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

時間:2024-06-28 09:42:44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

  《劉敬叔孫通列傳》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傳,收錄于《史記》中。是漢初兩位重要臣僚劉敬和叔孫通的合傳。出自史記。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希望大家喜歡。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 篇1

  劉敬者,齊人也。漢五年,戍隴西,過洛陽,高帝在焉。婁敬脫挽輅①,衣其羊裘,見齊人虞將軍曰:“臣愿見上言便事。”虞將軍欲與之鮮衣,婁敬曰:“臣衣帛,衣帛見,衣褐,衣褐見,終不敢易衣。”于是虞將軍入言上。上召入見,賜食。

  已而問婁敬,婁敬說曰:“陛下都洛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婁敬曰:“陛下取天下與周室異。周之先自后稷,堯封之邰,積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劉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馬箠居岐,國人爭隨之。及文王為西伯斷虞芮之訟始受命呂望伯夷自海濱來歸之武王伐紂不期而會孟津之上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遂滅殷。成王即位,周公②之屬傅相焉,乃營成周洛邑,以此為天下之中也,諸侯四方納貢職,道里均矣,有德則易以王,無德則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務以德致人。今陛下起豐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徑往而卷蜀、漢,定三秦,與項羽戰滎陽,爭成皋之險,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哭泣之聲未絕,傷痍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時③,臣竊以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入關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高帝問群臣,群臣皆山東人,爭言周王數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決。

  及留侯明言入關便,即日車駕西都關中。

  太史公曰:語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臺榭之榱④,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⑤, 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細,定海內,謀計用兵,可謂盡之矣。然而劉敬脫挽輅一說,建萬世之安,智豈可專邪!

  (節選自《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注:①劉敬,本姓婁,后受賜姓劉。挽輅:綁在車轅上供人拉車使用的橫木。②周公:周成王姬誦的叔叔,周公旦。③成、康之時:指西周成王、康王的鼎盛時代。④榱:椽子。⑤三代之際:夏、商、周三代盛世的功業。

  9.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及文王為西伯/斷虞芮之訟/始受命呂望/伯夷自海濱來歸之/武王伐紂不期/而會孟津之上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遂滅殷

  B.及文王為西伯/斷虞芮之訟/始受命/呂望/伯夷自海濱來歸之/武王伐紂/不期而會孟津之上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遂滅殷

  C.及文王為西伯/斷虞芮之訟始受命/呂望/伯夷自海濱來歸之武王/伐紂不期而會/孟津之上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遂滅殷

  D.及文王為西伯/斷虞芮之訟/始受命/呂望/伯夷自海濱來歸之武王/伐紂不期而會孟津之上/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遂滅殷

  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向是(3分)

  A.陛,是宮殿。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上,就告訴在陛下的人,請他們轉達,所以用陛下代稱皇上。殿下,也是對皇上的尊稱。

  B.項羽滅秦后將秦國本土關中地區分封給秦軍三位降將,封章邯為雍王,轄咸陽以西及甘肅東部地區;封司馬欣為塞王,轄咸陽以東;封董翳為翟王,轄陜北。合稱“三秦”。咸陽成了三秦的分界點。

  C.戰國、秦、漢時代,通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為山東。山東,有時也泛指戰國時秦國以外的六國領土。今天的山東省指的是太行山以東。

  D.秦朝建都咸陽,漢朝建都長安,因這個地區位于函谷關以西,大散關以東,武關以北,蕭關以南,處四關之中,故稱關中。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周公之屬傅相焉

  相:察看

  B.臣竊以為不侔也

  侔:等同

  C.卒然有急

  卒:突然

  D.案秦之故地

  案:控制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劉敬希望晉見劉邦,同鄉虞將軍要求婁敬換上好衣服,婁敬卻堅持穿著粗布短衣去拜見,這體現了他在立身行事上保持本色的一面。

  B.劉敬述說了周王朝遷徙繁榮的過程,從部落始主后稷到公劉、太王、文王、武王,直到周成王定都洛陽,是用德政來取得民心。

  C.劉敬去隴西戍守路過洛陽,便主動勸說高祖建都關中,因群臣大都不是關中之人,滿朝皆是反對之聲,但高祖最終采納了他的意見。

  D.西漢建都長安,在這個問題上,固然說明劉敬胸懷大局,頗具政治眼光;也不能不說劉邦慧眼識人,不以人廢言,能擇善而從。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

  (2)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

  參考答案

  9.(3分) B

  10.(3分)A(陛,是宮殿的臺階。殿下,是對太子的稱呼。)

  11.(3分)A(相,輔助。)

  12.(3分)C(留候張良是贊同的。)

  13.(1)(5分)憑借著秦國原來經營的底子,依托非常良好肥沃的土地,這就是所說的物產豐饒之地啊。(因,憑借。故,就有的底子。資,依托。以上各1分。句意2分。)

  (2)(5分)價值千金的皮衣,不是一只狐貍的腋下的皮能制成的;樓臺亭榭的椽子,也不是一棵樹上的枝條能筑成的;夏、商、周三代的業績,也不是一個賢士的智慧能成就的。(裘,皮衣。腋,腋下的皮。補出謂語制成、筑成、成就。以上各1分)

  參考譯文

  劉敬是齊國人,漢高帝五年(前202),他到隴西戍守邊塞,路過洛陽,當時高帝正住在那里。婁敬進城后就摘下拉車子用的那塊橫木,穿著羊皮襖,去見齊人虞將軍說:“我希望見到皇帝談談適宜國家發展的事。”虞將軍要給他一件鮮潔的好衣服換上,婁敬說:“我穿著絲綢衣服來,就穿著絲綢衣服去拜見;穿著粗布短衣來,就穿著粗布短衣去拜見:我是決不會換衣服的。”于是虞將軍進宮把婁敬的請求報告給皇帝。皇帝召婁敬進宮來見,并賜給他飯吃。

  等了一會兒,皇帝就問婁敬要談什么事,婁敬便勸說皇帝道:“陛下建都洛陽,難道是要跟周朝比試一下興隆嗎?”皇帝說:“是的。”婁敬說:“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周朝的先祖從后稷開始,堯封他于邰(tái,臺),積累德政善事十幾代。公劉為避開夏桀的暴政而到豳(bīn,賓)居住。太王因為狄族侵擾的緣故,離開豳,驅趕著牲口移居到岐山,國內的人都爭相跟著他去岐山。到了周文王做了西方諸侯之長時,他曾妥善地解決了虞國和芮(ruì,瑞)國的爭端,從此才成了稟受天命統治天下的人,賢能之士呂望、伯夷自海邊回來歸附于他。周武王討伐殷紂時,不相約而自動到孟津會盟的八百諸侯,大家都說,殷紂可以討伐了,于是就滅掉了殷。周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輔佐他,就在洛邑營造成周城,把它作為天下的中心,四方各地的諸侯來交納貢物賦稅,道路都是均等的。這樣君主有德行就容易靠它稱王統治天下,沒德行就容易因此滅亡。凡是建都于此的,都想要像周朝一樣務必用德政來感召人民。如今陛下從豐邑沛縣起事,招集三千士卒,帶著他們直接投入戰斗便席卷蜀、漢地區,平定三秦,與項羽在滎陽交戰,爭奪成皋之險,大戰七十次,小戰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曝露于荒郊之中,橫尸遍野不可勝數,悲慘的哭聲不絕于耳,傷病殘疾的人們欲動不能,這種情況卻要同周朝成王、康王的興盛時期相比,我私下認為這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再說秦地有高山被覆,黃河環繞,四面邊塞可以作為堅固的防線,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況,百萬之眾的`雄兵是可備一戰的。借著秦國原來經營的底子,又以肥沃的土地為依托,這就是所說的形勢險要、物產豐饒的‘天府’之地啊。陛下進入函谷關把都城建在那里,崤山以東地區即使有禍亂,秦國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與別人搏斗,不掐住(“搤”è譯出)他的咽喉(“亢”gāng譯出),擊打他的后背,是不能完全獲勝的。如果陛下進入函谷關內建都,控制著秦國原有的地區。這也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擊打它的后背啊。”

  漢高帝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都是崤山以東地區的人,爭先恐后地申辯說周朝建都在洛陽稱王天下幾百年,秦朝建都在關內只到二世就滅亡了,不如建都在周朝都城。皇帝猶疑不決。等到留侯張良明確地闡述了入關建都的有利條件后,皇帝當日就乘車西行到關中建都。

  太史公說:俗語說“價值千金的皮衣,不是一只狐貍的腋下的皮能制成的;樓臺亭榭的椽子(“ 榱” cuī譯出),也不是一棵樹上的枝條能筑成的;夏、商、周三代的業績,也不是一個賢士的智慧能成就的。”。確實如此呀!高祖從低微的平民起事,平定了天下,謀劃大計,用兵作戰,可以說極盡能事了。然而劉敬摘下拉車的橫木去見皇帝一次進言,便建立了萬代相傳的穩固大業,才能智慧怎么能會少數人專有呀!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 篇2

  叔孫通者,薛人也。秦時以文學征,待詔博士。及項梁之薛叔孫通從之敗于定陶從懷王懷王為義帝叔孫通留事項王漢二年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叔孫通降漢王漢王敗而西,因竟從漢。

  叔孫通之降漢,從儒生弟子百余人,然通無所言進,專言諸故群盜壯士進之。弟子皆竊罵,叔孫通聞之,乃謂曰:“漢王方蒙矢石爭天下,諸生寧能斗乎?故先言斬將搴旗之士。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漢五年,已并天下,諸侯共尊漢王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叔孫通知上益厭之也,說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愿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高帝曰:“得無難乎?”叔孫通曰:“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禮所因損益可知者,謂不相復也。臣愿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

  于是叔孫通使征魯諸生三十余人。魯有兩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后可興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污我!”叔孫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

  漢十二年,高祖欲以趙王如意易太子,叔孫通諫上曰:“昔者晉獻公以驪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呂后與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廢適①而立少,臣愿先伏誅,以頸血污地。”高帝曰:“吾聽公言。”

  叔孫通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

  (節選自《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注]①適:同“嫡”,指嫡長子。

  閱讀題目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及項梁之薛/叔孫通從之/敗于定陶/從懷王/懷王為義帝/叔孫通留/事項王/漢二年/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叔孫通降漢王/

  B.及項梁之薛/叔孫通從之敗于定陶/從懷王/懷王為義帝/叔孫通留/事項王/漢二年/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叔孫通降漢王/

  C.及項梁之薛/叔孫通從之/敗于定陶/從懷王/懷王為義帝/叔孫通留事項王/漢二年/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叔孫通降漢王/

  D.及項梁之薛/叔孫通從之敗于定陶/從懷王/懷王為義帝/叔孫通留事項王/漢二年/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叔孫通降漢王/

  10.下列對文中加點字解釋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蒙矢石爭天下蒙,與“蒙故業”的“蒙”皆為“冒著”之意。

  B.叔孫通知上益厭之也厭,與“何厭之有”的“厭”意思不同,為“厭棄”之意。

  C.公所事者且十主事,與“仰不足以事父母”的“事”皆為“侍奉”之意。

  D.卒為漢家儒宗卒,與“卒莫消長也”的“卒”皆為“最終”之意。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叔孫通審時度勢,按需選材。漢王征天下時,他專門引薦盜匪和壯士,不提及弟子;漢王守江山時,他則召儒生與弟子共同制定朝會禮儀。

  B.叔孫通順應時代,靈活制禮。他認為禮是依時代人情的變化而增減的,并提出稍微采納古代禮法和秦朝禮儀制度,結合起來制定新的禮儀。

  C.叔孫通笑對質疑,自信堅定。魯地儒生不贊同叔孫通的觀點,認為禮樂是國家穩定后自然興起的,無需爭相去制定,叔孫通因此鄙視他們。

  D.叔孫通以史為鏡,勇于死諫。高祖打算替換太子時,叔孫通陳說了晉獻公與秦始皇的慘痛教訓,極力勸諫高祖,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

  (2)秦以不蚤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

  參考答案

  9.C(“之”作“從”的賓語,在其后斷開,排除BD;“叔孫通留事項王”中,“留”的目的是“事項王”,二者之間聯系緊密,不應斷開,排除A。)

  10.A(“蒙故業”的“蒙”是繼承,沿襲之意。)

  11.C(“叔孫通因而鄙視他們”有誤,原文是“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他是鄙視儒生們不知道時世的變化。)

  12.(1)可是群臣在朝廷飲酒作樂爭論功勞,醉了有的狂呼亂叫,甚至拔出劍來砍削庭中立柱,高帝為這事感到頭疼。(或,有的;妄,胡亂,狂妄;擊,砍削;患,為……而擔憂。)

  (2)秦始皇因為不早早確定扶蘇當太子,讓趙高能夠用欺詐伎倆立了胡亥,結果自取滅亡,這是陛下親眼見到的.事實。(蚤,同“早”,早點;詐,用欺騙的方式;自使,使自己;滅祀,滅國。)

  【參考譯文】

  叔孫通是薛縣人。秦朝時以長于文章,知識淵博被征召入宮,等待任命為博士。等項梁到了薛縣,叔孫通便投靠了他。后來項梁在定陶戰死,叔孫通就跟隨了楚懷王熊心。懷王被項羽封為義帝,叔孫通便留下奉事項羽。漢高帝二年,漢王劉邦帶領五個諸侯王攻進彭城,叔孫通就投降了漢王。漢王戰敗西去,叔孫通也跟了去終于投靠了漢王。

  當初,叔孫通投降漢王時,跟隨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可是叔孫通從來不說推薦他們的話,而專門稱說推薦那些曾經聚眾偷盜的勇士。儒生弟子們都暗地罵他。叔孫通聽到罵他的話,就對儒生們說:“漢王正冒著利箭堅石爭奪天下,各位儒生難道能搏斗嗎?所以我先要稱道斬將奪旗能冒死廝殺的勇士。各位姑且等等我,我不會忘記你們的。”漢高帝五年,天下已經統一,諸侯們在定陶共同尊推漢王為皇帝。漢高帝把秦朝的那些嚴苛的儀禮法規全部取消,只是擬定了一些簡單易行的規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飲酒作樂爭論功勞,醉了有的狂呼亂叫,甚至拔出劍來砍削庭中立柱,高帝為這事感到頭疼。叔孫通知道皇帝愈來愈討厭這類事,就勸說道:“那些儒生很難為您進攻奪取,可是能夠幫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魯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們一起制定朝廷上的儀禮。”高帝說:“只怕會像過去那樣的煩瑣難行吧?”叔孫通說:“從前五帝的樂章,各有不同;夏商周三代的禮儀,不盡相同。‘禮’么,是要依循時勢的變遷、人情的不同來制訂(適合當世的)禮儀文飾的啊!所以夏商周三朝的禮儀,都是依循前朝的禮儀加以減損增益而可讓人分辨它們的異同,使其不相重復。我愿意略用古代禮節與秦朝的禮儀糅合起來制定新禮節。”

  于是叔孫通奉命征召了魯地儒生三十多人。魯地有兩個儒生不愿走,說:“你所侍奉的人主已經達十位了,這都是你當面曲意奉承人家,才能夠得到的親貴。現在天下剛剛平定,死的還沒有埋葬,傷的還沒有復元,又要來制訂禮樂。要知道禮樂所以發生,必須累積百年的德行后,才可以興盛起來啊!我們不忍心做你所要做的事。你的所作所為都不合乎古道,所以我們不跟你去。你自己去罷,不要污損了我們的人格!”叔孫通笑著說:“你們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點也不懂時世的變化。”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高帝打算讓趙王劉如意代替太子,叔孫通向皇帝進諫規勸道:“從前,晉獻公因為寵幸驪姬的緣故廢掉太子,立了奚齊,使晉國大亂幾十年,被天下人恥笑。秦始皇因為不早早確定扶蘇當太子,讓趙高能夠用欺詐伎倆立了胡亥,結果自取滅亡,這是陛下親眼見到的事實。現在太子仁義忠孝,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呂后與陛下同經艱難困苦,同吃粗茶淡飯,是患難與共的夫妻,怎么可以背棄她呢!陛下一定要廢掉嫡長子而扶立小兒子。我寧愿先受一死,讓我的一腔鮮血染紅大地。”高帝說:“我聽從您的意見。”

  孫通善于看風使舵,度量事務,制定禮儀法規或取或舍,能夠隨著時世來變化,最終成了漢代儒家的宗師。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相關文章:

《史記佞幸列傳》閱讀答案及譯文09-24

《史記·淮陰侯列傳》閱讀答案及譯文07-01

《元史·列傳(節選)》閱讀答案及譯文解析01-12

史記管晏列傳閱讀答案08-22

《富弼》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04-23

《明史列傳第一百六十九,循吏》閱讀答案及譯文解析12-18

《新唐書·列傳四十六》閱讀答案及譯文10-30

《宋史·劉沆傳》閱讀答案及譯文04-23

《小云山記》閱讀答案及譯文解析11-02

《蘇軾列傳》原文以及譯文解析07-03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自拍偷拍一区二区 | 精品国产偷窥丝袜在线拍国 |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在线播放 | 欧美.亚洲.日本视频 | 亚洲男人的天堂1024 |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