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贈汪倫鑒賞
贈汪倫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譯文及注釋
譯文
李白乘船將要遠(yuǎn)行,忽然聽見岸上人們行走的腳步聲,有人邊走邊唱前來送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厚。
注釋
汪倫:李白在桃花潭結(jié)識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這首就是贈給他的。
踏歌: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著拍子。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涇縣西南。
《贈汪倫》鑒賞一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載),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前往涇縣(今屬安徽)游桃花潭,當(dāng)?shù)厝送魝惓a劽谰瓶畲ER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留別。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別的畫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fā)之時。這句使讀者仿佛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忽聞岸上踏歌聲”,接下來就寫送行者。次句卻不像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jié)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這樣的送別,側(cè)面表現(xiàn)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
詩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jìn)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jié)句預(yù)伏一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結(jié)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dá)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倫送李白的情誼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尋味。清沈德潛很欣賞這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zhuǎn)換間。”(《唐詩別裁》)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詩人很感動,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行詩來極力贊美汪倫對詩人的敬佩和喜愛,也表達(dá)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
這首小詩,深為后人贊賞,“桃花潭水”就成為后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由于這首詩,使桃花潭一帶留下許多優(yōu)美的傳說和供旅游訪問的遺跡,如東岸題有“踏歌古岸”門額的踏歌岸閣,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釣隱臺等。
中國詩的傳統(tǒng)主張含蓄蘊(yùn)藉。如宋代詩論家嚴(yán)羽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補(bǔ)華也說詩“忌直貴曲”。然而,李白這首詩的表現(xiàn)特點是:坦率,直露,絕少含蓄。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靈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藝術(shù)感染力。
另外,古人寫詩,一般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為無味。而這首詩從詩人直呼自己的姓名開始,又以稱呼對方的名字作結(jié),反而顯得真率,親切而灑脫,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后人愛用李白的話評價李白的詩,是很有見識的。李白即興賦詩,出口成章,顯得毫不費(fèi)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無矯飾,而有一種不期而然之妙。“看似尋常最奇崛”,正所謂絢爛之極,歸于平淡,這種功夫是極不易學(xué)到的。這首《贈汪倫》就集中體現(xiàn)了李白這種自然高妙的詩風(fēng)。明代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說:“倫,一村人耳,何親于白?既釀酒以候之,復(fù)臨行以祖(餞別)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處,信手拈出,所以調(diào)絕千古。”白“斗酒詩百篇”,一生喜好游覽名山大川。據(jù)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補(bǔ)遺》記載:有一位素不相識的汪倫,寫信給李白,邀請他去涇縣旅游,信上熱情洋溢地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汪倫是涇縣的豪士,為人熱情好客,倜儻不羈。于是李白問桃園酒家在什么地方,汪倫回答說:“桃花者,潭水名也,并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萬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數(shù)日離去,臨行時,寫下上面這首詩贈別。 這首詩寫的是汪倫來為李白送行的情景。詩人很感動,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行詩來極力贊美汪倫對詩人的敬佩和喜愛,也表達(dá)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 前兩句敘事。“李白乘舟將欲行”,是說詩人就要乘船離開桃花潭了。那種語言不假思索,順口流出,表現(xiàn)出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瀟灑神態(tài)。“忽聞岸上踏歌聲”,“忽聞”二字表明,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從那熱情爽朗的歌聲,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倫趕來送行了。這樣的送別,側(cè)面表現(xiàn)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來就沒有上層社會送往迎來那套繁瑣禮節(jié),從詩中分析,李白走時,汪倫不在家中。當(dāng)汪倫回來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攜著酒趕到渡頭餞別。不辭而別的李白灑脫不羈,不講客套;踏歌歡送的汪倫,也是豪放熱情,不作兒女沾巾之態(tài)。
【古詩贈汪倫鑒賞】相關(guān)文章:
《贈汪倫》古詩鑒賞09-24
贈汪倫的古詩詞鑒賞03-05
《贈汪倫》古詩詞鑒賞01-25
《贈汪倫》鑒賞11-24
《贈汪倫》的鑒賞10-21
李白《贈汪倫》古詩及作品鑒賞10-24
贈汪倫的古詩09-20
贈汪倫古詩09-22
贈汪倫的古詩07-27
古詩贈汪倫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