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閱讀答案

時間:2024-10-27 06:04:52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夜坐閱讀答案

夜坐閱讀答案1

  夜坐①

夜坐閱讀答案

  文天樣

  淡煙楓葉路,細雨蓼花時。

  宿雁半江畫,寒蛩②四壁詩。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③。

  終有劍心在,聞雞坐欲馳。

  【注釋】①此詩寫于文天祥起兵勤王之前。(勤王指君主制國家中君王有難,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國家艱危,各地將官大都觀望,只有文天祥和張世杰兩人,召集兵馬,起兵勤王。②蛩(qióng):蟋蟀。③逶施: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等彎彎曲曲、連綿不絕。這里是遙遙無期的意思。

  (1)下列對詩的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B

  A.首聯從視覺落筆寫眼前所見,淡煙籠罩著楓葉,細雨飄打著蓼花。

  B.頷聯只從聽覺落筆,動靜結合。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邊,這是靜景的勾勒;秋夜清寒,凄切的蟬鳴回響在四壁,這是動景的描寫。

  C.頸聯化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之句,表達詩人空有雄心,但想要實現理想似乎遙遙無期。

  D.尾聯運用祖逖聞雞起舞這一典故,表達了詩人壯心不已的真實情感。

  (2)下列對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

  A.這首詩抒發了詩人面對艱難時局的無比傷感之情,從內心一片迷茫,不知路在何方,充滿了消極的色彩。

  B.前四句描寫秋天凄寒肅殺之景,給人以凄涼之感。

  C.后四句詩人慷慨悲歌,抒情言志。“逶迤”一詞抒發了詩人對蹉跎歲月的無限感慨。

  D.全詩沉郁頓挫,感情深沉,描繪出一幅肅殺凄涼而又有聲有色的迷蒙秋雨圖。

  答案:

  (1)B

  (2)A

  【分析】《夜坐》是南宋詩人文天祥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前兩聯即景抒情,詩人描繪出一幅肅殺凄涼,而又有聲有色的迷蒙秋雨圖。后半轉入抒情,先化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以抒發遭打擊的怨恨,再訴說壯志難酬的.痛苦。尾聯運用祖逖聞雞起舞這一常典,很好地表達了立志報國,壯心不已的真實情感。

  【解答】(1)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理解,通讀全詩,把握詩意,揣摩選項正誤。

  ACD.正確;

  B.有誤,頷聯從視覺、聽覺落筆。

  故選:B。

  (2)此題考查賞析,解答時明確全詩的每一句話的意思,理解詩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A.有誤,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力挽狂瀾、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不是不知路在何方,充滿了消極的色彩。

  BCD.正確。

  故選:A。

  譯文:

  淡煙籠罩著楓葉,細雨飄打著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邊,凄切的蟋蟀回響在四壁。年輕人成了老年人,志向難以實現,但心中裝有報國之志,還要聞雞起舞準備馳騁沙場。

夜坐閱讀答案2

  夜 坐 文天祥

  淡煙楓葉路,細雨蓼花時。宿雁半江畫,寒蛩四壁詩。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終有劍心在,聞雞坐欲馳。

  【注釋】 ①此詩寫于起兵勤王之前。(勤王:指君主制國家中君王有難,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國家艱危,各地將官大都觀望,只有文天祥和張世杰兩人,召集兵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

  14、從體裁上看,這是一首□□□□。(1分)

  15、對這首詩的理解,下面錯誤的一項是()(3分)

  A、首聯和頷聯,詩人描繪出一幅肅殺凄涼的夜坐圖。

  B、頸聯中“逶迤”的深層含義是:對蹉跎日月的無限感慨。

  C、尾聯運用蘇秦聞雞起舞的典故,很好地表達作者立志報國的.真實情感。

  D、全詩形式上對仗工整,風格上頗有杜甫風味:在沉郁悲涼之中又顯慷慨悲壯。

  16、全詩主要采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4分)

  參考答案:

  14、五言侓詩(1分)

  15、C.是祖逖,不是蘇秦。(3分)

  16、詩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1分)描繪了一幅肅殺凄涼,而又有聲有色的迷蒙秋雨圖。(1分)抒發了詩人遭受打擊的怨恨、壯志難酬的痛苦。(1分)同時也抒發了詩人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要力挽狂瀾,表達了立志報國,壯心不已的真實情感。(1分)(共4分)

夜坐閱讀答案3

  夜坐 詩歌

  張耒

  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

  注:張耒,北宋詩人,新舊黨爭中,他受到蔡京等人的迫害,一再被貶黜,晚年居陳州,此詩作于晚年。

  16、這首詩的第一、二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它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5分)

  17、有人評此詩寫秋風殘葉,卻不寫其衰颯敗落,而見其品格,結合詩句,談談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品格?(4分)

  參考答案:

  16、第一句描繪了深秋時節,月光明亮,庭院空寂無人,霜露初凝,氣氛冷清的清幽寂靜的畫面。(4分)這一句渲染了清幽寂靜的意境氛圍,奠定了全詩的詠秋基調。或寓情于景,烘托詩人情感。(意思對即可)(2分)

  17、這首詩用梧桐殘葉迎秋風尚能發出響聲,突出殘葉不懼風寒的神韻,(結合詩句2分)借此表達詩人堅貞不屈、高潔傲岸的精神品質,以及詩人雖已暮年卻壯心不已(不甘沉淪)的胸懷與抱負。(3分)(意思對即可)

  閱讀練習二

  ⑴這首詩寫了秋天的哪些景致?(1分)

  ⑵本詩寫梧桐,作者抒發了怎樣的情感?使用了什么手法?(3分)

  ⑶古典詩詞摹寫梧桐抒發秋意。通常表達怎樣的.情懷?舉你所知的一句印證你的觀點(4分)

  參考答案

  ⑴明月高照,夜氣清冷,梧桐振葉有聲。(1分)

  ⑵寫梧桐不甘凋謝,在秋風中振作精神,表達了作者面對秋天不傷感,自勉自勵的情懷。(2分)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

  ⑶通常表達落寞、寂寥、孤獨、凄婉的悲愁情懷,對生命凋謝的傷感。(2分)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等。(2分,一句即可)

  賞析:

  這首秋夜即景詩,上聯寫景,突出了清幽寂靜之意;下聯景中寓情,用殘葉迎風尚有聲響來抒發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胸懷與抱負,詩寫得蒼涼悲壯,雄勁有氣勢。

  此詩寫秋風殘葉,卻不寫其衰颯敗落,而突出其不懼風寒的神韻。此與蘇軾一派在哲宗紹圣時期所受苦難的歷史背景有關,也是宋代士人的孤高品格的象征。這也是一種人文意趣。

夜坐閱讀答案4

  龍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

  草露不辭芒屨濕,松風偏與葛衣輕。臨流欲寫猗蘭②意,江北江南無限情。

  [注]①此詩作于王守仁由貶所龍場驛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時。②猗蘭:即《猗蘭操》,琴曲名。傳為孔子所作,說孔子自衛返魯,見到隱谷之中,香蘭獨茂,與眾草為伍,因而感傷自己生不逢時。

  8.詩中描摹了龍潭夜怎樣的景象?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5分)

  9.請從藝術手法的角度對本詩進行賞析。(6分)

  答案:8.詩中前三聯著意描寫夜里山中澄澈寂靜的景象。(1分)通過描寫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聲、鳥兒的鳴叫聲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風,(2分)渲染了月夜的靜謐氛圍,凸顯了詩人月下獨行的落寞心境。(1分)結句詩人筆鋒陡轉,以“無限情”直接抒發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懷。(1分)(意思答對,要點答全即可。)

  9.詩中運用了襯托、擬人、用典、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描寫等多種藝術手法。

  ①襯托手法。首聯以深夜在茅屋里聽到溪聲,反襯出山間的寂靜。(或:頷聯以人往的`動態、鳥鳴之聲襯空山之靜。)

  ②擬人手法。頸聯中的“不辭”“偏與”賦予“草露”“松風”人的情感,表達出與自然默契合一的快樂。

  ③用典。尾聯運用猗蘭操一典,表達詩人感傷自己生不逢時的情感。

  ④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描寫。嗅覺: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聽覺:潺潺的溪水聲、鳥兒的鳴叫聲、松林之風;視覺:草上露水。

  (指出手法1分,結合詩句分析1分,表達效果1分;答出兩種手法即可得6分。意思答對即可。)

夜坐閱讀答案5

  明王守仁①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

  草露不辭芒屨濕,松風偏與葛衣輕。

  臨流欲寫猗蘭②意,江北江南無限情。

  [注]①此詩作于王守仁由貶所龍場驛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時。②猗蘭:即《猗蘭操》,琴曲名。傳為孔子所作,說孔子自衛返魯,見到隱谷之中,香蘭獨茂,與眾草為伍,因而感傷自己生不逢時。

  作者:

  (1472年-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號陽明,謚文成,人稱明。漢族,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余姚縣(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1)這首詩前三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4分)

  (2)請簡要分析王守仁臨流欲寫猗蘭意,江北江南無限情與蘇軾《定風波》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所表現出來的.人生遭際與人生態度有何異同。(4分)

  參考答案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通過描寫花香、溪水、鳥鳴、草露、松風,渲染出靜謐凄清的氛圍,(1分)烘托了作者月下獨行的落寞孤寂。(2分)

  2、異:王詩感嘆生不逢時,但仍持積極入世之態;蘇詩對遭排擠打擊而憤懣,有歸去退隱之意。(2分)同:均被貶失意,(1分)但曠達樂觀(豁達瀟灑)。(1分)

夜坐閱讀答案6

  夜坐有感

  何夢桂①

  銀漢無聲玉漏沉,樓高風露入衣襟。

  洞龍睡熟云歸岫②,枝鵲啼干月滿林。

  甕里故書前世夢,匣中孤劍少年心。

  征鴻目斷闌干角,吹盡參差③到夜深。

  【注】①何夢桂,淳安人,南宋遺民詩人,元至元中,屢召不起,筑室湖南小酉源。②云龍:君臣風云際會。③參差:排簫,古樂器名。

  (1)本詩頷聯為人稱道,運用了比喻、寓情于景、化用典故等手法,請選一種作具體賞析。(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

  答案:①頷聯成功地運用了比喻手法。“洞龍睡熟”比喻南宋政權早已不存在。“云歸岫”比喻作為遺民的詩人和他的同志者遠居巖藪,埋名隱姓。“枝鵲啼干”隱喻詩人悼念故國故君之淚已枯,也體現了詩人不屈服于元朝的決心。這些比喻都抒發了詩人眷懷故國故君的悲痛之情。 ②頷聯寓情于景。把自己對國滅君亡的悲痛之情寄寓在凄清幽靜的夜景之中,委婉含蓄,真切感人。 ③頷聯化用典故。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詩意,表明自己決不屈服于元朝和眷懷故國故君的情懷。 ④頷聯在寫景上遠近結合,虛實相生。“洞龍睡熟云歸岫”寫得虛而遠,“枝鵲啼干月滿林”寫得實而近,突出了夜景的凄清幽靜,烘托了詩人隱居的孤寂和亡國的悲痛心情。

  解析:頷聯,寫龍熟睡,云歸岫,烏鵲擇枝,啼號林中,以喻君亡臣隱,誓不仕于異朝之節義。

  【思路點撥】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有下面幾項逐項落實。①掌握常用的表現手法,分析文學作品的表現手法應從以下四方面考慮:表達方式—敘事,議論,描寫(細節、動靜、虛實、正側、白描、場景),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 ;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等;寫作手法—渲染、烘托、對比、襯托、象征、聯想、想象、比興、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以及情景關系(觸景生情、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結構技巧—抑揚、卒章顯志。②理解各類手法的特點。

  (2)詩題為“夜坐有感”,作者在詩中抒發了哪些感情?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首聯借夜坐高樓所見清冷幽靜的夜空景象,抒發了隱居出世者的孤寂凄涼感受。頷聯借高樓周圍夜景,抒發了眷懷故國故君的悲痛感受。頸聯,寫書不能讀、劍不能舞,直抒胸臆,抒發了不甘現狀而又無可奈何的孤寂與憤激之情。尾聯,借目斷征鴻,抒發宋朝復興無望的郁悶悲涼心情;借深夜吹簫,寄托對故國故君的悼念之情。

  解析:結合詩歌注解,抓住主要意象,進行分析。

  【思路點撥】

  鑒賞古代詩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幾項逐項落實。①理解詞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樹立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詞義的觀念;②把握詩歌的結構層次。一首詩多半是有幾層意思組合而成的,即使是絕句、律詩這樣的短詩,我們仍可以將其分成幾個層次(一般是兩句一個層次),分解以后再進行綜合,就容易準確地理解詩意,把握詩人的情感。分層后,還應琢磨一下層與層之間詩意是如何轉換的,即如何過渡銜接的;③掌握詩歌常用的修辭方法和表達技巧;④體味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所抒發的情感。

  【詩詞鑒賞】

  這首詩的音調是低沉婉轉的,詩中大量采用比興手法,以表現深沉的故國之情,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夜深人靜,銀河橫空,報時的玉漏發出低沉的聲音。我佇立高樓上,風露潤濕了我的衣襟。大宋江山早已淪入敵手,多少遺民像云歸深山,隱姓埋名。我的淚水已灑盡,只能以枯干的眼,空對滿林月明。閉門讀書的生涯變成了前世的夢,深鎖匣中的孤劍正象征著我少年時的壯心。倚著欄桿的一角,遙望征鴻逐漸飛盡,只有吹幽怨的排簫來打發這長夜沉沉。

  寫龍熟睡,云歸岫,烏鵲擇枝,啼號林中,以喻君亡臣隱,誓不仕于異朝之節義。寫讀書為學乃前身之夢,寫劍睡匣中但壯心不死,以抒自己的激憤之情,但這一切都與夜色聯系在一起。作者獨坐于茫茫長夜,浮想連翩,沉郁深遠之感受渾化于一片幽暗、孤寂的氣氛之中,聯系當時形勢,是不難理解的。詩風沉郁,頗得老杜之神。

夜坐閱讀答案7

  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夜 坐 文天祥

  淡煙楓葉路,細雨蓼花時。

  宿雁半江畫,寒蛩四壁詩。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終有劍心在,聞雞坐欲馳。

  【注釋】 ①此詩寫于起兵勤王之前。(勤王:指君主制國家中君王有難,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國家艱危,各地將官大都觀望,只有文天祥和張世杰兩人,召集兵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③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彎彎曲曲,連綿不絕,這里是遙遙無期的意思。

  8、本詩首聯、頷聯描繪了怎樣的意境。(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全詩主要采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8.淡煙籠罩著楓葉,細雨飄打著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邊,凄切的蟬鳴回響在四壁,真是可畫可詩。(2分)這幅肅殺凄涼的夜坐圖,使全詩在沉郁悲涼之中又顯慷慨悲壯。(3分)

  9.詩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1分)描繪了一幅肅殺凄涼,而又有聲有色的迷蒙秋雨圖。(1分)抒發了詩人遭受打擊的怨恨、壯志難酬的痛苦。(2分)同時也抒發了詩人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要力挽狂瀾,表達了立志報國,壯心不已的真實情感。(2分)

夜坐閱讀答案8

  龍潭夜坐

  王守仁①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

  草露不辭芒屨濕,松風偏與葛衣輕。

  臨流欲寫猗蘭②意,江北江南無限情。

  [注]①此詩作于王守仁由貶所龍場驛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時。②猗蘭:即《猗蘭操》,琴曲名。傳為孔子所作,說孔子自衛返魯,見到隱谷之中,香蘭獨茂,與眾草為伍,因而感傷自己生不逢時。

  8請簡要分析尾聯這句話的意思,并說說此句與蘇軾《定風波》“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所表達出來的人生遭際與人生態度有何異同。(5分)

  9請從藝術手法的角度對本詩進行賞析。(6分)

  【參考答案】

  8(5分)表述句意(1分)同:均被貶失意,(1分)但曠達樂觀(豁達瀟灑)。(1分)異:王詩感嘆生不逢時,但仍持積極入世之態;蘇詩對遭排擠打擊而憤懣,有歸去退隱之意。(2分)

  9(6分)①襯托手法。首聯以深夜在茅屋里聽到溪聲,反襯出山間的寂靜。(或:頷聯以人往的動態、鳥鳴之聲襯空山之靜。)

  ②擬人手法。頸聯中的“不辭”“偏與”賦予“草露”“松風”人的情感,表達出與自然默契合一的快樂。

  ③用典。尾聯運用猗蘭操一典,表達詩人感傷自己生不逢時的情感。

  ④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描寫。嗅覺: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聽覺:潺潺的溪水聲、鳥兒的鳴叫聲、松林之風;視覺:草上露水。(每一點2分,答3即可。)

  【解析】

  8試題分析:解答本題,應結合著詩歌注釋理解句意并抓住關鍵詞分析其思想感情,然后與蘇軾的情感進行比較作答。由注釋可知,此詩作于王守仁由貶所龍場驛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時,因此詩人與蘇軾均因被貶官而失意;由“江北江南無限情”“也無風雨也無晴”可知,二人雖政治失意,卻都很瀟灑豁達。結合著注釋2可知,前者被貶后雖然感嘆生不逢時,卻依然很積極;而蘇軾“歸去”表明了他想歸隱退去的情懷。

  考點: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9試題分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一般要從詩歌運用的表現手法,然后從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達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例如,首聯、頷聯均用了以動襯靜的寫法,還運用了嗅覺、聽覺的寫法,動靜結合、擬人等手法。答題時,可結合著這些手法的一般性作用分析其表達的事物特點及情感即可。

【夜坐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文天祥《夜坐》閱讀答案11-20

韓偓《夜坐》閱讀練習及答案03-10

文天祥《夜坐》閱讀答案2篇08-18

《夜坐》詩歌賞析及答案08-25

文天祥《夜坐》答案10-01

《夜》閱讀答案10-10

割席分坐閱讀答案07-24

杜甫《夜》閱讀答案09-28

《春夜喜雨》閱讀答案03-22

《夜雪白居易》閱讀答案11-09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本特黄天天看特色大片 |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欧美国产 | 亚洲人在线观看视频 | 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丁香五月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