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知識點歸類

時間:2024-07-26 03:25:14 魚我所欲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歸類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有哪些呢?魚我所欲也是一篇非常優秀的佳作,成為不朽的作品,告誡人們在面臨生與義的抉擇的時候,要舍生取義。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魚我所欲也知識點,歡迎閱讀!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歸類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歸類篇一:

  (一)通假字:

  1.辟:“避”,躲避 2.辯:“辨”,辨別

  3.得:“德”,感激 4.與:“歟”,嗎

  5.鄉:“向”,從前

  (二)古今異義:

  鐘、是(是亦不可以已乎)、發(發于畎畝之間)、舉、征、發(發于聲)、喻

  (三)一詞多義:

  為: 向為身死而不受 (寧愿)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為了)

  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接受)

  與: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歟”語氣詞,“嗎”

  蹴爾而與之:給予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欣賞

  而: ①修飾:蹴爾而與之

  呼爾而與之

  笑而應曰

  雜然而前陳者

  ②順接:鄉為身死而不受

  故: 故不為茍得也 (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原因)

  則: 則凡可以得生者 (那么)

  得之則生(就)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萬鐘于我何加焉(對于)

  是: 非獨賢者有是心(代詞,這)

  是亦不可以已乎(代詞,這種做法)

  而: 呼爾而與之(表順承,不翻譯)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表轉折,然而)

  發: 舜發于畎畝之間(發跡,被起用)

  發于聲(表現出)

  士: 管夷吾舉于士(獄官)

  入則無法家拂士(賢士)

  (四)詞類活用:

  蹴爾而與之(蹴:動詞作名詞,用腳踢,表示不尊重)

  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貧困、痛苦)

  人恒過,然后能改(過:名次用作動詞,犯錯誤)

  行拂亂其所為(行:名次用作狀語,用行動)

  勞其筋骨(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餓其體膚(餓: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饑餓)

  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動詞用作名詞,國內)

  (五)文言句式:

  魚我所欲也(判斷句)

  舜發于畎畝之間 狀語后置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倒裝

  2.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萬鐘于我何加焉

  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題意在讓學生積累常用實詞、虛詞。

  1.與,讀yú,句末語氣詞,表示反問。

  與,給。

  2.而,連詞。連接修飾語和中心語。

  而,連詞。連接主語和謂語,含有“卻”的意思。

  (六)結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談談《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此題意在讓學生留心《孟子》文章之美,對《孟子》散文藝術特色有粗淺的體會。

  1.明白曉暢,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詞匯。

  2.大量使用排偶句。這樣就使文章讀起來節奏感強,并且富于文采和氣勢。

  3.善于比喻,這些比喻大多是根據生活常理設計的。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里舉的戰爭中的事例,《魚我所欲也》中舉的“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這種取義淺近的比喻,即使他所講的道理易于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學趣味。

  七、中考體驗:

  閱讀一:(2008年河南省)

  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1—4題。(共10分)

  (一)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節選自《魚我所欲也》)

  (二)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①以為養②。孔子辭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駕,辭而行。(節選自《呂氏春秋》)

  注:①廩丘:地名。②養:供養之地。③未之行:沒有采納我的主張。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2分)

  (1)萬鐘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謂失其本心。

  3.文段(一)中畫線的句子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4.孔子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賜給他的供養之地呢?請用文段(一)中的語句回答。(2分)

  閱讀二:(2008山東青島市)

  閱讀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題

  魚我所欲也《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

  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官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而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此文選自《初中語文第六冊》)

  (1)解釋句中加點詞的含義(3分)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茍得:________________)

  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______)

  (辟:______________)

  ③鄉為身死而不受。     (鄉:________________)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____)

  ⑤此之謂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③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④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3)簡答題(5分)

  ①從全文看,本文先后運用了______________論證和______________論證的方法,有力地證明了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舍生取義這一觀點。生活中有許多人將這個觀點奉為行為的準則,請你根據對這個觀點的認識,列舉一個奉行這種行為準則的事例,加以簡要闡述(要求:舉例典型,敘議結合)。(3分)

  ②作為繼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師,孟子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請根據自己的積累,試寫出其中的兩條(不得從本文中選取)。(2分)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三(2008益陽市)

  閱讀《魚我所欲也》一文,完成~5題。(13分)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 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 由是 / 則生而有不用也

  C. 此之謂 / 失其本心 D.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 / 我而為之

  2.下列各組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儼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綺繡

  C.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萬鐘于我何加焉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項是( )(2分)

  A.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B.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

  C.鄉為身死而不受 D.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4. 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2)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5.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請結合具體實例,談談作者是運用什么論證方法(談一種即可)來證明文章的中心論點的。(3分)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歸類篇二:

  原文;疏通文意

  魚,我所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 魚而取 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 生者,故不為 茍得 也。死亦我所惡 ,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也。 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 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使 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 則生而 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 賢者 有是心 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 耳 。

  一簞 食,一豆羹 ,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 而與 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 而與之,乞人不屑 也。萬鐘 則不辯 禮義而受之,萬鐘于 我何加 焉!為 宮室 之美 ,妻妾之奉 ,所識窮乏者 得 我與 ?鄉 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 亦不可以已 乎 ?此之謂 失其本心 。

  1.欲:原意為“想要的”,這里引申為“喜歡的”

  2.得兼:即“兼得”,同時獲得。兼,同時進行幾件事或據有幾樣東西。

  二、譯文

  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夠同時得到的話,那么(我)就舍棄魚而選擇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大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夠同時得到,那么就舍棄生命而選擇大義。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事還有比死亡更討厭的,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追求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比死亡更令人討厭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辦法,有什么不能采用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生存下來,然而有人不采用,采用某種手段就可以躲避禍患然而有人不采納。由此看來,人們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人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可惡的。不僅是賢明的人有這樣的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了就可活下去,得不到就會餓死。可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給別人,乞丐也不愿意接受。(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厚俸祿不辨別它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萬鐘的優厚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肯接受,現在(有人)為了妻妾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肯接受,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乏的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難道不應該停止了嗎?這種做法就叫做喪失了人的本性。

  三、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孟子:名 ,字______,戰國時期著名的______家、_____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 ”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 》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本文選自《 》,是“四書”之一,是中國 家經典的書籍。還學過他的文章有《 》《 》 (附“四書”: 》)

  四、字詞小結

  1、字音字形

  死亦我所惡( ) 可以辟( )患者何不為( )也 一dān( )食,一豆gēng() cù()爾而與之 乞人不屑( ) 為( )宮室之美 窮乏者dé ( )我與( ) 鄉( )為( )身死 今為( )宮室之美為( )

  2、通假字

  ①.辟:“ ”,

  ②.辯:“ ”,

  ③.得:“ ”,

  ④.與:“ ”,

  ⑤.鄉:“ ”,

  3、一詞多義

  ①.與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歟”語氣詞,“嗎”

  蹴爾而與之: 給予

  ②.而

  修飾:蹴爾而與之

  呼爾而與之

  笑而應曰

  雜然而前陳者

  順接:鄉為身死而不受

  并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轉折: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4、古今異義

  是 例句: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古義:代詞,這種 今義:判斷動詞,是

  鐘 例句: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古義:一種量器 今義:計時的器具或中空的響器

  5、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得: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6、畫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

  (1)如使 人之所欲 莫甚于生 (2)使 人之所惡 莫甚于死

  (3)鄉 為身死 而不受。今 為宮室之美 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

  五、重點句子翻譯

  六、理解性背默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也。開頭以"魚"和"熊掌"為喻,巧妙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請寫出原句: 。

  (3)《魚我所欲也》中出現的成語有: ;由此我們可聯想到與本文觀點相關的孟子曾說過的三句話: 。

  (4)《魚我所欲也》中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

  (5)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

  (6)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 。

  (7)在孟子看來,什么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

  (8)不辯禮儀的接受萬鐘是為了: )

  (9)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七、文章分析

  1、內容簡析

  文章第一段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到“舍生而取義者也”):提出本文的論點。

  第二層(從“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惡有甚于死者”):對論點進行具體的分析與闡釋

  第三層(“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作者進一步指出,其實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賢者”才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賢者”能夠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三段運用的是舉例論證法。

  2、論點(主旨)

  作者觀點:性善論、金錢觀、舍生取義

  3、結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談談《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明白曉暢,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詞匯。

  @.大量使用排偶句。這樣就使文章讀起來節奏感強,并且富于文采和氣勢。

  @.善于比喻,這些比喻大多是根據生活常理設計的。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里舉的戰爭中的事例,《魚我所欲也》中舉的“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這種取義淺近的比喻,即使他所講的道理易于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學趣味。

  4、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5、“此之謂失其本心”中“本心”具體指什么?這與“舍生取義”有何聯系?

  “本心”具體指“羞惡之心”、舍生取義之心、本心、天性、天良。

  “義”產生于“羞惡之心”,有“羞惡之心”,才會按“義”的原則行事,才有可能在關鍵時刻舍生取義。

  6、古今異義人應該有舍身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上下交征利”的戰國時代有積極作用,對后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也有極好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但孟子“舍生取義”的觀點的根據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說理僅止于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的局限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義”的內涵發生了變化。我們現在所說的“義”是指社會公義,“利”指一己之私利,即個人利益要服從于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當今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該作出正確的抉擇。

  7、孟子名言:

  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丑)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孟子·離婁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

  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盡心上)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譯文】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權,然后和輕重;度,然后知長短。【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八、課堂練兵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項是( )

  A.此之謂失其本心 B.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C.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選出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 )

  A.所識窮乏者得我與?B.故患有所不辟也。C.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D.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3.下列“而”字用法不同類的一項是( )

  A.舍魚而取熊掌也 B.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C.鄉為身死而不受 D.呼爾而與之

  4.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②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5.“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作者特意交代這一句的意圖是什么?

  6. “魚與“熊掌”在文中分別比喻什么?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的目的是什么?

  7、聯系實際,簡要評說孟子所主張的“義”

  ③強調人生本來就有羞恥心,這是一種善心,可以幫助人們在“義”與“不義”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但有的人卻因經不起利欲的誘惑,喪失了這種善心,干出見利忘義的事;而那些敢于堅守正義的“賢者”,只不過是能夠自覺保護和發揚這種固有的善心罷了。④“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義的命題,同時暗含“生”與“義”孰輕孰重的關系。

  11.提示:孟子所說的“義”有其特定的階級標準,但在中國歷史進程中,這一道德范疇經過人們的充實與闡發,已經超過儒家的思想范圍,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人格。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歸類】相關文章: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11-15

魚我所欲也03-21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整理04-10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匯總12-15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梳理04-20

魚我所欲也朗誦04-18

魚我所欲也的原文04-20

魚我所欲也出處?04-20

魚我所欲也的課件03-24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视频 | 亚洲资源站中文在线 | 亚洲阿v天堂在线观看2019 | 日本香港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成网站在线播放观看 | 色婷婷婷亚洲综合丁香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