作者把對康橋的依依不舍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詩人通過借景抒情來貫徹新月派“理智節制情感”這一詩歌原則的體現,而且通過景物意象突出了畫面感,也是對“繪畫美”的成功實踐,充分體現了新格律詩派的藝術主張與風格。
三、音樂美
《再別康橋》中依依惜別的深情和美妙的韻律節奏絲絲入扣地結合在一起,“音樂美”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詩歌每節兩韻,節節轉韻,所采用的韻腳多是發聲綿長的復韻母,形成一種既韻味悠長又瀟灑靈動的聽覺效果。“輕輕地”“悄悄地”這類疊詞的使用,也奠定了詩歌舒緩輕柔的調子,流露出詩人依戀之時惆悵、傷感的情緒。詩歌外在的“建筑美”也精心構造,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每一小節句式整齊且類似,音節和諧,節奏感強,回環復沓,構成一種反復循環的吟唱效果。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一圈圈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感受。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特別是最后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盤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云彩呢?全詩一氣呵成,蕩氣回腸,就好象是一首描寫他“詩化人生”的歌曲,完美地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再別康橋原文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創作背景
此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心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中國南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號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康橋情節”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上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于他當時時間比較緊急,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賞析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后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后的“西天的云彩”,為后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里“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蕩漾”,把牽掛表現得非常形象。他運用的手法是比擬(擬人、擬物)。這節與第三節詩聯系緊密:“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第三節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著詩人的到來。還有,它并沒有完全脫離中國詩歌的意境,它和中國的古詩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節是化客為主,第三節是移主為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這兩句詩正好表現出徐志摩和康橋的密切關系。這就是所謂的: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的風光中,抒發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第四節是轉折點:“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這節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征手法的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這個"揉"寫的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的破滅。聞一多先生紀念他的長女夭折時寫了一首詩,曾用了一個比喻:“像夏天里的一個夢,像夢里的一聲鐘。”說明夢境是美好的,鐘聲是悠揚的,然而是短暫的,所以彩虹似的夢似美麗而短暫的。1927年徐志摩的夢想破滅了,又與陸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節,“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這節詩是徐志摩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了兩年。他那時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懷著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的生活,帶有象征的意味。
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回到現實仍然是哀傷,所以“悄悄是離別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第六節詩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現了徐志摩對康橋的情感,集中表現了離別的惆悵。這節詩就需要聯系別的詩,包括古詩來理解。“悄悄是離別的笙簫”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蘇軾的《赤壁賦》中描述了蕭聲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聲是歡悅的,所以“簫”來比喻“悄悄”來說明詩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動作帶有詩人的感情,接著"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歌講究精練,一再重復“沉默”“悄悄”“輕輕”,是強調重點,并不是浪費語言。
其實“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中的語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再如蘇軾的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他回憶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憶他們相見的時候“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此處無聲勝有聲”,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使用反襯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開,可惜好友欲離我而去。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下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內”。“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往往用在評價詩,意思詩不說愁,卻把愁表現得最為恰當,看著朋友走掉,長久孤立的站著,表現感情的深厚。如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即抒情”。所以“唯見長江天際流”有很深長的意蘊,又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都是這樣的好詩詞。說沉默時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達時機、船都已走了,但送別的人佇立不動,若有所思。結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康橋尚且如此,詩人何以堪?實際反襯了詩人對康橋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帶著詩人的主觀感情了。
第七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夢,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帶走,因此再別康橋不是和他母校告別,而是和給他一生帶來最大變化的康橋文化的告別,是再別康橋理想。
《再別康橋》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新月詩派的“三美”,即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音樂美是徐志摩最強調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復的,加強節奏感,且其中的詞是重疊的,例如“悄悄”、“輕輕”、“沉默”,再者每句詩換韻,因為感情是變化的,所以不是一韻到底的。再是音尺,“輕輕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潑好動的性格,再是壓韻。所謂建筑美,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筑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視覺美,音樂是聽覺,繪畫是視覺,視覺美與聽覺美融通,讀起來才會感覺好。再談到繪畫美即是詞美,如“金柳”、“柔波”、“星輝”、“軟泥”、“青荇”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動態感和柔美感。
這三者結合起來,徐志摩追求“整體當中求變化,參差當中求異”,顯示出新月似的特點和個性,概括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飄逸的風格。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臺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筑美。詩的語言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伴隨著情感的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悅耳徐緩的散板,輕盈婉轉,撥動著讀者的心弦。
詩人聞一多20世紀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新月派代表詩人。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留學學習經濟,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
【徐志摩《再別康橋》的“美”】相關文章:
徐志摩《再別康橋》05-20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01-06
徐志摩《再別康橋》賞析01-09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賞析03-22
徐志摩《再別康橋》(合集)05-22
徐志摩《再別康橋》(薦)05-25
(優選)徐志摩《再別康橋》05-25
徐志摩再別康橋全文06-03
徐志摩《再別康橋》賞析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