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精選27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1
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后,十分羨慕魯迅先生在百草園度過的美好時光。文中充分描寫了百草園給魯迅先生的童年帶來的無限樂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
光這些景色,就讓魯迅先生百玩不厭。 當魯迅先生要到上學的時候,家里人將他送到三味書屋,也就意味著魯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蓮等……要說拜拜了。 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生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生活。盡管如此,魯迅先生還是經常和同窗們出三味書屋后的一個小園玩。雖然能折梅花、尋蟬蛻、喂螞蟻,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這遠遠不及在百草園的'自由、快活。 這篇文章不僅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達了魯迅先生兒童時代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2
讀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花殼,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自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于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
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游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3
老師講了一篇重點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很有童真的課文。
他筆下的百草園,是那么的生機勃勃。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和高大的皂莢樹,何首烏藤,木蓮藤還有覆盆子是那么的自然;他筆下的鳴蟬,黃蜂,叫天子,油蛉,還有蜈蚣。整個泥墻根一帶,都洋溢著歡樂和自由。我更喜歡魯迅寫的關于美女蛇和赤練蛇的故事,增加了百草園的神秘色彩,更豐富了百草園作為兒童樂園的情趣。還有何首烏藤的傳說,“我”夢想成仙,于是經常拔起來,顯出我的'天真和那傻乎乎的“幼稚”。
后面則是寫“我”到三味書屋里生活的事情。我想先生詢問“怪哉蟲”一事,但是先生卻有了怒色。我也喜歡那善良、極方正、質樸的先生。整篇文章下來,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與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反映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愛自由生活得心理,更抒發了作者對封建教育強烈的不滿。但是,魯迅筆下的童年,還是有些樂趣的,至少還有陪伴他的百草園。而我們這些生活在21世紀的小孩子們,陪伴我們的也只是不斷翻新的玩具和令人激動的電子游戲,生長在大都市里的我們,哪里有一片綠色?
天啊,魯迅多少年后卻仍然記得自己的童年并用極其優美的語言把他描繪到每一個人的心中。而我們呢,當我們長大是回憶自己的童年會是什么樣的呢?是一堆的補習班還是摞起來高的像塔的作業?不得否認,現在小孩子的生活,很無聊!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4
初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有趣。魯迅先生將自己的童年生活描繪得生動而又富有趣味。那是一種貼近自然的生活,是一種我們已經體會不到了的生活。
通讀整篇文章,無處不是妙趣橫生。而第二自然段中描寫的景物,更是讓我對那種生活充滿了好奇與羨慕:菜畦、皂莢樹、桑葚、蟬、黃蜂、叫田子、油蛉、木蓮、覆盆子……數不勝數,光是這一長串名字,就已經把我帶進了那個充滿生趣的世界。魯迅先生說起它們來精細生動,如數家珍,可見,“百草園”也真是個孩子們玩耍的好去處。
聽媽媽說,她小時候就是在鄉村長大的,每天可以在田野中奔跑,也可以在小溪里嬉戲;可以去給兔子割草喂食,也可以抓些昆蟲玩耍;可以去河里釣大大的魚,也可以在一片金黃的麥田中幫忙……這樣充實而又美好的生活,是我從未見過的,也是我萬分憧憬的。有時放了假,我也會去農村玩上幾天。那里清新的空氣、筆直的田埂、油綠的秧苗、成群的雞鴨,以及樸實的人們都會令我驚奇。對于在城市的煙塵與樓林中成長起來的我們,那確實是一幅畫卷般的美景。
魯迅先生的“百草園”是美麗的.,但就像每個人都必須成長一樣,魯迅先生也跨入了他的“三味書屋”。現在,我們已進入了我們自己的“三味書屋”,并且還會不斷地努力前行。而我們的“百草園”,則將和童年的記憶一起,為我們的人生永遠地留下多彩的一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5
這些字眼似乎被作者施加了魔力,我一看到就想快點往下看,想了解作者是怎樣做時間的小主人的。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我”在父親嚴格教育下,從孩提時代起,就養成了這天能完成的事決不拖到明天的習慣。這種習慣使我很好地完成了自我的學習和工作任務。
怎樣做時間的小主人,而不浪費生命,這是一個既搞笑又發人深省的問題,我也以前想過。抓緊每一分每一秒,很好地利用時間。也許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吧。想是這樣想的,我卻沒有這樣做。記得有一次老師布置了很多作業。我回到家后并不是想著寫作業。而是這摸摸,那摸摸。這與作者“關起門來加倍努力完成”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暑假前我給自我定了一個寫作業的計劃,之前我是很有信心按計劃完成的,但按計劃做了幾天后我就因怕辛苦放下了。人們常說習慣是童年養成的。這話是很有道理的。由于我從小就沒有養成堅持不懈和珍惜時間的'習慣,導致此刻做什么是都要花很長的是才能完成。
讀了《從小做時間的小主人》后,我學到了很多,也悟出了一個道理:斤斤計較時間,努力擠出一切能夠利用的時間,這樣才能做時間的小主人而不浪費生命。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6
每個人都有一條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它時而寬時而窄,可我們都必須踏上這條路。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初讀時,只是覺得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運用得出神入化,并沒有聯想到人生哲理。可再次細細品味時,腦海里便浮現出許多想法。
這篇文章主要是寫作者小時候在百草園里的快樂生活,以及后來到三味書屋讀書,生活變得如何枯燥無味。其實人生也是如此,幼年時期的我們是多么無憂無慮,沒有拘束,不用想著自己該如何謀生,可以盡情地玩耍,可以不帶任何目的`地快樂。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身上會背負起長輩或家人的希望,我們必須要學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我們也作/會慢慢感受到生活給我們的壓力。這不就是魯迅先生所寫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給人的啟示嗎?
現在很多孩子拒絕長大,上了中學還希望一直沉溺在父母的關愛中,希望維持著童年的純真和任性,愿望和想法固然好,現實卻不允許這樣。沒有人能一直待在“百草園”里,我們總有一天要從“百草園”走到“三味書屋”,雖然“三味書屋”的生活很枯燥,也無趣,但那又是我們人生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在經歷了成長歷程之后,在你能夠獨立生活時,回頭再看“百草園”,不也是很美好的么?
我們應該從“百草園”中走出來,大跨步地邁向“三味書屋”,經過“三味書屋”的洗禮,讓自己成長為有知識、有思想、有責任的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7
魯迅先生,一位奮斗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這樣一位偉人寫出的文章,當然也是思維縝密,十分謹慎的。文章中總是十分巧妙地運用那些看起來毫無殺傷力實則充滿火藥味的語句來諷刺那些所謂的“正人君子”,我也總是理解不了某些語句的深層含義。
在這篇文章中,我看出了魯迅先生對自由與美的'大自然的熱愛與喜愛,卻也看出了魯迅先生對三味書屋里枯燥死板且又嚴厲的學習生活十分厭惡。我想,這樣封建的教育扼殺了多少兒童天真、善良、活潑的天性啊。
不過,也許只是飽含著對當時封建教育的厭惡吧,我相信魯迅先生對自己的老師壽懷鑒先生還是有著極大的敬慕的吧。他是那樣和藹博學,總會在讀書時十分投入,甚至到了忘我的地步,雖然對學生很嚴格,卻不會嚴厲地打罵,頂多是瞪幾眼,這在當時的社會下,是多么難得啊!12歲到17歲,相當于一個人的中學至高中階段,魯迅先生全在老師的教導下學習著,這也為他后來那些犀利卻有內涵的文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想,壽懷鑒老先生也是魯迅先生一生當中十分重要的幾位人物之一吧。
“美女蛇”這一則小故事,應該是魯迅先生對黑暗的抨擊,寄托著他希望光明與善良有朝一日能夠戰勝黑暗的美好愿望。這則故事與百草園的聯系,也讓我對百草園里那片長草叢多了一種神秘與不安的感覺。
魯迅先生的偉大與他所付出的貢獻是中國乃至世界都家喻戶曉的,讓我們把這份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這份敢于斗爭的民族精神永久的傳承下去!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8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本文記敘了魯迅幼時在百草園內自由快樂的生活和在三味書屋枯燥無味的學習生活。大家聽說過“三味書屋”的由來嗎?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吧!“三味書屋”原名“三余書屋”。“三余”指“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睛之余”,意思是勸勉學者利用“三余”之時刻苦學習。后來壽懷鑒祖父壽峰嵐將“三余”改為“三味”,壽峰嵐告訴兒子:“三味”的`含義是“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他將這三句話作為私塾的教學方針,并要以此為世代相傳的祖訓家規。
魯迅在文中說過“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的確,魯迅對百草園的描寫無時無刻不在抒發自己對百草園的喜愛與百草園中的豐富情趣。魯迅從孩子的角度來描寫,不僅生動有趣,而且讓我身臨其境,仿佛我的眼前真的出現了百草園:“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讓人向住。
相比這下,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就枯燥的多了,封建教育內容的陳腐、艱深,十分單調,難怪魯迅對百草園戀戀不舍。先生給我的印象是嚴厲的,可是又嚴而不厲,嚴而可親,他對待學生十分開明,很少用常用的懲罰。
童年時的生活讓魯迅回味無窮,我們的童年正在當下,愿每一位同學珍惜每一寸時光,好好學習,創造一個獨一無二的三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9
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后,十分羨慕魯迅先生在百草園度過的完美時光。文中充分描述了百草園給魯迅先生的童年帶來的無限樂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光這些景色,就讓魯迅先生百玩不厭。百草園這個樂園仿佛會讓讀者恨不得立刻去那兒飽飽眼福呢!
文中的長媽媽還給魯迅先生講過一個關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訴我們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然而這個故事給魯迅先生有了些“后遺癥”。魯迅先生從此在夏夜乘涼時,總有些擔心,并且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這合理的寫出了魯迅先生年幼時害怕的`心境。
當魯迅先生要到上學的時候,家里人將他送到三味書屋,也就意味著魯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蓮等……要說拜拜了。
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生生涯,“每一天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生活。盡管如此,魯迅先生還是經常和同窗們出三味書屋后的一個小園玩。雖然能折梅花、尋蟬蛻、喂螞蟻,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教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這遠遠不及在百草園的自由、快活。
這篇文章不僅僅用百草園的自由歡樂同三味書屋的無味作比較,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境,并且經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達了魯迅先生兒童時代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境。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10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家時在百草園得到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
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表達了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文中,充分描繪出百草園這個荒原充滿著無限的樂趣,那兒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這里無疑不是一座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氣,無一不充滿快樂,難怪魯迅先生喜歡這兒了。
當魯迅先生到了要上學的時候了,家里將他送進了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老師的家的書房。
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生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識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工作。魯迅先生和同窗們經常到屋后的園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遠遠不及在百草園里自由、快活。
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里,揭示了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11
當我讀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后,我心中立刻涌出了2種不同的看法。
當我讀完“百草園”這一部分后我心中是羨慕的。羨慕魯迅小時候的自在,可以快樂的融入大自然,不像我現在在家中寫著作業。還羨慕魯迅能有一個這么好的環境,擁有一個這么生機勃勃的大園子,可以在園中觀察植物,昆蟲。我真的好渴望能有一個這樣的小花園。
當我讀完“三味書屋”這一部分后,我心中是有些震驚的,震驚舊社會老師的嚴厲,那可比百草園的昆蟲要厲害的多。也正是這私塾讓魯迅失去了自由、快樂。我不禁為魯迅捏了把汗。
讀到魯迅偷偷描畫時,我又被兒童的天真給逗樂了,反過來一想,正是這“三味書屋”里先生的嚴厲,博學、才能教導出這么優秀的.魯迅先生。同時也從魯迅對先生的描寫中,深刻的感覺到他是多么的懷念和感激自己的老師啊。
整篇文章讀下來,我即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也感受到了舊社會先生的嚴厲。這篇文章還引發了我的聯想,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不也是這樣的嗎?幼兒時可以去公園盡情的玩耍,慢慢長大后,開始學習,10歲時開始正式進入艱難的學習征途,長大后,一定不會忘記自己的恩師。人的一生,就是這樣過去,如果我們不珍惜每一個時光,就會覺得這一生沒有意義,但如果我們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就一定會覺得很快樂,很美好。
整篇文章讀下來,感覺很順暢,細細品味后,卻感受到了許多新看法,難道不是這樣嗎?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12
讀完魯迅先生的這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百草園的快樂與三味書屋的枯燥。
百草園是作者童年時代的游樂園,在那里有享不盡的快樂:在那里可以盡情地捉螞蚱,摘桑椹,抓蛐蛐斑斕和蜈蚣,最有趣的是,他可以聽媽媽講故事:“從前,有一條蛇……”冬天的百草園雖然有些乏味,但也是充滿童趣的,可以堆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
三味書屋里,老師是嚴厲的,他不希望學生做與學習無關緊要的事;他還是一個好心腸的人,就算學生在他講課的時候偷偷跑出去玩,他依然不會懲罰他們,只會催促他們趕緊讀書;他是一個癡迷于讀書的人,在讀到的文章時他總會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從這里看來三味書屋也充滿了童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僅語言優美,還能時不時地勾起讀者對童年的回憶,真是一篇令人叫絕的好文章。
魯迅先生寫百草園以樂為中心,描繪了一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三味書屋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那里是枯燥的`、無趣的。我從小出生在城市里,沒有像魯迅先生那樣的百草園,只有假期時偶爾才能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雖然現在時代發展了,但社會競爭也更大了,家家的孩子都比著上興趣班,都比著上哪所好學校,跟過去的孩子來比,我們少了很多樂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13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這里,便是魯迅兒時的樂園——百草園。
有趣的'昆蟲,奇特的植物,長媽媽關于美女蛇的故事,在下雪時捕鳥……這,構成了魯迅多彩的童年。通過初讀這篇文章,我體會到了百草園對魯迅的吸引力。
魯迅后來去三味書屋讀書,他的先生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先生博學、質樸、方正,對學生也是嚴而不厲,甚至是嚴而可親,在當時的封建教育制度下,如此開明的教書先生又有多少呢?正是有先生這樣的人的教導,魯迅才會成為如此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看到魯迅對百草園的描寫,就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小區里和小伙伴們一同玩樂的情景:我們到處跑來跑去,爬樹、瘋鬧,有時還拔一些小草撕成碎丁“炒菜”或磨成末搗成“草藥”,抓蝴蝶,互相講故事……多么美好的童年!想想都覺得好玩,我想:若干年后,我估計也像魯迅先生一樣,對這段童年生活仍能記憶猶新。
看著文中對三味書屋的描寫,我忍俊不禁,想起了小學時早讀的場景:同學們各讀各的,稀稀拉拉,而當老師走近,就扯起了喉嚨大聲讀,我覺得這場景莫名地有趣、親切……
看了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了我的童年,我的小學生活……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14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本書主要介紹了魯迅先生的生活。其中最讓我感受深的是《阿長與山海經》長媽媽魯迅的隱鼠弄死了,魯迅很氣憤。魯迅很想擁有一本《山海經》,長媽媽給魯迅買了《山海經》,魯迅感到很驚喜,對阿長充滿尊敬和感激,就沒有跟長媽媽計較隱鼠這件事了。魯迅先生寫了他童年時和長媽媽相處的情景,表達了魯迅先生對長媽媽的愛還有《風箏》,講了了魯迅干涉弟弟制作風箏的往事,當魯迅看的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他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從而無法受到弟弟的寬恕,表達了魯迅的自責和懺悔心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篇前半部分寫了魯迅在童年時期百草園無拘無束玩耍時的快樂生活,接著線了魯迅在三味書屋枯燥的學習生活,表達了魯迅對童年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
從這本書中,我知道了魯迅是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讓我更進一步了解魯迅的生活。我還學到了魯迅寫作的一些方法。
我要向魯迅先生學習。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15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名著。
這篇文章最美的句子是: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多么優美的`排比句呀!
我從這篇文章中知道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讀書人住在古廟里用功,突然聽見有人叫他,只見有個美女的臉露在墻頭向他一笑,隱約走開去了,他自然很高興。但竟然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說他臉上有妖氣,一定是碰見了美女蛇了;這人首蛇身的妖物能喚人姓名,倘一答應,夜間便要來吃人肉的。
魯迅先生說:這個故事使我覺得做人之險。我也是這么認為的。
魯迅先生小時候常在百草園捕鳥、逗蟋蟀、尋蟬、喂螞蟻——長大了還有很多美好的回憶。“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到書塾里去。”一句話就從百草園轉到了三味書屋,我希望可以學習這種寫作技巧。
魯迅先生小時候上學很會做小動作。有一次,先生說:“人都到哪去了!?”大家便一個個走回去,一同走回去也不行的。可見先生是多么的嚴厲!
這篇文章寫的是魯迅先生童年的回憶。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16
閱讀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味著文章中的天真氣息,享受著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活潑可愛的青春。我不禁看到一幅迷人而有趣的畫面。
“油灰在這里低唱,蟋蟀在這里彈鋼琴。打開碎磚,有時會遇到蜈蚣……”讀著這些有趣的話,我的心似乎飛到了草原,與昆蟲有著密切的接觸。看著文章中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年輕的魯迅和昆蟲在一起,采摘野花野果,舒舒服服地躺在草地上,享受著溫暖的`陽光。冬天,他在雪地里自由地玩耍,放竹篩,悠閑地抓鳥,但總是因為性急,抓不到很多鳥。他還喜歡聽長媽媽講故事,看《山海經》,所以怕赤練蛇,不敢去長草,不敢遇到美女蛇。
在百草園里,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由,所有最好的感情都在這里散發出燦爛的光輝。
不知道為什么,文章里的一切都讓我回味無窮,看完還想看,可能是因為文章充滿了孩子的天真和可愛,讀起來特別親切。
從前,童年不再屬于我,而是那么遙遠。也許是因為我已經進入了青少年的行列,忙碌的學習和復雜的生活。但我想,無論如何,無論什么時候,保持童心,人永遠不會老。甜蜜的童年夢仍然是我最珍貴的寶藏,它永遠不會在我心中褪色。
童年已經漸漸離去,留下的只是一些美好而幼稚的記憶。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體驗魯迅童年的夢想,我很著迷。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17
有這樣一個園子: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夏天鳴蟬在樹葉里長吟,冬天能捕鳥雀……有這樣一所書塾:有時而嚴厲而慈祥的先生,有在枯燥學習中偷偷玩耍的趣味……這園子就是百草園,這書塾就是三味書屋。這篇文章主要描寫了作者魯迅入學前在百草園的所見所聞以及入學后在三味書屋學習和玩耍的經歷。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百草園的部分。生機蓬勃的景象總是能讓我想到我的家鄉。
小時候,我的暑假經常在家鄉度過,那兒有一片濕地公園,陸地上的草綠得好似翠綠,清澈的江水仿佛連接天上的道路。而我喜歡躺在草坪上沾著清晨的露水,享受著溫和的'陽光。或者突然嚇飛幾只棲息著的鳥,自由而張揚的盛夏,耳邊始終是鳴蟬高昂的贊歌。雖然現在回家鄉的機會是越來越少了,但我始終向往著童年的那份快樂與美好。
在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時候,我感受到了從字里行間透露出的天真而又爛漫的童趣。在百草園,作者因為長媽媽的故事而十分害怕夏夜乘涼之時往墻上看,同時渴望著擁有“飛蜈蚣”;在三味書屋,作者竭力從枯燥的學習任務中尋找樂趣:折花、尋蟬蛻、喂螞蚱……作者用孩子的角度看待事物,令人心生親切與向往。洋溢在書頁上的卻是熱愛自然的純真與作者對美好童年的向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18
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對魯迅先生小時候能在百草園玩耍而感到羨慕,對他在三味書屋枯燥無味的學習而感到厭惡,也對他能在課后與同學們游戲而感興趣。
正如魯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說,百草園是他兒時的樂園。的確,能聽油蛉低唱,聽鳴蟬長吟,聽蟋蟀彈琴,是多么享受的事情啊。按斑蝥,拔何首烏,摘覆盆子,又是多么地有意思。能夠在這樣的園子里無憂無慮地嬉戲,也真可謂是一大樂事!
可是,在環境這樣壓抑的三味書屋里學習,聽壽鏡吾先生自我陶醉地讀“上九潛龍勿用”這樣難懂的古語,也實在是無聊至極,令人厭倦。但我想,魯迅先生之所以以后有如此大的成就,與他在三味書屋的學習,肯定有聯系吧。只是教師的教學方法死板了點。
反倒是,在課后去三味書屋后面的園子里玩鬧較為歡樂。能爬上花壇去折花,在地上尋蟬蛻,捉蒼蠅喂螞蟻,這樣的`課余生活也算是豐富了。
不管怎樣說,魯迅先生的童年是充滿樂趣的,既學到了知識,又能自在地玩耍,但和此刻兒童的生活比起來,確實有許多差異的。如今,孩子們沒有像魯迅先生的小時候那樣,有許多的機會去接近大自然,甚至沒有什么地方能夠去玩,就連去公園,也要等到家長有時間,而不是想玩便能夠隨便地去玩的。可是比教學的話,雖說氣氛比三味書屋要活躍得多,上課教師講的也遠比壽鏡吾先生趣味、生動,可是卻要頂著考試的壓力。
這樣說來,我還是更喜歡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19
魯迅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從他所寫的《朝花夕拾》里的這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極好的文章。文章就是主要,寫了魯迅在童年,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那美好生活的回憶。
先從“百草園”說起,百草園就是指魯迅家房屋后面的小院子,是陸迅兒時的樂園。
在百草園中,有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肥胖的黃蜂,輕捷的'天子。低唱的油蛉,彈琴的蟋蟀,長長的蜈蚣。還有那蓮房一般果實的木蓮,有擁腫的何首烏根,和酸甜的覆盆子。
在百草園中長的草中,還相傳有著一條美女蛇。
兒時的魯迅就會在冬天的百草園中捕鳥。但也補不多,也許是因為他兒時的性子太急了罷!
然后,便是“三味書屋”了。一開始,兒時的魯迅還不知道家里人為什么要把他送到書塾里去他還自認為是自己太調皮了。
不過在那時的休息時間,還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就是捉了蒼蠅去喂螞蟻。不過不能玩太久,因為玩的太久,先生就會在書房里大叫,人都去哪兒了?
但兒時的魯迅也是不怎么愛聽課的,因為在他們的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有幾個,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而魯迅先生卻是在畫畫,用一種叫做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一個描下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兒時最美好的回憶。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20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芙樹,紫紅的桑椹”;鳴蟬長吟,黃蜂伏花,云雀竄云霄,蟋蟀彈琴,油蛉低唱……這是魯迅先生筆下生機盎然的百草園,作為魯迅先生的“樂園”,那里充滿無限趣味。
小魯迅即使是在冬天,也能擁有無限趣味。在雪地捕鳥,掃地,支篩,撒谷,系繩,等鳥兒來到篩中時,拉繩,便可捉住。可小魯迅心急,一天才可捕得三四只。
童年時的小魯迅不知犯了什么錯,被父母送進了最嚴厲的書塾——三味書屋。而城里人說先生是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小魯迅有一次按捺不住好奇心問先生“怪哉”是什么,而先生卻嚴聲呵斥。他恍然大悟,認為學生不能問這些事,便枯燥的每天讀書。
三味書屋后面的一個園也可以像百草園那樣有趣,可以折蠟梅,尋蟬蛻,捉蒼蠅喂螞蟻等。可人去多了,先生會發怒,但他不會打“我們”,這里寫出了壽鏡吾老先生也有和藹慈祥的一面。只說一聲“讀書!”我們就不懂意思地背起來了,寫出了讀書是枯燥無味的。而調皮的小魯迅可以苦中做樂,先生陶醉在讀書中時,畫繡像也是一種樂趣。
三味書屋的生活是枯燥的,也是充滿樂趣的,代表著封建思想的傳統教育;百草園是快樂的,代表著兒童無拘無束的天性。文章寫出了魯迅小時的調皮、好奇心強、好學的品質。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21
提起魯迅,人們常常會想起他嚴肅莊重的面孔。讀了《朝花夕拾》后,令我感觸頗深。特別是其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篇,它向我展開了魯迅的童年之窗,將我帶進了魯迅的童年,讓我看到了魯迅先生也有頑皮的一面。
魯迅的童年,是沉浸在燦爛的陽光中的。無味的冬天也藏有童趣,在小小的不玩耍中,充滿了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不乏快樂。
百草園是“快樂”的。“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追趕著云雀,直到它們飛上云霄;拿著樹枝像趕著馬車一般將蜈蚣趕來趕去。……”這些都讓魯迅先生百玩不厭。
三味書屋是“枯燥”的。每天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這就是魯迅先生的生活。但是,在學習之余,魯迅先生還能折梅花、尋蟬蛻、喂螞蟻……讓枯燥的學習生活中,又充滿了生趣。
看了魯迅的童年,不禁讓我想到我的童年。我們的童年可以說是幸福的`。看,我們有有趣的玩具、美麗的洋娃娃……我們當然是幸福的。但我們似乎少了大自然的熏陶。我們一直在接愛父母的關愛,生活在溫室中,父母把我們保護的無微不至,然而,正是由于這樣,我們缺乏了對大自然的了解,缺少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
看著魯迅先生的快樂童年,羨慕之情由然而生,多希望自己也能有這樣的童年啊!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22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個簡單的名稱,連地點都說得清清楚楚。那么,看著還有意思嗎?我帶著這些疑問走進文章。
我有一個當老師的媽媽,很小的時候便從她的備課書上見到了魯迅先生的照片:少年的魯迅先生,身上透著一絲傲氣;中年的魯迅先生,目光中帶著一絲深遠;晚年的魯迅先生,整個的帶著期望,遠望中國的前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中,隱隱看到,魯迅先生幼年時代的影子:無憂無慮的“百草園”生活,輕松而自在,草邊的蟋蟀,橄欖葉的夏蟲,山海經的故事,童年思想中的故事,以及傳奇的幻想。不是刻薄生硬的批評,而是簡潔優美的筆調,逼真,形象,栩栩如生。
在文中以后的日子里,魯迅先生把童真與自由帶到了三味書屋,朗朗的讀書聲,教書先生的搖頭晃腦的自得其樂的誦讀聲,魯迅先生攜著這一切的一切,從幼年走到了少年,到中年到老年……文中的主人公形象,如此清晰,是帶著無所顧忌的童真的'孩子,文中也處處夾雜著童真的語言。
這篇選自《朝花夕拾》的文章,打開扉頁,一股鄉村泥土的清香氣息便撲面而來,文中并沒有過多的繁瑣字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魯迅先生向大家展示出自己的“樂園”。段落中,字里行間都透漏出對兒時童真的不舍。
最后,希望大家抽空拜讀一下魯迅先生的這篇大作,真的很精彩!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23
帶著些許激動,好奇,與些許敬佩細細地讀完了這篇文章。使我了解了魯迅快樂的童年,雖然不是事事如愿,卻阻止不了心的飛揚!
魯迅的樂園,是五彩繽紛的,是生機勃勃的。在這里,他可以無憂無慮地嬉戲,自由自在地奔跑;在這里,他有著成仙的夢想,有著摘到覆盆子的自豪……到了三味書屋,或許老師太嚴厲,規定太陳舊腐敗,但魯迅還是找到了屬于他自己的快樂,雖然不多,卻異常珍貴。
小時候,我也在充滿著生命氣息的春天草地里拔草,當時的想法很簡單,現在看來卻也不乏些許童真,只記得只想知道草是怎么長在地里的?為什么它不會跑呢?現在雖然已經知道了它的原理,卻還是幻想著小草可以像人一樣,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長大后,進入小學、中學,功課逐漸多了起來,到家的時間也越來越晚,開始的'時候,我確實有些不適應,覺得老師的要求太嚴格。可向在我還是笑口常開,路邊的芳草,周圍的樹木,身邊的同學都是那么可愛!雖然我與同學之間有時會發生點小矛盾,但事后我們照樣一起討論學習,討論生活,討論愛好……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困難,也會遇到許多煩惱,我們都應該像魯迅一樣,在哪兒都能找到快樂,在哪兒都能讓心無拘無束地飛揚!
生活中的許多事我們都可以放進生命那美麗的寶盒中,等到慢慢老去時在打開看該是多么美好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24
魯迅先生,一位奮斗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這樣一位偉人寫出的文章,當然也是思維縝密,十分謹慎的。文章中總是十分巧妙地運用那些看起來毫無殺傷力實則充滿火藥味的語句來諷刺那些所謂的“正人君子”,我也總是理解不了某些語句的深層含義。
在這篇文章中,我看出了魯迅先生對自由與美的大自然的熱愛與喜愛,卻也看出了魯迅先生對三味書屋里枯燥死板且又嚴厲的學習生活十分厭惡。我想,這樣封建的教育扼殺了多少兒童天真、善良、活潑的天性啊。
不過,也許只是飽含著對當時封建教育的厭惡吧,我相信魯迅先生對自己的老師壽懷鑒先生還是有著極大的敬慕的吧。他是那樣和藹博學,總會在讀書時十分投入,甚至到了忘我的'地步,雖然對學生很嚴格,卻不會嚴厲地打罵,頂多是瞪幾眼,這在當時的社會下,是多么難得啊!12歲到17歲,相當于一個人的中學至高中階段,魯迅先生全在老師的教導下學習著,這也為他后來那些犀利卻有內涵的文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想,壽懷鑒老先生也是魯迅先生一生當中十分重要的幾位人物之一吧。
“美女蛇”這一則小故事,應該是魯迅先生對黑暗的抨擊,寄托著他希望光明與善良有朝一日能夠戰勝黑暗的美好愿望。這則故事與百草園的聯系,也讓我對百草園里那片長草叢多了一種神秘與不安的感覺。
魯迅先生的偉大與他所付出的貢獻是中國乃至世界都家喻戶曉的,讓我們把這份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這份敢于斗爭的民族精神永久的傳承下去!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25
讀完魯迅先生的這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百草園的快樂與三味書屋的枯燥。
百草園是作者童年時代的游樂園,在那里有享不盡的快樂:在那里可以盡情地捉螞蚱,摘桑椹,抓蛐蛐斑斕和蜈蚣,最有趣的`是,他可以聽媽媽講故事:“從前,有一條蛇……”。冬天的百草園雖然有些乏味,但也是充滿童趣的,可以堆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
三味書屋里,老師是嚴厲的,他不希望學生做與學習無關緊要的事;他還是一個好心腸的人,就算學生在他講課的時候偷偷跑出去玩,他依然不會懲罰他們,只會催促他們趕緊讀書;他是一個癡迷于讀書的人,在讀到最好的文章時他總會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從這里看來三味書屋也充滿了童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僅語言優美,還能時不時地勾起讀者對童年的回憶,真是一篇令人叫絕的好文章。
魯迅先生寫百草園以樂為中心,描繪了一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三味書屋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那里是枯燥的、無趣的。我從小出生在城市里,沒有像魯迅先生那樣的百草園,只有假期時偶爾才能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雖然現在時代發展了,但社會競爭也更大了,家家的孩子都比著上學習班,都比著上哪所好學校,跟過去的孩子來比,我們少了很多樂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26
看了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章,羨慕魯迅在百草園的美好時光。本文充分描述了百草園給魯迅的童年帶來的無限樂趣。“綠色的花唄,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色的桑樹……”魯迅先生玩膩了這些風景。百草園,一個天堂,似乎讓讀者想馬上去那里飽眼福!
大媽媽也給魯迅講了一個關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千萬不要答應他。但是,這個故事給魯迅帶來了一些“后遺癥”。魯迅在夏夜乘涼的時候,總是憂心忡忡,想像老和尚一樣弄一盒飛天蜈蚣。這合理地描述了魯迅年輕時的恐懼。
魯迅先生上學的'時候,家里送他去三潭印月,也就是說魯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漫畫等等說再見了。
進入三潭印月后,魯迅開始了枯燥的學生生涯,“每天只看書,中午學漢字,晚上上課”,這就是魯迅的人生。盡管如此,魯迅還是經常和同學們在三池映月之后的小花園里玩耍。雖然我們可以折梅花,可以找蟬,可以喂螞蟻,但是很多人去了,時間長了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遠不如百草園的自由快樂。
本文通過對百草園的自由和幸福與三池映月的無味味道的比較,展示了兒童對自然的熱愛和對自由的向往,并通過回憶百草園和三池映月,表達了魯迅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童年的天真、天真和快樂。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27
魯迅先生寫的《朝花夕拾》回憶了魯迅以往的事,其中有一篇令我遲遲不能忘懷。這篇講的是魯迅小時候家有一個百草園,那里有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椹、蟬、黃蜂天子(云雀)、泥墻根……
魯迅先生在描寫百草園的時候,用了很多手法,比如擬人等,但是魯迅先生用擬人的手法略多一點,比如把蟋蟀在鳴叫寫成在彈琴。這樣現的更美啦,令我在讀的時候腦海里不禁浮現出當時蟋蟀在彈琴、油蛉在低唱的美麗情景,讓我們有無限的向往。
魯迅先生在文中寫了長媽媽講的一個故事,文中那個讀書人在納涼的時候被妖蛇所糾纏。后一位和尚救了他,收了妖蛇。在文末魯迅先生還寫了教訓——倘有陌生人叫你的時候,千萬不要回應,我絕的,雖說這個故事有點迷信,但是這樣子的.話,我們也就會乖乖聽話了(就類似于以前媽媽總是說不聽話的小孩子會被狼吃掉)。
讀完全文,我不禁被當時老師覺得學生不應該問課外的問題所感到疑問,課外的疑問也是問,為什么就不能問呢?
在他們讀書的時候,雖有不聽話的人,但是在魯迅先生的筆下,還是蠻好的。
Ade是德語再見的意思,我不禁佩服魯迅先生的外文水平,我合適不想也想像他那樣,德文等語言樣樣精通呢?
魯迅先生真不愧是一代偉人文章寫的是那么完美啊!充滿魅力的百草園!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課稿06-10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課稿08-16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課稿09-11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課稿07-16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課稿08-29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反思06-02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課稿07-22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課稿03-13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06-22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