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績《野望》閱讀附答案
《野望》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首聯寫野望時所見的西山和錦江景色;頷聯由野望聯想到兄弟的離散和孤身浪跡天涯;頸聯抒寫遲暮多病不能報效國家之感;尾聯寫野望的方式和對家國的深沉憂慮。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王績《野望》閱讀附答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注】
①王績(584-664):字無功,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嘗居東皋,號東皋子。仕隋為秘書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詔門下省,后棄官還鄉。為人放蕩不羈。
②徙倚:徘徊。
③采薇:《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1.東皋:山西省河津縣的東皋村,詩人隱居的地方。
2.薄暮,日將落之時。
3.徙倚:指徘徊、彷徨。
4.薇,羊齒類草本植物,其嫩葉可食。
5.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6.落暉:落日的余光。
7.犢:小牛。采薇:《詩經.召南.草蟲》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又《詩經.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市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此處暗用二詩的句意,借以抒發自己的苦悶。
閱讀練習
1、試分析首聯在全詩中的作用。(4分)
2、請從動靜和寫景順序的角度賞析中間兩聯。(4分)
3、請從景與情關系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4分)
4、結合全詩內容,簡析詩人長歌懷采薇的原因。(4分)
5、第一、二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2分)
6、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7、頷聯和頸聯運用何種手法,描繪了怎樣一幅景象?(4分)
8、詩人在詩中流露了怎樣的感情?(2分)
參考答案
1、①第一句的東皋點明地點,薄暮點明時間,望字領起中間兩聯的寫景。第二句呼應起尾聯,表現出哀傷的情感,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②表現了在現實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賞識的苦悶、悵惘的心情。
2、頷聯寫總寫秋色,是靜景、遠景,頸聯寫牧人與獵馬,是動景、近景。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3、詩歌頷聯妙在融情于景。(1分)詩中描寫了漫山遍野,樹葉枯黃,更兼殘陽盡染的蕭瑟衰敗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的情懷。(2分)
4、詩人在現實生活中輾轉漂泊,彷徨苦悶,找不到精神歸宿,(1分)又沒有真正的知己,(1分)所以只得長歌懷采薇,即放聲高歌,追懷伯夷、叔齊那樣的隱逸高士,引為神交密友。(2分)
5、描繪了一幅滿天秋色(江天寥闊、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巒疊嶂的富有詩意的山水畫。
(2分,符全詩意即可)
6、抒發了作者悠閑(閑適)驚喜(喜悅、喜愛大自然)之情。(2分,意思基本對也給分)
7、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山川籠罩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驅犢歸家,獵人滿載而回,似乎興致盎然。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8、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借景抒情,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和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人的落寞心緒。
譯文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馬帶著鳥獸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賞析一
此詩寫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樸素清新,流暢自然,力矯齊梁浮艷板滯之弊,是王績的代表作之一。
首聯敘事兼抒情,總攝以下六句。首句給中間兩聯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遙呼尾句;使全詩籠罩著淡淡的哀愁。頜聯寫薄暮中的秋野靜景,互文見義,山山、樹樹,一片秋色,一抹落暉。蕭條、靜謐,觸發詩人彷徨無依之感。頸聯寫秋野動景,于山山、樹樹,秋色、落暉的背景上展現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畫面。
這畫面,在秋季薄暮時的山野閑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與歸,其由遠而近的動態,也依稀可見。這些牧人、獵人,如果是老相識,可以與他們言笑無厭時(陶潛《移居》),該多好!然而井非如此,這就引出尾聯:相顧無相識,只能長歌以抒苦悶。王績追慕陶潛,但他并不像陶潛那樣能夠從田園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園詩時露彷徨、悵惘之情。
此詩一洗南朝雕飾華靡之習,卻發展了南齊永明以來逐漸律化的新形武,已經是一首比較成熟的五律,對近體詩的形式頗有影響。
賞析二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于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并不覺得這首詩有什么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像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里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于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作者簡介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古絳州龍門縣(山西萬榮縣通化鎮,通化鎮1972年由河津縣劃入萬榮縣)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酒譜》。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律體濫觴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
創作背景
王績入唐后以秘書省正字待詔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貞觀中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此詩應該就是作于詩人辭官隱居東皋(在今山西河津)的時候。
作品介紹
《野望》是隋末唐初詩人王績的作品。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首聯借“徙倚”的動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寫來抒情;頷聯寫樹寫山,一派安詳寧靜;頸聯中用幾個動詞“驅”“返”“帶”“歸”進行動態式的描寫,以動襯靜;尾聯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詩言辭自然流暢,風格樸素清新,擺脫了初唐輕靡華艷的詩風,在當時的詩壇上別具一格。
【王績《野望》閱讀附答案】相關文章:
《野望》閱讀答案10-30
王維《新晴野望》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07-08
杜甫野望閱讀答案11-06
(實用)杜甫野望閱讀答案01-07
高手閱讀附答案03-22
《絕唱》閱讀附答案09-15
《觀潮》閱讀練習(附答案)06-08
《玫瑰樹根》閱讀附答案06-05
《背影》課內閱讀附答案06-14
可愛的小鳥閱讀附答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