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優秀教學設計
(一)學情分析
學生較少接觸現代詩歌,對于現代詩歌的風格、意象以及作者的情感都比較陌生。學生的誦讀,張不開嘴,心理素質差,朗誦技巧也較差,缺少鑒賞詩歌的方法,談的只是淺層的感受未能作內在的思考和把握。
(二) 課標分析
1、課程標準基本理念強調: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本冊側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啟發與培養。
2、課程標準對必修課程的閱讀與鑒賞部分要求提到: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所以,詩歌教學必須適合其特點的教學方法,如加強詩文的誦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體味作者情感。
(三)教材分析
《再別康橋》是中國20世紀里一首出色的現代別離詩,現代覺醒者的尋夢意識和一個富有個性的詩人對于自由和美的強烈追求,讓“別離”這個古老的主題獲得了新的時代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82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老師應該在領會編者意圖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采用適合詩歌特點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感情解讀詩歌,形成初步的詩歌鑒賞能力,培養美好情感。這是語文學科的任務,也是新課標關注學生多方位的情感體驗的要求。
(四)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了解徐志摩的創作風格。
2.咀嚼詩歌語言,把握詩的意象,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學習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
能力目標
1.繼續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
2.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進一步品味詩歌的意境。
3.通過詩的學習,了解現代詩的特點。
情感目標
鼓勵學生熱愛美麗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五) 教學重點
感受《再別康橋》內容上的詩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藝術上的“三美”,即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六)教學難點
1.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情感。
2.理解詩歌中意象的意義和象征的作用。
(七)教學策略設計
以學生為主體,先學后教,以學定教。
1.誦讀法。通過誦讀,了解新詩(包括格律詩)字數相同或大體相同,每行音節相同、隔行押韻,每節押韻、逐節換韻或一韻到底,排列齊整,瑯瑯上口等特點。
2.合作探究式學習法。如對《再別康橋》情感。
3.教師點撥歸納法。
4.拓展訓練,練中體悟。
(八)教學準備
1.學生(包括探究方案準備和分組等)
將學生四個人為一小組,課前小組完成預習作業:
2.教師集體備課
搜集詩歌朗讀所需要背景音樂,以營造氣氛,渲染情調,培養學生誦讀的情緒,準備《再別康橋》的課件,通過圖、文、聲多媒體效果讓學生感受康橋景色之美,人情之美。
教學實施過程
課前播放蔡琴的《再別康橋》mp3音樂,營造情景,
一、對比導入,激發興趣
(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起)如果說中國古詩是一壺老酒,濃烈甘醇,源遠流長,(《再別康橋》背景音樂起)那么中國的新詩就是一杯清茶,清新芬芳,沁人心脾。新詩運用多種樣式抒寫心中的靈性并產生了眾多的詩歌流派。活躍于20年代中后期詩壇的新月詩派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的優秀作品《再別康橋》。
二、作者簡介(播放圖片,學生介紹)
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塘.浙江海寧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遇難。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學,旅英期間開始寫作新詩。他創作豐富、成績斐然,被林語堂稱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4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康橋,現通譯“劍橋’’,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離開美國到達英國,在劍橋大學皇家學院做旁聽生學習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離英返國。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國,重訪劍橋大學,并于同年11月6日回國途中在輪船上作《再別康橋》。
三、問題引路
請同學們帶著如下問題進行誦讀:
1.這首新詩明珠美在何處?
2.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四、誦讀設計:
師生誦讀互動設計:
1.“讀”到康橋感知美——初讀感悟,學會朗讀
(設計目的:首先讓學生放得開,讀得起來,讀出氣氛,初步感知詩歌。)
過程:
(1)全體誦讀,培養情緒,整體感知康橋之美
(3)欣賞老師配樂詩朗誦
(4)再次朗讀, 整體把握詩歌傳達的情感。
自由讀: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朗讀一下詩歌把握詩歌情感。
(學生朗讀詩歌,老師播放配樂)
代表讀:另一小組點評,談談朗讀詩詩歌時的感受,感知詩歌傳達的情感。
問題設計:
1.讀過這首詩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從詩中哪些地方感受出來的?
2、點評朗讀:我們可以說一說他的朗讀有哪些優點,也可以給他提點意見或建議。
明確:詩歌的美不僅僅在于它那如音樂般的輕盈、舒緩和悅耳,更在于要用心體悟才能感受出來的如夢幻般的情調和柔婉的、淡淡的情感,但要體會其情感的美則離不開投入的朗誦。
打出幻燈,美讀詩篇,讀美《康橋》,必須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
2、情有“讀”鐘,“讀”美康橋
(設計目的:讓學生選自己最喜歡的章節來讀,要求從把握詩歌的意象入手來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繪詩中景,品詩中情,醞釀并在誦讀過程中表現真正的感情。)
過程:
(1)方法指導:美讀詩歌,體味情感,必須把握詩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特點,品味關鍵句的內涵。
幻燈:方法指導:1、把握意象,2、品味關鍵句的內涵。
意象就是內在的思想情感內涵和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一,它有著濃烈的主觀意向和情緒色彩。
(2)小組選出代表,朗讀情最為獨鐘的章節,品味詩中關鍵詞句,醞釀并表現詩中淡淡的惆悵和無限的眷戀。
五、學生自主探究:
1、這首新詩明珠美在何處?
2、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六、合作探究(學生討論,重、難點解決過程)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6分鐘。
七、成果展示
學生回答合作探究第一題:
(1)詩歌有一種繪畫美。
美在有著美麗、寓意深刻的意象和畫面。
教師預案設計:1.學生可能淺嘗輒止,可以作如下引導——《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中,徐志摩曾這樣說:“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河。"讓同學們從詩歌中選出詩人對康橋感受最深的意象。
學生展示: 明確:感受最深的意象有:云彩、金柳、青荇、拜倫潭、星輝等。
2.提問:請任意選擇一種意象分析:
學生展示:1、金柳(板書)。為什么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里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著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教師拓展引申:自古就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因為“柳”與“留”諧音,誰能再舉出與柳有關的送別詩句?
學生踴躍展示: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楊柳岸,曉風殘月。
2、 青荇。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松。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2)建筑美: 形式結構,四句一行,錯落有致,回環呼應。
(3)語言清新,富于音樂美。
教師歸納小結:
同學們展示了合作交流的成果非常到位。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當它們變為詩人筆下的形象時,也就飽含了詩人的情感。這時候,我們就稱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為意象。如果沒有負載這種情感,就只能稱物象了。而這首詩是通過一組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詩人好像高明的畫家,把康河岸上、水中的景色涂抹成一幅整體畫卷,從河畔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河中的水草,榆陰下的清泉.到夢幻般的彩虹,斑斕的星輝,飄動的彩云,不僅物象鮮明、色彩柔和,而且由近及遠,層次分明,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黃昏康河美景圖。這首詩的語言有著突出的淺白流暢的特點,但又深得錘煉功夫,不露雕琢痕跡。詩中各個比喻,新鮮準確,形象生動,宛如流水一樣自然淌出。音節抑揚合度,聲調回環反復,全詩構成一闋完整的樂曲,帶來了音樂美與造型美統一的品格。
學生展示合作探究的第二題:分析作者的情感:
1.詩的開始用了三個“輕輕的”,仿佛母親怕驚醒熟睡的嬰孩一樣,詩人對康橋的那份憐惜,那份依戀躍然紙上。因為眷戀,所以當詩人即將離去時,尋常的景物在詩人充滿感情的目光中也變得不尋常起來。康橋水光瀲滟,美麗中浸看一層凄迷。
2.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歡迎,又像在挽留;榆樹下的清潭,沉淀著往昔的康橋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陳年老窖,發出陣陣醇香……詩人幾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撐一只長篙,劃向康河深處放歌。然而夢畢竟是夢,詩人不得不面對現實,把對康橋的眷戀之情壓在心底,悄悄地離開,不驚醒這里的一花一草,整個康橋世界都在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
3.全詩快樂與惆悵交織,柔美與傷感并存,優美的景物描寫中寄寓了很深的情意,表現出了詩人對康橋深深的眷戀。
教師歸納:志摩用他的詩情感染了我們每一個人。然而他的生命最終卻真的像一片云一干樣飄逝了。“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他就這樣輕輕的來又悄悄地走了,這來去之間流露出多少對康橋深深的依戀。一個才華橫溢的青年學子,一個美輪美奐的異域學府,譜寫了一曲如訴如歌的行板。
八.拓展延伸:
下面是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請與《再別康橋》對比閱讀,嘗試寫篇短小的賞析文章。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
九.學生體悟:
(1)學生集體朗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和句子的節拍。
(2)學生集體品味并背誦詩歌。
十、布置作業
熟背《再別康橋》
附:板書設計:
問題引路
1.這首新詩明珠美在何處?2.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金柳——比喻——新娘——依戀
意象美 青荇——擬人——招搖——眷戀
繪畫美 彩虹——比喻——夢想——惆悵
意境美——由近及遠,層次分明,相映成趣,
一幅黃昏康河美景圖。
建筑美——四句一行,錯落有致,回環呼應
音樂美——音節抑揚合度,聲調回環反復
【《再別康橋》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優秀12-11
《再別康橋》優秀教學設計10-13
《再別康橋》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2篇)04-13
《再別康橋》優秀的教學設計范文通用10-09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08-26
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10-13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09-06
再別康橋經典教學設計08-26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