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學的興衰閱讀答案

時間:2024-10-22 23:51:54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金石學的興衰閱讀答案

  金石學的興衰與傳承創新的作者是朱鳳瀚,那么金石學的興衰閱讀答案你知道嗎?下面請看金石學的興衰閱讀答案!

金石學的興衰閱讀答案

  金石學的興衰閱讀答案

  金石學的“金”,主要是指青銅器及其銘文,“石”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為求將文字資料保存永久而刻于石上,特別是鑄于青銅器上,是古代中國的一種重要的文化傳統。在漢代時,存于簡帛上的先秦文獻已相當殘缺,故商周青銅器銘文與東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資料已尤為珍貴。但是這一類文獻在北宋以前并未得到學界足夠的重視。

  這種情況,直到北宋年間金石學的出現才得到較大改觀。研究古代青銅器與石刻能受到學者的重視,一方面是因為金石之學不僅可以證經補史,而且有助于復原古禮,適應了北宋王朝鼓勵經學、鞏固統治秩序之需要。另一方面,金石之學有實證研究色彩,為當時代表進步的史學與文字學發展趨勢的學者所推重。北宋時造紙、印刷與墨拓技術得到空前提高,也為金石學的發展創造了物質條件。

  清代在康熙朝后,開始極力提倡儒家經典之學,推崇“樸學”以鞏固其統治秩序。而清初以顧炎武等為代表的學者,強調“通經致用”,重視考據學及小學,遂將與小學密切相關的金石學推到當時學術高端的地位。清代學者在青銅器與金文研究上有不少建樹,而石刻方面則著力更多,研究成果亦趨于系統。但此時期被作為研究對象的青銅器等古器物及相當一部分石刻,仍然是零散出土的,且多屬未知共存的器物.同時,對古器物形制變化的脈絡及其與銘文的關系始終未能理清,對銘文雖有考證,亦由于未有科學的古文字學理論且囿于傳統史觀,故進展不大,且研究的路徑與結論始終未能擺脫“證經”之套路。

  金石學作為一門屬于特定歷史階段、有特定內涵的學問,基本止步于二十世紀初,但對其研究的主要門類,即中國古代青銅器(及各種古器物)、金文與古代石刻的研究,則繼金石學之后獲得新生。辛亥革命前后,伴隨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中國的學術界也發生了重大變化,西方先進的科學思想被引進,特別是“五四運動”強調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與理論結合實際的科學方法,促進了中國現代的考古學的誕生。1925年王國維發表《古史新證》,倡導“二重證據法”,對中國古史研究在方法論上的進步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央研究院”發掘殷墟開始,中國青銅器研究即從舊金石學范疇進入了現代的考古學的研究領域,考古類型學被應用于青銅器研究。郭沫若在其名著《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與《考釋》中,借鑒考古學的類型學,提出了“標準器法”.1941年出版的容庚《商周彝器通考》,更在青銅器及紋飾的分類、定名諸方面作出了杰出貢獻。1935年唐蘭出版了《古文字學導論》,提出了古文字考釋的偏旁分析法與歷史考證法,促使古文字學脫離開傳統金石學與小學的束縛。史學觀念的進步也使金文更好地與傳世歷史文獻相聯系,使之成為研究古史的重要資料。與此同時,石刻研究亦漸納入現代的考古學與史學的研究范疇。二十世紀以來照相技術與印刷水平的提高成為傳統金石學研究門類獲得新發展的重要條件。

  從金、石學的興衰與金、石研究的新生之歷程,可以深切地感到,人文社會科學類的學術研究,其水平的高低是與時代所給予的政治環境、科學世界觀及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時代的歷史需求密切相關的。

  1.下列關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中國古代有一種文化傳統,為將文字資料永久保存而將其刻于石上或鑄于青銅器上。“金”主要是指青銅器及其銘文,而“石”則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

  B.清朝時期,始終未能厘清古器物形制變化的脈絡及其與銘文的關系,也沒有科學的古文字學理論,又受到傳統史觀的局限,因而金石學研究進展不大。

  C.金石之學可以證經補史,有助于復原古禮,適應了北宋王朝鼓勵經學、鞏固傳統秩序之需要,而且金石之學的實證研究色彩,也很受當時的學者們推重。

  D.王國維倡導“二重證據法”,對中國古史研究在方法論上的進步起了積極推動作用。郭沫若借鑒考古學的類型學,提出了青銅器研究的“標準器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較之簡帛,青銅器銘文和石刻保存的時間更為長久。在漢代時,保存于簡帛上的先秦文獻已相當殘缺,所以商周青銅器銘文與東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資料顯得特別珍貴。

  B.清代學者在金石學研究中,對石刻方面投入精力更多,研究成果亦更加系統化。但此時青銅器等古器物仍是零散出土的,且多屬未知共存的器物,研究進展不大。

  C.在北宋以前,青銅器及其銘文以及石刻文字等文獻資料還并不是很受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直到北宋年間金石學出現后,這種狀況才得到較大改觀。

  D.西方先進的科學思想被引入中國,尤其是“五四運動”強調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與理論結合實際的科學方法,促進了中國現代的考古學的誕生。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清初以顧炎武等為代表的學者,強調“通經致用”,重視考據學及小學,金石學因與小學密切相關,被推到當時學術高端的地位。

  B.北宋時造紙、印刷與墨拓技術為金石學的發展創造了物質條件,20世紀以來照相技術與印刷水平的提高使傳統金石學研究門類獲得了新的發展。

  C.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對殷墟的發掘,標志著中國青銅器研究從舊金石學范疇進入現代的考古學的研究領域,石刻研究也逐漸被納入現代的考古學和史學的研究范疇。

  D.金石學作為一門學問,屬于特定歷史階段,具有特定內涵,在20世紀初已停滯不前,但對其研究的主要門類,則繼金石學之后獲得新生。

  參考答案

  1 C (此項誤用遞進關系,原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并列關系;且“也很受當時的學者們推重”擴大了范圍,原文說的是“為當時代表進步的史學與文字學發展趨勢的學者所推重”)

  2.B(“研究成果亦更加系統化”曲解文意。文中并沒有將石刻研究與青銅器銘文研究成果比較,不能說哪一個“更系統化”,而且對于石刻,文中說的是“石刻方面……研究成果亦趨于系統”,“趨于系統”是一個過程,不等同于系統化)

  3.D(“在20世紀初已停滯不前”混淆已然未然。原文表述的是“基本止步于20世紀初”)

  金石學的興衰與傳承創新

  朱鳳瀚

  金石學的“金”,主要是指青銅器及其銘文,“石”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為求將文字資料保存永久而刻于石上,特別是鑄于青銅器上,是古代中國的一種重要的.文化傳統。在漢代時,存于簡帛上的先秦文獻已相當殘缺,故商周青銅器銘文與東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資料已尤為珍貴。但是這一類文獻在北宋以前并未得到學界足夠的重視。

  這種情況,直到北宋年間金石學的出現才得到較大改觀。研究古代青銅器與石刻能受到學者的重視,一方面是因為金石之學不僅可以證經補史,而且有助于復原古禮,適應了北宋王朝鼓勵經學、鞏固統治秩序之需要。另一方面,金石之學有實證研究色彩,為當時代表進步的史學與文字學發展趨勢的學者所推重。北宋時造紙、印刷與墨拓技術得到空前提高,也為金石學的發展創造了物質條件。

  清代在康熙朝后,開始極力提倡儒家經典之學,推崇“樸學”以鞏固其統治秩序。而清初以顧炎武等為代表的學者,強調“通經致用”,重視考據學及小學,遂將與小學密切相關的金石學推到當時學術高端的地位。清代學者在青銅器與金文研究上有不少建樹,而石刻方面則著力更多,研究成果亦趨于系統。但此時期被作為研究對象的青銅器等古器物及相當一部分石刻,仍然是零散出土的,且多屬未知共存的器物.同時,對古器物形制變化的脈絡及其與銘文的關系始終未能理清,對銘文雖有考證,亦由于未有科學的古文字學理論且囿于傳統史觀,故進展不大,且研究的路徑與結論始終未能擺脫“證經”之套路。

  金石學作為一門屬于特定歷史階段、有特定內涵的學問,基本止步于二十世紀初,但對其研究的主要門類,即中國古代青銅器(及各種古器物)、金文與古代石刻的研究,則繼金石學之后獲得新生。辛亥革命前后,伴隨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中國的學術界也發生了重大變化,西方先進的科學思想被引進,特別是“五四運動”強調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與理論結合實際的科學方法,促進了中國現代的考古學的誕生。1925年王國維發表《古史新證》,倡導“二重證據法”,對中國古史研究在方法論上的進步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央研究院”發掘殷墟開始,中國青銅器研究即從舊金石學范疇進入了現代的考古學的研究領域,考古類型學被應用于青銅器研究。郭沫若在其名著《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與《考釋》中,借鑒考古學的類型學,提出了“標準器法”.1941年出版的容庚《商周彝器通考》,更在青銅器及紋飾的分類、定名諸方面作出了杰出貢獻。1935年唐蘭出版了《古文字學導論》,提出了古文字考釋的偏旁分析法與歷史考證法,促使古文字學脫離開傳統金石學與小學的束縛。史學觀念的進步也使金文更好地與傳世歷史文獻相聯系,使之成為研究古史的重要資料。與此同時,石刻研究亦漸納入現代的考古學與史學的研究范疇。二十世紀以來照相技術與印刷水平的提高成為傳統金石學研究門類獲得新發展的重要條件。

  從金、石學的興衰與金、石研究的新生之歷程,可以深切地感到,人文社會科學類的學術研究,其水平的高低是與時代所給予的政治環境、科學世界觀及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時代的歷史需求密切相關的。

  1.下列關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中國古代有一種文化傳統,為將文字資料永久保存而將其刻于石上或鑄于青銅器上。“金”主要是指青銅器及其銘文,而“石”則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

  B.清朝時期,始終未能厘清古器物形制變化的脈絡及其與銘文的關系,也沒有科學的古文字學理論,又受到傳統史觀的局限,因而金石學研究進展不大。

  C.金石之學可以證經補史,有助于復原古禮,適應了北宋王朝鼓勵經學、鞏固傳統秩序之需要,而且金石之學的實證研究色彩,也很受當時的學者們推重。

  D.王國維倡導“二重證據法”,對中國古史研究在方法論上的進步起了積極推動作用。郭沫若借鑒考古學的類型學,提出了青銅器研究的“標準器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較之簡帛,青銅器銘文和石刻保存的時間更為長久。在漢代時,保存于簡帛上的先秦文獻已相當殘缺,所以商周青銅器銘文與東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資料顯得特別珍貴。

  B.清代學者在金石學研究中,對石刻方面投入精力更多,研究成果亦更加系統化。但此時青銅器等古器物仍是零散出土的,且多屬未知共存的器物,研究進展不大。

  C.在北宋以前,青銅器及其銘文以及石刻文字等文獻資料還并不是很受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直到北宋年間金石學出現后,這種狀況才得到較大改觀。

  D.西方先進的科學思想被引入中國,尤其是“五四運動”強調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與理論結合實際的科學方法,促進了中國現代的考古學的誕生。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清初以顧炎武等為代表的學者,強調“通經致用”,重視考據學及小學,金石學因與小學密切相關,被推到當時學術高端的地位。

  B.北宋時造紙、印刷與墨拓技術為金石學的發展創造了物質條件,20世紀以來照相技術與印刷水平的提高使傳統金石學研究門類獲得了新的發展。

  C.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對殷墟的發掘,標志著中國青銅器研究從舊金石學范疇進入現代的考古學的研究領域,石刻研究也逐漸被納入現代的考古學和史學的研究范疇。

  D.金石學作為一門學問,屬于特定歷史階段,具有特定內涵,在20世紀初已停滯不前,但對其研究的主要門類,則繼金石學之后獲得新生。

  參考答案

  1 C (此項誤用遞進關系,原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并列關系;且“也很受當時的學者們推重”擴大了范圍,原文說的是“為當時代表進步的史學與文字學發展趨勢的學者所推重”)

  2.B(“研究成果亦更加系統化”曲解文意。文中并沒有將石刻研究與青銅器銘文研究成果比較,不能說哪一個“更系統化”,而且對于石刻,文中說的是“石刻方面……研究成果亦趨于系統”,“趨于系統”是一個過程,不等同于系統化)

  3.D(“在20世紀初已停滯不前”混淆已然未然。原文表述的是“基本止步于20世紀初”)

【金石學的興衰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等閱讀及答案05-20

閱讀選文閱讀及答案10-19

大明湖閱讀以及答案閱讀答案05-22

理性的閱讀閱讀及答案11-16

《母親給出的答案》閱讀答案07-31

《母親給出的答案》閱讀答案05-17

經典閱讀題及答案09-11

《飯》閱讀答案08-17

善心閱讀答案10-17

《筷子》閱讀答案11-1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2020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主页 |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阿v免费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精品 亚洲国产性色AⅤ | 五月综合色婷婷欧美 | 亚洲性爱在线网站 | 尤物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