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再別康橋教案范文匯總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本文是高一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首新詩,本課的教學意在使學生培養起對新詩的欣賞興趣,初步了解新詩鑒賞的基本知識,學習感受新詩語言和意境的技能。為此,本詩的教學采用如下方法:
1、知人論世法:
徐志摩短暫而豐富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與他對詩歌的美學追求有著密切的聯系,也與本詩所表達的情感息息相關。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與康橋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種相似性。引導學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詩境的理解,同樣也能發現康橋情結在詩中的隱喻意義。
2、品讀入境法:
本詩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極富傳統文化內涵,由此營造出的意境鮮明優美,讓人陶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注意領會意象的特殊內涵,品味意境中蘊含著的詩人情感。
3、對比鑒賞法:
作為一首送別詩,本詩可以與古典詩歌的送別詩在告別對象、告別時的情感、告別時的氛圍等方面構成對比,在對比鑒賞中領會本詩獨特的藝術魅力。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并美讀全詩。
2、學會鑒賞本詩的美。.
3、理解詩人對康橋的深情及追求自由、美和愛的個性。
[教學重點]
鑒賞詩歌的美。
[教學難點]
體悟詩歌的意境美。
[教學方法]
情景設置法、鑒賞法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928年夏天,倫敦,康橋。一個風度翩翩又帶著倦容的年輕人,在夕陽的余輝中踽踽而行。晚風拂起身旁的柳條,也連綿不斷的牽起他心中的愁緒。他是誰?為什么來到這里?
今天,我們將一起踏上賞美的旅程,去探尋《再別康橋》——這二十世紀最出色的離別詩的魅力,去聆聽徐志摩內心世界最純粹的絕妙回響。
二、深情美讀,感知全詩:
(一)教師范讀全詩。
(二)學生齊讀全詩。
三、合作探究,鑒賞全詩
探究的中心問題:本詩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你有什么感悟?
探究的難點問題:怎樣領悟本詩的意境美?
1、本詩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2、你對哪一種美感觸最深呢?請緊扣詩歌進行闡述。
請持相同觀點的同學就近討論,然后匯報自己的發現和成果。
(一)音樂美派的同學先談談吧。
1、學生發言(略)
2、教師小結:詩歌音調和諧,旋律完整,體現了音樂美。(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它是尾聲,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二)建筑美派的同學接著發言。
1、[導]建筑美是就詩歌的外在形式而言——包括詩句和詩節的排列。
2、學生發言(略)
3、教師小結:詩歌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間有八字句),節的勻稱,句的均齊,體現了錯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三)繪畫派的同學,你們有何高見呢?
1、學生發言(略)
2、深入探究詩歌的意境美
[導1]
⑴哪些美麗圖畫讓詩人心醉神迷?
——揮手作別圖、金柳夕照圖、青荇招搖圖、星輝尋夢圖。
⑵這些圖畫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
——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描繪出一幅幅動態的、立體的風景畫。
⑶你最喜歡哪一幅圖畫呢?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可補充。
金柳夕照圖:以人喻物,詩人一任夕陽脈脈的余輝把他心目中的新娘映照的彩妝輝煌,似乎連發絲也透明,給人恍如仙子的感覺,即寫出柳樹的溫婉柔情又包含“至美如金”的情感。
水草招搖圖:以物喻人,寫出青荇的快活自由;詩人情不自禁,唯愿能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條水草,多么徹底地對所愛的投誠!
小結:在這樣一個物我相融、自然與人和諧的優美境界里,抒發了詩人對康河深深的眷戀,表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性靈美的向往。
[導2]老師最喜歡的是星輝尋夢圖
與學生交流感悟:詩人寫潭底彩虹似的夢、夜空斑斕的星輝和自己放歌的狂態,營造了一幅鏡花水月、朦朧迷離、似夢非夢的圖畫,營造了讓詩人魂牽夢縈、心迷神醉的意境。
[導3]詩人在回國6年之后,帶著累累傷痕——追求英國式民主的政治愿望破滅,追求個人情感的幸福自由落空——第三次徘徊在自己鐘愛的康河邊上,想在青草更青處尋找到“彩虹似的夢”,這個“夢”到底是什么呢?讀詩歌的第四、五節后,請同學們思考、討論(略)
明確:徐志摩要追尋的“彩虹似的'夢”就是外化于康橋的美好愿望和人生理想——對美、愛和自由的執著而徒勞的追尋。
教師小結:動態立體,意境鮮明,體現了繪畫美。
[導4]理想的幻滅是極其痛苦的,詩歌中能看到詩人極其痛苦的身影嗎?閃現在我們眼前的詩人作別的背影是怎樣的?它美在哪里呢?
四、整合小結,評價詩歌
(一) 小結:
1、導:如果說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著陶淵明的動人幻想,那么,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著徐志摩的美好理想,這是他現實中的桃花源。
2、小結:康橋——詩人一切美好生活的代名詞,是詩人理想王國的象征。
《再別康橋》——詩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康橋理想的告別曲。
這首優美而哀婉的抒情詩的獨特的魅力就在于它是詩人性靈的詩化,
也是詩人執著而徒勞的追尋單純信仰——愛、美和自由的歌吟。
(二)欣賞黃磊(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的朗讀。
五、聯想遷移,拓展詩歌
(一)閱讀鑒賞:《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欣賞徐志摩的另外一首著名的離別詩,并與《再別康橋》作簡單的比較。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二)點擊相關網站,查閱徐志摩更多精彩詩作。(略)
[若不能上網,則調出“精彩詩作”版塊,供學生欣賞。]
六、 結束,欣賞歌曲《再別康橋》。
同學們,讓我們乘著歌聲的翅膀,放飛心靈到康橋,去追尋徐志摩那永不泯滅的詩魂吧!
七、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二十世紀最出色的離別詩
音韻和諧、旋律完整——音樂美
動態立體、意境鮮明——繪畫美
錯落有致、曲折回旋——建筑美
夢——追求愛、美和自由的美好愿望和人生信仰
《再別康橋》——詩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詩人康橋理想的告別曲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詩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蘊含在詩歌中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誦讀感受詩歌三美。教師指導學生討論詩歌意象蘊含的情感。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新詩的鑒賞。 分析理解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教學難點 :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法 問答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具使用:錄音機
課堂教學設計:
一、 導入 。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們好多同學離開了家。這就是離別。當然是暫時的離別。在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會經歷更多更另人傷感的離別。由“離別”這個話題,歷代詩人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歌。下面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初中時候我們學過的關于離別的詩歌有哪些。
(學生思考,發言。)
剛才同學們說得很好。老師也搜集了一些,我們一起來分享。
關于“別”的詩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無 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師:那么,我們今天要學的《再別康橋》,是誰別誰?
答:徐志摩別康橋
師:對。那么,這首詩展示的,又將是怎么樣的“別”呢?我們都知道,感情越深,離別越難。詩人與康橋到底有著怎樣的情分?我們來了解康橋與徐志摩。
二、 作者及背景簡介 (同學先講,老師補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20年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劍橋就是詩歌中的康橋。1922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新月詩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詩人重游英國,在乘船歸國途中,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詩歌。1931年11月19日,詩人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 腳下,時年35歲。
胡適說,徐志摩的人生觀里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的作品就是這種精神的融合與體現。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走進徐志摩的內心世界。
三、學生齊讀。
四、整體構思與思路
1、提問:這首詩抒發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感情?
依依惜別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別”。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2、剛才我們提到了很多關于別離的詩歌,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比較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別康橋”為何只說“作別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用康橋太直接,這樣更詩意。
啟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么樣的情景呢?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可能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 意象的選擇新穎,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一種清新飄逸之感。
五、賞析詩歌的音樂美與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學單獨朗讀。(帶著感情的)
教師評價:讀的很美,為什么呢?因為同學對詩歌的感覺到位。這首詩歌本身很美。《再別康橋》是首新格律詩,新格律詩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是指在韻律方面給人的美;繪畫美是指描寫的內容方面給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觀整齊,給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贊成這種觀點的。他的詩歌也具有這種美,《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六、課堂小結
老師自己的感受,加提問學生。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組合,體味詩歌的意象美。
2。通過品味語言,發揮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詩歌的真情,進而拉近學生與詩的聯系,鼓勵學生在喜歡的基礎上多寫寫新詩。
【教學重難點】
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詩歌的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創設情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請同學們認真讀一遍,并談一談初步印象。
1。設計理由: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閱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
2。在這個環節中,適當介紹作者。徐志摩,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
二、 詩歌可以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等,《再別康橋》屬于哪一種呢?
1。抒情詩。
2。目的是從這個問題切入到下一個問題。
三、 既然是抒情詩,那么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1。請同學們品味第二小節的“金柳”,“金柳”怎么會是“新娘”呢?為何我們聯想不到?這是不是與作者的情感有關系?
2。“金柳”“新娘”就是賦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們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發揮想象,我們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來,作者寫道“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艷影”是什么?請同學們想象美麗的影子,蕩漾是怎么樣的一種情愫?請同學們發揮想象,體驗這種縈繞在心頭的情感。
4。請一位同學朗誦第二小節。教師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蕩——漾”的味道來。
四、 進入第三小節,作者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
1、請一位同學先朗讀,適時引導其回答。
2、從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變得強烈了?“我甘心變成一條水草!”
3、請同學們想象“青荇”在招搖,“水草”在柔波里招搖,與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艷影”組合成一幅怎么樣的畫面?這樣的寫作叫做“繪畫美”。
4、請同學們朗讀,指導學生讀出“甘心”二字飽含的幸福感。
五、通過指導朗讀進入第四小節,作者為何說“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語言的跳躍,這里的“虹”原來是“彩虹似的夢”。
2、作者的“彩虹似的夢”實現了嗎?沒有,被“揉碎”了。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踐,自己的夢被揉碎了,情感怎么樣?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此時的傷感。
3、請一位同學朗讀,指導學生讀出“揉碎”的傷感和“彩虹似的夢”的無奈。
六、詩人的“夢”讓他重回昔日在康橋讀書的夢,這昔日的夢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嗎?進入第五小節。
1、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撐著長篙的感覺,向前,向更深處漫溯,忘記了時間,撐到星輝斑斕的時候,于是在那里放歌。多么自由自在啊!多么美好啊!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與美”。
2、請一位學生朗讀,指導其讀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讀第七小節,詩人的情感變化了嗎?為什么?詩人寫了什么意象?這些意象前面的修飾詞是什么?這些意象讓你感受到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1、詩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夢,因為要離別了。詩人寫了“笙簫”,修飾詞是“別離的”,詩人此時是憂愁的。
2、詩人寫了“夏蟲”,修飾詞是“沉默”,為何詩人要沉默?
首先,夏蟲也不堪離別的愁緒,故“沉默”了,不再“歡叫”了。其次,詩人希望離別的方式是靜悄悄的,恰如作者在開頭和結尾兩個小節中都寫到了的。
3、那詩人為何在開頭和結尾采取同樣的形式呢?有何表達效果?
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特殊形式,回環往復會使詩歌有音樂美,感情濃厚。
八、請同學們把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適當師范指導。在讀書聲中結束。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了解新文人詩內涵。
教學重點:新詩的鑒賞。
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
教具使用:相關錄像。
課堂教學設計: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生于富商之家。他是中國現代“才華橫溢的一路詩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1月,這個經常“想飛”的詩人坐飛機在山東濟南附近觸山焚化。
《再別康橋》出于他自編的最后詩集《猛虎集》。這首詩當寫于1928年11月6日詩人第三次旅游歸國途中,中國海上。“康橋”即“Cambuidge”(今譯“劍橋”),詩人關于它的作品較多,1922年,從劍橋進修歸國后,有詩《康橋,再會罷》,1926年,二次旅游該國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可看出詩人對康橋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橋充滿了這位浪漫詩人所需的古老、寧靜,充盈夢幻色彩的氛圍,另一方面是康橋是詩人一生“真愉快”時光的所在。
三、整體思路
全詩共七節。
第一節最引逗我們情思的是那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是美麗,而這美的最集中的表現在一個“靜”字。三個“輕輕”是詩人對康橋之美的觀照,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于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并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
第二節至第六節則是作者情感,思緒發展變化的一個全過程的典型概括。
夕陽中幻成的金柳,是這種寧靜之美的具體體現,而這金柳在詩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蕩漾,激動不安的安靜、嬌美的新浪。那新浪美得讓詩人不敢正視,他移開自己的目光。低頭卻見到柔波之下“招搖”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輕柔的隨波而搖,像在同詩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誰不想做一條這樣的水草呢?一泓閃亮現入詩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轉頭觀望――那是拜倫譚,可在夕陽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濱自己的夢!本來就充滿夢幻色彩的虹,卻也在尋著自己的夢,這自然使詩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尋夢的情形。此時詩人像又在尋夢,但現實使詩人已不能放歌:離別在即,不能;靜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詩人所愿。而此時的康橋,也沉默,似乎也不愿離別。
最后一節,與第一節呼應,又有深入,“輕輕”變成了“悄悄”,物我兩眷溢于詩表。
詩人以優美的意象,寧靜平和的心態,寫了對康橋深深的眷戀之情。
四、欣賞點提示
①全詩節奏舒緩,但詩人的情感是起伏的,這起伏的深情你能體會嗎?
②詩的構思很有特點,你能說出一二嗎?
③從詩的構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體會出詩人的個性特點嗎?
五、練詞以造緣像而披詩
――釋《再別康橋》之“招搖”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詩。其中,我又獨獨喜歡第三節,原因在于一個“招搖”。勿庸置疑,這個詞是詩人精心錘煉的結果,它用得如此生動營造了美妙的詩境,與整首詩的情調合諧統一,對抒發詩人的感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說“招搖”,現今常含貶義則必常與“過市”相連。其實,它還有“逍遙”一義,而要用“逍遙”來寫水草,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就得以顯現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種安閑,是一種自在,“自在逍遙”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豈不是生動形象?
再看“招搖”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謂“油油”?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來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見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之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涌,水質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閑。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象,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閑、自在、正是詩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其實,《再別康橋》全詩都籠罩籠罩著詩人寧靜、安閑、自在之情、之態,因為旅居康橋的七八年間。康橋,它最吸引詩人,帶給詩人的最大收益也就在于此。
“賴你和悅寧靜的環境和圣潔歡樂的'光明,我心我智,方始經爬梳洗滌。靈苗隨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輝。”
初到康橋,它平靜,閑適的環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在其《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后,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
“我那時有的是閑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給詩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詩人產生如此情緒的康橋,那橋下柔波中的水草怎會不“招搖”?詩人怎會不“甘心做一條水草”(逍遙的)?詩人又怎忍心打破這安閑自在,打破這康橋留給自己最深刻的東西?所以開始的“輕輕”和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當的抒情之語。
好一個“招搖”,且是“油油的”“招搖”,使《再到康橋》境顯情出。
六、作業:1.朗誦、背誦該詩;
2.談談你對該詩的獨特體驗。
【再別康橋教案】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教案09-26
再別康橋的教案06-24
《再別康橋》教案08-05
再別康橋 教案09-11
《再別康橋》的教案07-03
再別康橋教案10-09
《再別康橋》教案09-21
《再別康橋》 教案07-09
《再別康橋》教案01-16
《再別康橋》的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