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余光中賞析(通用7篇)
余光中鄉愁賞析是怎樣的呢?余光中的一首《鄉愁》道出無數游子內心深處的情感,是思鄉詩作中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鄉愁余光中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鄉愁余光中賞析 篇1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閱讀此詩,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第一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第二小節:成年后,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涌而進的波濤,到最后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于傳統的`美。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里)頭”的四次重復,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戀歌。
鄉愁余光中賞析 篇2
余光中,臺灣著名詩人,1928年生于南京,現任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余光中將自己濃濃的思鄉之情,傾注在他的詩作之中,《鄉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閱讀此詩,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第一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第二小節:成年后,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同時,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感情,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
閱讀此詩,使我們感到回味無窮。本詩集單純美與豐富美于一體,物象集中明朗,如郵票、船票、墳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遠深邃,內容豐富含蓄,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
詩的結構:以時間為順序(即小時候、長大后、后來,而現在),以感情為線索,以大體相同的詩句和格式,反復詠嘆,使情感逐層加深,由思鄉、思親升華達到思念祖國。詩歌的結構寓變化于統一之中,既有各小節的均衡、勻稱,又有小節內長短句的變化,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詩歌有回環往復,一唱一嘆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復,即我在這頭……,有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有變換的量詞:枚、張、方、灣。作者采用這些藝術手段加強了此詩的音韻之美。
總之,本詩以樸素、簡明、雋永的語言,高超的藝術技巧,表達了臺灣人民盼望海峽兩岸統一的愿望,抒發了作者濃郁的鄉思之情。選自《中學語文園地》第3期
鄉愁余光中賞析 篇3
鄉愁是一種綿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種偉大的情愫,它占領了我們心靈中最深邃的部分。余光中的《鄉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戀歌,關于余光中《鄉愁》鑒賞,至今都還有人在細細品味和理解。
我們會慢慢的懂得鄉愁是一本歷史的巨著,它送給我們的不僅是沙漠甘泉,也給人間的旅人澆灌上心智的露水。寄愿鄉愁伴隨人類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墳冢中重新復蘇,不要再讓我們人類丟失為數不多的幾畝夢田。
第一小節,此時的作者是“少小離家”為讀書,未經世事滄桑,略帶“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覺,更多的是對母親的依戀;
第二小節,妻子是相約一生共白頭的親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賞的亮麗風景。朗讀時應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絲絲溫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節,恰當運用顫音,表達一種如泣如訴的深深的'哀傷;
第四小節,文章最后,詩人由個人的悲歡離合升華到家國之思:此時猶如樂曲達到高潮!所以要讀得蕩氣回腸,一波三折。特別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頓,語調上揚,“在——那——頭”要氣流不斷,讀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詩人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B、小時侯(少年)——母子分離、長大后(青年)——夫妻分離、后來(中年)——母子死別、 現在(老年)——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C、運用了獨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難以捕捉的離愁別緒為具體可感的東西,這是詩歌創作中常用的一種寫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許多古典詩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中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余光中從親歷的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來寄寓情感,這種取象看似平常,卻蘊涵飽滿的詩情:
郵票——母子深情(濃烈) 船票——夫妻恩愛(熱烈)
墳墓——生離死別(悲痛) 海峽——思鄉念國(深沉)
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 并且用了“一枚、一張、一方、一彎”等量詞,是不是說明余光中的鄉愁比較淡?
郵票雖小,牽系綿長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墳墓載不下巨大的悲痛,淺淺的海峽阻礙了無盡的鄉思,落筆雖小,卻詩情飽滿。把鄉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全詩以時間的變化組詩,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詩情層層推進升華,最后將鄉愁上升到民族和國家的角度。
鄉愁余光中賞析 篇4
一連串充溢著生活性的意象,一連串樸素無華的傾訴,一連串平淡中透露出深沉情感的喻體......綴成了一連串凄美絕倫的鄉愁。鄉愁是作者成長的足跡,是游子思鄉的行吟,是一段心靈的歷程,是一曲經典而質樸的古箏,是一部沉重的歷史,是風雨滄桑中歷史車輪碾過時留下的一聲呻吟。
鄉愁在作者筆下不只是“月是故鄉明”的清淡,不只是“低頭思故鄉”的憂郁,不只是“夢里不知身是客”的無奈,不只是“鄉音未改鬢毛衰”的嗟傷......鄉愁是一只老船,裝載著傳統的鄉愁鄉情鄉思,也裝載著歷史的血淚,裝載著望夫崖上的沉重和悲壯,也裝載著海峽兩岸的滄桑和風霜。從“郵票”、“船票”到“墳墓”是深沉的情感,而至“海峽”則是主題的升華!鄉愁不再是個人情感的宣泄,而成了群體內心的感思;鄉愁不再是純粹的個體感嘆,而成了民族之情的化身。對國家統一的熱望,對民族團結的期盼,有形無形地融化在詩的字里行間,構成了民族情感積淀下來的厚重和深邃。
于是,鄉愁這個古老的話題在詩人筆下又多了一層內涵,這源于作者明睿的眼力和新穎的立意,更源于作者那高度的民族責任心和深厚的民族情。于是鄉愁那平凡而又傳統的順敘表達蒙多了一層樸素的光輝,那簡單的時間排列披多了一種美妙的靈光,那從“母親”、“新娘”到“大陸”的淺淺訴說變得經典而莊嚴起來。
鄉愁的意境是美的,沒得憂郁而莊重,仿佛一絲苦苦的芬芳,那芬芳來自一支殘荷。鄉愁的構思是簡約的,簡約的就像斷臂維納斯身上的一段白紗。鄉愁的語言是白居易的再現,反復中的平實醞釀著深深的情,回旋中的樸厚流淌著深深的愁。鄉愁那沒有技巧的技巧使鄉情回味無窮,雋永悠長,使全詩既富有流動性,又不乏靜止感。眾人皆知,“看不出化過妝的化妝才是最高妙的”,而詩人的鄉愁就是這樣,那層次化的意境仿佛純純的“天然去雕飾”,那復沓中的敘述好像平平的,質樸而又真淳。
鄉愁自“小小的.郵票”流出,因為那郵票載不動歷史的傷痕;鄉愁自“窄窄的船票”溢出,因為那船票帶不完民族的悲哀;鄉愁自“矮矮的墳墓”冒出,因為那是一顆種子,它在發芽、生根、成長,直到枝條連起島陸。鄉愁自淺淺的海峽漲出,因為那是一個泉,它要和源匯成大海,用浪奏鳴《黃河交響樂》,用濤蕩起長江奏鳴曲。鄉愁用反復手法把意象緊密地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獨特的歷史畫卷;鄉愁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來,層層深入地展現了群體心態和民族狀態。于是鄉愁既是鄉愁,也不再只是鄉愁;鄉愁成了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情結,鄉愁成了島與陸溝通的紐帶。
鄉愁的情調是低沉的,因為有心上秋;鄉愁的節奏是舒緩的,因為有愁中愁;鄉愁的傳情達意是形象而動人的,因為那一唱三嘆是命泉中流出的旋律、心琴上彈奏出的樂曲,有含蓄中的澄明,更有幽邃中的真實。鄉愁是抑郁的,因為愁太重太濃,重得托不起,濃得化不開。但鄉愁又是自然的,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詩中。
鄉愁就這么自然而然地由詩境和神韻中流露出來,語盡而情未了,讓人在故事中忘我地投入,在歷史中回味,鄉愁的無限韻味。
鄉愁余光中賞析 篇5
那條阡陌小徑,是一條泥濘不堪的土路,不知有多少的村里人帶著夢中的希冀,告別親人走出那個裝滿鄉情記憶的小村莊。開始步旅心中夢想的征程。也就在那時一絲絲鄉愁已纏繞心中,還渾然不覺。鄉徑兩旁的責任田依然是翠綠成行,生機蔥蘢。路邊的紫丁香依然的芬芳四溢迎接著往來的人們,而家鄉的那條鄉徑見證著歲歲年年外出與回歸的游子,風雨無阻。
歲月更迭,幾年的異鄉漂泊,曾經的悔恨,曾經的希望,一次次地交替占領著飄浮異鄉飄客的心,一次次地最終放下了歸鄉的思絮。每每心底好累的時候,那溫柔的鄉愁便會霎時涌起,猶如潮水沖洗著孤寂的心海,埋沒煩惱,輕輕地舔著傷痕累累的心痕,撫慰疲倦的.心靈。這時的鄉愁彷如是避風的港灣,好是溫馨。
還記得春天里小菜園的第一茬韭菜割下來時,總是很期待媽媽烙的韭菜盒子,那是記憶中家的味道,媽媽的味道。還依晰記得放暑假時,常常相約同伴去黑龍江壩子上邊小叢林里采集野果子,野葡萄、臭李子、野核桃,還有紅紅的酸酸丁……許許多多的美好的快樂如今只能停留在記憶的紙箋中,停留在深深的腦海里。那是鄉愁呀,好似一根無形的飄帶,系著帶著亦苦亦甜的懷念。
今年的雪入冬以來就下個沒完,到了年關歲末還依舊就沒個消停。凝望窗外撲簌簌下得雪花心情有些寂寥與無奈,在外打拼一事無成,總覺無顏回鄉拜見父母,卻怎抵的那份熱切盼歸團員的父母牽掛之情呢!霧霾與雪的加重似乎也未阻梗游子返鄉的心切。思鄉的人們知道,就在家鄉的村口,有親人在翹首凝望。即使一路等車轉車的顛簸,也要回到闊別幾載的家鄉。圓一個踏實人之常情,回家和親人一起過個年。
如今橫臥游子面前的是一條寬闊的水泥大道,昔日鄉徑不見蹤跡。但它卻深深地印在歲月的相思里。依然迎送外出和回歸的游子們。年復一年又一年記載著無數感人的鄉愁情韻。
記得曾在異鄉最失落時在日記里涂鴉幾句:“飄落異鄉心獨潸然,掬起一捧。清冽村前河塘水,溫潤濃濃戀鄉的心田。深情翹望藍天云端,聆聽娘親長長的呼喚。傾瀉那滿是鄉愁的記憶。觸摸那厚厚的石磨盤,碾碎旅途寂寞的思念。
鄉情呦,是一首古老的歌謠,醇厚綿綿,縈繞夢牽。眷顧相隨遠行兒女們,傳唱著四季不斷的鄉心歌謠。”
鄉情是鄉愁里的最美的的風景,是鄉愁里最難忘的記憶。歷經歲月風雨的摧殘,鄉愁卻越發的濃郁,越發的眷顧。
鄉愁余光中賞析 篇6
鄉愁是對家鄉小溪的留戀,鄉愁是無數次夢回家鄉那座大山,鄉愁是想念兒時熟悉的伙伴,鄉愁是懷念媽媽燒的飯菜的味道。
少年不知愁滋味,兒時那么不曾留戀的時光,沒想到到了而立之年再去回憶已變得那么珍貴,好多時候越是拼命回憶越是一片空白。
還記的在村前的小學放學后和小伙伴飛奔回家的情景,還記得媽媽總是把并不豐盛的午飯準時為自己準備好。如今回到媽媽身邊飯菜豐盛了,媽媽的黑發卻白了。
遠離了家鄉,也遠離了家鄉的消息。遠離了父母,也遠離了對父母的關懷。好多時候我們的父母出現自己夢中,他們笑了、悲了、病了、苦了,夢醒時分自己或是幸福微笑,或是愧疚的淚水。這些就像家鄉早晨升起炊煙,模糊卻又清晰。這就是靈魂深處揮之不去的鄉愁。
忙綠的工作,忙綠的生活,慢慢的淡忘了回家的渴望。可是每當回家的渴望在心中涌現,我們總還是熱淚盈眶。不管生活改變了我們什么,心中的思念總是同一個地方。
在陌生的城市里尋找家鄉的印記,能找到的是那張半年前藍色車票或是一年前那張在和爸媽一起拍的照片。其他的印記只有在自己的記憶里搜尋了。
時間改變了生活,改變了容顏,改變了與家鄉的距離。但永遠改變不了對家鄉的思念。時間在鄉愁面前是永恒的,是不會在滴塔滴塔的鐘聲中流逝的。
鄉愁是我在電話這邊,父母在電話那邊。自己總是說又遇到了哪些挫折,父母總是說我 們一切都好,你放心好好工作。
鄉愁是踏上高鐵的歸心似箭,是離開父母時的'依依不舍。
鄉愁是夢里父母病了,自己醒來后淚流滿面。
鄉愁是家鄉的花椒熟了,想得到卻碰不到。
鄉愁是兒時的伙伴各奔東西了,在微信里、騰訊里找的到,卻看不到。
鄉愁是無盡的思念、連綿的惆悵、甜甜的回憶、莫名的愧疚、回歸的渴望和傷心的無奈。
誰又知道人生的路有多么漫長,人生的下一個驛站又會走向哪里,但回家的感覺就在那不遠的前方,走過的世界不管多遼闊,人生的終點還是那個魂牽夢繞的家鄉。
鄉愁余光中賞析 篇7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 余光中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由此,看到這首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構思極為巧妙。
詩人精練地提取了幾個單純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是單純、明朗、集中、強烈。它們又是豐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這四個意象把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鄉愁”物化、具體化,通過“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這些意象和“這”、“那”這兩個簡單的指示代詞聯接在一起,巧妙地將彼此隔離的人、物、時間和空間,將愁緒的兩端緊密融合。若有若無的距離和聯系,給那些整日在相思、別離和相聚閶奔波的人們一種強烈的共鳴,給人們一種難以言表的哀愁和歡欣。詩歌以時間的次序為經,以兩地的距離為緯,在平鋪直舒中自有一種動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們無限的哀愁和無盡的相嗯。
詩歌在藝術上呈現出結構上的整飭美和韻律上的音樂美。在均勻、整齊的句式中追求一種活潑、生機勃勃的表現形式,在恰當的意象組合中完美地運用語詞的音韻,使詩歌具有一種音樂般的節奏,回旋往復,一唱三嘆。詩人用融合了中國傳統審美特征的現代詩語,唱出了詩人心中對故鄉、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
《鄉愁》有令人矚目的形式美。一是結構上寓變化于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相互變化錯落,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氛圍。
【鄉愁余光中賞析】相關文章:
鄉愁余光中賞析01-09
余光中《鄉愁》賞析09-08
余光中的鄉愁賞析06-29
余光中《鄉愁》的賞析06-13
余光中《鄉愁》原文及賞析11-24
余光中詩歌的《鄉愁》賞析09-20
余光中的《鄉愁》名篇賞析06-21
余光中的詩鄉愁賞析08-18
余光中的鄉愁詩歌賞析05-15
賞析詩人余光中的《鄉愁》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