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浣溪沙教案

時間:2024-10-26 06:14:57 松濤 晏殊 我要投稿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精選9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晏殊的浣溪沙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精選9篇)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在朗讀中感受本詞清麗自然的風格特點,理解詩人通過本詞表現的對生活的哲思。

  教學重點:

  在朗讀中感受本詞清麗自然的風格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通過本詞表現的對生活的哲思

  課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與置身于社會底層,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不同的主人公,同樣是面對春色,同樣是登高飲酒,晏殊抒發的情懷會與柳永有什么不同呢?

  二、品讀語言理解內容

  1、朗讀這首詞,說一說這首詞上下片分別寫了哪些內容?

  疏通這首詞的大意

  2、圈劃這首詞中作者所見的景物,說說隨著所見景物的不同,詩人的心緒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

  3、體會這首詞中的“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落花”“歸燕”分別象征什么?

  “去年天氣”,“舊亭臺”——生命之中看似不變的事物、

  “夕陽”——時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歸燕”——似曾相識的新的美好

  4、品讀下片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無可奈何”、“似曾相識”兩個詞包含了怎樣的情感?詩人面對“花落去”“燕歸來”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間會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會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現,雖然花開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樹常青。

  三、比較遷移、深入把握

  1、從思想內容上看,晏殊的這首《浣溪沙》與崔護的《題都城南莊》有哪些異同?

  相同之處:都通過今昔對比,表達對失去時光的.不舍與懷念,且兩者對生活都充滿熱愛,以平靜樂觀的心態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處:晏殊體認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會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現;崔護以審美的生命態度,將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記憶珍藏心間。

  2、從語言風格上看,晏殊的這首《浣溪沙》與柳永的《蝶戀花》有哪些異同?

  相同之處:婉約含蓄

  不同之處:《浣溪沙》更為清麗自然,圓通曉暢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 篇2

  學習目標為:

  1理解詞意,會賞析名句。

  2能感情朗讀并背誦。

  3體會本詞的傷春懷舊情進而領悟應惜時,珍惜現在我們擁有的。

  重點:理解,背誦。

  難點:賞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唐詩和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兩顆璀璨的明珠,兩座不朽的豐碑,也是文學百花園中最絢麗的奇葩。今天咱們就擷取一朵來細細觀賞。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放聲讀,看這首詞寫了哪些景?

  2詩言志,詞言情,晏殊想通過這樣的景來抒發怎樣的`情呢?(通過解讀來回答)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老師示范解讀上闕。

  2學生解讀下闋。

  3小結上下闋內容情感。

  4解讀后賞析名句。

  5師范讀后感情朗讀。

  6背誦。

  四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我們讀詩詞既要走進去,又要能走出來。本詞通過寫景來抒發傷春懷舊情,若我們不想去感嘆,去追憶,我們又該如何做呢?

  拓寬主題:應惜時,珍惜身邊擁有的。

  五作業:拓展閱讀,豐富積累

  1晏殊的《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2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結語:腹有詩書氣自華。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讓我們以詩相伴,以詞為友,讓她們來滋養我們的心靈,豐富我們的人生!

  板書設計:附下頁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對照注釋口頭翻譯課文,理解文意。

  2、積累文言詞匯,掌握重點詞句。

  3、理解詩詞的含義。

  教學重點:學會詩詞的分析

  教學難點:學會詩詞的分析

  教學方法

  1、課件教學。個人、小組學習。教師導學。

  2、整體引導,個別點撥,學生自主、合作。

  教學過程與學生活動導語:

  學習第一首詩詞:

  一、【原文】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失,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二、【注釋】

  ①客路,當指驛道,是旅客來往所走的道路。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舟行”相對應。

  ②潮平,指潮與岸齊,因而兩岸顯得寬闊,這是春潮初升時的景象。

  ③風正,指順風,且風力不大,所以帆是懸掛之形。

  ④殘夜,夜將盡時分,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因鎮江跟東海相距不遠,故稱海日。

  ⑤舊年,相對于新年而言,舊年未盡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謂“江春入舊年”。

  ⑥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遞書信,故詩人有托書于歸雁之意。按:鴻雁傳書,實無其事。《漢書蘇武傳》載:蘇武被匈奴扣留19年,漢使求蘇武,單于謊稱武已死,后漢使得密報,知武在某澤中,于是也謊稱漢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腳上捆著蘇武從某澤中寄來的信,單于無可奈何,只好放還蘇武。

  三、詩的分析:

  1、問: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為什么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

  這是詩人的想象,很明顯,船到鎮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驛車轉往別的地方去。

  2、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

  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

  3、問: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圖景嗎?

  4、問: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為下句“江春人舊年”張本

  5、問:這個“舊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時間?

  殘冬臘月

  6、問:為什么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由于新年將到,這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他卻不能回家,自然要寫一封平安家書,更何況他此刻看見了北歸的雁,必定要路經洛陽的——洛陽在鎮江西北方。

  四、【名句分析】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先說這兩句所寫的景象。

  2、這兩種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嗎?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都描寫了時序交替中的景物。)

  3、這兩種景物跟詩人的鄉愁有關嗎?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而詩人依舊在外奔波,不得回鄉,怎能不產生鄉愁呢?

  提示:殘夜未盡,而旭日已升;舊歲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著新的希望嗎?(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探究:

  4、讀了“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你還有什么新的感受?

  例如“海日”兩句就可以使我們產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會突破一切阻力出現在我們眼前。

  第二首學習:《赤壁》

  一、作者簡介

  杜牧,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

  西省西安市屬縣)人。他喜歡

  兵法,注釋過《孫子》,他的

  詩文亦受兵法影響,意氣縱橫,抑揚跌宕。其詩與李商隱齊名,人稱“小李杜”。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后世傳誦。

  二、詩的分析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折斷的鐵戟沉在江底積沙中還沒有銹蝕,拿來磨光洗凈還能認出他屬于過去的朝代。

  折戟:折斷的鐵戟。戟,古代兵器。銷:銹蝕。將:拿起。磨洗:磨光洗凈。認前朝:認出戟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倘若東風不給周瑜火攻曹軍的方便,那么大喬和小喬這兩個絕代美人,就會被曹操抓走鎖進銅雀臺。

  東風:赤壁之戰以火攻,時值東南風大作,火乘風勢,盡燒北船。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輕時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吳軍大都督。

  1、詩的小結:詩的前兩句借折戟這一歷史遺物引發對前朝人物的和事件的慨嘆,這是交代興感之由。

  后兩句議論,提出假使不是“東風”幫了周瑜的忙,那么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歷史形式將完全改觀。

  詩人在感嘆歷史上英雄成名機遇的同時,也在慨嘆自己生不逢時,政治抱負不能施展。

  2、這是一首詠史詩。詩人見解獨到,不以成敗論英雄,把赤壁之戰的勝利歸于東風的幫助,把周瑜的成功歸為偶然機遇,其觀點不同與史家的評論,其用意在于自負知兵,借史事吐露心中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氣。

  詠史詩,不僅是對歷史滄桑的歌詠,更包孕了作者的認識和感情,即所謂名為詠史,實為詠懷。在這首詩中,赤壁之戰已不是作者關注的重點,歷史興亡之感才是本詩所要表達的情感,只是表現得形象含蓄而已

  3、赤壁是東漢末年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作者并不從正面寫赤壁之戰的.過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說其事,并以兩位美女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對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二喬的命運在這里形象地代表了東吳的命運,以小見大,深刻警策。

  折戟沉沙鐵未銷,(興感之由)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議論感慨)

  銅雀春深鎖二喬。

  【懷古傷今】

  第三首:浣溪沙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一、詩的分析:

  上闋(寫景)蘭芽浸溪;路靜無泥

  暮雨蕭蕭;子規輕啼(自然的美景和生機令人心曠神怡。)

  下闋(抒情)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發唱黃雞(不要徒發衰老之嘆。)

  【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二、唐代詩人白居易《醉歌》中有“聽唱黃雞與白日”句,意思是說,黃雞催曉,白日西落,時光流逝,人生易老。蘇軾在這里卻說“休將白發唱黃雞”,反用其意,勸阻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

  三、預習布置:;泰戈爾詩三首的預習

  四、課堂小結。

  課堂練習

  課堂小結

  1、讀了“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你還有什么新的感受?

  2、詠史詩,不僅是對歷史滄桑的歌詠,更包孕了作者的認識和感情,即所謂名為詠史,實為詠懷。

  3、黃雞催曉,白日西落,時光流逝,人生易老。蘇軾在這里卻說“休將白發唱黃雞”,反用其意,勸阻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

  課外作業

  1、完成課本P21~P24頁的注釋的整理。

  2、熟讀背誦這三首詩。

  板書設計一、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失,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二、折戟沉沙鐵未銷,(興感之由)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議論感慨)

  銅雀春深鎖二喬。

  【懷古傷今】

  三、上闋(寫景)蘭芽浸溪;路靜無泥

  暮雨蕭蕭;子規輕啼(自然的美景和生機令人心曠神怡。)

  下闋(抒情)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發唱黃雞(不要徒發衰老之嘆。)

  【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呤誦,并能流利地背誦這首詞。

  2、體會詩人借景抒情的寫法。

  3、感受詩人傷春之情。

  課前準備:了解晏殊的生平。

  教學流程:

  一、復習

  背誦曾經學過的詩詞。

  二、初讀

  出示《浣溪紗》,自由讀。注意讀準字音。指名讀。正音。齊讀。

  討論:這首是詩還是詞?從哪里看出來?這是一首宋詞,浣溪沙為詞牌名,它的格式一般為每句七言,共六句。

  三、自學

  輕輕讀一讀,你能讀懂些什么,體會到什么?

  師在旁點撥提升:聽一首新譜成的歌曲,飲一盅濃醇的好酒,在這樣的美好生活中,卻引起了對于往事的懷念,說是在去年的這個時節,同樣的不熱不冷的暮春天氣,連眼前的亭臺樓閣都是一樣的,但過去的日子再也回不來了,就像那夕陽沉落之后,什么時間才能回來呢?想要找回去年的夕陽,根本是不可能的啊。如今花兒凋零了,春天即將消逝,時光消逝令人無可奈何。然而那翩翩飛來的燕子,卻像是舊時相識的啊。小園落英繽紛的花道上,孤單的一個人徘徊著,懷想那一切已經失去的美好時光。

  指導朗讀。帶一絲淡淡的`憂傷。指多名學生朗讀。

  四、補充資料。

  這首詞是晏殊一百多首詞中流傳較廣的一首。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千古傳誦的名句。關于這兩句,還有一個傳說。

  有一次,晏殊路過楊州,在城里走累了,就進大明寺里休息。晏殊進了廟里,看見墻上寫了好些題詩。他挺感興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后,讓隨從給他念墻上的詩,可不許念出題詩人的名字和身份。晏殊聽了會兒,覺得有一首詩寫得挺不錯,就問:“哪位寫的?”隨從回答說:“寫詩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這個王琪。王琪被找來了,拜見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談得來,就高興地請他吃飯。倆人吃完飯,一塊到后花園去散步。這會兒正是晚春時候,滿地都是落花。一陣小風吹過,花瓣一團團地隨風飄舞,好看極了。晏殊看了,對王琪說:“王先生,我每想出個好句子,就寫在墻上,再琢磨個下句。可有個句子,我想了好幾年,也沒琢磨出個好下句。”王琪連忙問:“請大人說說是個什么句子?”晏殊就念了一句:“無可奈何花落去;”王琪聽了,馬上就說:“您干嗎不對個——‘似曾相識燕歸來?’”下句的意思是說,天氣轉暖,燕子又從南方飛回來了,這些燕子好像去年見過面。晏殊一聽,拍手叫好,連聲說:“妙,妙,太妙了!”

  王琪的下句對得確實好,跟上句一樣,說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拿“燕歸來”對“花落去”,又工整又巧妙。用“似曾相識”對“無可奈何”也恰到好處。這兩句的音調正好平仄相對,念起來非常和諧好聽。晏殊對這兩句非常喜歡,還在另一首詩中也用上了這兩句。

  《示張寺丞王校勘》

  元巳清明假未開,小園幽徑獨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難禁滟滟杯。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游梁賦客多風味,莫惜青錢萬選才。

  多種形式讀這兩句。

  五、反復誦讀。

  分組讀、男女對讀。小組讀。齊讀。背誦。

  附: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 篇5

  一、學習目標

  1、在吟誦背誦中感受本詞語言清麗自然的特色。

  2、體會本詞的意境,感悟詞人所表達的深刻感受。

  二、學法指導

  學生先在查閱資料和借助書下注釋的基礎上理解本詞的大意,再通過重點字詞和關鍵句子的講解,引導學生去不斷地挖掘本詞的深刻內蘊,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預習內容

  1、根據前一節課中學過的有關詞的知識,回答這首詞從字數和結構上分類分別屬于和。

  2、你對作者晏殊了解多少?他在寫這首詞時的境況和心情是怎樣的?

  晏殊是時期的詞人,《浣溪沙》是詞的,它選自。

  3、學有潛力的同學還可以思考下一部分中出現的問題。

  四、課堂學習重點內容(1課時完成)

  1、作者和詞作的簡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十三歲時,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較早的詞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貴悠閑的生活,但他的.詞藝術成就較高,能以疏淡閑雅的語言寫出較深的含義,音韻和諧,意境清新。這首詞選自《珠玉詞》。《浣溪沙》是詞牌名,即曲的譜子。《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兩片(也叫上下兩闋),各有三個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個平聲韻。這首詞寫作者在暮春時節的思緒,表現了年華易逝的傷感。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傳誦名句。

  2、學生自由散讀,結合書下注釋,初步理解本詞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1)一曲新詞酒一杯。一曲:一首。新詞:剛填好的詞,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氣舊亭臺。去年天氣:是說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

  (3)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什么時候回來。

  (4)無可奈何花落去。無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謝,點明節令是暮春。

  (5)似曾相識:意思是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后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

  (6)小園香徑獨徘徊。香徑:花間小路。徘徊:來回走。

  3、在反復的誦讀中體會詞中關鍵詞句所蘊涵的哲理和感情。

  (1)“去年天氣舊亭臺。”“去年”二字把今昔兩幅相同的畫面重疊在一起了,問題一:你知道作者經歷了怎樣的人生變故嗎?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樣的?仔細體會思考“夕陽西下幾時回?”這句話的含義。

  (思路點撥:一樣的暮春天氣,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卻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東升再起,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復。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期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細膩心態。)

  (2)問題二:怎樣體會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的“無可奈何“和“似曾相識”?從“花落去”到“燕歸來”,作者想要表達的是怎樣的感情?

  (思路點撥:“花落去”、“燕歸來”是現實生活中的常見現象,但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的有機組合,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變為某種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五、作業布置和練習拓展

  (一)回家作業:

  1、自己默寫本詞中需積累的名句,。源于此句沿用至今的成語是。

  1、這是晏殊一首膾炙人口的小令,字面上明白如話,但歷來人們對其內容的理解卻很不一致,有的說是表現年華易逝的傷感,有的說是抒發故舊之情。你在學完本詞后有怎樣的感受和人生啟迪?請用一段文字表達。

  2、想象一下,“小園香徑獨徘徊”一句中作者在獨自行走中思索和反省到什么?請用一段心理描寫描繪出來,100字左右。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在誦讀吟詠中感受本詞的語言特色。

  2、體會詞的意境,感悟詞人所表達的深刻感受。

  說明:

  作者是北宋時期的太平宰相,在他的詞中多以表現“閑愁”為主題。但本詞中似乎于無意間描了司空見慣的現象,而賦予深刻的哲理,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去思索宇宙及人生的問題,這和

  作者其它的“閑適”詞有所不同。同時,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恒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

  現得十分含蓄,而這些深邃的思考對于人生閱歷尚淺的中學學生來說,他們很難有深刻的體會,

  故學習本文的過程中,老師指導學生加強對本詞語言的體味和欣賞,在對語言的感悟中引導學生

  去不斷地挖掘本詞的深刻內蘊,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讀讀背背中感受語言清麗自然的特點。

  2、難點:理解詞中“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所蘊含的深邃內涵。

  說明: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廣為傳誦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而對本詞中所蘊涵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因認知程度即他們的知識結構、人生閱歷、對生活認識的深度等比較有限,所以在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本詞所表現出的對人生、對宇宙的深邃認識時,會存在一定的困難,故在教學中應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能結合自身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進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獲得不斷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朗讀中體會本詞的語言美、意境美。

  教學過程

  交流導入,激發興趣

  1、在你們積累的古詩詞中,你還記得哪些?能背給大家聽聽嗎?

  2、記得李白有詩《黃鶴樓》,其中有一句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詩中表達了作者對世事的變遷、人生沒有永恒的感慨。那么在曾經貴為一國宰相的宴殊筆下,會留給我們一些怎樣的思考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浣溪沙》。

  1、學生交流自己積累的古詩詞。

  2、引導學生對《黃鶴樓》中“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一句的體會,學生可自由發表見解,并由此導入對晏殊之《浣溪沙》的學習。

  1、從學生積累的古詩詞入手,意在引導學生對本詞學習的興趣。

  2、由學生小學時即積累過的《黃鶴樓》中慨嘆時間的茫遠、人生變化無常的詩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導入對本詞主題的理解與探討。

  朗讀體會,初步感知

  1、學生自由散讀,結合書下注釋,初步理解本詞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教師范讀,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感受詞中所表現出的感慨抒懷之情。

  在朗讀中使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詞的字面意思。

  這節課主要呈現出兩個板塊,即在朗誦中體會,在學生創造性地描摹中感悟,使學生初步了解詞中所表現的深邃的思想,進而感受詞本身所帶給我們的藝術享受。該環節主要體現學習過程中的第一個板塊。

  深入文本,感悟深邃內涵

  1、請學生再讀本詞,并請學生簡單描述一下對本詞的理解。

  2、在誦讀中引導學生對“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句作深入的體會,因為這幾句蘊涵深刻的哲理,內涵廣泛,學生有充分想象的思維空間。

  1、學生可以結合書下注釋,并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2、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關鍵性的句子來思考體會,但必須在結合文本的基礎上作深入地思考。

  “無可奈何”、“夕陽西下”,看似凋衰消逝,但眼前的景“花落”、“燕歸”都“似曾相識”,引導學生在關鍵詞句的玩味中認識到作者所要傳遞給我們的生活哲理: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會消逝,但新的事物總是以新的面貌在不斷地出現,生活不因消逝而變得虛無。

  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全詞語言的圓轉流利、通俗暢曉、清麗自然的.特點,同時全詞所表現出的啟人神智、耐人尋味的深刻內涵的理解,可在學生結合自身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中,進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獲得不斷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

  創造性的描摹

  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如寫、畫、唱等形式)描摹詞的意境,在創造性的描摹中加深對詞中所表現出的對人生、宇宙的認識。

  1、學生自主思考,并采用適合自己的形式,個性化地再現自身對本詞的感受與領悟。

  2、學生交流、探討,加深對全詞的認知與理解的程度。

  在該階段的活動中,融合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學習方式,并呈現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身獨特的認識和感受(即學習過程中的第二個板塊),意在使學生對詞中深刻內涵的深層理解可水到渠成。

  布置作業

  1、網上查閱有關宴殊的資料,了解其生平。

  2、自由積累宴殊的其它《浣溪沙》詞作2首,讀讀背背,感受詞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1、完成作業。

  2、可在課外討論交流自己對作業中兩個問題的認識與理解。

  通過網絡資源、與同學的交流互動,拓展視野,增加積累,并在自己學習中增強語文能力。

  思路點撥

  還可以教給學生學會對比歸類的學習方法,讓學會舉一反三地進行詩詞的學習,比如在與作者其它詞作【《浣溪沙》(小閣重簾有燕過)】所表現的不同感情的比較中,領悟詞中蘊涵的思想情感;另外還要讓學生明白詩歌的解讀不是單一的,用自己既有的生活體驗去解讀詩歌才是最好的學詩方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詩歌的解讀也同樣如此。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想象畫面感受詞的意境。

  2、體會詞中蘊含的人生感悟。

  3、背誦全詞。

  教學手段:多媒體設備、投影儀、蘇軾圖片、古曲。

  教學步驟:

  一、導入,并展示“學習目標”(出示PPT):

  一首詞的意境往往是由畫面構成的,我們要學會通過想象畫面感受詞的意境;每一首詞都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我們今天要體會的是詞中蘊含的人生感悟。

  二、蘇軾及背景介紹(出示PPT):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PPT出示:三詞客、八大家分別是——

  三、教師范讀全詞,出示PPT提示: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學生自由朗讀,(出示PPT):正確的讀音和節奏。

  1、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先自由發言,后教師總結:

  蘇軾又叫蘇東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學家。他性格直率開朗,而政治道路不順。他寫這首詩的時候便是因“譏諷朝廷”被貶官至黃州。

  2、教師問:“這樣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們心里會怎樣?”

  引導學生答:“憤懣、抑郁、凄涼。”

  4、教師由此發問:“然而蘇軾是用何種心態去面對這種艱難處境的呢?”

  學生沉思中,悠揚的古曲響起,屏幕上出現蘇軾的畫像及全詞內容。教師用抑揚頓挫的語調范讀全詞。

  三、全體學生在樂曲聲中初讀全詞:

  四、整體感知全文: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詞,并試著用自己的話講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討論幫助。然后請學生發言,大家共同補充完善。教師提醒重點(出示PPT):

  子規—布谷鳥;白發—代指老年;黃雞—代指時光流逝。

  2、再請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詞的內容。

  參考:詞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蘇軾的心境引入畫面賞析:

  1、教師提問:“大家覺得蘇軾在游清泉寺時心情是怎樣的?”

  對學生各種不完全的回答,教師隨機引導。

  2、教師引導:“如果我們能體會出這幅畫面的意境,也許我們就能體會出詞人的心情。下面請大家伴隨著悠揚的樂曲,走進這幅畫面,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一會兒告訴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向學生介紹畫面賞析的方法(投影):反復誦讀、抓住特征、調動感官、聯想想象。

  六、學生聽曲賞畫,評點詞的意境。

  學生口頭交流所看到的畫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學生所寫的畫面。學生老師共同評點,最后點出這首詞的意境是“清淡幽靜”。

  七、由畫面意境引出詞人心情:

  1、教師提問:“一個人在什么樣的心情下,筆下的景物才會如此清淡幽靜?”

  學生討論后答:“平靜、寧靜。”

  2、教師緊跟著問:“蘇軾面對挫折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這體現了他什么樣的人生態度?”

  學生答:“曠達樂觀。”

  3、教師再設置疑點:“那么蘇軾會不會就此放棄世俗的一切,不再執著于自己的理想了呢?”

  學生可在老師的提示下,看詞的下片,從而得出否定的答案。

  教師補充:“事實上,蘇軾在屢遭貶謫的晚年仍敢怒敢罵,可見他的`堅毅執著。”

  八、朗讀下片,理解含義。

  1、學生自由暢談對下片的理解或所首啟發。

  2、教師結語:“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它指引我們積極樂觀,奮發向上,對人生充滿信心。尤其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勇往直前。我們還應抓緊時間努力學習。同學們,你們說對嗎?”

  3、補充資料(出示PPT節選+印發的補充閱讀材料)

  余秋雨:《黃州突圍》《蘇東坡突圍》

  九、全詞小結:

  全詞情景理交融,充分體現了蘇軾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給我們以生活的啟示。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詞的風格、作品及詞人生平經歷;學習詞的基本知識;掌握吟誦欣賞詞的技巧與方法。

  2、反復誦讀,掌握適當的停頓、節奏與語氣;充分發揮想象在閱讀詩詞的作用;結合詞的背景來閱讀理解詞的內容;從語言的角度品析詞的意境。

  3、體會詞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思想;認識古人面對自然、生活與自身變化所持的態度與觀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經歷。

  【教學過程】

  一、學生準備,教師引導

  1、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2、創作背景:這首詞是蘇軾43歲在徐州(今屬江蘇)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年(北宋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蘇軾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題為“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皆寫初夏農村景色,此為其中第四首。

  3、作品導讀:《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寫作者在鄉間的所遇所感,上片寫初夏的田園風光,下片寫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蹤。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日高、路長、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現旅途的勞累,但傳達出的仍是歡暢喜悅之情,傳出了主人公縣令體恤民情的精神風貌。作品既畫出了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為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辟了新天地。

  二、學生吟誦,教師引導。

  浣溪沙·蘇東坡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三、學生體驗,指導賞析

  【賞析一】

  本篇寫的是作者“謝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并不是一般情況下通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一的畫面,而是通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詩人意識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續不斷的影象。現在,不妨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意識活動來體驗一下這首詞的構思過程。

  作者在“謝雨道上”,經過長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籟籟”之聲傳來耳際,并好象有什么東西打在身上和頭巾上。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接著,耳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從南,從北,從四面八方傳來,不用看也不用問,這是作者熟悉的繅車的響聲。從響聲中,作者意識到,他已進入村中了。這時,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披著“牛衣”的農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面前擺著一堆黃瓜……。些少三句,農村的季節特點,村中的勞動生活以及農村的貧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觸并形象地折射出來。

  下片寫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酒困路長惟欲睡”是對上片的補充。在結構上,這一句又是倒敘,它說明前三句之所以從聽覺方面來寫,主要是因為酒意未消,路途遙遠,人體困乏,故而寫下來的只不過是睡眼朦朧中聽來的片斷,并非是視覺構成的完整統一的畫面。“日高人渴”兩句,雖然寫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農民家里覓水的意識活動,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來,蘇軾似乎并沒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農民的距離并不太遠。讀這樣的詞,會使人感到真實、親切,可以嗅到當時農村生活的氣息。這首詞與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寫作者路途中的片斷感受,其重點并不在于要反映農村的貧困面貌。由于災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悅之情較前首也濃厚得多了。

  這首詞注重詞句的錘煉而又不露痕跡。例如“簌簌”,有的評論家認為這兩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裝”,其實,作者的目的在于強調“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響,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寫下落的形態。正因這兩字放在“句首”,才說明作者是從“簌簌”聲中得知棗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響”、“漫”、“敲”等字也均用得靈便而貼切。

  【賞析二】

  《浣溪沙》這首詞是蘇軾43歲(1078)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那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這組詞就是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

  “簌簌衣巾落棗花”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后農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卻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繰車”聲,說明作者聽得多么認真,多么細心,多么興奮。“牛衣古柳”,作者換一個角度來寫他對蔬菜豐收的喜悅心情。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系。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繰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片寫的是農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謝雨途中行路的艱辛。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試問”一詞用得十分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系寫得親切自然。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為宋詞題材開拓了新的天地。

  “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里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像,更是余味無窮。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浣溪沙》詞中有“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實為“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興》一詩中有“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原意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主賓倒置的'同時,賓語“香稻粒”、“碧梧枝”還被拆開分屬主賓位置。對于古典詩歌詩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說:“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

  【賞析三】

  此詞為作者徐州寫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鄉間的見聞和感受。作品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清新樸實,明白如話,生動真切,栩栩傳神,是此詞的顯著特色。

  上片寫景,也寫人,并點出季節,生動地勾勒出初夏時節農村生活的畫面:作者從棗樹下走過,棗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這時候,他耳邊聽到了村子里從南到北傳來一片片繅絲車繅絲的聲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樹底下有一個穿“牛衣”的農民正叫賣黃瓜。作者抓住富有季節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聲有色地渲染出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

  下片記事,轉寫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動。

  接下來一句寫作者驕陽下口干舌燥的感受。結尾一句,寫作者以謙和的態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則顯示出詞人熱愛鄉村、平易樸實的情懷,二則暗示了鄉間民風的淳厚。

  這首詞既畫出了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為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辟了新天地。

  四、學生品味,指導改寫

  1、我獨自漫步在棗花鋪滿了鄉間的道路,一陣清風徐來,吹起地上的花瓣,也吹落滿樹的棗花,棗花撲簌簌地落在我的衣服和頭巾上,我聽到了輕微的落花聲。整個村莊飄散著甜膩的氣息,農民的臉上洋溢著微笑。我陶醉了!不知走了多少路,覺得自己真的喝醉了,有些昏昏欲睡的感覺,加上太陽照耀在我的身上,火辣辣的,現在的我,只希望有碗水喝解解渴。我進入了一個山村,我在滿村“吱吱扭扭”的抽絲繅車聲響中,我聽見有人吆喝賣黃瓜的聲音。我來到一戶農家前,試著敲門去討碗水。在敲門時,我隱約看見,遠處飄逸的柳樹下,正有一位身著粗布麻衣的農民在賣黃瓜。

  2、長途跋涉,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衣服上感到什么落在身上,仔細一瞧原來是一朵朵棗花落在了衣巾上,好似為這一件衣服增加艷麗的色彩。在這村莊的路上走啊,聽,兩旁的屋子中傳來了“沙沙”的繅車繅絲聲音。不,不僅是兩旁,沿著路上一直走過,到處響遍了繅車的響聲。看,遠方的那一棵古老的柳樹,真想去感受一下歷史的蒼桑。咦,這兒已經有一個人了,那裝在籃子里清爽的黃瓜正打算賣給路人,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剛剛喝完了好多酒,感到暈暈乎乎的,兩個眼皮上下吸引,真想閉上眼睛大睡一覺。我抬頭望著高高的太陽,似乎奇怪地變成了好多太陽,一起將我喝水的欲望又上升一級。噢,天哪,我竟然離村莊越來越遠,干渴的嘴巴到那里去尋找水。瞧,小路的兩邊,有好多百姓們在彎著腰辛勤勞作。汗水像下雨一樣不停往下流,而臉上露出的是喜雨的微笑。看那有一戶人家。該吃飯了,可煙囪里并沒有溢出飯菜的香味,莫非都下地干活了么?我真是太渴了,去看看有沒有人在家。我走了過去,輕輕地敲響了門……

  3、你看,棗花仿佛迫不及待的簌簌落下,像花瓣似的,不一會,衣巾上沾滿了棗花,美極了。村南村北,想起了什么聲音。如此悅耳動聽,哦!原來是繅車飛快的轉動的聲音,飛快轉動的繅車如一個失了控的轉盤。

  我走在路上,那一片片綠意在大地上覆蓋著,像一件華麗的翠衣,一派涼意。農民在田地中來回穿梭,只見一頂頂斗笠在穿梭。一棵古老的柳樹下,一位農民穿著粗布衣,正賣著一條條黃瓜,那黃瓜一排排整整齊齊,個個肥身材,黃瓜上還頂著一個下黃帽呢!人們圍著那顆古老的柳樹挑著入口爽脆的黃瓜,不一會置剩下半筐了。我不禁高興的喝幾口酒,酒后,雙眼開始打起架來,路還有那么長,現在只想好好的睡上一覺。太陽像個大火球掛在空中,喝完酒后,覺的嘴渴得裂了條縫似的,難受極了。不意間,想喝口茶。前面有一間農舍,我猶豫地走到農舍前。正直豐收年,人們都到鄉間勞作去了,這家可否有人呢?我太渴了,于是,我決定試著敲敲門,但愿里面有人在。

  4、徐州的大路上,匆匆行走著一位身著便裝的官員,他就是蘇軾。剛到這里作知州不久,這里就發生了春旱,他十分著急,多方祈禱后終于下了雨,現在他就城東謝神去!他正趕路時,突然聽到了簌簌的聲音,原來是棗花輕柔地落在他的衣服和頭巾上。這說明春旱終于解除了呢,今年棗子一定豐收。蘇軾一笑,不禁放慢了腳步,放松了心境,這才聽到耳畔傳來“吱吱呀呀”的繅絲車聲,他側耳傾聽,卻又無法分辨聲音的來處,因為在這個繁忙的收蠶季節里,繅絲聲已在村南村北此起彼伏響成一片了。繼續趕路吧,看見一位披著粗麻衣服的農民坐在古老柳樹的蔭下,面前擺著一堆黃瓜。此時行人并不多,賣主也并沒有大聲叫賣,只是斜依著柳樹小憩。大概是中午喝了點小酒,蘇軾不由感到了陣陣困意襲來。天氣熾熱,二十里的路程顯得是那樣漫長,無法午睡也罷了,偏偏日頭正曬,他漸漸越來越感干渴難耐,此時他的需求變得迫切起來:一杯清茶,哪怕一碗井水也好!既醒酒,又解渴,還能提神解乏。那就向附近的人家討口茶來喝吧。可是郊外的人家稀少,走了好一會才遇到一山間的農家院落。于是他抱著希望上前敲門,心情卻忐忑不安:正值農忙時節,不知主人是否在家呢?終于,有老嫗來應門了,他用謙和的語氣請求。接過百姓雙手捧上的一碗清涼的井水,這位太守一飲而盡,困倦、渴望頃刻間變成了喜悅與滿足,使他精神一振。接著,這個熱愛百姓、為民謝雨的知州又重振精神上路了。

  五、學生總結,教師歸納。

  讓學生學習閱讀與欣賞詞的基本方法,了解吟誦、理解、品味、聯想、反思是欣賞詞的基本過程。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 篇9

  一、聯系舊知,導入新課

  1.課前聽歌曲《但愿人長久》,復習詞這種體裁

  2.讀詞牌名,猜詞牌名,引出《浣溪沙》

  “浣溪沙”,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沙”或作“紗”。相傳是由西施浣紗的故事而得名,此調有平仄兩體,分上下兩闋。

  3.復習朗讀學過的晏殊的兩首《浣溪沙》,感受詞中的淡淡哀愁。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詞牌名,初步了解“浣溪沙”這一詞牌名的朗讀基調)

  二、提出朗讀要求,初讀全詞

  1.指導書寫作者“蘇軾”。

  2.交流有關蘇軾的生平資料。

  3.根據朗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4.整體感知

  讀準字音,借助注釋了解大意。提示學生把小注讀進去,從小注中猜一猜詞的寫作背景。通過朗讀,感受詞的上闋和下闋的不同之處。并用朗讀體現出來。

  5.配樂朗讀。

  (設計意圖:朗讀是詩歌教學的`基礎。出示朗讀要求,學生可以循序漸進,逐步讀出韻味。)

  三、想象激情,再現詩情畫意

  1.讀讀詞的上闕,你看到了什么呢?你聽到了什么呢?好,那么請你把看到的聽到的,簡要地寫下來吧。

  生個別展示:用自己的話翻譯景色描寫。

  2.如果我們嗅一下呢?你聞到了什么?

  (花香,清新的空氣,還有水的味道,蘭芽,松脂等)

  3.那就讀一讀把,多么美麗的景色啊。

  四、拓展補充,深入詩人內心

  1.引入背景:當你們看到這樣的景致時,你的心情是?那蘇軾呢?他看到這樣的景色又是怎樣的心情呢?

  拓展,課件補充:“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黃州后,生活孤單凄苦,沒有親友問候……

  引導學生答:“憤懣、抑郁、凄涼。”

  2.蘇軾有沒有被這種美麗的哀愁淹沒呢?讀一讀下闋,你讀懂了嗎?

  生交流自己讀懂的內容,感受蘇軾的老當益壯,奮發進取。

  3.蘇軾由什么發出這樣的感慨?你能用堅定的語氣讀出他的抱負嗎?(想象蘇軾

  遭遇的各種艱難情境,反復吟誦)

  4.補充蘇軾被貶黃州的其他類似詩句

  5.再讀品味。并補充其他體現樂觀豁達人生態度的相關詩句。

  6、出示其他詩人的豪邁之作,朗讀感悟,學習樂觀的人生態度。

  (設計意圖:聯系作者的寫作背景,加上教師充滿感情的引讀,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情境中去,從而感受作者的胸懷及心志,理解古詩中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五、小結

  這是一首觸景生情(即景抒懷)、蘊含人生的小詞,抒發老當益壯、奮發進取的思想感情。表現了詩人對人生抱著樂觀的態度,沒有因為仕途受挫而消極沉淪。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把握詩歌中心意思,并進行情感教育。)

  六、板書

  浣溪沙

  上闋:寫景清新淡雅

  下闋:抒懷樂觀豁達

  七、作業

  理解默寫

  1、這首詞中描寫了春光明媚萬物一派生機勃發的景象,借此抒發了作者喜悅心情的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詞中,既描寫了春景,有烘托了一種凄清的氣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這首詞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首詞中抒發詞人老當益壯、奮發進取之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積累并學會靈活運用詩句。)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相關文章:

浣溪沙晏殊優質教案05-30

晏殊的浣溪沙詩意05-22

浣溪沙晏殊考題12-08

晏殊的浣溪沙主題02-23

晏殊的浣溪沙主旨12-07

浣溪沙晏殊譯文08-07

浣溪沙晏殊介紹08-21

晏殊《浣溪沙》賞析01-01

《浣溪沙》晏殊賞析06-03

《浣溪沙》晏殊賞析07-15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中文字幕色色五月天 | 五月婷婷激情六月 |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永久三级网站在线观看 |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在线 | 亚洲国产一级生活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