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再別康橋》教學課例
打小就喜歡《再別康橋》這首詩,很想有機會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為它唯美的意境而陶醉。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再別康橋》教學課例,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時期以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非指示性”教學是鄭逸農老師一直在研究的一個教學方法,它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以一種全新的理念和視角引起了語文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它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對學生自我發展的要求,都明顯的體現出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這與新課標所倡導的“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不謀而合!胺侵甘拘浴苯虒W無論從理念還是實踐上都對語文教學有著值得借鑒的價值。
一、“非指示性”教學理念
“非指示性”教學是在新課程背景下提出的,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的一次改革,從提出后一直在不斷地充實和發展。但無論怎樣發展,都一直堅持著“二不”、“四自”原則。
“二不”,即“不指示學習目標,不指示問題答案”。教師在教學之前不主觀的限定一個或幾個教學目標,而是在課堂的教學中產生,學生根據文本的內容和特征,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生成學習目標。教師“不指示問題答案”,教師的講授不是唯一的標準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每個同學都有對文學作品的不同理解和感受,強調學生對文本的體驗性和多元性。
“四自”,即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既不以教師為中心,也不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不會對學生產生“先入為主”的影響,而是由學生圍繞自己確定的學目標進行討論、判斷。在討論的過程中,發散思維,自主表達對文本的理解,并在學習結束后,進行反思和評價,自主生成語文素養。
二、在“非指示性”中欣賞康橋的寧靜之美
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學生需要根據自身的認知和情感的體驗去確定學習目標,問題的答案也不是由老師公布,而是學生思考討論之后得出。鄭老師讓學生在備用紙上記錄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學生邊讀邊思邊寫,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為了更好的從實踐中理解“非指示性”教學的理念,將結合《再別康橋》的課堂實錄進行簡要的評析。
1.細讀研讀
鄭老師在對《再別康橋》的背景作介紹之后向同學提出要求:“初讀詩歌,并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毙〗M交流后,學生暢所欲言,把對詩的初步理解用真摯的情感表達出來。而鄭老師卻沒有立即作出回應,而是讓學生再讀一遍,在讀的過程中思考“本文你最想學習的是什么?并把想法寫在備用紙上,作為自己的學習目標!睂W生圍繞詩的“語言”、“意境”、“情感”等角度確立學習主題。
葉圣陶先生說“教師當然需要教,而尤其致力于‘導’。”在“非指示性”教學中,鄭老師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詩篇,并自主確立學習主題,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通過研讀,學生有了自己的真實看法,并能夠做出相應的判斷。
2.欣賞交流
鄭老師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圍繞學習主題,以研究性閱讀的方式,邊讀邊寫,及時捕捉閃現的靈感,通過小組的學習和老師的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有著新穎個性的見解。有的同學指出學習的主題是語言。詩中運用了大量華美的辭藻,給讀者很大的吸引力。全詩還運用了擬人、比喻的手法,使人讀后有種魂牽夢繞的感覺;而有的同學則從整體把握全詩,認為全詩的結構美!敖鹆、青荇、一潭”按著從高到底、從遠到近的方式進行描寫。第四段末尾一字是“夢”,第六段開頭緊接著就說“尋夢?撐一支長篙!薄嵰蒉r老師把課堂交給學生,把欣賞、感悟的過程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其中盡情的發揮,從而更好的領悟出《再別康橋》中所蘊含的深刻內涵。
3.探究討論
鄭逸農老師在課堂中的討論是隨處可見的,學生的一些問題也是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產生的,在交流之后,把學生的閱讀理解引向深處,選出具有典型代表的例子,小組內無法解決的問題再全班討論,充分激發了學生的研討興趣,更加強調了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從而可以看出鄭老師注重學生閱讀理解的多元化,并始終遵循“非指示性”教學中的“二不”原則。
例如:在鄭逸農《再別康橋》的課堂實錄中,當討論“詩中為何寫‘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這一問題時,學生們積極表達了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學認為,“沉淀”是指難溶解的物質沉到溶液底層。說明水很清。有的同學則認為,體現出作者原本有很美好的愿望,而現在卻因為理想沒實現,感到很失落。更有的同學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沉淀著彩虹似的夢’是否有消極意義?”……
在整個教學案例中,同學們的交流和研討都沒有標準的答案,會因每個人知識、經驗和能力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理解。鄭逸農老師重視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平等對話,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啟發和探討。課堂中師生共同參與,共同成長。一個有平等觀念的老師,才能更加關注學生的整體發展。
三、“非指示性”教學對語文教學發展的意義
新課改的目標中提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態度;”“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其目的在于釋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轉變學習方式!胺侵甘拘浴苯虒W的創新理念,對于語文教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在“非指示性”教學中,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問題,更新教師觀念,要根據學生的學情和具體的課堂教學情況來進行課程安排,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溝通和組織的能力,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積累語文素養,及時進行教學反思,使教師的專業技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非指示性”教學強調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確定學習目標、探究問題答案。學生在學習中,教師不占用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真正在邊讀邊想中發現了疑難并主動尋求解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者,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培養了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自主成長。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感受作者對康橋的深深依戀之情;
2、通過誦讀法與涵泳法,品析詩歌所蘊含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3、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在理解感悟中提高新詩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在理解感悟中提高新詩的鑒賞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誦讀法與涵泳法,品析詩歌所蘊含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講課之前,老師想先問大家幾個問題。還記得幾個月前從初中畢業時的情景嗎?大家在告別自己的母校時心情是怎樣的?
(請若干同學簡單分享自己的心情)
除了離別母校,我們的人生中還充斥著其他各種各樣的離別。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也用文字記錄下了自己的離別感受,大家有沒有想到一些與離別有關的詩詞呢?
。▽W生說出想到的詩句)
這些都是古典詩歌中十分經典的離別詩詞句。而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是一首不太一樣的現代離別詩——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二、標題分析
關注詩歌題目是鑒賞詩歌的第一步,大家從這個標題中能獲取哪些信息呢?
。x別;再次離別;別的是康橋)
PPT展示徐志摩三次告別康橋的背景資料。
。1922年,徐志摩從劍橋進修回國,寫下長詩《康橋,再會罷》;1926年,旅游后寫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第三次旅游英國,獨自回到母校,朋友們都不在,回國途中于中國海上寫下《再別康橋》。)
三、一輪誦讀
1、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注意生字詞的讀音(青荇、榆陰、長篙、漫溯、笙簫)。
2、大家覺得這首詩的韻律讀起來美不美?為什么美呢?
明確:
①“輕輕”、“悄悄”等疊詞的反復使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
②每節押韻,逐節換韻,具有音節的波動和韻律感;
③回環復沓,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
這種由詩歌韻律和諧、節奏鮮明所帶來的美感,我們稱之為“音樂美”。
3、詩歌與其他文學體裁相比,有個十分突出的特征——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感。如果把詩里的每個字看成一塊磚,把整首詩看成一棟建筑物,大家認為它美嗎?(PPT展示本詩的不同排版方式讓學生比較。)
明確:從段落上看,每節四句,各句錯開,整齊劃一。
從句子上看,每句6-8字,大致相等,具有句的整飭和節的勻稱。
這種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所帶來的美,我們可以稱之為“建筑美”。
四、二輪誦讀
1、我們已經一起分析了這首詩的音樂美和建筑美,F在請大家一起齊聲把詩歌朗讀一遍。這次注意體會詩歌的內容美在什么地方。
2、在課堂一開始,大家回憶了不少古人寫離別的詩詞。徐志摩的這首詩和這些詩歌相比,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作別的卻不是人,是景物。用西天的云彩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具有詩意,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3、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有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請大家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組選擇一至兩個比較喜歡的意象,討論這個意象好在哪里,有什么特點,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小結:詩人選擇了巧妙的意象,并用華美的辭藻表現出來,使整首詩具有色彩感與動態的美感。這種畫面感的美我們稱之為“繪畫美”。
4、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剛剛我們已經從細節上考量了作者的情感,那么整首詩中詩人的情感又是如何變化的呢?
明確:作者情感變化圖
5、請一位同學根據情感變化圖,朗讀詩歌。讀完后大家點評其對感情的處理是否合理。
五、三輪誦讀
1、通過剛才反復的朗讀,我們整理出了這首歌具有“三美”——音樂美、建筑美和繪畫美。
PPT展示:
事實上,“三美”是由聞一多提出的創作主張,也是新月派的理論基礎。新月派,又被稱為“新格律詩派”,在新詩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新詩理論,并在創作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驗。本詩的作者徐志摩,便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2、接下來老師還要給大家提個問題——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作者告別的僅僅是康橋嗎?
預設:學生回答大致會出現三類。第一,詩人向母校劍橋大學告別;第二,詩人向過去的自己告別;第三,詩人向自己的意中人告別。
3、剛剛我們對詩歌的解讀都是基于詩歌本身,但是,文本解讀也同樣強調“知人論世”,即在解讀文本時需要了解作者,了解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從而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PPT展示徐志摩在康橋大學期間的資料。
總結:三段材料分別反映了徐志摩在康橋大學期間自由的大學生活、美好的情感回憶和資本主義理想。這些既是詩中所提到的“彩虹似的夢”,也正是作者所依依不舍、難以割舍的。
六、總結
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如果說王國維的詩歌體現的是中國古典山水畫,那徐志摩則用他的畫筆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艷麗的西方油畫。我們能夠在詩中讀出詩人真摯的情感蓄積,正是因為詩人精心雕琢的形式、純熟技巧的運用、珠圓玉潤的華藻。這樣的詩怎么能不美呢?最后請大家帶上這節課對詩歌的理解,配上老師為大家準備的背景音樂,再集體朗讀一遍《再別康橋》。
提示:播放背景音樂。
七、作業布置
閱讀《康橋,再會罷》與《我所知道的康橋》,對比三篇有關康橋的詩文中作者情感的不同。
【《再別康橋》教學課例】相關文章:
以《再別康橋》為例淺談詩歌教學10-29
柳宗元《漁翁》課例06-25
圓明園的毀滅課例10-25
《圓明園的毀滅》課例08-19
鄉愁優秀課例05-30
《鄉愁》教學課例及反思(通用10篇)09-28
再別康橋優質課教學設計04-21
再別康橋的說課06-18
《小石潭記》教學課例范文(精選11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