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晏殊的譯文
浣溪沙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浣溪沙晏殊的譯文,相信能帶給大家幫助。
浣溪沙晏殊的原文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浣溪沙晏殊的譯文
聽一曲以新詞譜成的歌,飲一杯酒。去年這時節的天氣、舊亭臺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陽西下了,不知何時會再回來。
無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見過的燕子,如今又飛回到舊巢來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園中落花遍地的小徑上惆悵地徘徊起來。
浣溪沙晏殊的賞析一:
這是晏殊一首膾炙人口的小令,字面上明白如話,但歷來人們對其內容的理解卻很不一致,有的說是表現年華易逝的傷感,有的說是抒發故舊之情。應該說二者兼有。
一曲新詞酒一杯起句描繪眼前環境:對酒,聽歌。詞人開始是懷著輕松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閑的意態的。僅這一句,讀者幾乎無法猜出詞人的心理活動。 去年天氣舊亭臺。
第二句還是對眼前環境的描繪,不過已由人事轉向節氣、場所。是飲酒聽歌的人與事和同樣的天氣、亭臺,觸發了詞人對去年 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 去年二字把今昔兩幅相同的畫面重臺在一起了:一樣的暮春天氣,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作者的眼前分明幻出去年唱者的動人,聽者的動心和不能言傳的動情場景。這眼中景、心中事無疑維系著那位意中人,盡管未著一個人字。
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也是去年情事的再現。 天 氣亭臺夕陽 、 、,一切都與去年無殊。然而, 幾時回三字卻道出了今昔的迥異,吐露出難以藏抑的懷人之情。作者即景興感,由歲月流逝和與此相關的人事的變化,擴展到整個人生,有前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意蘊,低回流連,悵惘和希望交織在一起。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這兩句巧借眼前景物,著重寫今日 的感傷。 花落去惋惜美好生活的消逝; 燕歸來是故地陳跡所引起的依稀之感。靚姿幽芳,飄逝無回,去者何其無情;殘蹤剩影,朦朧仿佛,遺存者又何其有情。 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 相聯系,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帶有美好事物象征的意味。在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動的重復,它只是 似曾相識 罷了。這兩句對語工整,是晏殊的得意之句,也受到后人的推許。
小園香徑獨徘徊。 在落英繽紛的小園里,在去年攜手同游過的小徑上,詞人孤身只影,躑躅徘徊,在尋覓舊蹤,重溫舊夢,也是在對所見、所憶、所感作深沉的反省與思索。詞人獨徘徊的身影,既見其惜春懷人的綿邈深情,也把讀者帶進一個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正是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這種含蓄的結尾,無疑更豐富了作品的藝術容量。
浣溪沙晏殊的賞析二:
人生有很多無奈,時光的流逝,歲月的坎坷,宦海的沉浮,情感的悲歡離合,還有生老病死……這些都是不可抗拒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重要的是,我們以什么樣的心態去面對。在千年前的宋朝,“太平宰相”晏殊,他和所有人一樣,也有著這樣無奈的人生困惑。然而,他的一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給我們重要的人生啟迪。
這首詞是晏殊詞中,膾炙人口的篇章。此詞雖含有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
詞的上闋綰合今夕,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闋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全詞語言婉轉流利,清新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填一闋新詞,斟一杯清酒,聽一曲彈唱,聽著聽著就驀然憶起,去年也是這樣的暮春天氣,也是在這個舊亭臺,也曾有過相似的吟詩聽曲經歷。往事如昨歷歷在目,和今天的情景是多么相似啊,時光來過,卻又真實地走遠了,不會再回頭。時光如流水逝走,一切景物依舊,只是已物是人非,人事更改。時光不會為任何一個人駐足停留,它流過的地方,只是徒增了一層滄桑而已。
這首詞的語調是輕快流利的,從中我們可以體味到,詞人開始是懷著輕松愉悅的心情,帶著瀟灑安閑的心態,面對現實場景的。晏殊一生尊榮,仕途騰達,作為“太平宰相”,詞人很醉心于這樣的宴飲之樂。他崇尚風雅,喜詩詞歌賦,這樣的對酒當歌生活,是他喜愛的一種娛樂消遣方式之一。邊聽邊飲,現實場景觸發他對往昔相似場景的追憶。然而,一切表象依舊,但人分明感覺到,時光和人事已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因而,此句懷舊之感也糅合了詞人深婉的傷今之情。
面對這樣的場景,望著鋪滿西天的晚霞,不禁感喟“夕陽西下幾時回”。是啊,夕陽西下,什么時候能再回?可它不會再回來,我們拽不住它西下的腳步,我們只能無可奈何地接受了這樣的現實。然而,盡管夕陽西下不會再回,我們還有等待,我們可以等待明朝一輪新的朝陽升起。這句是作者的即景興感,但所感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還包含著哲理性的沉思。“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是,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心態。
詞的下闋仍融情于景,抒發前意。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此句是天然對偶句,巧奪天工,渾然天成,寓意深婉。夕陽西下,落紅滿徑。花兒經歷了漫長的等待,積攢了一冬的菁華,只是為了來春的枝頭一綻。花無百日紅,它終究會有花褪殘紅的一天,所以說“無可奈何花落去”,它只有等待下一輪回的開始。在這個漫長的等待過程中,花兒不是在做被動的等待,而是在黑暗中積攢菁華和力量,只等那春的跫音響起時,拼卻一生的菁華怒放枝頭,向春訴說生命的精彩。
詞人沒有陷入無限的傷春情緒中,而是看到這落花天氣中,還有令人欣慰的事物重現。因為,燕子翩翩飛回來了,似乎是舊時相識,它們互訴衷腸,在紛紛飛花雨中尋找去年的舊巢。
落花去了,燕子回歸,一種美好事物的消逝,一定會有另一種美好事物的誕生。因而,我們不必為逝去的美好而感傷,它的逝去恰恰帶來了美好的新生。
花落,歸燕雖也是眼前前景,但一經“無可奈何”、“似曾相識”聯系,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非常深刻,有著對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此句詞在惋惜與欣慰交織中,蘊涵著一種生活哲理:一切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它消逝,但消逝同時,仍然有美好的事物重現,生活不會因為一種美好事物的消逝變得一片虛無。
“小園香徑獨徘徊”,看著落花和繞飛的燕子,在惋惜欣慰和悵惘之余,詞人徘徊在落花滿徑的庭院里,陷入了沉思,困擾的心緒剎那間豁然開朗。
全詞寫景,題旨懷舊。詞人將懷舊之情,通過景物升華到哲理高度。對人生的執著,對時光的眷戀,蘊涵在字里行間,含蓄雋永,風流千古。
讀完此詞,腦海中忽然閃現《漢武大帝》中情節,漢武帝胞姐南宮公主,遠嫁匈奴和親。劉徹和南宮關系最為親近,國難當頭,最終的后果卻讓女人去承擔,這樣的現實沉重地打擊了少年天子,也激發了他要富國強兵,掃平匈奴的雄心壯志。經過多年的勵精圖治,中華最終成為四方朝拜的強大帝國。倘若沒有南宮公主的遠嫁,也許不會有后來橫掃天下,名垂青史的漢武,那也將不會有大漢的輝煌。沒想到這樣的歷史事件竟然也蘊涵著,“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哲理。
倘若南唐后主李煜當初不亡國,不成為趙匡胤的階下囚,又怎能寫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絕世佳作?倘若一代詞后李清照,不經流亡之苦,亡夫之痛,又怎會有后來的一番詞壇成就?這不也蘊涵著“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哲理嗎?
與“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是蘇東坡的“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蘇東坡仕途坎坷,屢遭貶謫,但他卻并沒有意志消沉。在他看到暮春柳絮吹又少時,并沒有陷入感傷,而是轉換視角,發現遠方芳草已經碧連天。正因為蘇子有著這樣曠達的心性,他為官所到之處,皆能造福一方百姓;在風雨逆境中,他仍能滿腔豪情,笑傲江湖。
人生總是充斥著無數個不幸和幸運,幸運往往伴隨著不幸而來。當我們遭遇人生低谷時,在遇到種種不順心不如意時,如果我們能換一種思維,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或許會豁然開朗,絕處逢生。
【浣溪沙晏殊的譯文】相關文章:
晏殊《浣溪沙》的譯文08-24
浣溪沙晏殊譯文08-07
晏殊浣溪沙原文與譯文08-14
晏殊《浣溪沙》譯文及賞析07-20
浣溪沙晏殊譯文賞析06-25
晏殊《浣溪沙》原文及譯文07-04
晏殊《浣溪沙》詩詞譯文與賞析07-14
浣溪沙晏殊09-15
晏殊《浣溪沙》賞析10-18
《浣溪沙》晏殊賞析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