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帶拼音翻譯文言文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下面一起來看看帶拼音翻譯論語文言文吧!歡迎閱讀!
帶拼音翻譯文言文
原文
第一到第九則為語錄體,第十則為對話體。這里所編的十則分別選自《學而》、《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衛靈公》。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5.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第一則:
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并且按時地去復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重點字詞解釋: (1)子:先生,指孔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在山東曲 阜)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按時地去復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通假字,音yuè,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區別的:同門(師)為朋,同志為友。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拼音:yùn,生氣,發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補充詞解釋:
而:連詞。(可譯為并且)例:學而時習之。
轉折。(可譯為卻) 例:人不知而不慍。
亦(yì):同樣、也是。
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
自:從。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
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并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賓語“之”,可譯為“我”或“自己”
【帶拼音翻譯文言文】相關文章:
采薇帶拼音及翻譯03-03
詩經關雎帶拼音翻譯07-21
沁園春長沙原文帶拼音及翻譯09-02
《觀滄海》的原文及翻譯(帶拼音)07-20
蜀道難帶拼音及翻譯09-16
題西林壁帶拼音及翻譯09-23
采薇文言文及翻譯拼音07-29
《弟子規》全文帶拼音翻譯02-08
小石潭記帶拼音及翻譯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