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創作心得體會范文通用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心得體會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書法創作心得體會范文通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們熟知蘇東坡的一句詩,“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其實,東坡還說過:“有道而無藝,則物雖形于心,不形于手。”胸中之竹,畢竟不等于手中之竹。王國維所說的大家之作“其辭脫口而出”,白石老人作畫的所謂“一揮”,都是學化于才、熟而能巧的結果。齊白石早年臨摹金農的畫作,惟妙惟肖;為了畫好昆蟲、魚蝦,他長時間地觀察寫生。老人的畫,那幾片葉莖,看似粗獷隨意,卻搭配得那么精巧,你要移動一點點都不行。這些,充分說明“大家之能得心應手,正先由于得手應心”。傅山說“寧真率、毋安排”,不是說不要謀篇布局、意在筆先,其意應是“極有布置而了無布置痕跡”,徐青藤的這句話透露了天機,正像韓退之詩中所描繪的那樣:“草色遙看近卻無”。
東坡論書“無意于佳,乃佳耳”。學習書畫的人,沒有不想自己的筆下呈現佳作的。長期艱苦地學習訓練正是“有意于佳”的真實寫照。但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對于具備一定水平的書畫家來說,只有在放下思想包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意筆交融,心手兩忘,從而造就真正的佳作。“有意于佳”只是基礎,“無意于佳”才是境界。一個為獲得更大市場份額而改變初衷討好買主的作者,他丟失了藝術家最為寶貴的東西,又怎能產生真正的佳作?劉熙載早已指出,“書非使人愛之為難,而不求人愛之為難。蓋有欲無欲,書之所以別人天也。”
此外,一件作品的成功往往不在作者的有意處,而在其無意處。戴熙說:“有意于畫,筆墨每去尋畫。無意于畫,畫自來尋筆墨。有意蓋不如無意之妙耳。”陳曼生也說:“凡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乃見天趣。”有時,有意著力的地方,偏偏導致了天趣的流失,在戰術上,雖屬錦上添花;在戰略上,已是畫蛇添足。
即便是優點,過分地強調或表現得不是地方,也會變質變味。惲南田論畫“習氣者,即用力之過”,強調“寧恒見不足,毋使有余”,正是這個道理。相反,局部的瑕疵,有時并不妨礙作品整體的成功,恰如黃庭堅所言:“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顰,雖其病處,乃自成妍”。
中國書畫注重功夫,熬出來的功夫。宜乎日積月累,水滴石穿;最忌淺嘗輒止,一曝十寒。學生抱怨老師:您老是要我夯實基礎,別人的墻已經砌得老高了!他不懂老師對他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
歲月的力量不容忽視,《書譜》所謂“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哲理深刻。以為別人幾十年走完的路,自己幾年、幾個月就能走完,是幼稚。藝術學習、藝術創作和藝術發展自有其規律,這些規律又是無情的。違背規律的催長、“打造”和走捷徑,只會得到與初衷相反的'結果。
從較長的時間看,書畫家們對藝術的追求,好比接力賽,更像是“馬拉松”。起跑時人頭攢動密密麻麻,能跑完全程者卻已不多,能打破紀錄者更是寥寥。那些開始不久就在領跑的選手,往往難以“領”到最后,甚至難以跑到終點。有人說“贏在不該贏的地方,比輸在不該輸的地方,輸得更徹底”,不無道理。
一種藝術風格、一種個人面目的成立,既要得到人們的認可,更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陸游在《學書》一詩中說得好:“即今譏評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要想真正在藝術上取得成就的人,必須具備這樣的眼光和氣度,不計較一時一事,而能夠“咬定青山不放松”,堅持不懈、自甘寂寞。
【書法創作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書法創作心得體會11-08
對書法創作感想及創作感悟07-10
書法創作心得體會大全09-27
中國書法創作說課稿02-17
試論蘇軾黃州時期的書法創作12-06
畢業創作的心得體會06-02
我對散文創作的心得體會04-30
創作的心得體會(精選16篇)04-27
書法培訓心得體會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