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詩歌《再別康橋》鑒賞教學
關于《再別康橋》鑒賞教學要如何進行教學呢?大家是否知道呢?下面來看看!
詩歌鑒賞教學歷來是教師們所頭疼的問題,究其原因,一是因為詩歌本身具有含蓄凝練的特點,不易分析;二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得其法,沒有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套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這個問題做了一定的研究,得到一些經驗和方法,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以下四點:知人論世介紹詩歌背景、反復誦讀打好鑒賞基本功、移情于詩體會作者思想感情、講解藝術手法領會詩歌玄妙。
一.知人論世介紹詩歌背景
所謂“知人論世”就是為了正確客觀地理解文學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對作者及時代背景的介紹,能使學生對作品有一個整體感知,并讓人容易進入理解進而鑒賞作品。徐志摩(1987-1931),新月派。中國新詩史上最為瀟灑飄逸的一位詩人,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始終未放棄對愛、自由和美的追求,這種追求集中體現在其詩作中他的詩清新秀麗,想象豐富富于爛漫氣質。《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著名詩作,在其諸多詩篇中也最具代表性。他曾在英國劍橋大學留學,“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波動的”,可見康橋在作者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在作者眼中,劍橋無疑就是這種愛、自由和美的化身,他在三游劍橋之后,懷著無限的愛意和眷戀之情寫下了這篇動人的詩作。通過這樣的介紹,學生會對徐志摩的生平創作風格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二.反復誦讀打好鑒賞基本功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反復誦讀,一方面能夠增強對詩歌的認知,解決生字、詞、句,增加知識儲備,為鑒賞打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從誦讀聲音的高低、快慢、急促、舒緩變化中,直觀感受作者情感的升沉起伏,初步體會詩歌的節奏是如何隨著作者感情變化而變化。詩歌是一種極為凝練的藝術,寥寥數語就能表達一種很深厚的情感,這就需要理解掌握詩歌的每一個字詞。如詩中的“長篙”“漫溯”和“笙簫”。《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誦讀過程中會有明顯的情感變化。第一節“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每行六七字,相對平整,正好對應作者相對沉靜的感情,沒有多少起伏。緊接著作者心情開始高揚,沉浸在康河的柔波里;最后“悄悄地我走了”作者的心情跌落到了極點,不得不沉默的作別康河。另外,詩的每節都押韻,并逐節換韻,尤其是第一節與第七節“輕輕地”“悄悄地”的反復運用,使全詩極具回環往復的的音樂美,讀罷如有余音繞梁之感。這也反映出了作者對康河纏綿悱惻的惜別之情。
三.移情于詩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詩言志,詞言情。詩歌總是以表達作者某種感情為目的的,作者在詩歌中所采用的各種藝術手法,歸根到底都是為情感表達服務的。體會、理解、鑒賞詩歌最為重要的就是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感情。作者在第一節用了三個“輕輕地”表現了無限的溫存,甚至離去也不忍驚動康河的柔波。在二到六節中作者建構了多種色彩斑斕的意象,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在作者眼中母校的一草一木都是美的化身,柳樹也是金色的,甚至像佇立夕陽中的新娘,以至于作者“甘心做一條水草”默默的躺在康河的柔波里。“青荇、水草、清泉、彩虹”等等,情真意切,真實感人,無一不飽含了他對康河的深情和愛戀,無一不飽含了他的依依惜別之情。同時這些意象經過作者高超的藝術手法,組合成了一個優美的意境,仿佛康河就是流淌在天堂里的一條河,讓人心神向往。最后一節,作者“悄悄”的如夏蟲一樣沉默的滿懷深情的離去了。教師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情感儲備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情感,引導學生馳騁想象,想象自己置于作者同樣的情境之中,體會作者在那種特定的情境中所生發出來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變化一同起起伏伏,進而達到情感共鳴。
四.講解藝術手法領會詩歌玄妙
詩歌是高度凝練的藝術,它最善于是以極少的語言表達極為豐富的思想意蘊,由此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表達技巧,諸如比喻、擬人、借代、夸張,等等。每一首詩都有它的表達技巧,有時候是一種,有時候是兩種,甚至還有交叉運用的,這使詩歌鑒賞具有了一定的難度。教學過程中,很有必要為學生講解一些常用的藝術手法的特點、運用方法以及意義作用。如《再別康橋》中“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就充分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康河的寧靜和自由。在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教會學生用演繹的方法鑒賞詩歌,即對先詩人的風格和創作特征有一個整體的認識認識,然后再分析具體的作品。
【詩歌《再別康橋》鑒賞教學】相關文章:
詩歌鑒賞教學反思08-25
徐志摩《再別康橋》的鑒賞教學07-27
《再別康橋》詩歌教學11-12
淺談詩歌鑒賞教學原則08-07
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反思09-12
古代詩歌鑒賞教學設計11-19
經典詩歌鑒賞08-12
詩歌的鑒賞07-18
再別康橋鑒賞08-30
《再別康橋》鑒賞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