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事情的心得體會(精選5篇)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地上的事情的心得體會(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大地上的事情的心得體會1
葦岸對世界的要求并不多。他住在鄉下,對物質的需求幾乎降至最低——就像他所崇拜的梭羅;他吃素食,粗茶淡飯,朋友也不多;他的節儉甚至體現在他的創作上,他讀得多而寫得少,謹于言而慎于行,這么多年,我只讀到過他一本散文集子,就是1995年由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印行的《大地上的事情》。幾乎沒有人關注他的存在,如同沒有人在意原野上一只羚羊的存在。可上帝還是收走了他。上帝是多么刻薄。
我是關注他的為數不多的人之一,盡管我們從未見過面。幾年中我們只通過有限的幾次電話。1997年1月24日,他給我寫了一封信,表示希望有機會與我坐在一起交談。但是他住得太遠,我這個人又一向比較懶,一直沒去找他,想必他也不善交際,故而我也從未在圈子里某一次小聚時碰到他。今年新生代散文界在樓肇明先生的策動下搞了一個散文朗誦會,我當時只因貪心看一場球賽,便沒有參加,不知葦岸去了沒有——我想他是應該去的。總之我不知道自己和葦岸之間算不算是朋友,但這種不需時時提起卻又彼此掛記的淡淡的情感卻令我感到溫暖。
葦岸在那封信中還說:“你具有一種我不具備的(亦是令我欽慕的)快速運用文字的能力,這與思維的敏捷相關。我則遲訥得多,故我有些反現代(它的效率和競爭)。”他說得不無道理。上帝為我們安排了不同的生命形式。在我奔忙的歲月中,效率成為我保持創作狀態的惟一途徑,如果不及時抓住思想的吉光片羽,那末它們就將棄我而去,永不回頭;而在葦岸那里,時光則從容悠緩得多。所以他的文章很濃稠——要過很長時間,才從身體里榨出一滴汁液。這是他作品的價值所在。他熱愛他的文字,仿佛上帝熱愛他所創造的世界。他說:“作家應該是文字的母親,她熟悉她所有的兒女,他們每個人的技能和特長,當她坐在案前感到孤單,她只要輕輕呼喚,孩子們便從四方歡叫著跑來,簇擁在她的身邊。”(《作家生涯·文字的母親》)
他的素食主義不僅僅是出于一種個人的癖好,而是得之于一種深刻的理念,那就是對物欲的節制和對精神自我完善的崇高追求。他并非主張禁欲,但他號召節制,遵循自然的法度。非常年代里曾經盛行的禁欲主義是物質生活貧乏的結果,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當時那種情況下,縱欲和貪婪因沒有物質基礎而顯得可怕,因而禁欲固然違背人性,卻實出無奈。所以,道德的修行,為社會生產的危機罩上了一層安全網。而目前,我們卻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物質進步的同時,潘多拉的盒子也被打開,欲望與邪惡沒有限度地泛濫,加速了人類精神的沉淪。所以,后工業時代里葦岸的抉擇同工業時代里梭羅的抉擇有著相同的意義,他們都是“把思想與行為完美地結為一體的人”(《人必須忠于自己》)。葦岸的節制是理性與智慧的產物,是對人類的忠告。他說:“土地借助利奧波德之口,向忘形于主人幻象中的人類,發出最后呼聲。這呼聲包含一個內容:‘征服者最終都將禍及自身。’對此,閱盡人間的土地,充滿信心。”(《土地道德》)這種感悟可能是他長期與自然、與土地對話的結果。他感悟自然,是為了傾聽自然的秘語,并以信使的`身份,將它們傳遞給愚頑的人類。泛濫的欲望正在毀掉我們苦心孤詣地創造的文明,在這個時代里,節制,無疑成了最高貴的品德。他寫道:“《歷史研究》的著者湯因比即認為,工業革命以來被刺激的人類貪欲和消費主義,短短二三百年間,便導致了地球資源趨于枯竭和全面污染。面對未來,人類不能再心存科學無敵的幻覺,科學雖有消除災害的一面,但(現實已經表明)一種新的科學本身又構成了一種新災害的起因。人類長久生存下去的曙光在于:實現每一個人內心的革命性變革,即厲行節儉,抑制貪欲。
“而在自律方面,曾嚴厲抨擊西方社會的實利主義的索爾仁尼琴,反對‘貪婪的文明’和‘無限的進步’,提出應把‘悔過和自我克制’作為國家生活的準則。因為純潔的社會氣氛要靠道德的自我完善來造成,穩定的社會只能在人人自覺地進行自我克制的基礎上建立。托爾斯泰也曾講過,人類不容置疑的進步只有一個,這就是精神上的進步,就是每個人的自我完善,人類如果沒有內心精神上的提高,那么徒有外部體制上的改革,也是枉然的。”(《素食主義》)他對奉行素食主義的梭羅、列夫·托爾斯泰和蕭伯納推崇備至。素食主義在葦岸的生命中不是最重要的內容,但他至少以此表達了他與物質文化對峙的決心。這是他所選擇的自我救贖之路,我們也可以從中思索己身的出路。
大地上的事情的心得體會2
很多過當成寶貝的物品動不動就扔掉,不再覺得可惜,也忘記了"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句單純得不能再單純的話。于是,我們會很驚奇地發現原來自己生活的這個城市竟有這般骯臟。空氣中到處彌漫著冷漠張狂的刺鼻氣味,而我們也將十分榮幸地回那個人情冷、世態炎涼的社會。究其原因,還要責怪事物衰落的速度大于崛起么?這時,科技發展反倒成了一種錯誤了。
我本人是很喜歡欣賞日落的,夕陽不像朝陽那樣喧鬧,也不像正午的日頭那樣亮晃晃的刺眼。夕陽是溫柔的,那夾著金的橙紅色鵝卵一般的安詳。她輕輕地著大地,即將逝的母親最后一次撫自己的孩。眷戀、而傷感,教人不忍心打破這沉靜。一眨眼,便只剩下橙粉色的云,游蕩在淡淡的藍紫色天空里。
作者還記敘了一個畫面:
一個孩有著十分幸福的家庭:周末可以和爸媽山邊玩,他有自己的玩具,有自己的小人書庫。但是媽媽對他的管教很嚴,放學一定要直接回家,回到家第一件事是洗手。為此他又感到非常不幸,恨自己的媽媽。
作者在這段文字結尾寫了這樣一句話:每一匹新駒都不會喜歡給他套上羈絆的人。
我想做一些評論,暫請作者大人原諒我的無禮。我,一匹馬若真生于某個社會、改變不了自己成為坐騎的命運,那么也只好坦然面對。一旦強烈的拒而被殺了賣肉,就比什么都殘酷了。生命終還是重要的,不輕生,不被淘汰,就只有接下一場又一場的挑戰。想尋得自由,它大可以踢倒那個給他套上羈絆的人,然后從他的身上踩過,直到那個人再也站不起來。如果被馴服,只能怪自己技不如人。
火可以逆風而燃,是它的頑強。風吹得越狠,火燒得越旺。它固執,它偏不向命運低頭。那小馬駒為何沒有這樣的勇氣?只想燃燒,哪怕只有一絲火苗。風可以把火吹到四面八方,火也可以溯風而上,任誰也動搖不了它堅定的意志。風中觀賞這一奇景,也許我會被感動得潸然淚下,一面敬佩火的無畏,一面慨嘆自己的懦弱。
終于知道了什么叫做強大--馬在風中跑,馬比風的速度快,卻永遠跑不出風的世界。
只記得在搬家以前,每一次打開陽臺的門都會聽到隔壁的貓向我的父親問好。那的確是只對于我父親的,貓的主人并不善待它,時常把它關在屋里,呼吸不到新鮮空氣。父親有時候會吹口哨來逗那只貓,它也很聽話地回應著。時間久了主人不再打開陽臺的門,于是我們再也聽不到那友善的。現在搬了家,不知那只貓住得還好不好,新的鄰居在打開陽臺門的時候,還有沒有可的貓問候。
大地上的事情的心得體會3
家鄉的土地令葦岸魂牽夢繞,于是他花費大半生精力,寫下這部《大地上的事情》。
大地上發生過、也正在發生著許多事情,而葦岸正是這一切的追隨者。
這是書中一段關于日出的描述,令我印象最深:
“觀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臨終之感,我看過日落,大約3分鐘。觀看日出,則像等待偉大英雄輝煌的誕生。太陽從露出一絲紅線到伸縮著跳上地表,用了約五分鐘。世界上的事情在速度上,衰落勝于崛起。”
衰落勝于崛起。
這一段描寫,雖然寥寥數筆,卻引出了一個作者經過深思熟慮的大發現,這條或許有些悲傷的哲理之所以產生,是源于他的親眼所見、源于他無比豐富的內心。這是自然的定律,也是作者自身作為一個人注定的結局。
葦岸的一生只留下寥寥十幾萬文字,這是因為他致力于描寫自然,追隨自然,同時融于自然。他以自然界變化的速度,以家鄉金黃的麥稈作筆,以清凌凌的河水為墨,隨四季輪回而寫作。
他的這些樸素的觀念使他成了一個素食主義者,使他開始懼怕新世紀工業大發展的到來,使他在自然和自身發展之間做著掙扎,也使他留下了這樣明亮真切的文字。
人們腳下這塊神奇的土地--自從人類漸漸從農耕社會走向遠離與土地接觸的生活,自從人們為了一點蠅頭小利,遺忘了她,毀滅著他,就一直在哭泣。而葦岸與他人不同,他是一個善于觀察的人。通過感悟,他聽到了大地母親的哭訴,感受到了她的脈搏,理解她的痛楚。葦岸的筆下,轉述的是大地的傾訴。
葦岸已去,但大地上的事情還在發生著,等待我們去觀察、去感悟。
大地上的事情的心得體會4
如果說海子是麥地詩人,那么葦岸就是名副其實的土地詩人,盡管他的詩遠不如他的散文有名和好。他曾借利奧波德《沙鄉年鑒》的話說:“土地道德是要把人類共同體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的角色,變成這個共同體的平等的一員和公民。它暗含著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敬。”這也正是葦岸的思想和信仰。現代環保主義的興起無疑是給了葦岸以巨大影響的,但他并不是簡單地吸收或為之歡欣鼓舞。因為他對環保主義的認同不是出于對破壞性掠奪后果的恐懼或具有前瞻的眼光,而是出自于愛,出自于對土地和生命、出自于對生活的愛。不是理性而是感情。他說自己有個愿望,一周中,在土地上至少勞動一天。“每一個人都應當與世界上的勞作保持著基本關系。勞動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們自己與泥土和大自然發生基本的聯系。”我想,正是這種聯系構成了葦岸生命中簡單而充盈的偉大,也造就了他真正的詩人氣質。
盡管有時我會不同意他文中流露出的一些觀點,比如,他的《觀〈動物世界〉》我就覺得他的仁慈和善良有時反而會阻隔他和大自然精神的共鳴,因為“人類制造的任何詞語,都僅在他自己身上適用”。但或許我們應該這么理解葦岸,他是那種屬于土地上的人,傳統的農業經驗和19世紀的外國文學才是他生長的土壤。可惜即便是這樣一個簡約而善良的人,這么一個可能給我們這個時代尤其是文學帶來新的希望的人,也只能永遠地留在了39歲。
“從海洋來的雨,還要被河流帶回海洋。那吃草的,亦被草吃;那吃羊的,亦進羊的腹里。”生命循環往復,葦岸走得很平靜。不管是否會被后人憶起,他播撒下的種子都會靜靜地生長在偏僻的角落,只等你偶然一瞥,便送上青青的綠蔭。
大地上的事情的心得體會5
人們腳下這塊神奇的土地——自從人類漸漸從農耕社會走向遠離與土地接觸的生活,自從人們為了一點蠅頭小利,遺忘了她,毀滅著他,就一直在哭泣。而葦岸與他人不同,他是一個善于觀察的人。
有人認為,葦岸的英年早逝是可惜又可悲的。我卻認為未必是這樣。他活著,雖然有麻雀,胡蜂,螞蟻,小麥,雪等的陪伴,但他也會對那些貪婪、功利之人充滿憤恨或是別的不高興的情感。他對現代科技越是抵觸,就對人性惡的一面越是失望。他活著,雖有一顆慈悲的心卻并不如神佛那般無憂無慮。
大地上的事情總是如葦岸描寫的那樣動人美好的嗎?他不斷贊美農業和人類初始文明但這些東西真的就是我們應該放棄科技的理由嗎?
我認為盡管人類文歷史有了上千年,但此刻這應該歸納為一個新的人類歷史章程。這是全新的章程,可以說我們的境遇與選擇,很多時候是不能與古人的相比。古人最為珍貴的境界,可能是“憂國憂民”。而現在我們卻有了很多種選擇。可以是“獻身科學造福人類”可以是“獻身自然,造福人類”可以是“獻身教育,造福人類”……只要是懷著一顆積極的心干什么似乎都可以扯到造福人類上。
在這個新的章程,我們再無絕對可言。信仰和生存是可以并存的;婚姻和愛情可以并存,那么自然與科技也一定可以并存。它們似乎是對立的,但前面說過,在嶄新的時代,一切再無絕對可言。我們只要肯去創造就一定可以找到這種平衡。但這些前提必定是心中沒有過多貪婪,過多欲望。不想要不屬于自己的,只是去創造屬于自己的。一邊生存,一邊追求思想的健全,有信仰、追求、思想。
我們不必為了一個方面去犧牲其他,不為金錢犧牲信仰,不為思然犧牲生命;不為科技發展犧牲自然環境,不為自然環境停止科學的進步。當然這個平衡是人類控制的,控制到位,我們就贏了。
就會有那么一天,我們一切在科學中獲得福利,一邊在自然中找到快樂。我想這才是葦岸想看到大地上的事情吧!
【大地上的事情的心得體會(精選5篇)】相關文章:
草地上的綠色小屋故事02-23
大家的事情大家做12-16
難忘的事情小學作文3篇02-25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學設計01-07
童年的主要故事情節03-03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學設計01-07
工地上春節值班應急預案01-27
《我的事情我來做》教學反思12-25
智者平靜地上路隨筆07-25
成功就是簡單的事情重復做勵志文章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