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余秋雨歷史文化散文的藝術特色
余秋雨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余秋雨的散文開創了散文的一代新風,以嶄新的范例拓寬了當代散文的領域,蘊含著豐富人文因素,具有迷人的藝術魅力。
余秋雨歷史文化散文的藝術特色
摘要:余秋雨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學者、作家。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散文集,受到了廣大讀者的青睞和好評。本文擬從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藝術特色出發,對其別具一格的寫作風格進行分析,同時也參閱了諸多的材料,主要先從總體上淺談一下他散文寫作風格,再從他表達的主題、語言的特色、表達的方式等方面分述,繼而體會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藝術特色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余雨秋;語言特色;表達方式;
劇場效果;小說化特點;典雅 當代文壇,談到散文不能不談余秋雨。余秋雨結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據說,單他的《文化苦旅》在臺灣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見其散文的魅力。余秋雨的獨特之處在于,他打破了傳統散文的束縛,創造了新的意與思結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風物,尋求中國文化意蘊與人生真諦,探尋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與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本文試就其藝術特色和現實意義進行一些初淺的探討。
一、 余秋雨歷史文化散文主要內容
余秋雨的散文開始“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在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終貫徹著一個鮮明的主題: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一個民族的歷史,是這個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是這個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負面因素糾結而成的“沉淀物”。歷史是走向未來的階梯,忘卻了歷史,也就喪失了
通往未來的立足點。因此,余秋雨在90年代初這一特定的時刻,把“歷史”作為自己思考的核心材料,對歷史進行了一場艱辛的“反芻”,把對歷史的重新闡釋作為重建新文明的第一步。余秋雨創造性地在歷史與文學之間找到了契合點,在文化學者與人民大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在歷史與現實之間、現實與理想之間,縱橫捭闔地進行了富于時代意義的思想馳騁。梅潔女士評論說:余先生以一個文學理論家、文化史學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依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借助人類文字的載體——散文,洋洋灑灑地揭示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和古老、神秘的中國歷史中,竟以輕揚的散文做著最深刻最瀟灑的穿越。余秋雨的散文“深入淺出,把很大的問題,很深的道理,用不多的篇幅,淺近的話說出來”,這才稱得上大手筆。是啊,讀余秋雨的每一篇散文,仿佛看見一個歷史的哲人,沉思著跋涉在大自然的山水、江河、廢墟、小鎮之間,我們也與這位哲人一起,品味歷史,體驗文化,讓唐朝的煙宋朝的風,拂拂地吹過多情而脆弱的心靈。
二、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藝術特色
余秋雨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深深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折服,他思接千載,天馬行空的聯想,對歷史、對文化滲透著的領悟力,也使余秋雨在中國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而后接觸到他的另幾本著作,談史談鑒的《山居筆記》、闡述立身處世的《霜冷長河》、《行者無疆》,以及對比幾大文明的《千年一嘆》,還有類似回憶類的封筆之作《舍我一生》。讀完后,總想寫點什么,而一直未敢動筆,只怕自己的看法太浮淺,甚至落入俗套。在上節課談到寫作風格問題,于是還是想起了余秋雨,也參考了諸多對余秋雨寫作風格的評論,也略加自己的一點淺見。淺談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寫作風格問題,對于我們的寫作也有很多的借鑒意義。
在目前文壇泥沙俱下、日益堪憂的情況下,余秋雨獨樹一幟的寫作風格,開辟了散文新文風。“余秋雨將中國傳統文化意境與現代意識連接在一起,以逆向操作的方式異軍突起,呈現給讀者一種新的閱讀文本,激發起他們新的審美趣味,”從總體來說,一方面氣勢磅礴,瀟灑自然,一氣呵成,讓讀者也隨著他的情緒時而崇拜、向往自然,時而對歷史深沉憤慨;另一方面,他一唱三嘆,一步一回首,低沉的調子,悲愴的氛圍,一次次讓我們去思考歷史、自然、人生。作為一個文化意識較強,頗具歷史感的散文作家,盡管行走匆匆,卻常能俯仰古今,見微知著,從塵封的史料和那平淡無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內涵,進而做到歷史與現實相溝通,哲理與形象相交融。因此,在綜述的前提下,我們現著重從他的語言特色,表達方式等幾個細節略談一下。
(一)文學語言的獨創性
1.剝除裝飾,顯露本色
語言的外在的裝飾,余秋雨在早期的學術著作中倒是時時呈現,可以說那是他挑戰學術話語枯燥性的一個實驗,我們在《中國戲劇文化史述》和《藝術創造工程》中都能看到。但是,當他一寫散文反而進入了最本真的語言狀態。人們讀到《文化苦旅》的第一句是:“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樸素得讓人眼睛一亮。為什么寫學術著作講究色彩,寫散文卻洗凈了色彩呢?因為從學術進入散文,也就是脫去外套進入生命的自然狀態,越樸素則越能彰顯本色美。文字間有大量信號足以證明,余秋雨是很能雕刻文字的,可以雕刻得非常優美,但他放棄了這種雕刻,故意追求“凈空無色”、“真水不香”。例如,張愛玲年輕時寫的句子:“房里有金粉金紗深埋的寧靜,外面風雨淋瑯,漫山遍野都是今天”,我估計,余秋雨先生也會喜歡,但他不會這么寫,覺得雕刻過度。
除了剝除色彩的裝飾外,他也不喜歡“氣息”的裝飾。他的文字既沒有名士氣、簡古氣、園圃氣,也沒有桐城氣、新月氣、哈佛氣,更不追求京味、川味、塞外味。他讓所有的氣味都回歸內容之中,只讓語言變成當代中國文化人日常的感性話語,然后再來負載不同的內容。這是一種舍棄,甚至是一種犧牲,但他手下這種無聲無色的語言進入了一種無障礙狀態,幾乎具有了無限的發揮可能。我認為,這也是余先生自從操持文學語言之后能夠縱橫馳騁、無學不窺、無遠弗屆的原因。有的作家,則讓過于有特色的語言困住了生命,只能發一種腔調、擺一種姿勢了。
2.感性敘事,構筑場景
余秋雨先生的文學語言,著重于感性敘事。這與著重于抒情或議論有很大的區別,他認為敘事是文學之本,抒情和議論都應以敘事為基礎,因此他希望中學里的作文教學應加強敘事訓練,縮小抒情和議論的比例,并把它們沉淀在敘事之中。但是,由于抒情常常被誤會成“文學性”,議論常常被誤會成“深刻性”,敘事歷來不被充分重視。余秋雨的文章中,幾乎不見單獨的抒情,偶有較長篇幅的議論,但主體部位一定是敘事。最佳的議論也都滲透在敘事之中,敘事之前的議論。只是介紹性、引入性、鋪墊性的手段,為了引出敘事。 余秋雨先生敢于在語言中洗去裝飾和色彩的原因。他認為語言的感性遠超語言的色彩,同樣,對場景的鋪排勝過一切零星的裝飾。
《文化苦旅》中最動人的篇章,都在于感性場景,例如《道士塔》、《陽光雪》、《沙原隱泉》、《風雨天一閣》、《牌坊》、《廟宇》、《信客》、《老屋窗口》、《臘梅》、《這里真安靜》等等。連深沉的《山居筆記》中的一些篇目,如《蘇東坡突圍》、《千年庭院》、《抱愧山西》、《鄉關何處》、《遙遠的絕響》中也包含著令人難忘的感性場景。兩本考察日記《千年一嘆》、《行者無疆》自不必說,最近出版的《借我一生》的感性場景就更多了,這需要另有專文研究。我認為,在常人難于構筑感性場景的地方居然構筑起了感性場景,這是余秋雨先生作品的無敵亮點。
3.非凡節奏,觸摸心律
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極可誦讀,我聽過好幾位德高望重的朗誦專家誦讀《文化苦旅》的錄音帶,都極為振奮。但是,與其他常見的朗誦文本相比,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不適合表情濃烈的排比渲染。它們隱藏著一種難度最高的口語潛質,那就是內在節奏,可以說是內心節奏。
這種內心節奏常常體現為作者喁喁私語間的心理徘徊、進退自問。如:“只要歷史不倒退,時間不倒退,一切都不會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詳地交給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沒有廢墟的人生太累了,沒有廢墟的大地太擠了,掩蓋廢墟的舉動太偽詐了。”這是一段議論,魅力全在內心節奏。有無奈嘆息,又有自我說服,然后產生聯想,最后得出感嘆式的領悟,這每一層都由不同的語言節奏來表明。試讀幾遍,即可明白。
在敘事過程中,余秋雨先生的語言節奏更是發揮到駕輕就熟的地步。一般寫作教師講得更多的是文章的詳略關系、簡繁關系,都沒有切中要害。一篇文章,即使詳略勻停、簡繁得當,也可能是乏味的。其實,這一切除了內容之外,都因節奏的進度而取舍。余秋雨筆下的詳略、簡繁就是靠節奏來調配的,可以詳至細微,也可以略如跳躍,全部受控于那個神秘的整體節奏。他寫什么都好看,說什么都好聽,也都與節奏的魔力有關。
只要細細品味就能發現,余秋雨的文章每一篇一開始敘述,就進入一種擇定的節奏系統,他知道推進的速度,更知道回蕩旋轉,即使那些難啃的段落,他也能用放慢或加快敘述速度來貼合讀者的心理推進邏輯,然后再前前后后回蕩幾圈,在余音裊裊中了結。說他能夠“深入淺出”真是說輕了,實際上他是靠節奏把廣大讀者“圈”進去的,讀者受一種敘述節奏的誘惑,把所有的審美障礙和消化硬塊都溶解了。由此可見,我們所說的節奏,早已不僅僅朗誦家口中的抑揚頓挫,而是一種近似于詩作的心理氣氛,只不過余秋雨先生連詩作的短程節奏也突破了,進入到了散文化的長程節奏。
(二)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引證豐富,立論高遠,結構勻稱,落筆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間靈性激濺,既有博雅的文化內涵,又無一般學者文章大掉書袋的生澀,筆端飽蘸著深切的民族憂患意識可是卻不偏激,字里行間充溢著越邁千年的睿智哲思與平易樸實,那些灰黃的故紙殘篇一經他的妙筆點染,浩瀚的時空中立刻充滿五顏六色栩栩如生的江山人物。這與他在散文中嫻熟地利用豐富多樣的表達方式是分不開的。
余秋雨在一種詩意的敘述風格中,綜合地運用了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還采用了小說筆法、戲劇筆法、故事傳奇、鏡頭特寫、典故引證等多種手法,這些別具一格的寫作手法對于烘托主題、使文章內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是他的散文寫得既好讀又耐讀。如他的散文都以議論文的章法來結構,一二三四,起承轉合,少見散文應有的那種輕松,這是議論話語式的大膽引進,使文章具有很強的行文氣勢和藝術感染力。
敘事的小說化傳奇化特點。余秋雨很了解中國人的閱讀習慣,希望找到一個可以依賴的脈絡,能抓住讀者的閱讀興趣,而小說就有這樣的功效。小說的要素之一是故事。就文學常識而言,我們都知道,散文是一種輕松、自由的問題,只要是主題需要、寫作的需要,適當地進行虛構是可以的。余秋雨比較善于構建故事,他的散文里就有很多傳奇色彩很強的故事,簡單如《道士塔》,通篇寫的就是本世紀初敦煌文物被外國人騙買的故事;復雜一點的如《風雨天一閣》、《蘇東坡突圍》,前篇寫明清數百年間寧波一座私人藏書樓的傳奇故事,后篇寫蘇東坡寫出《念奴嬌》、《赤壁懷古》之前的一段遭遇故事,都是極有味兒的小說素材。余秋雨把這些小說素材引入散文,正好達到了散文的創作意圖,異曲而同工,殊途而同歸。小說的要素還有細節,靠細節構筑成一幅幅人間風情畫是小說家的功夫之一。余秋雨的散文中也常常有栩栩如生的描繪,多到不勝枚舉,從而達到與故事一起成為他那些精辟議論的基石。當然,余秋雨主要還是沿用了傳統小說的技法和觀念,并將其滲透到文章中,使得文章跌宕起伏,曲折多變,始終充滿著閱讀的張力,從而使讀者在接受文本時不會感到精神上的疲勞。《風雨天一閣》有驚心動魄的家族秘史,《這里真安靜》有神秘詭異的墳地,《柳候祠》,《江南小鎮》等大部分篇目,均有墨客騷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名人和種種風流余韻和奇聞軼事,成為文本中一個個興奮點,不斷刺激著讀者的閱讀興趣。
(三)散文的劇場效果
余秋雨在創作文化散文之前是從事戲劇理論創作,對于戲劇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因此在他的文化散文中,他融會貫通地運用了戲劇效果。他也曾說:我在散文中追求的場景,會使有些段落寫法上近似小說,但小說的場景是虛構的,而我的散文中的情景,則力求真實。這些話我們可以從《文化苦旅》中找到印證,如《都江堰》那久久佇立的儀態,復雜的心理情緒都可作為劇場的一個場景。還如《白發蘇州》、《信客》等篇章,只要略改一下就可搬上舞臺。因此,這些經過藝術處理的文章,充滿了閱讀張力,常能提升讀者的閱讀興趣與境界。
特寫體裁的充分運用。特寫本來是新聞界的一種體裁,用來描述當前的一個事件或場景。借用克羅齊“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說法,一切特寫都是當前的描述。余秋雨非常機智和聰慧,他把視角從當前拉回到古遠,從突發性的新聞轉向積淀性的文化,從現實人事的外部表現深入到歷史人物的心理世界。他把散文放到歷史大背景下去思考,捕捉歷史重要事件、人物對現代人造成共鳴的東西,然后把這些與自我感愛相結合。這一點,我們可以在《風雨天一閣》《蘇東坡突圍》《一個王朝的背影》等中清楚地感受到。 (四)余秋雨散文作品的敘事小說化特點
余秋雨深諳中國人的閱讀習慣,他憑借小說這種文體,使他的作品為廣大讀者所接受。首先小說的要素之一是故事,余是一個比較善于構建故事,甚至是很多傳奇色彩很濃的故事,如《莫高窟》寫到樂尊;寫《上海人》,思緒飄逸,引敘出徐光啟的故事,進而更深意義闡述上海人文化性的構成;其次小說的要素之二是細節。余的散文中常常見到栩栩如生的描繪,靠細節構筑成優美深邃的詩情畫意。
三、余秋雨散文的現實意義
中華民族根深葉茂,諸多的歷史文化因素,形成了諸多的居住群體,這些群落既有共性、又有差異,余秋雨非常關注這些群體間的差異。余秋雨關注群體文化人格這一文化態度無論對扭轉散文的走向,還是健全民族人格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方面,傳統散文一向注重表現自我生活空間和精神尋覓。尤其是新時期以來的散文創作,出于對五、六十年代散文政治抒情取代個人抒情的反撥,對個體靈魂的張揚又進一步推向深入。特別是八十年代中后期,“新潮散文”的加盟又把散文的“向內轉”推向極致,一時間,表現自我感覺、夢幻、意識流等內心體驗成為散文創作的主流,散文的社會功能日趨弱化。在這種背景下,余秋雨散文對群體人格的關注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使散文創作從自家小院走向了中國大地,走向了歷史文化。
另一方面,中國先哲們重視集體利益,強調個體向群體高度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群體價值取向和心理品行。但一直面臨的問題是我們的文化人格等級不明顯,文痞和大師以同一種形態出現,高層文化人格被耗損,低層文化人格活躍,從而影響了高層文化人格的塑造。余秋雨對群體人格的關注和研究,對調整民族的人格結構、塑造健全而響亮的民族形象具有積極的作用。
從新千年開始,余秋雨文化苦旅的重心轉向了對世界古文明的現代形態的實地考察。《千年一嘆》散文集以日記的形式,從古希臘開始,一個時代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慢慢鉆研下去,記錄了從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直到印度、尼泊爾的考察歷程,幾乎囊括了人類早慧的文明古國。文史哲全在視野里,任何一個文化巨人都不放過: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的、莎士比亞、狄德羅、希勒、歌德、康德、黑格爾、伏爾泰、雨果……一路對話下來,得到了脫胎換骨的文化洗禮,終于形成了以人類歷史為價值坐標去對待各種文化現象這一文化態度。中華文明缺乏人類整體關懷和終極關懷的命題。此外,中華文明好多價值系統構成的時間太長,空間太局限,這對中國文化的全球化十分不利。所以,余秋雨這一文化態度的選擇,這一評判坐標的建立,為中國同世界的國際對話搭起了一個平臺。余秋雨對中西深層文化異常關注的文化情懷是難能可貴的,是值得發揚光大的。
在中國的散文世界里,如果沒有余秋雨的作品,那它當然也是芳草繁茂,喬木挺立,但是有了余秋雨的作品之后,這就成了中國散文風景中的一個獨一無二的去處、一個不可或缺的景象。
可以說,余秋雨散文的出現猶如一陣輕風,使那些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散文作品黯然失色,讓廣大讀者不能不驚嘆:散文史上真正的大家出現了。余秋雨散文早已跨越了文學而走向文化,我希望中國的政治家、教育家、經濟家都來讀一讀余秋雨的散文。不止欣賞價值,還有更多的參考價值。無疑,余秋雨堪稱大家,是因為他創造了新的文學審美形態,使散文河流改變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淺到深,由個體靈魂的張揚到整體精神的反思。
注釋:
[1]余秋雨.余秋雨簡要讀本.莫高窟序 上海:文匯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212頁
[2]余秋雨.余秋雨簡要讀本.文化苦旅序〔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1年9月第2版
[4]余秋雨散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