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寓言故事里的成語故事
古代的寓言故事里的成語故事,同學們了解與學習了多少個?是否知道其中的意義呢?
寓言故事里的成語故事:楊布打狗
從前,在一個不太出名的小山村,住著一戶姓楊的人家,靠在村旁種一片山地過日子。這戶人家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楊朱,小兒子叫楊布,兩兄弟一邊在家幫父母耕地、擔水,一邊勤讀詩書。這兄弟兩人都寫得一手好字,交了一批詩文朋友。
有一天,弟弟楊布穿著一身白色干凈的衣服興致勃勃地出門訪友。在快到朋友家的路上,不料天空突然下起雨來了,雨越下越大,楊布正走在前不著村、后不落店的山間小道上,只好硬著頭皮頂著大雨,被淋得落湯雞似地跑到了朋友家。他們是經常在一起討論詩詞、評議字畫的好朋友,楊布在朋友家脫掉了被雨水淋濕了的白色外衣,穿上了朋友的一身黑色外套。朋友家里招待楊布吃過飯,兩人又談論了一會兒詩詞,評議了一會兒前人的字畫。他們越談越投機,越玩越開心,不覺天快黑下來了,楊布就把自已被雨水淋濕了的白色外衣晾在朋友家里,而自己就穿著朋友的一身黑色衣服告辭朋友回家。
雨后的山間小道雖然是濕的,但由于路面上小石子鋪得多,沒有淤積的爛泥。天色漸漸地暗下來了,彎彎曲曲的山路還是明晰可辨。晚風輕輕吹著,從山間送來一陣陣新枝嫩葉的清香。要不是天愈來愈黑下來了,楊布還真有點兒雨后漫游山崗的`雅興哩!他走著、走著,走到自家門口了,還沉浸在白天與朋友暢談的興致里。這時,楊布家的狗卻不知道是自家主人回來了,從黑地里猛沖出來對他汪汪直叫。須臾,那狗又突然后腿站起、前腿向上,似乎要朝楊布撲過來。楊布被自家的狗這突如其來的狂吠聲和它快要撲過來的動作嚇了一跳,十分惱火,他馬上停住腳向旁邊閃了一下,憤怒地向狗大聲吼道:“瞎了眼,連我都不認識了!”于是順手在門邊抄起一根本棒要打那條狗。這時,哥哥楊朱聽到了聲音,立即從屋里出來,一邊阻止楊布用木棒打狗,一邊喚住了正在狂叫的狗,并且說:“你不要打它啊!應該想想看,你白天穿著一身白色衣服出去,這么晚了,又換了一身黑色衣服回家,假若是你自己,一下子能辨得清嗎?這能怪狗嗎?”
楊布不說什么了,冷靜地思考了一會兒,覺得哥哥楊朱講的也是有道理的。狗也不汪汪地叫了,一家人重新又恢復了原先的快樂。
這篇寓言故事說明:若自己變了,就不能怪別人對自己另眼相看。別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話就像楊布那樣:一身衣服變了,反而怪狗不認識他。
詩曰:貴顯聞天下,平生孝事親。親自滌溺器,不用婢妾人。
這首詩說的是黃庭堅奉母盡誠的事。這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十四則故事。
黃庭堅,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他二十三歲就中了進士,蘇軾是這樣贊他的:“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說他文章瑰瑋超然,當世無可比擬;而他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之美德,又可媲美古人。滌親溺器,也就是說他親自為母親刷便桶,這在一般老百姓看來似乎也沒有什么,但是一個人身居高位,刷一次便桶容易,難的是刷一輩子便桶。這還要從他小的時候說起。
黃庭堅的父親黃庶為人剛正,飽讀詩書,曾中過進士,但一生未能發達,僅是州府的幕僚,后來到康州任了一官半職。康州地偏民困,動亂不斷。黃庶不畏艱難,鞠躬盡瘁,最后積勞成疾,中年卒于任所。母親李氏,是著名藏書家、詩人李常的妹妹,出身于仕宦讀書世家。父親在臨終前把年僅十三歲的黃庭堅叫到床前,對他說:“為父命不久矣,我兒長大了,不要只顧著讀書,要好好照顧母親,好好跟隨舅舅。”黃庭堅含淚答應了。父親不久便去世了,這讓平素活潑好動的黃庭堅一下子陷入了沉默,常常一個人躲在藏書室里翻書度日。舅舅李常把他當親兒子一樣對待,耳提面命,盡心栽培。他看出端倪,便悄悄走進藏書室找了個機會安慰他。黃庭堅哀傷地說:“以前我只顧戲耍和讀書,從來沒有想過人會死去,父親大人待我恩重如山,我卻再也見不到他,再也沒有機會幫他做事,為他盡孝了。”李常說:“盡孝不是感恩戴德忘乎所以,也不是做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在平素點滴中學會關照至親,在務正業的同時見縫插針利用閑暇滿足家人所需,這兩件事并不矛盾。”黃庭堅想起父親的遺言,忽然意識到自己只顧著自己哀傷,忽略了此刻比他更哀傷百倍的母親,于是便往母親房間跑去。
父親死后,母親思念成疾,身體抱恙,常常臥床休息。他走進母親的臥房,發現母親正在吃藥,藥湯極苦,母親直皺眉頭,恰巧貼身丫鬟告假回家探親,母親吃完藥端起茶杯想抿一口水,杯里卻是空的,杯沿上還有茶垢,她看了一眼就放下了。父親在任時為官清廉,生活節儉,家中并不曾雇用過多的仆役婢女。黃庭堅立即自動請纓,跑去為母親清洗茶杯并沏好茶。母親看著干凈的茶杯,喝著黃庭堅泡的茶,甚感欣慰地笑了。黃庭堅看看便桶還沒有倒,又跑出去倒了。這一切做完后才去學堂。
到了晚上,黃庭堅又來了。這次他是有備而來,他帶了把刷子,來給母親刷便桶。母親愛干凈,可便桶往往不能及時清潔,好脾氣的母親不愿為難婢女,他決定不勞煩別人,親自做好這件事情。
當他人到了中年,身為朝廷官員,公務十分繁忙,每天忙完公事回來,第一件事仍是去探望已經年邁的母親,端茶遞水,精心照料并陪伴,每天晚上依然為母親刷洗便桶,從不讓他人代勞。
有一次,有人問黃庭堅:“您身為高貴的朝廷命官,家里又有仆人,為什么要親自來做這些雜細的事務,甚至還親手做刷洗母親便桶這樣卑賤的事情呢?”
黃庭堅回答說:“孝順父母是我的本分事,同自己的身份地位沒有任何關系,怎能讓仆人去代勞呢?再說孝敬父母,是出自一個人對父母至誠感恩的天性,又怎么會有高貴與卑賤之分呢?”
滌親溺器:形容人非常孝順。
寓言故事里的成語故事:后來居上
漢武帝時,朝中有3位有名的臣子,分別叫作汲黯、公孫弘和張湯。這3個人雖然同時在漢武帝手下為臣,但他們的情況卻很不一樣。
汲黯進京供職時,資歷已經很深且官職也已經很高了,而當時的公孫弘和張湯兩個人還只不過是個小官,職位低得很。可是由于他們為人處事恰到好處,加上政績顯著,因此,公孫弘和張湯都一步一步地被提拔起來,直到公孫弘封了侯又拜為相國,張湯也升到了御史大夫,兩人官職都排在汲黯之上了。
汲黯這個人原本就業績不及公孫弘、張湯,可他又偏偏心胸狹窄,眼看那兩位過去遠在自己之下的小官都已官居高位,心里很不服氣,總想要找個機會跟皇帝評評這個理。
有一天散朝后,文武大臣們陸續退去,漢武帝慢步踱出宮,正朝著通往御花園的'花徑走去。汲黯趕緊趨步上前,對漢武帝說:“陛下,有句話想說給您聽,不知是否感興趣?”
漢武帝回過身停下,說:“不知是何事,不妨說來聽聽。”
汲黯說:“皇上您見過農人堆積柴草嗎?他們總是把先搬來的柴草鋪在底層,后搬來的反而放在上面,您不覺得那先搬來的柴草太委屈了嗎?”
漢武帝有些不解地看著汲黯說:“你說這些,是什么意思呢?”
汲黯說:“你看,公孫弘、張湯那些小官,論資歷論基礎都在我之后,可現在他們卻一個個后來居上,職位都比我高多了,皇上您提拔官吏不是正和那堆放柴草的農人一樣嗎?”
幾句話說得漢武帝很不高興,他覺得汲黯如此簡單、片面地看問題,是不通情理的。他本想貶斥汲黯,可又想到汲黯是位老臣,便只好壓住火氣,什么也沒說,拂袖而去。此后,漢武帝對汲黯更是置之不理,他的官職也只好原地踏步了。
后來者居上,原本是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這就要看我們從哪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了。汲黯認為提拔人才一定要論資排輩,反對后來居上,是不可取的。
【寓言故事里的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成語故事與寓言故事07-05
寓言故事的成語故事09-08
寓言故事 成語故事09-25
寫寓言故事的成語故事10-19
神話寓言故事的成語故事10-10
寓言故事與成語故事的區別11-06
成語故事與寓言故事的區別10-16
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的區別10-20
有關寓言故事的成語故事07-18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故事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