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中國經典寓言故事(25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說到寓言故事,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托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的文學體裁,字數不多,但言簡意賅。還苦于找不到好的寓言故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經典寓言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1
伯愁是伯樂幼年時的好朋友。成人后,以磨面為生,本小利薄,小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的,整天愁眉苦臉,像根秋絲瓜。
這天,他從城里回來,卻一反常態,笑逐顏開。
老伴驚詫地問:“你揀到寶貝啦,今天這么高興?”伯愁說:“我在城里碰到伯樂啦,他答應送我一匹千里馬!你算算,千里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一天能磨多少面?往后,咱們的日子不用愁了!”
老伴也聽別人說過,伯樂善識千里馬。丈夫這么說,她心里也挺高興。
第二天一大早,伯愁就把家里那匹拉磨的黑馬牽到城里去。中午,騎著一匹渾身像錦緞裹著似的`棗紅馬回來了。他高高興興地對老伴說:“看見沒有?這是匹千里追風赤兔馬!我騎著它從城里回來,百把里路,不到一個時辰就到家了!”
奇怪的是,這匹赤兔馬拉起磨來,并不比原來那匹黑馬快多少,伯愁的日子還是不好過。他的如意算盤落空了,臉上又堆滿了愁云。
“唉!世人都說伯樂善識千里馬,我看他是徒有虛名而已!”伯愁長吁短嘆地說。
不久,從城里回來的人說,伯樂在馬市上又發現了一匹千里烏騅馬。這匹烏騅馬,很像伯愁家原來那匹拉磨的黑馬。
伯愁聽了,一個勁地搖頭:“笑話!笑話!”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2
楚莊王有一次主持朝會處理政事,一直到很晚才結束。樊姬走出屋子迎接他,關切地問:“為什么這么晚才結束?難道大王不饑不倦嗎?”
楚莊王說:“今天聽到忠誠賢能的臣子進言,所以我不感到餓,也不覺得累。”
樊姬問:“大王所說的忠誠賢能之士,不知是諸侯國中的賓客呢,還是楚國內的哪一個人呢?”
楚莊王說:“就是沈令尹啊。”樊姬聽了,掩住嘴巴笑起來。楚莊王奇怪地問:“你為什么發笑呢?”
樊姬回答說:“我侍奉大王您,負責沐浴、梳洗、鋪席,已經有十一年了。但現在,與我身份同等的有十人,比我賢明的有兩人。我難道就不想獨攬大王的.寵愛嗎?我是不敢以我個人的私欲來遮蔽別人的美好啊。沈令尹輔佐大王好多年了,但他不曾推薦賢能之人,也不曾貶退無能之人,這怎么能算得上是對您忠誠呢?”
第二天早晨,楚莊王上朝時,把樊姬的話告訴了沈令尹。沈令尹立刻向楚莊王推舉了孫叔敖。孫叔敖治理楚國三年,使楚國成為了諸侯國中的霸主。楚國的史官提筆在簡策上寫下:“楚國成為霸主,是樊姬出了大力啊。”
【說明】這則寓言說明,一個真正賢能的人,不僅要盡職忠誠,更要善于發現、推舉比自己強的人才。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3
一次,野火燒山,黑煙沖天。鳳凰帶領百鳥前去救火,遠遠地看見一只白色羽毛的無名鳥,邊飛邊喊:“著火了,快快救火。”它呼喊著,首先沖向烈火。
樹下的刺猬,慌慌張張地向洞里鉆,說:“誰愿救誰去,我逃命要緊。”
無名鳥叼根馬尾松,拼命地撲打瘋狂的山火。它心里只有一個念頭:“豁出命來,也要保住大伙的森林。”于是它全力以赴撲向熊熊的烈火,可是,無名鳥的羽毛被燒焦了,再也支持不住身子,便跌落在地上,身邊有股火苗又慢慢燃燒起來,它忍痛滾過去,用身子壓滅了。無名鳥也因此犧牲了。
濃煙沖進地洞,嗆得刺猬直咳嗽。它受不住了,鉆出地洞,蜷縮著身子,頭也不敢伸出來。
鳳凰和百鳥飛過來,撲滅了山火。那時,森林里濃煙翻騰,空氣里充滿了焦臭味兒。鳳凰望著霧騰騰的森林,從身上拔下幾根金光燦爛的羽毛,說:“誰能把無名鳥和刺猬的生死情況弄清楚,這羽毛就給誰。”
“哇哇,我先去。”烏鴉搶著飛下去,找到無名鳥的尸體,它用喙(chui)扒扒,見無名鳥已停止了呼吸;它扒扒刺猬,刺猬“吱吱”叫喚。烏鴉飛回來,說:“我看清楚啦,無名鳥早已死去,刺猬卻還活著。”
鳳凰好像沒聽見,說:“誰去看看呢?”
“我去。”喜鵲滑翔到地面,它踩了刺猬一腳,來到無名鳥身旁,用爪子在地上刨了一個坑,把無名鳥埋葬了,還把無名鳥用來撲山火的松枝,端端正正地插在墳頭,一切辦妥貼了,才飛到樹上,說:“我看清楚了,無名鳥還活著,刺猬早已死了。”
鳳凰點點頭,把金色的羽毛交 給了喜鵲。
“哇哇!”烏鴉帶著哭音,說:“鳳凰啊,您獎勵錯了啊!”
“沒有!”鳳凰看著百鳥,說,“大伙應該知道,無名鳥為集體利益而死,雖死猶生;刺猬為個人利益而生,雖生猶死。”
“轟!”鳳凰的話音未落,無名鳥的墳墓上,紅光閃閃,彩氣騰騰,一只新生的無名鳥飛向天空。鳳凰和百鳥趕緊上去迎接它。喜鵲把金光燦爛的羽毛捧了送給它,說:“無名鳥啊,你是我們的'英雄,這榮譽應當歸于你。”百鳥立刻給無名鳥的翅膀插上這金色的羽毛,從此,它比以往更加美麗,人們就叫它金翅鳥。鳳凰、金翅鳥和其他鳥兒,快樂地在藍天翱翔,歡呼歌唱,其樂無比。
刺猬仰頭一看,滿臉羞愧,一頭鉆進地洞,從此,它只好在百鳥休息了的深夜出來找點吃的,光明的白天,再也看不到它的影子了。
直到今天,金翅鳥還受到人們的喜愛。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4
一片草原上,獅子對蝸牛說:“小蝸牛,跟我學捕獵吧,怎么樣?”
蝸牛問:“您會飛嗎?”
獅子搖著頭說:“不會。”
蝸牛說:“你不會飛就不能做我的師傅。”說完,就不理睬獅子了,自個兒向前爬去。
一只黃鶯飛過來:“蝸牛,蝸牛,跟我學唱歌怎么樣?”
蝸牛問:“您會游泳嗎?”
黃鶯搖搖頭說:“不會。”
蝸牛說:“你也不是全才呀。”說完,又向前爬去。
蝸牛爬得累極了,在一棵大樹下休息。他自言自語地說:“為什么世界上沒全才師傅呢?”大樹聽見了說:“哈哈,世界上哪有什么全才啊!如果你原先一個一個慢慢學得話就都會學成功了!”
蝸牛聽了大樹說的話慚愧地低下了頭。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5
不受嗟來之食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征戰,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災,老百姓就沒法活了。這一年,齊國大旱,一連3個月沒下雨,田地干裂,莊稼全死了,窮人吃完了樹葉吃樹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著一個個都要被餓死了。可是富人家里的糧倉堆得滿滿的,他們照舊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個富人名叫黔傲,看著窮人一個個餓得東倒西歪,他反而幸災樂禍。他想拿出點糧食給災民們吃,但又擺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窩窩頭擺在路邊,施舍給過往的.饑民們。每當過來一個饑民,黔傲便丟過去一個窩窩頭,并且傲慢地叫著:“叫化子,給你吃吧!”有時候,過來一群人,黔傲便丟出去好幾個窩頭讓饑民們互相爭搶,黔傲在一旁嘲笑地看著他們,十分開心,覺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薩。
這時,有一個瘦骨嶙峋的饑民走過來,只見他滿頭亂蓬蓬的頭發,衣衫襤褸,將一雙破爛不堪的鞋子用草繩綁在腳上,他一邊用破舊的衣袖遮住面孔,一邊搖搖晃晃地邁著步,由于幾天沒吃東西了,他已經支撐不住自己的身體,走起路來有些東倒西歪了。
黔傲看見這個饑民的模樣,便特意拿了兩個窩窩頭,還盛了一碗湯,對著這個饑民大聲吆喝著:“喂,過來吃!”饑民像沒聽見似的,沒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jie),聽到沒有?給你吃的!”只見那饑民突然精神振作起來,瞪大雙眼看著黔傲說:“收起你的東西吧,我寧愿餓死也不愿吃這樣的嗟來之食!”
黔傲萬萬沒料到,餓得這樣搖搖晃晃的饑民竟還保持著自己的人格尊嚴,黔傲滿面羞慚,一時說不出話來。
本來,救濟、幫助別人就應該真心實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對于善意的幫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對“嗟來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氣的饑民的精神,值得我們贊揚。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6
小偷退齊兵
子發是楚國的一位將領,他很注意有一技之長的人,善于利用這些人的長處為自己服務。楚國有一位擅偷竊的人聽說了這件事,便去投靠子發,小偷對子發說:“聽說您愿起用有技藝的.人,我是個小偷,以前不務正業,如果您能收留我,我愿為您當差,以我的技藝為您服務。”
子發聽小偷這么說,又見他滿臉誠意,很是高興,連忙從座位上起身,對小偷以禮相待,竟連腰帶也顧不上系緊、帽子也來不及戴端正。小偷見子發果然是真心,簡直是受寵若驚了。
子發手下的官員、侍從們都勸諫說:“小偷是天下的盜賊,為人們所不齒,您怎么對他如此尊重?”
子發擺擺手說:“你們一時難以理解,以后就會明白的,我自有道理。”
適逢齊國興兵攻打楚國,楚王派子發率軍隊前去迎戰齊兵。結果,連續交鋒3次,楚軍都敗下陣來。
軍帳內,子發召集大小將領商議退齊兵的策略,將領們想了好多計策,個個忠誠無比,可是對擊退齊兵卻一籌莫展,而齊兵反而愈戰愈強。
面對緊張的形勢,那個小偷來到帳前求見,主動請纓。小偷說:“我有個辦法,請讓我去試試吧。”子發同意了。
夜間,小偷溜進齊軍營內,神不知鬼不覺地將齊將首領的帷帳偷了出來,回到楚營交給子發。子發便派了一個使者將帷帳送還齊營并對齊軍說:“我們有一個士兵出去砍柴,得到了將軍的帷帳,現特前來送還。”齊兵面面相覷,目瞪口呆。
第二天,小偷又潛進齊營,取回齊軍首領的枕頭。子發又派人送還。
第三天,小偷第三次進了齊營,取回來齊軍首領的頭發簪子。子發第三次派人將簪子送還,這一回,齊軍首領驚恐萬分不知所措。齊軍營中議論紛紛,各級將領大為驚駭。于是,齊軍首領召集軍中將士們商議對策。首領對大家說:“今天再不退兵,楚軍只怕要取我的頭了!”將士們無言以對,首領立即下令撤軍。
齊軍終于退兵而走。楚營內大大嘉獎那個立功的小偷,眾將士無不佩服子發的用人之道。
小偷,如果損害社會人民,的確該繩之以法;如果改邪歸正,把技藝特長用到有益的地方,有時也能干出大事來。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7
韓娥善歌
從前,韓國有位歌唱家名叫韓娥,要到位于東方的齊國去,不想在半路上就斷了錢糧,從而使基本生活都發生了困難。為了度過這一難關,她在經過齊國都城西邊的雍門時,便用賣唱來換取食物。韓娥唱起歌來,情感是相當投入的,以至在她離開了這個地方以后,她那美妙絕倫的余音還仿佛在城門的梁柱之間繚繞,竟至三日不絕于耳;凡是聆聽過韓娥歌唱的人,都還沉浸在她所營造的藝術氛圍之中,好像她并沒有離開一樣。
有一天,韓娥來到一家旅店投宿時,店小二狗眼看人,見她窮愁潦倒,便當眾羞辱她。韓娥為此傷心至極,禁不住拖著長音痛哭不已。她那哭聲彌漫開去,竟使得方圓一里之內的人們,無論男女老幼都為之動容,大家淚眼相向,愁眉不展,人人都難過得三天吃不下飯。
后來,韓娥難以安身,便離開了這家旅店。人們發現之后,急急忙忙分頭去追趕她,將她請回來,再為勞苦大眾縱情高歌一曲。韓娥的熱情演唱,又引得一里之內的老人和小孩個個歡呼雀躍,鼓掌助興,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歡樂之中,將以往的.許多人生悲苦都一掃而光。為了感謝韓娥給他們帶來的歡樂,大家送給韓娥許多財物和禮品,使她滿載而歸。
韓娥的故事說明:真正的藝術家,應當扎根于人民大眾之中,與大眾共悲歡,成為他們忠實的代言人。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8
戰國時期,楚將昭陽率精銳之師攻打魏國,連戰皆捷,攻克八座城池。昭陽得意之余欲率軍趁勝攻伐齊國。楚將陳軫見部隊連續激戰,雖情緒高昂,卻已是疲憊之師,急需休整,便竭力勸阻昭陽伐齊,并講了一個故事:
楚國有個廟宇主人春祭,賞賜給看守廟宇的幾個人一壺酒。人多酒少,難以分配,此時有人提議說:"僅這一壺酒不如讓一個人喝個痛快,讓我們來個畫蛇比賽,在地上畫蛇,看誰先畫好,誰就獨喝此壺酒!"大家一致表示同意。
約定時間,大家同時開始在地上畫蛇,其中有個人畫得最快,很快就把蛇畫好了,這壺酒就歸了他。
但他看其他人都還沒有畫好,得意之余,便想表現自己,顯示自己的本領,于是一手提著酒壺,一手提筆,別出心裁地說:"我還要替蛇畫幾只腳哪!",正當他提筆給蛇畫腳的時候,其中一人卻已將蛇畫好,伸手奪過正在加畫蛇足人手中的酒壺說:"蛇是沒有腳的,你何必替他畫腳呢?"說罷,便張口喝起酒來,畫蛇腳的人只好呆呆地站在一邊,懊喪地看著別人喝酒。
陳軫的意思是說,楚軍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現在正是得勝班師回朝的時候,軍隊可以養精蓄銳,我們也可受到楚王的賞賜和人們的贊揚;如以疲憊之師,攻打有備的.齊國,一旦失敗,就會前功盡棄,遭到楚王的處罰和人們的唾罵。
“畫蛇添足”就用來比喻多此一舉或弄巧成拙。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9
有一天,楊子的鄰居在牧羊的歸途中,遇到了迎面急馳而來的一行車馬,羊群因受驚嚇而四散。等車馬過后,那人把羊喚攏,趕忙趕回家。他認真清點以后發覺喪失了一只羊,于是馬上召集全家老小,并邀請楊子的童仆一起去尋羊。楊子在一旁不以為然地說:“咳,才丟一只羊,何必興師動眾,派這么多的人去找?”鄰人說:“山野、田間岔路多,人少了分派不過來。”楊子覺得這話有理,沒有再往下說。他目送著這一行人出了村口。
那鄰人帶著大家先沿趕羊回家時經過的大路走,一遇到岔路就派一個人沿岔路去搜尋。沒過多久,他帶去的人被分派完畢,剩下那鄰人只身走大路。可是沒走多遠,前面又消失了岔路。他站在岔路口左右犯難。著急中任選了一條前去的路徑。走著走著,只見前面又有岔路。那鄰人無可奈何。他看到天色已近黃昏,只好往回走。沿途遇到其他的尋羊人也說自己遇到過同樣的困難。
正在家吃晚飯的楊子忽聽見外面有嘈雜的說話聲,知道是找羊的'人回來了。他走出門去問那鄰人:“找到羊了嗎?”鄰人答道:“跑丟了。”楊子說:“你帶了這么多的人去找,怎么還找不到呢?”鄰人說:“我知道大路邊有岔路,所以找羊時多帶了幾個人。可是沒想到岔路上還有岔路。在只剩一個人面對岔路的時候,真令人感到不知所措。”
楊子聽了鄰人說的這番話,有些悶悶不樂。他眉頭緊鎖、臉色灰暗、一言不發。那一天大家再也沒有見到他露出一絲笑容。楊子的門徒都覺得有點驚奇,因此不解地問:“羊并不是什么值錢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這樣悶悶不樂,畢竟是為什么呢?”楊子說:“我并不是惋惜丟了一只羊。我是從這件事聯想到探求真理也與這些歧路亡羊一樣,假如迷失了方向,也會無功而返啊。”
【寓意】這則寓言告知人們:在討論一門學問時,要把握方向,注意領悟其實質,而不要被各種表象所迷惑。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10
【盲人摸象】
從前,印度有一位國王,他養了許多大象。有一天,他正坐在大象身上游玩,忽然看見一群瞎子在路旁歇息,便命令他們走過來,問他們:"你們知道大象是什么樣子嗎?"瞎子們同聲否認道:"陛下,我們不知道。"國王笑道:"你們親自用手摸一摸吧,然后向我報告。"
瞎子們趕緊圍著大象摸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們開始向國王報告。
摸到象耳朵的瞎子說:"大象同簸箕一樣。"
摸到象腿的瞎子說:"大象和柱子一樣。"
摸到象背的'瞎子說:"大象好似一張床。"
摸到象尾的瞎子說:"大象好似繩子。"
國王聽了哈哈大笑起來。原來他們把自己摸到的某一個部分誤認為是全體。
后來人們便用"瞎子摸象"來形容那些觀察事物片面,只見局部不見整體的人。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11
孔子前往楚國,路過一片樹林,看到一個駝背老人,手里拿著一根長長的竹竿正在粘知了。老人的技術特別嫻熟,只要是他想粘的知了,沒有一個能逃脫的,就似乎信手拾來一樣輕而易舉。孔子驚異地說:“您的技術這么奇妙,也許有什么方法吧!
”駝背老人說:“我確實是有方法的。夏季五六月粘知了的時候,假如能夠在竹竿的頂上放兩枚球而不讓球掉下來,粘的時候知了就很少能夠逃脫;假如放三枚不掉下來,十只知了就只能逃脫一只;假如放五枚不掉下來,粘知了就像用手拾東西那么簡單了。你看我站在這里,就如木樁一樣穩穩當當;我舉起手臂,就跟枯樹枝一樣紋絲不動;盡管身邊天地寬闊無邊,世間萬物五光十色,而我的眼睛里只有知了的翅膀。外界的什么東西都不能分散我的留意力,都影響不了我對知了翅膀的關注,怎么會粘不到知了呢?”孔子聽了,回頭對弟子說:“用心致專,本事就可以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就是駝背老人所說的道理啊!”
【寓意】一個人假如能夠排解外界的`一切干擾,集中精力,勤學苦練,就可以把握一門過硬的本事。古人說的精誠專一,的確是我們做事的。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12
曾參殺人
在孔子的學生曾參的家鄉費邑,有一個與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參的人。有一天他在外鄉殺了人。頃刻間,一股“曾參殺了人”的風聞便席卷了曾子的家鄉。
第一個向曾子的母親報告情況的是曾家的一個鄰人,那人沒有親眼看見殺人兇手。他是在案發以后,從一個目擊者那里得知兇手名叫曾參的。當那個鄰人把“曾參殺了人”的消息告訴曾子的母親時,并沒有引起預想的那種反應。曾子的母親一向引以為驕傲的正是這個兒子。他是儒家圣人孔子的好學生,怎么會干傷天害理的事呢?曾母聽了鄰人的話,不驚不憂。她一邊安之若素、有條不紊地織著布,一邊斬釘截鐵地對那個鄰人說:“我的兒子是不會去殺人的。”
沒隔多久,又有一個人跑到曾子的母親面前說:“曾參真的在外面殺了人。”曾子的母親仍然不去理會這句話。她還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線,照常織著自己的布。
又過了一會兒,第三個報信的人跑來對曾母說:“現在外面議論紛紛,大家都說曾參的確殺了人。”曾母聽到這里,心里驟然緊張起來。她害怕這種人命關天的事情要株連親眷,因此顧不得打聽兒子的下落,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關緊院門,端起梯子,越墻從僻靜的地方逃走了。
以曾子良好的品德和慈母對兒子的了解、信任而論,“曾參殺了人”的說法在曾子的母親面前是沒有市場的。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確實的說法,如果說的人很多,也會動搖一個慈母對自己賢德的兒子的信任。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事實根據的流言是可怕的。
這則寓言告誡人們,應該根據確切的事實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問題,而不要輕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13
有一個人背著一把大弓,四處游歷。他那張弓的確是美麗,雕花的弓彎,上好牛皮條做的弓弦,可就是空背在背上,英雄無用武之地。有人上前奇怪地問他說:“為什么只見你有弓而沒有箭呢?”那人傲慢地答復說:“我的弓是的弓,惋惜還沒有發覺可供它使用的箭!”
又有一個人拿著一支箭,處處轉悠。他那支箭確實是支好箭,箭頭包著銀,鋒利而閃閃發亮,箭尾上帶著美麗的羽毛。可是這支箭只能一天到晚提在這個人手中,不能實現它高遠的抱負。有人走過去不解地問:“怎么你只是手里拿著一支箭空轉悠,你的弓呢?”那人不以為然地笑笑說:“我這支箭太好了,舉世無雙,惋惜還沒有見到能放射它的好弓!”
這兩個人的話被后羿(yi)聽見后,后羿馬上找到那個有良弓的人,又找到那個有利箭的人,對他們說:“你們的弓和箭確實都是上好的。可是,你的`箭再好,不用弓放射,這支箭也只能束之高閣或被你永久地握在手中。再說你的弓,再好的弓假如沒有箭,也只能是張空泛無用的弓。”
這兩個人聽了后羿一番話,好像有些明白了。于是后羿對他倆說:“來,把你們的良弓、利箭合在一起,我來教你們射箭,你們再來真正領會一下你們的弓和箭好在哪里吧!”
【寓意】這個故事告知我們,有些事情是相互依靠對方而存在,通過對方才能顯示出它本身的光榮來。假如我們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聯系而片面地強調一面,那就很難使之發揮出真正的優勢來。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14
小黃牛栽下了一棵檸檬桉,小樹苗在春風中歡快地成長著。為了保護好小樹,小黃牛在幼樹旁立了一塊木牌,上面寫道:“請愛護小樹”。“喲,一棵多漂亮的小樹,當然應該愛護。”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地走過,欣賞了一陣之后,贊嘆地說,“這小樹太可愛了,我只要一片嫩葉夾在我的畫冊里當書簽,那多美喲!”小兔子小心地摘下了一片葉子,走了。過了一陣,來了一只小猴。小猴子一發現小樹苗,便歡呼起來:“多秀麗的檸檬桉呀,以后它會長得高聳入云,我就要在那白玉般的樹干上做攀登技巧的表演。嘻,讓我取片葉子作個紀念吧。對,就只要一片。”小猴子仔細地掐下了一片樹葉。樂得翻了個斤斗,溜了。不一會,又來了一只小狗熊,小狗熊對檸檬桉樹苗看了又看,聞了又聞,咂著嘴說:“不只長得好看,還有股醉人的香味兒,我要嘗一片葉子,看看到底是什么滋味。不錯,為了愛護小樹,我決不多采第二片樹葉。”小狗熊捋下一片檸檬桉葉,用牙齒輕輕嚼著,滿意地點點頭,離開了。接著,小山羊走過,小肥豬走過……每一位路過的小家伙,都取下一片樹葉。可是,只過了一天,當小黃牛走來澆水時,一看樹苗,驚得目瞪口呆:整個小樹一片葉子也不剩了!經典寓言故事2大自然中,太陽公公最受大家的尊重和愛戴,北風對此很不服氣。一天,兇惡的北風向太陽公公挑戰,它對著太陽怒吼道:“我在這個世界上力氣最大,所有的'生靈都應該懼怕我,尊敬我,而不是你!”太陽公公對北風的態度很反感,說:“你太狂妄了,我的力氣是最大的,這一點世界萬物都知道。”北風見太陽毫無懼色,就想到了一個好主意,說:“既然你不肯認輸,我們就比試比試,你敢嗎?”太陽當然不會懼怕北風的恐嚇,同意了北風的提議。經過商議,它們決定在一個冒險家的身上比比誰的力量大。這時,那個冒險家正在崎嶇的山路上行走。北風為了顯示自己的威力無窮,先站出來比試。“瞧我的,看我怎樣收拾這個人,我會先扯下他身上披著的外套。”說完,北方咆哮著猛撲過去,可冒險家把外套裹得緊緊的,繼續往前走。北風見沒有達到目的,氣憤極了,它拼命地吹著,天上的雨和雪也都被它請來幫忙。冒險家趕緊在腰間系上一根腰帶,緊緊地抱著雙肩使自己暖和一些。這下,北風可沒有辦法了,它像一個泄了氣的皮球,垂頭喪氣地敗下陣來。太陽看到北風敗下陣來,微笑著從云后露出笑臉。它把陽光灑向大地,把溫暖傳到人間,山川、河流、樹木……都被喚醒,那個凍得快要死去的冒險家也漸漸暖和過來,他感激地望望太陽,好像在說:“謝謝你給大地帶來溫暖!”
然后,他脫下外套繼續趕路。和藹的太陽公公對兇惡的北風說:“現在你明白了吧!大自然中一切都應當是美好的,愛和仁慈的力量是最偉大的,遠遠超過憤怒,所以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小朋友,太陽公公說得多好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愛的力量才是最偉大的,擁有一顆仁慈的心,才會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愛戴。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15
有個小孩叫方仲永,出生在一個農人家庭。他家里祖祖輩輩都是種田人,沒有一個文化人。他長到5歲了,還從未見過紙墨筆硯是個什么模樣。
可是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著向家里人要紙墨筆硯,說想寫詩。他父親感到十分驚訝,馬上從鄰居那里借來筆墨紙硯,方仲永拿起筆便寫了4句詩,而且還給詩寫了個題目。同鄉的幾個讀書人知道了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來看,一致認為他寫得不錯。于是這件事很快傳開了,知道的人不免個個稱奇。
從此,方仲永家熱鬧起來,經常有人來家玩,有的當場出題要小仲永作詩。小仲永不論什么題目,他都能立刻成詩,而且內容深刻雅致,文采絢麗多姿,得到眾人贊賞。
不久,方仲永的天生奇才傳到了縣里,引起了很大震動,人們都認為他是個神童。縣里那些名流、富人,十分欣賞方仲永,連他父親的地位也隨著提高了不少。那些人對方仲永的父親另眼相看,還經常拿錢幫助他。這樣一來,方仲永的父親便認為這是件有利可圖的好事情,于是放棄了讓方仲永上學讀書的念頭,而是每天帶著方仲永輪流拜訪縣里的那些名流、富人,找機會表現方仲永的作詩天才,以博得那些人的夸贊和獎勵。
這樣一來,神童漸漸才思不濟,久而久之,由于只一味憑著一點“天才”而沒有后天的'再學習,方仲永終至每況愈下。到十二三歲時,作的詩比以前大為遜色,前來與他談詩的人感到很是失望。到了二十歲時,他的才華已全部消失,跟一般人并無什么不同,人們都遺憾地搖著頭,可惜一個天資聰穎的少年終于變成了一個平庸的人。
可見,一個人光有先天的智慧而不注重后天的學習是不行的,不注意接受新知識,到頭來只會落在別人后面。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16
鮑君神
有一個人到野地里去打柴,在經過一片沼澤地的時候,意外地得到了一只麋鹿。他非常高興,但沒有立即把麋鹿帶回家去,而是找了棵樹,將麋鹿拴在那里,打算忙完了活計再去牽麋鹿。
碰巧,有10多輛經商的車子從這片沼澤地經過。車上的人看見樹旁拴著一只麋鹿,周圍一個人也沒有。于是,他們走過去把麋鹿牽走了。沒走多遠,這些人覺得自己不勞而獲太不像話,就從車上拿了一條備在路上吃的干咸魚放在拴麋鹿的地方以作補償,然后心安理得地離開了這個地方。
過了半晌,打柴的人來取他拴著的那頭麋鹿,可是樹旁的麋鹿不見了,卻有一條大干咸魚放在拴麋鹿的地方。他覺得太奇怪了。看看四周,不見一個人影。這一片沼澤地中也沒有人走的道路,這干咸魚是從哪里來的呢?就算是從附近湖塘中蹦出來的魚,那也應該是鮮魚呀!憑空冒出一條干咸魚來,它不是神又是什么呢?想到這里,這人恭恭敬敬地抱起干咸魚回家去了。
回家后,打柴人把這事說給妻子和四鄰八舍的人聽了,他們都覺得很奇怪。很快,這件事便傳開了,而且被人們越說越神奇,竟然引來了許多前來祈禱的人。他們到沼澤地里的小樹邊求福消災,治病祛邪,有許多祈禱的人竟然也靈驗了。這樣一來,人們對這干咸魚是神的傳說深信不疑。大家湊錢為干咸魚建了一座祀廟,將干咸魚供奉在里面,在廟里設了多達幾十人的專職祝巫,并給干咸魚送了一個"鮑君神"的'尊號("鮑"就是"咸魚"的意思)。從此,"鮑君神"廟內神帳高掛,鐘鼓齊鳴,香火不斷。祈禱的人絡繹不絕地從方圓幾百里內外赴來朝圣。
好幾年過去了,一天,一支經商的車隊路過這里,當年放干咸魚的人也坐在車上。當他經過廟前的時候,看了這熱鬧的場面和廟門高懸的"鮑君神"扁額,感到十分奇怪,便下車向人打聽原因。有人向他講了這座廟宇和"鮑君神"的來歷,他不禁大聲說道:"這是我的魚,是我幾年前親手拴在一棵樹上的,哪來的什么鮑君神呢!"他走進廟內,上前去將干咸魚取下,然后頭也不回地走了。廟里的祝巫和那些祈禱的人被弄得哭笑不得、十分尷尬。從此以后,再也無人來朝拜這個廟,漸漸地,廟的四周長滿了野草。又過了一些時候,這座廟也倒塌了。
遇事不仔細想想,只憑主觀臆斷、人為地編造神話去盲目頂禮膜拜的做法,既無任何實效,又勞民傷財、愚昧可笑。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17
魯哀公對拜見他的莊子深有感慨地說:“咱魯國儒士許多,唯獨缺少像先生這樣從事道術的人才。”
莊子聽了魯君的打算,卻不以為然地持否認態度:“別說從事道術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魯哀公反問莊子:“你看全魯國的臣民幾乎都穿戴儒者服裝,能說魯國少儒士嗎?”
莊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魯國的所見所聞:“我聽說在儒士中,頭戴圓形禮帽的通曉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絲帶系玉玦(jue)的.,遇事糊涂堅決。”莊子見魯王仔細聽著,之后表示自己的見解:“其實那些造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必需穿儒服,著儒裝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實學。”
他向魯王推舉:“您假如認為我打算得不正確,能夠在全國范圍公布命令,宣布旨意,凡沒有真才實學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問斬!”
魯哀公接受了莊子的諫言,在全國張貼命令。但是5天,魯國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見穿儒服的“儒士”了。唯獨有一男子漢,穿戴儒裝立于國宮門前。魯哀公聞訊馬上傳旨召見。魯哀公見來者儀態不俗,用國家大事考問他,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千變萬化,對方對答如流,思維靈敏,果真是位飽學之士。
莊子了解到魯國在下達命令后,僅有一位儒士被國君召進宮,敢于回答下列問題。于是他發表自己的看法:“以魯國之大,舉國上下僅只一名儒士,能說人才濟濟嗎?”
【寓意】這篇寓言很有諷喻意味。真才實學不是靠衣著來裝扮的,形式不能代替實質。一種思想、學說或職業吃香與流行后,就會有人弄虛作假,附庸風雅,借以謀取私利。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18
墨子在經過一家染坊時,看見工匠們將雪白的絲織品分別放進熱氣騰騰的染缸里,浸泡良久后取出,在晾曬時就變成不同顏色的織物了。工匠們工作得十分辛苦而認真。
墨子仔細地觀察了染絲的全過程后,頓有所悟,不覺長嘆一聲,自言自語地說:"本來都是雪白的絲織品,而今放到青色顏料的染缸里浸泡后就變成了青色,放到黃色顏料的染缸里浸泡后就變成了黃色。所用的顏料不同,染出來的顏色也隨之不同。如果我們將白絲先后放到五種不同顏色的`染缸里各染一遍,它就會改變五次顏色了。如此看來,染絲的時候,人們就不能不謹慎從事啊。"
接著,墨子又從染絲的原理引伸開去,進一步產生聯想,從而深深地感到,其實在人世間,不僅是染絲與染缸的顏料有關,即使是一個人、一個國家,不也存在著一個會染上什么顏色的問題嗎?
這則寓言提醒人們,對于一個涉世未深、純潔無瑕的青少年,當他身處五顏六色的社會大染缸之中時,一定要牢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真理,擇善而從,以促使自己更健康地成長。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19
一次,魯國國君孟孫帶隨從進山打獵,臣子秦西巴跟隨左右。打獵途中,孟孫活捉了一只可愛的小鹿,他非常高興,便下令讓秦西巴先把小鹿送回宮中,以供日后玩賞。
秦西巴在回宮的路上,突然發現一只大鹿緊跟在后,不停地哀號。那只大鹿一號叫,這里小鹿便應和,那叫聲十分凄慘。秦西巴明白了,這是一對母子,他覺得心中實在不忍,于是便把小鹿放在地上。那母鹿不顧秦西巴站在旁邊對自己有什么危險,一下沖到小鹿身邊,舔了舔小鹿的嘴,兩只鹿便撒腿跑進林子里,眨眼就看不見了。
孟孫打獵歸來,秦西巴對他說放走了小鹿,孟孫一下子火冒三丈,打獵回來的余興一下子全沒有了,他氣得將秦西巴趕出宮門。
過了一年,孟孫的兒子到了念書的'年齡,孟孫要為兒子找一位好老師。許多臣子都來向孟孫推薦老師,孟孫一一接見這些人,但他總覺得不是十分滿意。正當孟孫悶悶不樂的時候,他突然想起了一年前被自己趕出宮去的秦西巴,心中豁然開朗,立即命人去尋找秦西巴,并把他請回宮來,拜他為太子老師。
左右臣下對孟孫的做法很不理解,他們問道:"秦西巴當年自作主張,放走了大王所鐘愛的鹿,他對您是有罪的,您現在反而請他來做太子的老師,這是為什么呢?"
孟孫笑了笑說:"秦西巴不但學問好,更有一顆仁慈的心。他對一只小鹿都生憐憫之心,寧可自己獲罪也不愿傷害動物的母子之情,現在請他做太子的老師,我可以放心了。"
秦西巴的仁慈之心,終于被國君理解,國君捐棄前嫌而合理啟用秦西巴的長處,這一點對我們是大有啟發的。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20
杞人憂天
杞國有一個人,整天擔心天塌地陷,自己沒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著覺,吃不下飯。
有個人看他這樣憂愁,很為他擔心,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很厚很厚的氣積聚在一起罷了,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氣。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從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間,怎么會擔心天塌下來呢?"
那人憂天的人聽了,又說;"如果天是很厚的'氣,那么太陽、月亮和星星不會掉下來嗎?"。
前來開導他的人說:"太陽、月亮和星星,也都是會發光的氣積聚而成的,即使掉下來,也不可能把人打傷。"
那個憂天的人又問:"如果地陷塌了怎么辦呢?"
開導他的人回答說:"大地是土塊積聚而成,它充塞四野,無處不有,你在它上面隨便行走、跳躍,整天在它的上面生活,怎么擔心它會陷塌呢?"
那人聽了朋友的話,如釋重負,非常高興;那個前來勸他的人放下心來,也很高興。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21
有一個人十分擅長捕鳥,他編織了捕鳥的羅網,那羅網上結滿了密密匝匝的網眼,捕鳥人拿了這張網去捕鳥,每次都能捕到不少鳥雀。
這一天,捕鳥人又守候在樹林里,他張開了他那張捕鳥羅網,又在網下撒些食物。不一會兒,有一群鳥雀飛下來了,果然,有不少的鳥雀撞到了網上,成了捕鳥人的囊中之物。
有個人一直在一旁看捕鳥人捕鳥,他覺得十分有趣。可是,他卻發現了一個"秘訣",那就是:一只鳥頭只鉆進一個網眼就被捉住了。于是他想道:既然網住一只鳥只需一個網眼就夠,那干嘛還要去編結那么多的網眼呢?成百上千個網眼,難道一次能網那么多鳥嗎?那個捕鳥人也真是不嫌麻煩,實在太笨了。現在看我的吧。
于是他回到家里,將捕鳥的羅網來了一次"革新"。他將麻繩一根根結成單獨的小圓圈,玉做的酒器,盡管它十分貴重,但由于它空而無底,因此連水都不能裝,更不用說人們會將可口的飲料倒進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樣,作為一個地位至尊、舉止至重的國君,如果經常泄露臣下商討有關國家的機密的'話,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沒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機密總是被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計劃就無法實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謀略了。”
一番話說得韓昭侯恍然大悟,他連連點頭說道:“你的話真對,你的話真對。”
從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們在一起密謀策劃的計劃、方案,韓昭侯都小心對待,慎之又慎,連晚上睡覺都是獨自一人,因為他擔心自己在熟睡中說夢話時把計劃和策略泄露給別人聽見,以至于誤了國家大事。
堂谿公開導韓昭侯的故事告訴我們,有智慧的人很善于說話,能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治國安邦的大道理;能夠虛心接受意見、不唯我獨尊的人,才是明智的領導者。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22
兩把斧子
很久很久以前,獵戶家里有這么兩把斧子,一把金斧子,一把銀斧子。他們倆非常要好,簡直是形影不離。
忽然一天夜里,一伙強盜進了獵戶家里,打傷了獵人,搶走了兩把斧子。在逃跑的路上,他們不小心把金斧子弄丟了。后來,金斧子被一位忠貞愛國的將軍見到了。金斧子跟著將軍一起轉戰四方,風餐露宿,最終殺敵無數,保家衛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深的將軍的喜愛。
您也許忍不住會問了:那后來銀斧子怎么樣了?可憐的銀斧子呀,只能在強盜頭子手里,跟著他們殺人放火,無惡不作,成了遠近聞名的惡棍,被無數人唾罵。
也不知道過了多少年,將軍率領部隊圍剿強盜的老巢。雙方激戰了很久,強盜死傷慘重,幾乎快要全軍覆沒了。傍晚時分天色暗淡,將軍揮舞著燦燦發光的金斧子,帶領精兵良將奮勇殺敵,終于消滅了十惡不赦的強盜團伙。
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金斧子一眼認出了多年前的好朋友--銀斧子,他們抱頭痛哭,互相訴說著自己這么多年來的'遭遇。金斧子把銀斧子帶到了將軍面前,請求將軍高抬貴手,不要毀掉銀斧子。從此,兩個好朋友又能在一起了,銀斧子再也不用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了。
金斧子和銀斧子團結互助,成了將軍最得力的助手,立下了一個又一個赫赫的戰功,被人們交口稱贊。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23
刻舟求劍
古時候,楚國有一個人,在他坐船過江的時候,一不細心,把身上掛的一把寶劍掉進江里去了。那個人不慌不忙地從衣袋里取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落下寶劍的地方刻了一個記號。嘴里自言自語囑咐自我:“別忘記了,我的寶劍是從這兒掉下去的。”
同船人見他不著急的.樣貌都很納悶,就問他:“為什么不趕快下水撈寶劍你在船舷上刻個記號有什么用呀?”
“著什么急,我的寶劍是從這個地方掉下去的,一等船靠岸了,我就要從這個刻有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把寶劍找回來。”
過了一會兒,船到了目的地,停下來靠了碼頭,這個人便從船上刻的記號處,跳下水去撈寶劍,可是,摸了好長時間也沒有找到。
同船人看到他這樣尋找寶劍都感到很可笑,有一個人說:“寶劍掉江里以后,船還是在行走的,而寶劍沉在水底下是不會跟著走的。事實上,此刻船離開丟劍的地方已經很遠了,再按船舷上刻記號處去找它怎樣能找到呢?”
大家都議論說:“這個人連一個很普通的道理也不懂得呢。”
之后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刻舟求劍”這句成語,比喻人們做事情要從客觀實際出發,注意事物的發展變化,來處理事情。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24
不曾殺陳佗
有一個人想拜見縣官求個差事。為了投其所好,他事先找到縣官手下的人,打聽縣官的愛好。
他向縣官的隨從問道:"不知縣令大人平時都有什么愛好?"
縣官手下的人告訴他說:"縣令無事的時候喜歡讀書。我經常看到他手捧《公羊傳》讀得津津有味,愛不釋手。"
這個人把縣令的愛好記在心里,滿懷信心地去見縣官。縣官問他:"你平時都讀些什么書?"
他連忙討好地回答說:"別的書我都不愛看,一心專攻《公羊傳》。"
縣官接著問他:"那么我問你,是誰殺了陳佗呢?"
這個人其實根本就沒讀過《公羊傳》,不知陳佗是書中人物。他想了半天,以為縣官問的是本縣發生的一起人命案,于是吞吞吐吐地回答說:"我平生確實不曾殺過人,更不知有個叫陳佗的人被殺。"
縣官一聽,知道這家伙并沒讀過《公羊傳》,才回答得如此荒唐可笑。縣官便故意戲弄他說:"既然陳佗不是你殺的,那么你說說,陳佗到底是誰殺的呢?"
這人見縣官還在往下追問,更加惶恐不安起來,于是嚇得狼狽不堪地跑出去了,連鞋子也來不及穿。別人見他這副模樣,問他怎么回事,他邊跑邊大聲說:"我剛才見到縣官,他向我追問一樁殺人案,我再也不敢來了。等這樁案子搞清楚后,我再來吧。"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應該用誠實、謙虛的'態度去對待知識。不懂裝懂的做法既會妨礙自己的求知進步,又會鬧出愚昧無知的笑話來。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25
少見多怪
唐代有一位的學者,他喜歡四處游歷,考察各地方的風土人情。有一回,他遇到一位來自四川的老先生。這位老先生告訴他說:“在我們四川的南部,天氣不好,一年四季都是陰雨綿綿,很少有放晴的時候。我們那里的狗也習慣了這種陰雨天。偶爾地,遇到太陽出來的.時候,狗都以為是一個怪物掛在天上,驚恐萬狀,就仰天狂叫不已,景象十分趣味。”
這位學者不信,疑惑地說:“狗雖然是愚笨的動物,但也還不至于大驚小怪到這種地步吧,您是不是言過其實了呢”
之后,過了些年,這位學者一路來到了溫暖的南方,在那里住了下來。
南方的冬天一點也不冷,下雪天更是十分罕見。這位學者趕得也巧,在他來到南方的第二年冬天,天氣變得反常起來,比以往的冬天寒冷得多。
寒冷的日子持續了一些時候,到最終竟然下起雪來,并且下得還很大。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地下了好幾天,越過了南嶺,像一床鋪天蓋地的大棉絮一樣,把南部地區的好幾個州都覆蓋了起來。
那些天,這幾個州的狗都十分惶恐,紛紛狂吠不休,到處胡亂地又跑又竄,沒有個靜下來的時候。過了些日子,天氣晴了,雪也漸漸化了,大地又顯露了出來,這些狗才最終又恢復了平靜。
看到這種情景,這位學者才真正相信了幾年前那位老先生的話。
出太陽、下大雪雖然在四川和南方算是比較特殊的氣候現象,但群狗如此又叫又鬧、反應強烈,實在是少見多怪。我們在生活和處事中,總會遇上一些不太常見的事,這時候就需要堅持冷靜理智的頭腦,慢慢適應新生事物,不要作出一些過激的舉動。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相關文章:
中國寓言故事精選05-23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09-19
經典中國寓言故事06-14
中國寓言故事12-05
經典中國寓言故事11-25
中國經典的寓言故事09-07
中國的經典寓言故事09-08
中國寓言故事05-17
經典中國寓言故事05-21
中國寓言故事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