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唐詩游子吟解說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母愛是偉大的人性美,為詩人孟郊所作,在詩中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時間像刀刃,在風卷云涌走過的幾千年中,改變了時代,改變了地位,改變了觀念,改變了習慣,改變了身邊所及的無數點滴,唯一沒有改變的,是溫暖的親情。
母親的嘮叨未曾改變,母親的叮嚀始終如一。
中國人有著最深厚的、最無法比擬的故鄉情結,故鄉如同一個標志,訴說著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故鄉情節使得華夏兒女在遠行時無比鐘愛“老鄉”這個詞語。
狐死依然向丘,更何況人呢。
母愛是一個繩結,將絲絲縷縷的思鄉之情凝聚成一股,思念不再是茫然的、飄渺的,而是真真切切看得到的。游子云游在外,母親是最深沉的牽掛。
小時候,牙牙學語,蹣跚學步,母親寸步不離,用她最質樸的耐心,引導孩子。年輕的母親們此時正值青春年華,在帶給孩子生命之前,也有著曼妙的身姿,愛美的少女心。然而為了孕育一個可愛的小生命,她們放棄了青春的一切享受,不能自由自在地玩樂,不能每天精心打扮,甚至為此失去了女人最值得驕傲的美好身材。年輕的姑娘邁出了成為偉大母親的第一步。
長大些后,母親的手掌是最溫暖的呵護。她窮盡自己所有的能力,教導孩子。或許這位古時的母親未曾受過教育,目不識丁,不會吟詩作對,但她努力地教會孩子人生的道理。她在孩子身上傾注了殷切的希望,教導他要有遠大的志向。她不辭勞苦,為自己的孩子創造讀書的條件,讓他成為一個有學識的人。彼時的年輕姑娘,完全成為了愛子心切的母親,為子女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子女長大后,有母親在的家,是最深的牽掛。隨著成長,稚氣未脫的孩子成長為青澀的少年。有些告別故鄉,遠行千里,奔赴自己的人生理想。彼時,母親是他們最堅實的后盾,混沌失意時,給他們力量,給他們鼓勵;順風順水時,告誡他們要步履穩重,高處不勝寒。有些扎根故鄉,選擇了與土地為伴,辛勤勞作,母親總烹飪了最可口的飯菜,送至田間,幸福地看著兒子大口吃完,再回到家中去忙各種瑣碎的家事。此時母親年近五十,溫和而慈祥,目光中包含了歲月的力量,冷暖自知,是子女心中唯一的故鄉。
思鄉的情緒是每個游子不可避免的惆悵,是心中最為柔軟的牽掛。
行走在他鄉的路上,看著身邊的風景,就會聯想起行漸遠離的故鄉。他鄉的精致都是陌生的,映入眼中,再美的風景也牽扯出內心的惆悵。
身上流淌的血脈,注定了這個民族的子孫都是戀家的人。即使在他鄉定居扎根,也總是向著家的方向,自己的根,永遠還是在出生的地方,那個有著自己老父母的地方。
母親是個等同于幸福的名詞,無論高官俸祿、富貴榮華,不能在母親身邊,就心中盈滿孤苦,行至何處,皆是漂泊。
古來圣賢,皆能做到常人所不能及,或忍辱負重,成就大業,或豪放豁達,不畏失意。但無論何路圣賢,皆不能過思鄉這一關。
或許正是印證了那句話,“古來圣賢皆寂寞”。遍品思鄉名詩,如漫步河灘,河蚌微微張開貝殼,吐露遍地珍珠。
孟郊不是名揚天下的詩仙詩圣,沒有霸氣的魄力,博大的胸懷;他也不是年少有為的天才鬼才,沒有與生俱來的豪情,天生我才的高傲。他思鄉的心情是柔軟的,表達的方式是質樸的。
他沒有寄鄉愁于明月,沒有托感情于杯酒。他有著獨一無二的淳樸,他的思念,有著明確的寄托,是對母親的深深眷戀。
這首詩有一則題下自注:迎母溧上作。
孟郊無論作為官宦,還是作為詩人,一生都過得極其平凡。他早年孤苦伶仃,漂泊無依,仕途不順,始終沒能取得一星半點的功名。他前半生窮困潦倒,顛沛流離,飽嘗生活的艱辛。直至五十多歲,才謀得一個卑微的官職,到溧陽縣任縣尉的微職。
一個人直到五十歲才結束了自己漂泊無依的生活,這是多么艱辛悲苦的人生。所以在經歷了這些之后,孟郊更加對家和母親深深地眷戀。
此時孟郊將母親接至溧陽縣與自己同住。寫下了這首字字質樸卻又飽含深情、膾炙人口的詩。
詩人早年的經歷奠定了這首詩的情感基礎,換做他人,絕無可能作出如此細膩的詩作。孟郊的這種仕途失意的經歷也是與眾不同的,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人性冷漠,世態炎涼。在缺乏世間溫暖的環境中,掙扎幾十年,身體疲憊,心里更加凄苦。于是,便愈發感覺到親情的溫暖和珍貴。
有時失敗也是一筆財富,人在郁郁不得志時,總會迸發出思想的火花,成就不朽的絕唱。
慈母手中的一針一線,另一頭牽著游子的心。那條細細的絲線,看似細若游絲,卻是母親的殷殷寄托。這條絲線承載了母親無數的叮嚀與擔憂,她一面穿針引線,細細縫補,一面嘮嘮叨叨,囑咐著每一個細節。
兒子與母親的心,就是通過母親手中的絲線,緊緊地連在了一起。這是一條無形的牽掛,可以無限地延長,無論今后走到哪里,都有這根線牽著,兒子的一舉一動,一進一退,都牽動著遠方母親的心。
詩人心中,母親手中的縫衣的線,與自己身上的行裝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這兩者的聯系,也是自己與母親的聯系。兒子與母親的心,如母親細細縫的每一針,緊密相連。
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兒子即將遠行,做母親的,恨不得為兒子打點好路上的每一餐飯,甚至為他規劃好未來的每一步路,生怕孩子跌倒、受傷。
母親是個溫暖的名字,也是個辛苦的名字,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她的生活中心,便不再是自己。她甚至不敢睡沉任何一覺,孩子小時候,她時刻聽著,孩子一點動靜她就會從睡夢中醒來,第一時間沖到孩子面前;孩子大了,她依然不能睡個好覺,每天伴著夜色,站在家門口,一遍又一遍地溫上晚飯,等孩子回家。
而這次,送走兒子之后,她便不用再每天守在門口待他歸來了。但她依然無法睡個安穩覺,甚至徹夜難眠,時刻都在擔心,兒子在路上,是否吃好睡好了,是否安全抵達了。
一旦獲得了母親這個稱呼,便是窮盡一生的操勞。
“密密”“遲遲”,兩組疊字戳在心上,如針扎一般痛。夜已漸深,母親還是不肯放下手中的勞作,將兒子的行裝,一遍又一遍地反復檢查,一遍又一遍地縫補,生怕任何一條線斷開,衣服破損,令兒子在路上穿不暖。母親將衣服縫了又縫,不肯停下。她最擔心的,是兒子遲遲不能回來。若他一去多年,衣服不夠結實,時間久了,都破爛了,不夠穿了怎么辦。她甚至想到了兒子冽冽寒冬中受凍瑟瑟發抖的情形,不由得加快了手中的速度,恨不得將行裝縫成刀槍不入的盔甲,在她無法保護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她的這份心意、這份努力,也能保護兒子免受傷害。
她似乎忘記了,此時她的兒子,已經是個中年人,能夠照顧好自己,并且照顧好自己的母親了。可在她心中,兒子永遠是需要她保護的、需要她照顧的孩子。
母愛的偉大,不是戰場上的廝殺,不是政治場上的斗智斗勇,不是為孩子奮勇殺敵、斬妖除魔……母愛的偉大在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那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不做作,不遮掩,將一顆坦坦蕩蕩的心,交付自己深愛的孩子。
她不求回報。天下母親,都是一樣,只知付出,不求回報。她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孩子,把自己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孩子,不求孩子這一生取得多少功名,不求孩子賺取多高的俸祿,只求他一生平平安安,能夠吃飽穿暖,無助的時候,隨時有家可歸。
孟郊一生,可以說不是成功的,他嘗盡人間冷暖,深知人心險惡。他不是那些天生的英才,年少就深受賞識,游走于朝廷高官之間;他也不是那些出生顯貴的貴族,憑借家族勢力就能夠仕途平穩。他是普通人,沒能實現遠大的仕途理想的普通人,所以他更看得懂母愛的悉心呵護,更感受到母親傾盡全部的付出。
也許人走的太高太遠便無法看到最靠近自己身邊的事物,名聲大噪的詩人通常珍視友情,看重知音,古來無數的送別詩,大都送別摯友;思鄉詩,大都思念整片故土。
正是孟郊的平凡,成就了他。他沒能走到高處,沒有體會到“高處不勝寒”,所以他知人間冷暖。
凡的人,最能引起平凡人的共鳴。
詩人的心中,他自己就像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而母親的關愛,是整個春天的明媚陽光。母親這一生,將整個春天給了他,用盡自己一生來照亮他。這是多么無私而巨大的饋贈,詩人迷茫了,不知所措,他實在想不出,自己區區小草一般,要如何,才能報答母親給自己的這一切呢?
孟郊對于母親發自肺腑的愛,都藏在這句話里。也無需多言,進行多余的慷慨抒情,母親的愛,兒子盡自己所能也無法回報萬一。
真情總是搭載在平凡之上,越是華麗的語言,便越是浮夸,而樸素的、真摯的話語,最能體現最深沉的愛。
游子對母親的愛,多年藏在心底,今日燈下母親勞作的身影,引發這一切感情噴薄而出。字字是真情,一字一嗚咽。
【唐詩游子吟解說】相關文章:
唐詩《游子吟》導讀09-14
唐詩游子吟的意思08-18
唐詩游子吟原文07-20
孟郊《游子吟》唐詩08-03
唐詩游子吟朗讀06-23
感恩唐詩《游子吟》09-27
唐詩 游子吟 詩篇11-06
《游子吟》唐詩原文06-08
孟郊唐詩鑒賞《游子吟》10-15
孟郊《游子吟》唐詩賞析及點評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