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陽樓》閱讀答案解析

時間:2025-01-07 10:45:04 麗華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杜甫《登岳陽樓》閱讀答案解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經常看到閱讀答案的身影,閱讀答案可以給我們提供解題指導和解題思路。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規(guī)范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杜甫《登岳陽樓》閱讀答案解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杜甫《登岳陽樓》閱讀答案解析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注釋

  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長江南岸,是中國第二淡水湖。

  ⑵岳陽樓:即岳陽城西門樓,在湖南省岳陽市,下臨洞庭湖,為游覽勝地。

  ⑶吳楚句:吳楚兩地在我國東南。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飄浮在洞庭湖上。

  ⑸無一字:音訊全無。 字:這里指書信。

  ⑹老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身患肺病,風痹,右耳已聾。有孤舟:唯有孤舟一葉飄零無定。

  ⑺戎馬:指戰(zhàn)爭。關山北:北方邊境。

  ⑻憑軒:靠著窗戶。涕泗(sì)流:眼淚禁不住地流淌。

  譯文

  很早聽過聞名遐邇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像把吳楚東南隔開,

  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

  杜甫《登岳陽樓》閱讀答案解析及全詩翻譯賞析杜甫《登岳陽樓》閱讀答案解析及全詩翻譯賞析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

  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zhàn)爭烽火仍未止息,

  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⑴作者登樓為什么會流淚?可看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因為作者在岳陽樓上憑欄遠眺北方,想到長年不息的戰(zhàn)火,想到飽守戰(zhàn)亂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淚縱橫,難以抑制;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高尚精神。

  ⑵頷聯寫的是在岳陽樓上看到的洞庭湖廣闊無邊、水勢浩瀚的雄奇壯觀闊大景象,而頸聯寫的卻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處境的凄涼,兩者對于表達中心思想分別有什么作用?

  答案:頷聯寫洞庭的壯闊景象,襯托了作者心憂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闊大與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謂相得益彰;頸聯寫個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個人遭遇與國家命運的之間,作者卻置個人于度外,從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思想感情。

  相關試題及閱讀答案

  1.這首詩中寫景的是哪幾句?這幾句詩有什么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2.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寫自己早就對洞庭湖充滿向往,為下文蓄勢。

  B.頷聯用比喻寫洞庭湖的闊大,意境宏麗。

  C.頸聯是詩歌意旨所在,寫自己的身世,表現自己的處境凄涼落寞。

  D.尾聯筆鋒一轉,表現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

  3. 杜甫在《登岳陽樓》中由個人身世轉寫國事危難,感傷涕零的詩句是: 。

  4. 說到洞庭湖,我們都會想起唐詩中寫得最好的兩處名句:一是“”出自孟浩然的“ ,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一是“ , ”,出自杜甫的《登岳陽樓》。他們都以大胸襟、大手筆,寫出了洞庭湖的大氣象、大氣魄。

  5.賞析頷聯。

  6.“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處?

  7.“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8.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只是感嘆自己的身世嗎?從哪句詩可以看出?

  9.結合作者的個人經歷,談談你對“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這兩句詩的理解。

  【參考答案】

  1、答:寫景的詩句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兩句詩既是寫實,又寓想像,一“坼” 一“浮”,把洞庭湖的氣象描繪得壯麗而又生動。

  2、C

  3、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4、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5、“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說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個地飄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個字,就把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巨大形象特別逼真地描畫出來了。

  6、一“坼”一“浮”,攤販洞庭湖的氣象描繪得壯闊而又生動。“坼”字,詩人寫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qū)域沖開、分裂,顯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氣勢。“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tài)感,洞庭湖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飄蕩起落,下派壯闊的圖景展現形在讀者眼前。

  7、這兩句詩寫出了詩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表達了詩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幫助;“老病有孤舟”,寫出了詩人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泊,以舟為家,前途茫茫,無處安身的孤苦無依。

  杜甫《登岳陽樓》閱讀答案解析及全詩翻譯賞析古詩詞鑒賞

  8、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不只是感嘆自己的身世,這可以從“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兩句詩中看出。此時的杜甫不只是感嘆自己窮愁潦倒、漂泊無依的身世,更為正處在戰(zhàn)火中的祖國“涕泗”橫流。

  9、個人經歷:舉目無親,年老多病,以孤舟為伴;國家命運:戰(zhàn)爭未平、國家多難,老淚縱橫,作者不僅哀嘆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涼,更為國家動蕩不安戰(zhàn)亂不休而悲傷。

  創(chuàng)作背景

  大歷三年(768年),當時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來到岳州(今屬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眺,詩人發(fā)出由衷的禮贊;繼而想到自己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于是在岳陽寫下《登岳陽樓》、《泊岳陽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賞析:

  《登岳陽樓》是唐代詩人杜甫于大歷三年(768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篇表現了杜甫得償多年夙愿,即登樓賞美景,同時仍牽掛著國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達了報國無門的哀傷。

  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有一點是很清楚的,詩人對洞庭湖向往已久,這是在敘事寫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來的感情。但這畢竟是過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陽樓,其感情似乎應當是高興。因為多年的向往實現了,一定高興。但仔細品味,句中又見不到高興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償的情思。聯系下文更是如此。實際上在這兩句中“昔”與“今”之間,是一段漫長的時間距離,作者把這段距離拉開,沒有用簡單的“喜”“悲”之詞來填充它,而是留給讀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說“律詩之妙全在無字處”,這里就是無字處。“昔”與“今”之間,天在變,地在變,國在變,人也在變。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人民的深重災難,杜甫個人的悲慘遭遇,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頭,并隨著詩人—起登上了岳陽樓。他高興不起來。應當說“今上岳陽樓”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來了,這是一聲長嘆,長嘆的內里是一團憂國憂民、傷時傷世的感慨。這一聲長嘆,就像那詠嘆調的引子,開啟了下面一個個樂章。這里還要注意到一個“水”字,題目是“登岳陽樓”,頭一句卻先寫洞庭湖,第二句才寫岳陽樓,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這個“水”字顯然是要突出的,這是抓住了洞庭風光的主要特點,說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兩句緊扣上聯的“水”字,雖沒出現水字,卻是專門寫洞庭水。詩人站在岳陽樓上,向東南方向極目眺望,只見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頭,而吳地則被擠向了遠遠的東邊,楚地則被遠遠地擠向了西邊、南邊。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東南伸展,把本來連在一起的吳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為兩塊。“坼”字用的很好,有動態(tài)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開。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萬物。“乾坤日夜浮”是說詩人站在岳陽樓上,四面眺望,到處都是無邊無際的洞庭水,仿佛整個天地萬物都被湖水漂浮起來,仿佛天地萬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動漂游。“浮”字也有動態(tài)感。使人想到整個蒼穹都被湖水托住的—個半球,而萬物的運動,都是湖水蕩動的結果。這兩句都是寫洞庭水,境界宏闊。一是極寫水面的寬闊,二是極寫水的力量。能夠割裂大地,能夠浮動乾坤,這是極寫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動東西之龐大,則顯示出湖水的寬闊。這不是簡單的夸張手法,這里有個視覺、感覺和想象的問題。由于地球是圓的,人的視覺是有限的,面對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邊,即使看到了,遠遠望去也只是一條線,這就造成了湖水無限大,而遠地十分狹小的感覺。詩人準確、真實地抓住了這視覺和感覺上的錯覺,就把湖水描寫成了四際無垠,仿佛大地四處都是水鄉(xiāng)澤國,這是視覺感覺的真實。但詩人又借助想象,把本來看不到的吳楚大地和整個乾坤四際,也融進了這個視覺和感覺的畫面。從而構成了一個想象的吳地楚地被裂開,整個乾坤被浮動的廣闊無垠的畫面。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這是將想象中的更廣闊的景象納進了視覺畫面的結果。這是說“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視覺錯覺加上想象的產物,這是一個很成功的宏觀意象。它的主要特點是境界廣闊、氣魄宏大。像這樣大的宏觀意象、氣魄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是很少見的。如孟浩然也有詠嘆洞庭湖的詩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但沒有杜詩境界更為高遠。這兩句是寫景,但不能看成是純寫景,寫景中滲透著詩人的胸懷。“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敗和國勢的不安定。

  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兩句是寫詩人自己的處境。“無一字”指的是沒有一點消息,一點音信。“親朋無一字”寫出了詩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斷絕,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況,即整個國家的情況。這對一個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國家,不忘人民的詩人來說,是一種被社會忘記的孤獨感,他在精神上無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詩人全家擠在一條小船上飄泊度日,消息斷絕,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慘苦可以想見。理解這兩句應與前兩句聯系起來看,前兩句是遠望,隨著湖水向四際望去,水天相接,聯想到吳楚,聯想到整個乾坤。這兩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簾最能觸動他的東西。于是使他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處境。可以說這兩聯都是由觀景引出,只不過前兩句以寫觀景所見為主,后兩句以寫觀望所見而引起的聯想為主。這兩聯在內涵上也是一脈相通的。表面看起來毫無聯系,實際上是一脈相通的。既然這后兩句是寫他的孤苦悲慘處境,由此應推想到前兩句也絕非是單單寫景,實際上前兩句是借寫遠景象征性地、比擬性地暗示國勢的動蕩不安。這里包含著安史之亂的后遺癥:唐王朝的衰敗,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擾,國家的四分五裂和社會的不安定,棟梁之臣的缺乏等等,這一切都是杜甫飄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詩人心中牽掛著國事民事,才牽腸掛肚。所以當他看到廣闊無垠洞庭湖水時,也會想到仿佛大地裂開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動。從杜甫一貫的優(yōu)國憂民的思想境界來看,他登上岳陽樓極目遠眺,也必定會想到這些。可以說沒想到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詩人胸中翻騰著叫人牽腸掛肚的國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負的痛心。于是這孤舟飄泊,老弱多病,消息也聽不到的可悲處境,也就順理成章地涌上心頭。這兩聯中,上聯境界極大,下聯境界卻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間也包孕著詩人的無限感慨。就景象來說,上聯展現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聯則畫出了水面上的一點孤舟。湖水動蕩,孤舟飄浮,雖然大小懸殊,卻統(tǒng)一在一幅畫中。如果將洞庭湖水比作整個國家,那么那一點孤舟就是詩人杜甫自己。這里是象征,這鮮明對照的諧調之中,既包含著詩人對自己終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體現了詩人將自己的命運、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詩人站在岳陽樓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國家,想到自己,萬種感慨,縈繞心頭。“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乾坤”與“孤舟”對比,闊大者更為浩渺,狹小者更顯落寞。

  尾聯“戎馬關山北。”“戎馬”,就是戰(zhàn)馬、兵馬,指戰(zhàn)爭。“關山”,泛指,并非專指那道關,那座山。“關山北”,指打仗的地方。從詩人來說,從洞庭湖向長安望去,隔著一道道關,一座座山,而戰(zhàn)火就在北面燃燒。“戎馬關山北”,具體指的是當時吐蕃入侵,威脅長安,戰(zhàn)爭不息,國家不得安寧。“憑軒涕泗流”是說杜甫倚靠岳陽樓的窗戶,向北眺望,雖然隔著道道關山,他看不到長安,也看不到戰(zhàn)火,但在他心中卻呈現出吐蕃入侵,長安危急,人民遭難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傷心的老淚縱橫了。這兩句是兩個景象:一個是西北長安附近的戰(zhàn)火,一個是岳陽樓上倚窗眺望的老詩人。兩者構成了一幅畫,前者是詩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詩人自身實景。長安與岳陽樓相距千里,但在詩人心中卻沒有這個距離。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長安。孤舟雖小卻裝著整個天下。衰老多病的軀體中,仍然跳動著—顆憂國憂民的志誠之心。同時“戎馬關山北”一句,明確寫出了詩人在登岳陽樓時心中想的是國家的不安寧。這就更可以說明了第二聯絕非僅僅是寫景。第三聯也決不只是寫自己的孤苦無依。“憑軒涕泗流” 一句中,則凝聚著詩人對國家時局、自己孤苦處境比照后,感到無可奈何,感到萬分壓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顯示出杜甫晚年時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無可奈何。

  這首詩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詩人在作品中描繪了岳陽樓的壯觀景象,反映了詩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發(fā)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這首詩的主要藝術成就表現為以下兩點。

  第一,作品運用了變化多樣的表現手法。作品雖然只有八句話,但是卻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開篇兩句運用的是敘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臨岳陽樓的緣由。三四兩句運用的是描繪的手法,繪制了岳陽樓的宏闊壯觀圖景,并且在描繪中,又運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強了作品的生動性。作品最后兩句又運用了抒情的寫法,揭示出詩人的內心世界,開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內容和感情兩方面大跨度的跳躍。從內容方面說,開篇一聯寫的是詩人登樓的過程,其中蘊含了“昔”與“今”的時間跳躍過程。頷聯中,詩人由上聯的寫自己推進到寫洞庭湖,這里有一個從小到大的跨度。在寫景中,又由吳、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間跳躍。到了頸聯,詩人又轉回自身的描寫,前后聯之間有一個從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聯,詩人又從個人身世遭際的描寫擴展到國事的描寫,上下聯又是一個從小到大的跨越。在寫國事時,又有一個從國難的跳躍到詩人感情抒發(fā)的過程。這就構成了縱橫開闊,跳躍性強的特點。從詩人的感情發(fā)展脈絡上說,首聯蘊含喜悅,頷聯帶有雄壯,頸聯轉為凄苦,尾聯變?yōu)楸瘋T娙说母星殡S著詩篇的進展,顯示出不斷變化,跳躍性強的藝術特點。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登岳陽樓》閱讀答案解析】相關文章:

杜甫登岳陽樓的閱讀答案附賞析08-07

《登岳陽樓》的閱讀答案09-24

杜甫《望岳》閱讀答案及解析10-12

杜甫《望岳》閱讀及答案解析09-01

《登岳陽樓》杜甫10-15

杜甫《登岳陽樓》10-09

杜甫:《登岳陽樓》11-02

登岳陽樓 杜甫08-13

杜甫《登岳陽樓》《登樓》閱讀對比賞析12-04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电影 |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在线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 中文字幕高潮波多野结衣 | 日本一高清二区视频久而久二 |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动漫尤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