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原文及其譯文

時間:2024-09-14 11:19:55 登綺 醉翁亭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醉翁亭記原文及其譯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文言文吧?其實,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后白話文而講的,古代并無文言文這一說法。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醉翁亭記原文及其譯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醉翁亭記原文及其譯文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文:

  環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那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陽的升起,山林里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風高霜潔,天高氣爽,水落石出,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應;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不斷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邊釣魚,溪水深并且魚肉肥美;用釀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橫七豎八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一個臉色蒼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林,鳥兒到處叫,是游人離開后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呢?是廬陵歐陽修吧。

  注釋

  1) 環:環繞。

  2) 皆:副詞,都。

  3) 環滁:環繞著滁州城。

  4) 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瑯琊區。

  5) 其:代詞,它,指滁州城。

  6) 壑:山谷。

  7) 尤:格外,特別。

  8) 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而:表并列。

  9) 峰回路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比喻事情經歷挫折失敗后,出現新的轉機。

  10) 山: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路。

  11) 潺潺:流水聲。

  12) 而:表承接。

  13) 釀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釀酒,故名。

  14) 回:回環,曲折環繞。

  15) 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16) 然:……的樣子。

  17) 臨: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18) 于:在。

  19) 作:建造。

  20) 名:名詞作動詞,命名。

  21) 自謂:自稱,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

  22) 號:名詞作動詞,取別號。

  23) 曰:叫做。

  24) 輒:就。

  25) 年又最高:年紀又是最大的。

  26) 意: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來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27) 乎:相當于“于”。

  28) 得:領會。

  29) 寓:寄托。

  30) 林霏:樹林中的霧氣。霏,原指雨、霧紛飛,此處指霧氣。

  31) 開:消散,散開。

  32) 歸:聚攏。

  33) 暝:昏暗。

  34) 晦:陰暗。

  35) 晦明:指天氣陰晴明暗。

  36) 芳:香花。

  37) 發:開放。

  38) 佳木秀而繁陰,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

  39) 秀:茂盛,繁茂。

  40) 繁陰:一片濃密的樹蔭。

  41) 風霜高潔:就是風高霜潔。天高氣爽,霜色潔白。

  42) 至于:連詞,于句首,表示兩段的過渡,提起另事。

  43) 負者:背著東西的人。

  44) 休于樹:在樹下休息。

  45) 傴僂:腰彎背曲的樣子,這里指老年人

  46) 提攜:指攙扶著走的小孩子。

  47) 臨:靠近,這里是“……旁”的意思。

  48) 漁:捕魚。

  49) 釀泉:一座泉水的名字,原名玻璃泉,在瑯邪山醉翁亭下。

  50) 洌:水(酒)清。

  51) 山肴:野味。

  52) 野蔌:野菜。蔌,菜蔬。

  53) 雜然:眾多而雜亂的樣子。

  54) 陳:擺放,擺設。

  55) 酣:盡情地喝酒。

  56) 絲:琴、瑟之類的弦樂器。

  57) 竹:簫、笛之類的管樂器。非絲非竹:不在于琴弦管簫。

  58) 射:這里指投壺,宴飲時的一種游戲,把箭向壺里投,投中多的為勝,負者照規定的杯數喝酒。

  59) 弈:下棋。這里用做動詞,下圍棋。

  60) 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相錯雜。形容喝酒盡歡的樣子。

  61) 觥:酒杯。

  62) 籌:酒籌,用來計算飲酒數量的籌子。

  63) 蒼顏:臉色蒼老。

  64) 頹然乎其間: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形容醉態。

  65) 歸:回家。

  66) 已而:不久。

  67) 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

  68) 翳:遮蔽。

  69) 鳴聲上下:意思是鳥到處叫。上下,指高處和低處的樹林。

  70) 樂①其樂②: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 樂①:意動用法,以…為樂。樂②:快樂。

  71)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

  72) 謂:為,是。

  73) 廬陵:廬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歐陽修先世為廬陵大族。

  相關成語

  【觥籌交錯】酒器和酒籌交互錯雜。形容宴飲盡歡。

  【峰回路轉】亦作「山回路轉」。

  ①謂山勢曲折,道路隨之迂回。

  ②今常比喻事情經歷曲折后,出現新的轉機。

  【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也比喻別有用心。

  【水落石出】宋歐陽修《醉翁亭記》:本謂水位下降后石頭顯露出來。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顯露。

  【山肴野蔌】野味和野菜。亦作「山肴野湋」。

  【風霜高潔】天氣高爽霜色潔白。

  【前呼后應】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應答。現多用來比喻寫文章首尾呼應。

  鑒賞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的名作,是一篇令人不禁喜愛的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十分樂觀。寫作時背景是歐陽修由于參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敗,歐陽修被株連被貶,此文就是被貶滁州時作者創作的。貫穿《醉翁亭記》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文中寫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這是無足怪的。因為既是寫亭,自當寫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當寫出命名之意,這些全屬必要的烘托。文章開始寫望瑯琊,寫“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著一個“樂”字。至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后,再補一筆,便借“山水之樂”,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線。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出中朝暮和四時之景,,并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如入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體會到的,著還不足為奇。等寫到“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時,“樂”的內涵就加深了,因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賓客,還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這就非同尋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結束這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說明“醉翁之意”的基調。以下從兩方面展開;第一,寫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第二,寫滁州官民同樂的情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的這和平生活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習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本文在語言運用上也很有特色,駢散相間,節奏富于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易于成誦,首先本文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后來的作家所用。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金熒潤暢。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抑揚頓挫,鏗鏘悅耳。全文幾乎用“也”結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重復之感,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

  虛詞注解

  “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遞進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遞進

  5.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表承接

  6.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歸:表修飾

  9.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表因果

  10.往來而不絕者:表修飾

  11.臨溪而漁:【有爭議】Ⅰ.當“臨”為動詞時,表順接 Ⅱ.當“臨”為介詞時,表修飾

  12.溪深而魚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雜然而前陳者:表修飾

  15.起坐而喧嘩者:表并列

  16.太守歸而賓客從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樂:表轉折

  “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2.瀉出于兩峰之間者:助詞,的

  3.名之者誰:代詞,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詞,的

  5.山水之樂:助詞,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詞,指代“山水之樂”

  7.山間之朝暮也:助詞,的

  8.宴酣之樂:助詞,的

  9.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詞類活用

  1. 山行六七里 山:沿著山谷,名詞作狀語

  2.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翼然:像鳥兒的翅膀張開一樣,名詞作狀語。

  3. 名之者誰 名:命名,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4. 自號曰醉翁也 號: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5.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前)樂:以……為樂,意動用法;(后)樂:樂趣,名詞。

  6. 至于負者歌于途 歌:歌曲,名詞用作動詞,唱歌。

  7. 雜然而前陳者 前:在前面,名詞作狀語。

  8. 太守宴也 宴:設宴,名詞作動詞

  古今異義詞

  非絲非竹【竹:古義:管樂器;今義:竹子】

  四時之景不同【時:古義:季節;今義:時間】

  野芳發而幽香【發:古義:開放;今義:散發】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義:情趣;今義:愿望,心愿】

  林霏開【開:古義:消散;今義:打開】

  頹然乎其間者【頹然:古義:醉醺醺的樣子;今義:頹廢的樣子】

  一詞多義

  1.歸:

  太守歸而賓客從:回去

  云歸而巖穴暝:聚攏

  暮而歸:回來

  2.謂:

  太守謂誰:為,是

  太守自謂也:命名

  3.臨: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居高向下

  臨溪而漁:靠近

  4.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麗

  佳木秀而繁陰:草木茂盛的樣子

  5.樂

  山水之樂:樂趣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歡樂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對...感到快樂【第一個“樂”】

  6.而

  溪深而魚肥;表并列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表遞進

  雜然而陳前者;表修飾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表承接

  特殊句式

  1.倒裝句: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正常語序應為“于途歌”“于樹休”。狀語后置句)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裝句,屬狀語后置句。)

  2.判斷句:

  環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醉翁亭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水落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廬陵歐陽修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3.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詞“于”,應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創作背景

  《醉翁亭記》作于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呂夷簡等人參與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的夏竦之流。韓范諸人早在慶歷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后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外甥女張氏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雖然政治開明、風調雨順,但卻不思進取、沉溺于現狀,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悲傷又有一份歡喜。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里的。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年)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政治上曾支持過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張,文學上主張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并積極培養后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

【醉翁亭記原文及其譯文】相關文章:

《醉翁亭記》原文及譯文11-20

《醉翁亭記》譯文及原文注釋01-10

醉翁亭記課文原文及譯文08-24

蘭亭序原文及其譯文04-01

歐陽修《醉翁亭記》原文與譯文09-24

岳陽樓記原文及其譯文01-27

歐陽修《醉翁亭記》原文譯文注釋賞析01-12

席慕容《一棵開花的樹》原文及其譯文06-21

《醉翁亭記》譯文09-12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少妇AⅤ在线电 |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欧美国产 | 在线观看黄V免费网站免费 亚洲视频在线香蕉 | 久久好看免费精品视频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道不卡 | 亚洲AV秘片一区二区三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