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發脾氣》閱讀訓練附答案
論發脾氣
文/聶紺弩
聽說世俗所謂的大人物中,竟有動輒發脾氣的,拍桌子、摔茶碗,諸如此類。發脾氣的時候面紅耳赤,氣促心跳,不但自己吃虧,樣子也難看。大人物是要裝得有威可畏,有儀可像的,竟肯以難看的樣子示人,其中必有不得已者在。什么不得已呢?曰:生活上有不如意的地方。
人生活在社會里面,社會既存制度,是一種使有些人的生活如意,而另外一些人不如意的東西。就現制度說,如果是官,是上司、是師傅、是丈夫、是太太,就比較如意;是百姓、是下屬、是徒弟、是妻子、是丫頭老媽子,就大不如意。生活上既大不如意,容易動肝火,有發泄的機會就發泄,是不足為奇的。比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本以為時乖運舛,為天地所不容;及至聽見陸謙和富安的談話,原來是這兩位仁兄在謀害,怎叫他不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呢?
但,大人物在現制度下,應該是屬于如意的一方面,為什么也發脾氣呢?那是因為不如意的人發了脾氣的緣故。不如意的人既然發了脾氣,就對于現狀不能不有或多或少的危險,促成社會的或多或少的變動。他們是不如意的,也就是貧困的、卑賤的、被侮辱;當然希望這變動,一變動,他們的生活就說不定有多少改善的可能。大人物和他們相反,他是如意的,即在現狀之下,是富有的、高貴的、被尊崇;當然不希望變動,一變動,自己的生活就會改惡。縱然是大人物吧,要社會完全照自己的意思,一成不變,也難以辦到,因為社會上真有人的生活不如意,而那些人又出奇地多;真有人在那里發脾氣,而脾氣又發得出奇地大。如果仍照自己的主觀要求,以不變應萬變,以少變應多變,以緩變應急變,以假變應真變,那自己倒很容易就變成日暮途窮,倒行逆施,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不知是世界跟他開玩笑,還是他跟世界開玩笑。這是大人物之所以有脾氣的根本原因。
凡發脾氣,必定有對象,對象必定是人;如果對自己發,對草木鳥獸發,那只能算是發脾氣的變種,不能列為正宗。同時,凡發脾氣,必定是被發的對象啞口無言,或者連聲謝罪。否則就是兩人吵嘴、打架,而不能叫做某人發脾氣了。如果這樣,那就有許多人雖有脾氣,也不一定有發的機會,百姓不能對老爺發,下屬不能對上司發,徒弟不能對師傅發,妻子,尤其是下層社會的,不能對丈夫發,丫頭老媽子不能對太太發,那些人多是直接蹂躪他們,使他們的生活不如意的,也就是正應該對之發脾氣的,可是他們不能發,一發,生活就會變得更不如意。
百姓不能對官老爺們發脾氣;反過來說,官老爺們卻可以對百姓發,豈但可發,并且正是發的好對象。一邊是“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一邊是“不怕官,只怕管”,什么人對什么人發脾氣,什么人被什么人發,按部就班,毫不假借。三十幾年來,政制有了若干改變,社會也有若干改變,但有些人,尤其是大人物之類,如前所述,本是不愿意改變的,他們的觀念,也就真正毫不客氣地沒有改變。總還以為官是民之父母,某種地位,是古之帝王。自己成了帝王就要發帝王脾氣;沒有成為帝王,就忍受別人的帝王脾氣。在君主行乎君主,在臣仆行乎臣仆,他們倒是兩者都能適應的。加之社會既在變動,不如意的事本多,要拍桌、摔碗或者看別人拍桌、摔碗之類的事,就傳到我們小百姓的耳朵里來了。從大人物常發脾氣這事看來,莫非咱們這時代真要向前跨一步了么?
15.請根據文意概括大人物發脾氣的原因。(6分)
16.理解“在君主行乎君主,在臣仆行乎臣仆,他們倒是兩者都能適應的”這句話的含義?(6分)
17.本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并舉例分析。(6分)
16.【參考答案】一那些大人物身份是君主時就向臣仆發脾氣,同等,一旦易位便反過來,他可以接受上司的發脾氣,(3分)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會君與臣、官與民關系的本質矛盾。(3分)
【解題思路】“句不離段”“瞻前顧后”,根據畫線句子的前句“自己成了帝王就要發帝王脾氣;沒有成為帝王,就忍受別人的帝王脾氣”可知,大人物對身份的界限拿捏得非常到位。
17.【參考答案】①對比論證,如文章第二段把生活如意者與不如意者的人進行對比縱向對比,文章最后一段把大人物是臣仆接受別人發脾氣和是君王時發別人脾氣的橫向對比一對矛盾體后,便列舉發脾氣的各種人等層層遞進,形象鮮活②例證,如,第2段“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證明“生活上既大不如意,有發泄的機會就發泄,是不足為奇的”的觀點。
【解題思路】本文邏輯嚴謹,文字生動,從第二段到結束處處對比法,反襯法,例證法,層層遞進,形象鮮活。所以很容易找出實例。
【《論發脾氣》閱讀訓練附答案】相關文章:
阿來閱讀訓練附答案08-02
嚴復及其教育救國論閱讀試題訓練(附答案)08-25
《禮論》閱讀答案附譯文06-28
《隱 瞞》閱讀訓練附答案07-29
想象的原則 閱讀訓練附答案09-17
綠綠的閱讀試題訓練(附答案)06-24
《我的房東》閱讀訓練附答案08-22
項羽棄書捐劍閱讀訓練附答案07-11
《儲蓄人生》閱讀訓練附答案01-17
《去年的樹》閱讀訓練附答案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