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常考字詞
讀時就不至于認為下文中國君和主人公發生的事件顯得突兀。怎么國君知道了并參加進來了呢?其實就是“聞”字在起作用。如“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以下內容是小編為您精心整理的,歡迎參考!
高中文言文常考字詞篇一
1、安步當車:從容地步行,就當乘車一般。
2、安土重遷:留戀故土,不肯輕易遷移。
3、白云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
4、百無聊賴:指生活中思想感情沒有依托,精神空虛,感覺什么都沒有意思。
5、暴虎馮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
6、鞭辟入里:鞭辟:鞭策,激動。里:內部。指學習要切實。形容言論或文章說理透徹、深刻。
7、別無長物:除一身之外再沒有多余的東西。原指生活儉樸。現形容貧窮。
8、不恥下問: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
9、不孚眾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貶義。這兩個成語常被混用。
10、不負眾望:沒辜負大家的期望,褒義。
11、不脛而走:消息傳得很快。
12、不刊之論:不可改易的言論。
13、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態度蠻橫或愚昧無知。
14、不求聞達:不追求名譽和地位。
15、不以為然:不以為是正確的。
16、不足為訓:不值得作為效法的準則。
17、側目而視:斜著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憤恨。
18、差強人意:勉強使人滿意。
19、朝秦暮楚:比喻反復無常,也形容漂泊不定。
20、出言無狀:說話沒有禮貌。
21、粗枝大葉:本形容簡略或概括,后形容草率不認真細致。
22、大而無當:當:底。大得沒有邊際,表示大而不合用。
23、彈冠相慶:指官場中一人當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貶義詞。
24、當仁不讓:當:遇到。遇到應當做的事就去做,不推讓。
25、道貌岸然:道貌:莊嚴的外貌。岸然:高傲的樣子。多指人裝出一本正經的樣子。
26、登堂入室:比喻學識或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漸達到很高的成就。
27、等而下之:由這一等逐級往下。指跟某一事物比較起來更差。
28、等閑視之:按平常的事情看待。
29、顛沛流離:形容生活困苦受挫折,流離失所,無處安身。
30、頂禮膜拜:比喻崇拜到了極點。
31、耳提面命:形容長輩教導熱心懇切。
32、罰不當罪:處罰和罪行不相當,多指處罰過重。
33、翻云覆雨:反復無常或慣于玩弄手段。
34、分條縷析:形容有條有理細致分類或剖析。
35、分庭抗禮:原指賓客和主人分別站在庭院兩邊,以平等的禮節相見。后用以比喻互相對立,地位相當。
36、焚膏繼晷:點起燈繼續著白天(干的事)。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工作或學習等。膏:油脂.焚膏:指點油燈。
37、粉墨登場:用粉,墨化裝,登臺演出。也比喻壞人喬裝打扮登上政治舞臺。
38、風云際會:比喻君臣遇合。也指遇到施展才能的好機會。
39、逢人說項:碰見人便稱道項斯的才學。比喻熱心替人揚名或稱道某事的好處。
40、鳳凰于飛:指鳳和凰比翼雙方。用以比喻夫妻恩愛。
41、腹誹心謗:胸懷不滿,心中怨恨。誹,謗:毀謗,說別人的壞話。
42、改頭換面:比喻只改變形式,不改變內容。
43、改弦更張: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方法,也可寫作“改弦易轍”。
44、感同身受:感激的心情如同親身感受到一樣。多用來代替別人表示謝意.身:親身。
45、綱舉目張:提起漁網總繩,所有的網眼都張開了。比喻抓住事物的要領,就可以帶動全面。也比喻文章條理分明。
46、高山景行:比喻行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47、高屋建瓴:形容居高臨下,不可阻擋。也比喻對事情的把握境界高遠,能夠十分輕松地駕馭。
48、各得其所:原來表示各自如其所愿,后來也表示每個人或每個事物都能得到適當的安排。
49、沽名釣譽:故意做引人贊揚的事,撈取名譽。
50、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莊嚴正大的樣子。
高中文言文常考字詞篇二
一、與政事相關的常用詞
官員到某地任職,做一些相關的政事,實行一定的政策,會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貶評論。于是官員與百姓、官員與官員、官員與國君(帝王)之間就會有許多“動作”發生。
1.詣:到,去。
2.勸:①鼓勵,獎勵;②受到鼓勵、獎勵。
3.課:考核、督促、征收。
4.風、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視,巡行;考察,核實,查明。
6.游:①游玩,游覽;②旅行,外出求學或求官;③交際,交往。
7.趣、趨:①小步走,跑;又引申為趕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舉報,檢舉,揭發。
9.白:告訴,報告。常用于官吏之間。
10.短:進讒言,說壞話。
11.害:嫉妒。
12.聞:①聽說,聽見;②使知道,報告給……知道。對于義項②要特別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統治者――國君,強化了這一點,閱讀時就不至于認為下文中國君和主人公發生的事件顯得突兀。怎么國君知道了并參加進來了呢?其實就是“聞”字在起作用。如“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13.折:指斥,指責,駁斥。
14.讓:①責備,責怪;②謙讓,辭讓。
15.黨:偏袒,伙同,包庇。
16.矯:假托,假傳。
17.質:作人質;抵押。
18.次:①臨時駐扎(用于軍隊);②住宿,停留(用于個人)。
19.輸:繳納(貢品或賦稅)――由“輸送、運輸”引申。
20.當:判刑,判罪。后多帶表示懲罰意義的詞語。
21.坐:①因……犯罪或錯誤,觸犯;②牽連,定罪。因為。
22.多:贊揚,欣賞。“高、貴”等字,若帶賓語,就是意動,也意譯為此。
23.少:批評,輕視,看不起。
這是一些常見的.單音動詞。我們基本可以按照官員行為、他官(官場)反應、社會評價三個層面來掌握。
二、值得重視的特殊單音詞
1.獄:案件,案情。 監獄:監管案件。
2.脫:①副詞,表推測,也許、或許;“事既未然,脫可免禍”。②連詞,表假設,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舉考試或官員考核的等級,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級。(單獨的“最”也可表示等級)
4.獨:若在疑問句中,表反問,難道、怎么。“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同樣用法的還有“寧”“顧”。
5.他:別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顧而之他”“王顧左右而言他”(《齊人有一妻一妾》)。
三、值得了解的相關復音詞
1.下車:剛上任、剛到任。現有成語“下車伊始”。
2.乞骸骨、請辭、告老、請歸、乞歸:辭官。
3.用事:掌權,主管。
4.視事:在任,在職;辦公。
5.聽事:辦公的地方。
6.逆旅:旅館。
7.部曲:私家軍隊。
8.祖道:在路上設宴為人餞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傭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從家里被征召為官。
11.作色:發怒。
12.從子:侄子。從,堂房親屬;又如“從兄、從弟、從父”等。
四、相對穩定的通假字
1.鄉,通“向”:“侯生果北鄉自剄”(《史記魏公子列傳》)。
2.詳,通“佯”:“行十余里,廣詳死”(《史記李將軍列傳》)。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項羽本紀》)。
5.禽,通“擒”:“禽滅六王”(《史記秦始皇本紀》)。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史記淮陰侯列傳》)。
7.趣,①通“趨”:“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史記孫臏列傳》)。 “則命東下者斧斷其纜,趣京師者護以出,自是外戶不閉。”
②通“促”: “趣趙兵亟入關” (《史記陳涉世家》)。
8.內,通“納”:接納,讓……近來;藏。“無內諸侯軍”(《史記高祖本紀》)。
9.S,通“隙”:隔閡,矛盾。“令將軍與臣有S” (《史記項羽本紀》)。
10.責,通“債”:“此兩家常折券棄責”(《史記高祖本紀》)。
五、表示時間的詞
高考文言文的第三題,也就是目前試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題――“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正確(或不正確)的項”,錯誤項設置的一般特點是:個別字詞的錯譯和打亂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與時、地、事的錯接。錯譯的字詞以上面的詞為常見。至于人與時、地、事的錯接,也就是故意讓這幾個要素和主人公張冠李戴,比如補(譯)出的省略成分錯誤。因此,我們不應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關系的時間詞。
1.表瞬間:俄、俄而、俄頃;頃、頃之、頃刻、有頃;旋、尋、無何。
2.表過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時,初,時、當是時,曩(nǎng從前)、嘗,昔、向。
3.表一段時間:比、迨、逮、及、洎、居(后帶時間,則譯作“過了…”,不譯作“居住”,如“居無何,居三月”)
如果掌握這些字詞的同時,又養成閱讀時用“/”或序號標出事件起止的習慣,就明確了語境的起止區間,方便理解判斷。
【高中文言文常考字詞】相關文章:
高中文言文《常夢錫》閱讀題08-18
《鄭人買履》文言文字詞注釋01-17
語文常考文言文閱讀試題:岳陽樓記12-09
曾鞏文言文字詞翻譯10-21
高二常考作文03-28
語文常考文學常識03-27
高二常考英語作文_高中英語作文02-16
語文考試常考課外知識12-07
高二常考英語作文11-19
高二語文常考作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