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心得范文
教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這句話很簡短,容易識記,很好理解,但是要真正做好,做得比較成功,卻又是另外一回事。語文教學就是這樣。
不少語文教師教學的時候,有意或無意把學生關閉在教室這一封閉的空間里。預習課文在教室里面,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品味課文在教室里面,學生作文也封閉在教室里面。“班班通”設備普及之后,不少教師求簡單,通過網絡與學生一起走向知識的外延。這種因課本知識學習而引發的,通過網絡拓寬學習外延的辦法對豐富學生的知識,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確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單純的課堂學習是對學生思想的禁錮,依靠網絡豐富學習途徑,是對知識學習鏈條的延展,確實值得高興。不過,在筆者看來,這兩種學習方式都相對封閉,都是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學生很難獲得獨特的、心動的且非常鮮活的體驗。這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非常不利的。
筆者認為,課本中的語文知識都是來源于生活的,是對生活的客觀寫照,反映了作者的獨特體驗。學生在接觸這些知識的時候,情感等方面都與作者有著迥然的不同。學生直接閱讀文本,往往體驗非常淺薄,一定要盡可能讓學生獲得相似的生活體驗,這樣的教學才會生動高效。
以作文教學為例。我認為教師在教和學生動筆作文之前,一定要做好一門必做的功課——走進生活,去感悟、體驗,收集素材,為教和學做好準備。
我曾布置學生寫一個關于菜場的作文片段,就是這件小事徹底改變了我對一個學生的看法。當時,我布置完作文任務后,一向被被其他同學視為作文水平很爛的學生A,寫了一篇充滿閃光點的作文。這篇作文在班上作為范文念過之后,一下子讓其他同學刮目相看。這篇作文生動地記錄了人們在菜場里買菜的熱鬧場景,讓人如臨其境。“大肚子的包菜、紅紅的蘿卜、碧綠的青椒、又長又粗的大蔥……它們靜靜地躺在案板上,等待著顧客前來挑選。有些蔬菜像一個個可愛的孩子,它們非常討人喜愛,顧客頻頻光顧;有些蔬菜卻像一個個倒霉的娃娃,沒有人愿意搭理,它們垂頭喪氣地寂寞地呆在一邊,生著悶氣……”與這個學生交流后才知道,為了寫好這個片段,他放學后專門去了一趟菜場,并在里面仔細觀察了半個多小時。學生B平時寫作文非常不錯,這次寫作文卻掉了鏈子,用他的話說是過于自信,完全是“憑著感覺走”。看來,宋代理學家朱熹力推的“格物致知”的理論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非常實用。先哲倡導學習者走近事物獲得知識,這與我所推崇的生活化教學理論實際上是一脈相承的。
讓學生走進生活,在生活這本大語文教科書中汲取知識的營養,對豐富學生的作文素材,讓學生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有據非常有幫助。教師應鼓勵學生多接觸生活,教師還應引導家長多帶著自己的孩子去旅行,去探索未知的城市,未知的風景,未知的領域,這對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是非常有幫助的。
生活化的教學理論同樣適用于閱讀教學,且非常有效。學生們面對的`文本都是生活內容的抽象或者具象的反映,學生走近生活,觀察生活,思考生活越多,積累的生活影像和感悟越多,分析文本的時候,就會越輕松。反之,會非常困難。以分析文言文為例。我國唐朝著名文學家柳宗元撰寫的《小石潭記》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讓人記憶深刻“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這句話描寫了小石潭的水至清的狀態。如果單純聽老師講解,一是理解費勁,二是覺得不可信。如果有學生真的見到過小石潭,或與之類似的水體,便會很容易理解文本,便會很自然地將文本和他所見到過的小石潭或類似的水體對應起來,并感嘆作者用語之精妙!如果學生缺乏親身經歷,就算當時能聽懂,但是“若空游無所依”究竟是什么狀態,心里還是會非常模糊。
生活化的教學理論也適用于識字教學。教師教學生字的過程比較乏味,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此興致一般不高,效果也不佳。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到牛奶盒、文具盒、超市商品等物品上尋找自己剛學習的漢字,這既能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提高學生識字的效果,非常值得一試。
要讓學生走進生活,汲取知識的營養,形成常態,教師一定要當好“導師”,積極引導學生經常注意觀察生活,注重檢查效果,及時指出存在的問題,并給予方法指導。長期受到“生活化教學”文化理念的浸潤,學生們一定會增強學習興趣,提升學習的效果,并樂做“生活化教學理念”的傳播者,讓更多的青少年學生從中受益。
【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心得】相關文章:
語文教學應該“生活化”論文06-12
語文教學生活化論文04-12
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辦法論文06-21
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解析論文06-21
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反思論文06-29
小學語文教學的生活化研究論文07-22
語文教學的生活化探討論文07-22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的生活化論文04-05
生活化語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論文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