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汪倫》教學反思7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贈汪倫》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贈汪倫》教學反思篇1
現在不少教師關注的焦點仍僅是“知識”和“能力”在教學中往往自覺不自覺地抱著“理性的心態”運用“科學的方法”,把課文在學生面前肢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僅依靠語言文字目標的實現是不夠的,還應包括情感體驗,思維發展,審美感受等目標的共同實現。
《贈汪倫》一課的教學,我力求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引導學生“用心”讀書,將自己的情感思維方式,內心體驗帶入學習過程中,無拘無束地釋放自己的情感,釋放自己的人生,釋放自己的靈性和悟性。
一、自主探究
本節課把教學的基本順序由講授式教學的“先講后學”變成了“先學后講”。通過自學、交流,學生個體和集體的學習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鍛煉。如:要求學生借助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詩的`內容。經過自學探究,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望和表現力,體現了教為學服務的思想,對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扎扎實實,層層推進
“自主探究—自讀感悟—悟情升華。”體現了以理解為基礎,以讀促理解,以理解促朗讀能力提高的理念。讀的訓練層次清楚,形式各樣,在讀中有所感悟,在交流中升華體驗,達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標。
三、實踐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
上課伊始,激情導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讀中感悟,悟情升華。“換關聯詞翻譯詩句”,“出版學生的名人名言”等活動都為學生提供創造的空間,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發揮創造的潛能,將語言與生活融合在一起,從而迸發出情感火花。學生“情動于中而形于外”,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讀的感悟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感情得到了升華。同時提高的不僅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更是整體的語言素質的提高。整個課堂教學都體現了學生是主體的教學思想,正是教師尊重學生的感悟和不同的理解,使學生充分打開思維的天窗,展開感情的雙翼,才有了精彩紛呈的名人名言創編。
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疑乃思之源”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便化被動為主動,使學生主體地位悄然增強。
由“忽聞”而引發的問題:李白與汪倫感情如此深厚,李白要走了,汪倫為什么沒去送行呢?這個高質量的問題如巨石入江一下子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漣漪,老師的拋磚引玉打破了課堂的沉寂,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才有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妙語連珠。
本節課也有很多遺憾,如:學生感情朗讀時,如多給大家參與評價的機會,學生的思維會更活躍,理解會更深刻。另外還應更多地關注學困生,學生的整體感悟、表達等能力會得到更有效的發展。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堅持把時間更多地留給學生,把講的機會更多地留給學生,把評價的自由還給學生,盡可能讓學生全身投入,全心投入,全情投入。
《贈汪倫》教學反思篇2
《贈汪倫》是一首千古傳頌送別詩。這節課我的設計把教與學結合,旨在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感悟詩情的同時基本掌握自學古詩的方法和步驟。
一、故事導入,理解悟情。
由于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他們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古詩的背景介紹能為理解詩意、感悟情感做很好的鋪墊。我通過講述《十里桃花萬家酒店》的故事,激發學習興趣,孩子們認知詩中人物、地名,為學習、理解打好基礎。再理解詩意后,讓學生從詩句中想象畫面,“假如你就是站在桃花潭邊的'李白(汪倫),你此刻是一種什么心情?”體會詩人與汪倫之間依依不舍的情感,真摯深厚的友誼。
二、扎扎實實,層層推進。
古詩的學習,從字詞開始,會讀、讀通,從理解字詞入手,進而理解詩句,讀懂詩的大概意思。低年級的學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意即可。我設計目的是以理解為基礎,以讀促理解,以朗讀促能力的提高。
三、學法教法,相輔相成。
你我告訴學生:“這節課不僅將帶同學們走進李白的詩歌里,還要教同學們學習古詩的方法”,我把學法指導與古詩學習結合,在每個教古詩的環節進行引導和小結,滲透學法,學生依此方法今后也能自學古詩:1、讀通詩句;2、理解字詞;3、讀懂詩意;4、感悟詩情;5、朗讀背誦。
四、課外學習,擴展延伸。
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我準備了兩首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讓學生讀一讀,擴展學習。因時間原因,我把它改為作業:回家找送別的詩讀讀,課后交流。
上完這節課,綜合聽課老師的指導建議,我覺得這堂課需要改進的方面:
1、在學習字詞環節,理解字詞意思,節省在理解上所花的重復時間。
2、范讀出效果,學生朗讀形式可更多樣。
3、給學生更多的時間思考,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更從容地引導學生,把思考、發言的時間更多地留給學生,盡可能讓學生全身投入、全心投入、全情投入。我也會多閱讀,加強學習,提高自己。
《贈汪倫》教學反思篇3
本學期在上教研組組內的研究課時,我選擇了第六單元的25課《古詩兩首》,在這兩首詩中我比較喜歡《贈汪倫》這首詩所以我就準備上25課第二課時作為研究課的內容。
《贈汪倫》里的李白和汪倫,桃花潭水和踏歌聲,將欲行和送我情,構成了一幅有聲有色有形有情的寫意畫:桃花盛開、潭水輕漾、輕舟欲行、踏歌聲起。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銘心的畫面!這是多么真摯而動人的送別。在備課時我身上深深的為這千古友情多感動,可是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一是由于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他們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二是由于古詩的話語風格離學生的現有語感相差甚遠,多數古詩教學僅僅滿足于詩義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至于詩的文化底蘊則往往無暇顧及。
怎樣突破這一教學難點,讓孩子們在讀這首詩時,會浮現出自己能感觸到的畫面或場景呢?我嘗試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體會詩歌的意境。
一、運用故事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對于現代的小學生來說,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體會詩歌蘊藏的情感更難。因此,創設情景,奠定情感基調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本課前,我通過網絡去查閱了有關這首詩的背景資料,課一開始,就通過聽“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故事,使學生對李白與汪倫有進一步的了解,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讓朗讀架起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梁。
有人認為“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媒體的介入,由于師與機、生與機的交流,往往會削弱流動在師生之間的情感”。其實不然,假如教師能把握住“朗讀”這座橋梁,就能讓多媒體成為“情感交流”的媒介。
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我把朗讀訓練貫穿教學的始終,第一步先自讀詩歌,懂得詩歌的大意。第二步進行品詞品句再品讀,第三步感情朗讀,最后熟讀成誦。教學中,我努力的創設情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淪送我情”這一詩句包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如何讓學生體會?除了讀還是讀,我通過指名讀、引讀、范讀、分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在讀中體會情感,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由難過轉為驚喜,再由驚喜轉為感動不已,通過朗讀表達出詩句蘊含的.感情。不斷努力引導學生走人文本,走進文本。
三、課外延伸,拓展學習。
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為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合課前收集到的離別詩進行交流,最后設計了“交流收集到的離別詩”這一教學環節,讓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學習,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一節課下來,教學任務是完成了,但人感到很疲憊,我在課上很努力的去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但為什么沒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沒能調動起他們的情感呢?我感到學生還沒能真正地走入文本,這是這節課最大的遺憾。
《贈汪倫》教學反思篇4
《贈汪倫》詩中展現的是令人蕩氣回腸的純真友誼。詩中的李白和汪倫,桃花潭水和踏歌聲,將欲行和送我情,構成了一幅聲色并茂,情景俱佳的`寫意畫。桃之夭夭,潭水清澈,輕舟欲行,踏歌聲起,主客兩依依。這是多么讓人刻骨銘心的判別場面哪!是何等深厚的友誼將兩位詩人一線牽。這是多么真摯而動人的送別!
我想我的學生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一定會浮現出自己能感觸到的畫面或場景,孩子們在讀詩時,也許,會被這份千古絕唱的友誼所感動。也許,孩子們會對“桃花潭水深千尺”充滿神往,但也許也會對“不及汪倫送我情”感到難以置信。是啊!作為新世紀的學生對于李白汪倫友誼的理解和感悟必然是不同的。那如何讓這時空交錯的古人和今人在“送別”這個主題上,找準一個切入點,情感是本課的關鍵。
《贈汪倫》教學反思篇5
這是一節失敗的課,目標無一落實,上的很混亂。
這節課我想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引導學生“用心”讀書,將自己的.情感思維方式,內心體驗帶入學習過程中,希望孩子們讀中感悟,讀中識字。
我在這節課中實施的不好,首先,朗讀的形式單一,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沒能激發起孩子學習欲望。其次,在教學生字中,采用詞句結合的方式,認識生字理解詞語基礎上再理解句子,讓孩子在讀詩的時候不再迷茫,易于體會詩中意境,可卻沒有識字具體,朗讀指導到位,感覺就是認字認一半,讀書沒讀明白。再次,課堂時間分配不合理,講課很隨意,沒有層次,讓人感覺不出順序。最后,有孩子在課堂上睡著,是課堂沒有吸引力,趣味性要思考一下了。
從這節課看,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下:
1、上課不嚴肅,學生紀律差,亂說話現象嚴重。
2、教師個人需加強備課力度。
反省自己的課堂讓自己找到了前進的動力,工作不是全部,可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告戒自己長點心吧!不要給自己找任何理由了,在其位,謀其政,就得做好所有的工作。
《贈汪倫》教學反思篇6
〈贈汪倫〉這節課我覺得總的教學效果還行。有好的地方,但也有不足之處。開頭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對這首古詩有進一步的了解。古詩分析得比較細,特別是古詩中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桃花潭水深千尺”,學生更能體會到作者對汪倫的友情比桃花的潭水還要深。
本節課主要以古詩的朗讀指導為重點教學,使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友情表達。我先讓學生自已讀,為古詩分節奏,然后再集體驗證他們這樣劃節奏的正確與否。再讓學生找出重讀的字詞,根據幾個問題感受讀這首古詩的語氣,最后通過配樂來朗誦,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感,也更能讓學生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通過幾種形式的朗讀,比如:同桌之間互相讀,扮演角色讀,能使學生更深刻的體會感情,更快的背誦古詩。說一說這環節我覺得是本節課的點綴。通過課前找描寫友情的.古詩,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讓學生更能體會本首古詩的感情做了鋪墊作用。最后的表演,是寓教于樂的體現,讓學生在表演和觀看表演的過程中再一次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情感。
這節課也存在著不完美。一,對于作者的介紹可以讓學生來說,因為以前已經學過李白的很多詩,學生對于李白已是再熟悉不過,讓學生自已來介紹,一是可以體現課堂上以學生為主;二是能讓學生更加熟悉作者。二,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男女分組比賽所用時間太長,可以縮短點,為后面節約時間。三,讓學生課前找關于描寫友情的詩,教師也該出示一首,讓學生不僅只學〈贈汪倫〉這一首描寫友情的古詩。在學生匯報課前找的古詩,這里給的時間太短,應該再多給一些時間。
總的來說這節課上得還行,我會完善不足之處,以后爭取把課上得更好。
《贈汪倫》教學反思篇7
新一輪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的古詩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就“轉變學習方式,構建古詩教學新景觀”進行了有意義的嘗試。
1、自主搜集,學會處理信息。
教師讓學生在課前搜集資料、課中交流資料,培養了學生初步的搜集資料信息、辨別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2、學法指導,拓展課堂容量。
在導學《贈汪倫》時,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讀悟法”,讓學生在“初讀、細讀、熟讀”中“理解、感悟、體味”,確立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了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
在學習《贈汪倫》之后,我又大膽超越教材,實施“學一帶一”策略,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另一首新詩,大大地增加課堂的`容量,拓展學習古詩的視野和空間。這正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
3、自選作業,發揮個性潛能。
教師出示四項課外作業讓同學自由選擇,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學習、自主學習的空間。
當然,在嘗試的過程中,伴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動”起來了,課堂“活”起來了,如何更好地關注學生的差異?如何更好地把握課堂的動態生成?這樣的困惑,將是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不斷探討的話題。
【《贈汪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贈汪倫》教學反思06-12
《贈汪倫》教學反思08-08
古詩《贈汪倫》教學反思08-10
[優秀]《贈汪倫》教學反思07-05
《贈汪倫》古詩教學反思10-12
《贈汪倫》教學反思【精】07-22
【薦】《贈汪倫》教學反思10-26
【推薦】《贈汪倫》教學反思07-23
《贈汪倫》教學反思【推薦】09-01
《贈汪倫》教學反思【熱】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