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感遇》閱讀題

時間:2024-12-10 12:24:32 維澤 張九齡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張九齡《感遇》閱讀題

  《感遇》是張九齡遭讒被貶為荊州長史時所作,用傳統的比興手法,托物寓意,分享了張九齡《感遇》其一的閱讀題,歡迎學習參考!

張九齡《感遇》閱讀題

  張九齡《感遇》閱讀題 1

  感遇

  唐·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閱讀訓練:

  (1)首聯用了對偶修辭,互文以見義,寫出了春蘭與秋桂 、 的特征。(3分)

  (2)聯系全詩,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分析作者所表達的情感。(4分)

  【參考答案】

  (1)(3分)生機勃發、清雅高潔

  (2)(4分)詩人采用了傳統的比興手法,托物寓意,抒發情感。詩人通過贊譽高雅清香的春蘭秋桂不慕求虛榮,不阿諛權貴,芳香出于自然,以此自喻,從而抒發自己孤芳自賞、潔身自好、不求人知、恬淡從容的襟懷,表達堅持政治理想、不求富貴利達的高尚節操。

  【翻譯】:

  春天里的幽蘭翠葉紛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潔清新。

  世間的草木勃勃的生機,自然順應了美好的季節。

  誰想到山林隱逸的高人,聞到芬芳因而滿懷喜悅。

  草木散發香氣源于天性,怎么會求觀賞者攀折呢!

  【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740) : 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賞析】:

  此詩系張九齡遭讒貶謫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詩借物起興,自比蘭桂,抒發詩人孤芳自賞,氣節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以春蘭秋桂對舉,點出無限生機和清雅高潔之特征。三、四句,寫蘭桂充滿活力卻榮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質。上半首寫蘭桂,不寫人。五、六句以"誰知"急轉引出與蘭桂同調的山中隱者來。末兩句點出無心與物相競的情懷。

  全詩一面表達了恬淡從容超脫的襟懷,另一面憂讒懼禍的心情也隱然可見。詩以草木照應,旨詣深刻,于詠物背后,寄寓著生活哲理。

  開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聲色,奸佞專權,朝政日趨黑暗。為了規勸玄宗勵精圖治,張九齡曾撰《千秋金鏡錄》一部,專門論述前代治亂興亡的歷史教訓,并將它作為對皇帝生日的壽禮進獻給玄宗。唐玄宗心中不悅,加李林甫的.讒謗、排擠,張九齡終于被貶為荊州長史。遭貶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運用比興手法,表現其堅貞清高的品德,抒發自己遭受排擠的憂思。此篇為其第一首。

  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春蘭與秋桂。屈原《九歌·禮魂》中,有“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句。張九齡是廣東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換成了秋桂,師古而不泥古。蘭桂對舉,蘭舉其葉,桂舉其花,這是由于對偶句的關系,互文以見義,其實是各各兼包花葉,概指全株。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紛披的意思,“葳蕤”兩字點出蘭草迎春勃發,具有無限的生機。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潔凈的感覺。“皎潔”兩字,精煉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詩的前四句說蘭、桂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時就會欣欣向榮,生機盎然。蘭葉在春風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輝映下更顯“皎潔”秀麗。春蘭秋桂生意勃發,也給季節帶來了榮耀,春、秋因蘭、桂而成為美好的季節。這里既包含了樸素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說明了時勢造英雄,英雄壯時勢的客觀辯證法;也表達了真正的賢人志士只有在政治開明的時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對重新“遇時”的渴望。

  詩的后四句從春蘭秋桂芳香襲人的社會效果來委婉地說明自己行芳志潔并非為了求人賞識,以博取高名;象春蘭秋桂的香氣一樣,它博得山林隱士的喜愛,只是客觀效果而已;實際上,蘭、桂散發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們來折取它,欣賞它,而是純粹出于它們的本性。“誰知”兩字對蘭桂來說,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覺。美人由于聞到了蘭桂的芬香,因而發生了愛慕之情。“坐”,猶深也,殊也。表示愛慕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個突轉,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聞風”二字本于《孟子·盡心篇》,其中說:“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張九齡就把這章中的“聞風”毫不費力地拉來用了,用得這樣恰如其分,用得這樣自然,用得這樣使讀者毫不覺得他在用典故,這也是值得一提的。“何求”二字用得斬截有力,它淋漓盡致地將詩人不肯廉價贏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給表現出來了。

  這首詩以蘭、桂自況,借蘭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貼切自然,蘊含深厚,耐人尋味。

  張九齡《感遇》閱讀題 2

  感遇(其七)

  【唐】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張九齡《感遇(其七)》閱讀答案

  一

  (1)簡析本詩中最主要的表現情感思想的手法。

  (2)簡要分析詩中“桃李”這一意象。

  答案:

  (1)張九齡有感于朝政的紊亂和個人身世的遭遇,在詩中以橘自比,托物言志。

  (2)詩中的“桃李”作為“丹橘”的對立面出現,影射當時當權得勢的小人。

  二:

  (1)在作者筆下,“丹橘”有何品質?

  (2)請你簡單談談你對“自有歲寒心”一句的理解。

  (3)全詩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參考答案:

  (1)耐寒、甘于奉獻。

  (2)丹橘“經冬猶綠林”,是因為“自有歲寒心”。“ 歲寒心”,一般是指松柏的。作者在這里特地要贊美丹橘和松柏一樣具有耐寒的節操,是含有深意的,讓我們聯想到作者坎坷的經歷和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3)托物言志。不為世所用的憤慨。(答對一點得1分、答對2點得3 分)

  三

  1.試分析詩中丹橘的形象。(5分)

  2.請賞析這首詩的最后兩句。(6分)

  參考答案

  1.丹橘有一顆耐寒之心,一年四季常青,本可薦之嘉賓,但是卻重山阻隔,命運坎坷。(3分)張九齡以丹橘自況,借贊頌丹橘經冬猶綠,來抒發自己雖有高尚品質卻不被賞識的抑郁之情。(2分)

  2.最后兩句將桃李與丹橘進行對比(1分),并運用反詰語氣(1分),表達了張九齡對丹橘遭遇冷遇的同情(2分),借此抒發對朝廷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憤懣,點明了主題(2分)。

  四

  ⑴詩開頭二句,托物喻志。一個“ ”字,充滿了贊頌之意。

  ⑵“自有歲寒心”一句引用了孔子的“ ”語。后人常以孔子的這句話作為砥礪節操的比喻。

  ⑶作者嘆惜丹橘的命運和遭遇,并且為桃李之被寵譽,丹橘之被遇打抱不平的`詩句是“ , ”。

  參考答案:

  (1)猶 (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徒言樹桃李 此木豈無陰

  賞析

  詩開頭兩句,張九齡就以飽滿的熱情,頌揚橘樹經得起嚴冬考驗,繪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麗圖景,形成了一個優美的藝術境界。橘樹是果樹中的上品,又能經得起嚴冬風霜的熬煎,終年常綠,因此張九齡以丹橘自喻是有深刻含意的。這是張九齡借用橘樹來比喻自己“受命不遷”、“橫而不流”的人格。這里,張九齡不僅寫了橘樹的外形,而在著意表現它堅強不屈的精神,達到了形神的有機結合。同時呈獻在讀者面前的,并非一棵橘樹,而是一片橘林。張九齡是在描寫包括他自己在內的“群像”。這就使得詩的意境更為深遠開闊,形象更為高大生動。

  三、四兩句,寫橘樹的特點。張九齡告訴讀者橘樹的經冬翠綠,并非因為江南氣候暖和,而是因為它有著耐寒的本性。在這里,張九齡采用的是問答的形式,問得自然出奇,答得分外有味,把橘樹本身的特性簡明地概括出來。張九齡通過“歲寒心”的雙關語,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樹的耐寒本性,同時又用以比喻張九齡的高尚美德。這是借橘樹的本性寫張九齡的心靈之美,既是詩中主人公的自我畫像,也是當時千萬個正直知識分子的品德的寫照。從而使詩的主旨又深化了一層。

  下面六句,是敘事,也是抒情。五、六兩句是說:這些甜美的丹橘本可以送到遠方呈獻給尊貴的客人,無奈關山重疊,通道受阻。言下之意,他本可以將賢者推薦給朝廷,可惜道路被阻塞。這兩句妙喻天成,不露痕跡。張九齡借用眼前的景物,通過豐富的想象,表現了封建社會一個忠君愛國的知識分子,在遭貶的情況下,仍然不甘沉淪,依舊關心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可貴品質。七、八兩句是張九齡從感慨中得出的判斷:命運的好壞,只是因為遭遇的不同;而這又如同周而復始的自然規律一樣,其中的道理實在難以捉摸。這是張九齡根據自身經歷所發出的感嘆。最后兩句是緊承“運命”兩句而來。張九齡大聲疾呼:不要只說種桃李,橘樹難道不能供人乘涼嗎?很清楚,張九齡在為橘樹鳴不平,也是在為賢者鳴不平。也就是說,賢者能人,不會不如李林甫之流。這兩句是對朝廷聽信讒言、邪正不辨、嚴厲斥責,也是全詩的主旨所在。由于張九齡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因此這兩句議論寫得十分親切自然,深刻有力,大大增加了詩的內涵。這里運用暗喻來抨擊時弊,能發人深思,給人以很大的啟迪。

  從結構上看,這首詩短短五十字,構思精巧,結構嚴密,抒情寫意,回環起伏。開頭以橘起,最后以橘結,前呼后應,且深化主題。尤其是最后出人意料的設問,震人心弦,增添了詩的藝術魅力. 張九齡詩歌語言生動、比喻貼切,毫無矯揉造作、雕琢晦澀之病。劉熙載在《藝概》中,稱張九齡的詩歌“獨能超出一格,為李、杜開先”。這一評價是非常恰當的。劉禹錫說九齡“自內職牧始安(今桂林),有瘴癘之嘆;自退相守荊戶,有拘囚之思。托諷禽鳥,寄詞草樹,郁然與騷人同風。”就是指這類《感遇詩》。

  張九齡《感遇》閱讀題 3

  【原文】:

  感遇;其一

  張九齡(唐)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釋】:

  ①此詩系張九齡遭讒貶謫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②葳蕤:枝葉茂盛而紛披

  ⑴蘭:此指蘭草。 葳蕤:枝葉茂盛而紛披

  ⑵桂華:桂花,“華”同“花”。

  ⑶生意:生機勃勃

  ⑷自爾:自然地 。佳節:美好的季節

  ⑸林棲者:山中隱士

  ⑹ 坐:因而

  ⑺本心:天性

  ⑻美人:指林棲者山林高士、隱士

  ⑨聞風:聞到芳香。

  ⑩坐:因為。

  【翻譯】:

  春天里的幽蘭翠葉紛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潔清新。

  世間的草木勃勃的生機,自然順應了美好的季節。

  誰想到山林隱逸的高人,聞到芬芳因而滿懷喜悅。

  草木散發香氣源于天性,怎么會求觀賞者攀折呢!

  【賞析】:

  此詩系張九齡遭讒貶謫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詩借物起興,自比蘭桂,抒發詩人孤芳自賞,氣節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以春蘭秋桂對舉,點出無限生機和清雅高潔之特征。三、四句,寫蘭桂充滿活力卻榮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質。上半首寫蘭桂,不寫人。五、六句以誰知急轉引出與蘭桂同調的山中隱者來。末兩句點出無心與物相競的情懷。

  全詩一面表達了恬淡從容超脫的襟懷,另一面憂讒懼禍的心情也隱然可見。詩以草木照應,旨詣深刻,于詠物背后,寄寓著生活哲理。

  【閱讀訓練】:

  (1)首聯用了對偶修辭,互文以見義,寫出了春蘭與秋桂 、 的.特征。(3分)

  (2)聯系全詩,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分析作者所表達的情感。(4分)

  【參考答案】

  (1)(3分)生機勃發、清雅高潔

  (2)(4分)詩人采用了傳統的比興手法,托物寓意,抒發情感。詩人通過贊譽高雅清香的春蘭秋桂不慕求虛榮,不阿諛權貴,芳香出于自然,以此自喻,從而抒發自己孤芳自賞、潔身自好、不求人知、恬淡從容的襟懷,表達堅持政治理想、不求富貴利達的高尚節操。

【張九齡《感遇》閱讀題】相關文章:

張九齡《感遇》閱讀答案09-09

感遇張九齡閱讀理解10-04

張九齡《感遇(其七)》閱讀答案10-03

張九齡《感遇其一》閱讀答案08-10

張九齡《感遇》閱讀答案4篇10-25

張九齡的《感遇》06-23

張九齡感遇08-02

張九齡的感遇07-30

張九齡《感遇(其七)》閱讀答案匯總10-25

張九齡《感遇(其七)》閱讀答案及賞析08-30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区 | 亚洲Av一级特黄大片 | 日韩国产欧美视频二区 | 亚洲尤物在线精品一区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