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創新中國》觀后心得體會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于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么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創新中國》觀后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創新中國》觀后心得體會1
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下,今年中興事件引發的輿論爭議也不是一件壞事,把之前高漲的自我膨脹式的宣傳降了降溫,可以更加客觀冷靜的看待我們國家的科技實力,但絕不能因為中興一事一概否定這些年我們取得的成就。近年來,輿論界關乎中國科技實力的.評價不乏極端化表達。一種聲音是,中國已為技術神話、軍事神話、互聯網神話充斥;而另一種觀點則否定中國科技的一切超越性可能,“超越美國?那是假象。”
回顧歷史,記得鄧小平復出后主抓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科技工作,召開了全國科技大會,科技創新一直是我們國家前進發展道路中賴以生存的第一生產力。科技沒有國界,科技競爭不等同于戰爭,是大家都受益的,對一個國家產業的長久發展影響深遠。挑戰在前,我們更需冷靜,既看到中國科技這些年來的成就,又要坦承與世界一流的差距,繼續努力。還是那句話,“實事求是”,這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顛撲不破的實踐指引。逢迎挑戰,更應如此。
這幾天觀看的《創新中國》關注我國最前沿的科學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熱點,聚焦信息技術、新型能源、中國制造、生命科學、航空航天與海洋探索等前沿領域,用鮮活的故事記錄當下中國偉大的創新實踐。在這部紀錄片中,全程擔任解說的就是AI,主創團隊用AI分析重現了已故知名配音演員李易的聲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新動能。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以來,中國不斷在開展創新驅動戰略,強調創新驅動戰略對中國的重要性,讓每個老百姓切實的感受到創新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與影響。在紀錄片呈現的故事中,創新,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激動人心,有時候,堅持比創意更重要。
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科技競爭就像奧運會一樣,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優勢項目。美國在芯片和操作系統領域有著絕對的領先地位,好在我們已經認識到了差距,并且加入到了競爭行列。我國近幾年在通信、高鐵、港口機械、民用無人機、數字安防等領域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另外在量子科技和人工智能兩個決定未來科技發展的領域,我們也處在前沿水平。今年7月份,國家科技領導小組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科技產業戰略已被系統提上日程。
《創新中國》觀后心得體會2
看完紀錄片《創新中國》,其中“制造”篇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近年來,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為制造業巨頭,“中國制造”席卷全球,然而片中作者講述的第一個關于玻璃行業的故事就點出了目前中國制造的難以回避痛點。玻璃這種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件背后,居然隱藏著一個“一直以來中國缺少制造高品質玻璃的能力”的辛酸。一邊是低端玻璃產能的過剩,一邊是高品質玻璃不得不依靠進口來維持生產。
“這幾年的超薄玻璃的發展一直是在創新,每一個厚度都不是最薄的,就是因為,現在人們生活需要的這些產品,它在輕薄化上,它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信息顯示材料工程師任紅燦介紹,那些從事低端玻璃生產的`企業往往由于經營成本相對較低,還能夠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但這種依靠低價競爭的企業,終將被掌握核心技術的所淘汰。正如紀錄片中所講的那般,玻璃的厚度從20xx年的2毫米不斷進行輕薄化創新,在20xx年即突破0.15毫米的極限。每一次的創新,每一毫米的突破,都意味對止步不前者的一次次淘汰。
對我市企業來說,與先進地區和先進企業相比,我市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投入還遠遠不夠,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精準發力加以提升:一是政策扶持,建立良好創新環境。制定如《科技新政三十條》等專門的技術創新扶持政策,在機器換人、技術改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最大限度的讓企業享受政策紅利,激發企業的技術創新熱情。二是提高素質,培育企業家創新精神。通過“走出去,引進來”,帶企業家去國外先進地區和企業考察新興制造技術,同時引入先進的智能制造模式、協同制造等先進模式加以推廣,引導企業樹立強烈的創新意識。三是多方參與,促進創新平臺搭建。加強與國內外科研院校、溫嶺籍專家教授的深度合作,建立如浙工大溫嶺研究院等產學研合作平臺,幫助企業攻克生產中的實際技術問題,同時提高創新成果轉化率,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在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帷幕拉開之際,唯有創新,才能在在競爭中立于不敗。相信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企業創新力必將上一個新的的臺階。
《創新中國》觀后心得體會3
創新引領發展、塑造夢想,也帶來自信與自豪。近日,我觀看了央視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它將我國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熱點一一展示,同時還涉及到大量的最新科研成就,比如光量子計算機、中國空間站計劃、智能制造、基因編輯技術、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術等等。該片借用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記錄了當今中國正在發生的充滿激情活力、才思不竭的創意,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科技領域的飛速發展與世界的距離,看到了我們國家在大眾未知領域一直未有的成就與驕傲,看到聞雞起舞的干勁和永無止境的追求。
創新是這一切改變的源泉。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有創新思想的人總是世界發展的`領頭羊,他們有最精明的頭腦,有最前沿的思想和不斷創造的勇氣和力量。科技發展是第一生產力。中國的創新制造能力不能和以往同日而語,這不是一朝一夕的成就,而是中國人民不斷探索日積月累的成果。“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中國創新的沃土上,年輕創新者們蓬勃向上,從不斷探索日積月累開始,成就著自己,推動著中國夢的實現。“未來總是屬于年輕人的,屬于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
創新讓我們有了方向,在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時代,事物都是在不斷更替變化,只有把握住時代的發展和脈搏,找準方向,走在前列,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創新還要求我們必須緊跟時代潮流,保持敏銳的洞察力,順應發展。與此同時,創新讓我們有了更大地底氣。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個國家或個人更應如此,如果固步自封,思維固化,感覺良好就不去前進,那么只有挨打的份。
外面的世界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卻感覺自己如井底蛙一般,沒有深刻的感受到時代變遷。這部紀錄片不僅讓我看到了國家的進步、科技的創新,同時也讓我感到自己在新知識、技術領域的無知和局限。法國著名思想家、數學家笛卡爾說過: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只有樹立信心,勇于挑戰,不斷學習,用新知識和新技術來提高自身素質,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和現代工作的需要。有人說,探索者無畏,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才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創新中國》觀后心得體會4
《論語》記載,子夏向孔子請教《詩經》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的涵義,孔子從繪畫角度將這句話解釋為“繪事后素”,即先鋪白底,再繪圖畫。子夏深受啟發,繼而進一步從修身的維度作出闡釋:“禮后乎?”意即先修仁心、再學禮樂,贏得孔子的贊許。
對比諸子典籍不難發現,《論語》并非全是孔子一人之言。不少發人深省之言,往往出自弟子口中。正如上面這個故事,弟子之所以能在討論中暢所欲言,與孔子教學中倡導的創新意識密不可分。他不止一次鼓勵弟子從不同角度展開思考,一旦有新觀點涌現便大加贊賞。鼓勵創新、肯定創新的導向,營造開放、平等的創新氛圍,激蕩許多啟迪人心的思想。
教育離不開創新精神,經濟社會發展又何嘗不需要創新文化的滋養?20世紀初,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提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以實現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創新可以促進發展,那么創新又靠誰來推動?某管理咨詢公司曾對1000家創新公司做過長期調查,發現企業的財務業績與創新投入之間并無必然的聯系,真正決定企業創新能力強弱的是軟性因素,即企業自身是否擁有培育創新文化的土壤。實踐證明,推動創新,關鍵在于以創新文化去激勵企業與個人的創造活力。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的不凡征程深刻地說明: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不僅僅體現于經濟發展不斷創造奇跡,其本質乃是發展理念的嬗變、社會文化的躍遷。40年思想解放,創新精神、創新文化已經內蘊于國家的發展道路,正在釋放著日益強勁的動能。
我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大個頭”也有“阿喀琉斯之踵”。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面對科技創新的'短板,亟待我們進一步培育勇于探索、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更好激發蘊藏在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及億萬人民之中的創新能量。展望未來,隨著創新日益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必須邁出大力培育創新文化的堅實步伐。
文化的發展變遷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形成濃郁的創新文化氛圍,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創新文化不是無根之木,它的成長,既需要涵養崇尚創新的“制度水源”,也需要充盈鼓勵創新的“制度空氣”,更需要打造支撐創新的環境載體。“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把對創新文化的追求融入日常生活,將不利于創新的絆腳石一一搬走,孜孜以求、不懈奮斗,我們就能推動創新文化蔚然成風,以不斷增強的創新能力鋪展高質量發展的美麗畫卷。
《創新中國》觀后心得體會5
都說創新引領夢想、塑造超越,也帶來自豪與信心。近幾周來,在我們部門學習并觀看《創新中國》后,大家對創新頗有感觸。六集的紀錄片總體講述了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它將我國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熱點一一展示,同時還涉及到大量的最新科研成就,比如光量子計算機、中國空間站計劃、智能制造、基因編輯技術、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術等等。本紀錄片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科技領域的飛速發展與世界的距離,同時也讓我們普通人了解到了我們國家在大眾未知領域一直未有的成就與驕傲。
本片借用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記錄了在現今中國發生著充滿激情活力、才思不竭的創意,看到聞雞起舞的干勁和永無止境的追求。比如順豐快遞員學習無人駕駛技術、中石化開發的新型能源--生物航空燃料;華大自主研發的基因測序儀打破國外壟斷、幾百位志愿者體驗"天宮一號"6個月等;從航天航海到生命科學,從中科院的院士到企業從業人員,在每一個或陌生或熟悉的領域,無論誰置身于這個時代,他們用實際行動和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主動接受新鮮思想并且敢于創新勇于開拓,才能更加自信的面向未來。
在大家驚嘆于高科技帶來的便利同時也不禁有了憂患意識。作為社會中存在的人們,如果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終究是要被淘汰的。
這算是創新帶給我們的啟示?我想如此。創新讓我們有了方向,在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時代,事物都是在不斷更替變化,只有把握住時代的發展和脈搏,找準方向,走在前列,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創新還要求我們必須緊跟時代潮流,保持敏銳的洞察力,順應發展。與此同時,創新讓我們有了更大地底氣。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個國家或個人更應如此,如果固步自封,思維固化,感覺良好就不去前進,那么只有挨打的.份。
古往今來,創新是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稟賦,只有敢于創新才有話語權,這是歷史的經驗教訓。新的時代賦予一個國家和人民更多的責任和使命,在我們為之自豪的同時,應當繼續前進,在薄弱的環節奮起直追。人說,探索者無畏,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才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創新中國》觀后心得體會6
觀看《創新中國》紀錄片,讓我感觸很深。
一項項核心技術的發明,一件件創新產品的出現,正在方便我們的生活、豐厚我們的財富、加速我們的發展。“創新”兩字,讓“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改變,也詮釋著未來發展的方向。
無論是國家層面的高鐵、大飛機項目,還是企業層面的無人機、超薄玻璃項目,都是創新中國的典型表現。在我看來,創新無價,只有創新,才能擁有未來。一個人也好、一個企業也罷、一個國家更不用說。
一個人,如果喜歡創新,那么這個人肯定是聰慧的,肯定是朝氣蓬勃的',肯定是積極向上的。這個人在當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獲得成功的幾率必定遠遠高于其他人。
一個企業,如果善于創新,難么這個企業必將是一個好企業,無論其規模大小;古往今來,國內國外,有太多的例子來證明,創新型企業的壽命,必將遠遠高于其他企業。善于創新的企業,對國家、對社會的貢獻也是毋庸置疑的。有的企業一些關鍵領域和關鍵產品的創新,甚至能影響歷史的進程,改變世界的格局。
一個國家,如果勇于創新,那么這個國家遲早會屹立在世界強國的序列內。即使現在還不是,但隨著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以后肯定會發展成為一個文明、富強的國度。一個國家,如果守舊不前,那么距離亡國就為期不遠了。清朝末期,大清帝國采取閉關鎖國政策,整個國家死氣沉沉,最終導致各種喪權辱國現象的發生,直至被推翻政權。
創新,是一種變革的過程,是一種多樣的選擇,也是一種開拓的精神。遇山開山、逢河搭橋,是一種創新。遇山繞道、逢河填土,也是一種創新。那么,如何創新,才是最正確的呢?才能取得效益最大化呢?才能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向呢?這里面,我個人認為,創新成功與否要靠常理去判斷,要讓時間來檢驗,要靠結果論英雄。就像條條大道通羅馬,但是不同的道路遠近不一,往來成本就成為檢驗選擇正確與否的標準。選擇最短、最安全的道路,這就是最佳的創新舉措,不是嗎?
創新,還需要有精神層面的支撐。個人、企業甚至一個國家,都需要一種創新精神。沒有這一股兒勁,就會死氣沉沉的,干啥都會照搬照抄,不去思考和謀劃,也不會深入研究,往往停留在曾經或者當前的功績簿上沾沾自喜,自認為老子天下第一了。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創新之路,就是改革之路,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的奮進之路。
《創新中國》觀后心得體會7
我利用晚間及課余時間觀看了紀錄片《創新中國》,該片共分六集: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記錄了當今中國各個領域的最新創新成果。
觀看第一集信息時,我就被紀錄片的精彩內容深深吸引住:順豐的無人機投送、無人駕駛汽車、互聯網農業、阿里云等等,貼近生活卻又感覺不可思議,讓我不禁感嘆大數據時代信息應用的觸角已經探向每一個角落。
當我認真看完六集,感觸頗多,《創新中國》如同科普宣傳片,將中國最頂尖的創新技術、最出色的創新成果、最有想法的創新人才,一一展示了出來。在這些創新成果中,有些是我們聽說過但沒見過的,有些是我們已經在使用卻不知成果來得如此艱難的,有些是我們曾經只能想像的,當然也有還處在攻克難關道路上的。
《創新中國》帶給我振奮人心的自豪感和無限的期望。曾幾何時,中國雖享有悠久的文化傳承,擁有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但在世界的舞臺上,只是一個飽經滄桑與戰火,剛剛獲得新生的落后國家。值得我們自豪、能讓我們吹噓的,只有在文字與傳承中擁有的歷史。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一直被貼上價格低廉、質量低、品質差的標簽。但在當今的中國,我們看到了中國人、中華民族擁有的底蘊與力量,看到了中國在世界舞臺崛起所帶來的影響,看到了學成歸來、不忘祖國的科學家,看到了敢做敢拼、敢為人先的企業家們。中國制造已經真正實現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當然,我們還應該清醒的認識到,世界依然處在一個高速發展、飛速變遷的.時代,我們不能沾沾自喜、狂妄自大,在其他更多領域,中國依然沒有掌握核心技術,仍在追隨國外的先進腳步。我們的身邊需要涌現出更多的人,為偉大崇高的理想或簡單執著的追求而不懈努力、艱苦奮斗。
我努力讓自己靜下心來,認真思考、自我反省,人生的歲月已走過半程,我卻不時在消磨珍貴、美好的時光,滿足于現在安逸的生活,丟失了更崇高的追求。
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家企業、一座城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描繪著我們共同的未來。為了夢想,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創新中國》觀后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觀看《創新中國》心得體會02-25
創新中的中國作文08-09
中國科技創新論文04-01
創新中國觀后感02-17
創新中國觀后感范文11-07
中國古代創新小故事11-19
中國高鐵科技創新之我見論文06-25
中國夢,創新夢1600字作文01-28
中國的教育需要創新作文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