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年旅游業新聞稿(通用6篇)
在當今不斷發展的世界,各種新聞稿頻頻出現,新聞稿如何傳播新聞稿營銷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稿件的傳播與效果監控。我們該怎么寫新聞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彝族年旅游業新聞稿(通用6篇),歡迎大家分享。
彝族年旅游業新聞稿1
北緯26°至29°之間的大涼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大香格里拉旅游環線”腹心地帶。大美山水,風光無限,這里冬暖夏涼,是世界上少有的宜居康養區域。然而,過去因交通制約等因素,長期以來鮮為人知。
涼山彝族自治州成立70年來,旅游業的發展一直伴隨著自治州的成立、改革開放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一路艱苦創業,改革創新,結出一個又一個碩果:70年來,涼山旅游從無到有,6.0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60多個景區景點灑落其間;2017年央視春晚分會場、2021年央視秋晚主會場……一場場盛典在這里落地開花;民族文化藝術節、大涼山國際戲劇節、大涼山冬季陽光音樂季接踵而至,不斷擦亮大涼山旅游品牌;《彝海結盟》《情深誼長》《聽見索瑪》等一大批謳歌黨、謳歌新生活的藝術佳作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經過70年發展,涼山已成為旅游產業全域覆蓋,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全域化旅游目的地。
自治州成立初期,“旅游”是一個生僻詞,對從未走出過家鄉的大多數人來說,守著青山綠水和秀美風光,并不知美景就在身邊。
1994年,涼山州旅游局正式掛牌成立,開啟了涼山旅游產業發展的大門,老一批旅游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誠,開始繪畫涼山旅游的發展藍圖。
1994年,全州接待游客150萬人次,旅游收入1070萬元。雖然面臨諸多困難,但涼山旅游仍然在摸索中前行。
時間跨越到2006年,轟轟烈烈的“一辦三創”讓旅游基礎設施大變樣。悄然發生改變的,還有人們的思路,對發展旅游的初步概念。借助“一辦三創”的東風,涼山旅游高位起跳,集團式創建了4個國家4A級景區,西昌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涼山成功舉辦四川省第二屆冬季旅游發展大會,實現了旅游基礎設施大改善、城市面貌大改觀、旅游產業大突破,涼山迎來了旅游發展的歷史性機遇,開創了涼山旅游發展新局面。
2007年,“一辦三創”的成果凸顯,游客人數突破1202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突破35.8億元,旅游總收入占GDP的8%,對第三產業的貢獻率首次達到14.8%。
涼山旅游實現跨越式發展,省內外各媒體用“井噴”二字形容當年的游客量。2007年,中國 廣播網曾報道:2007年,人口為400多萬人的涼山州共接待游客1202萬人次,相當于一個人接待了2至3人。
與此同時,涼山旅游業首次實現了由接待事業型向經濟產業型轉變,成為地區經濟的支柱產業。涼山成為游客喜愛的旅游目的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名副其實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也成為了讓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
2016年,涼山提出將旅游產業列為“首位產業”,深入實施“全域旅游”發展戰略。
2017年,州委、州政府制定印發《關于實施全域旅游戰略加快發展旅游首位產業的決定》,從支柱產業到首位產業,旅游產業之于涼山的發展,已經上升為戰略層面。
胡小平丨攝
當年,涼山全年共接待游客4419.22萬人次。夏天來涼山避暑,冬天來這里曬太陽,成了許多人的一種休閑方式,大涼山多彩的民俗文化也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得以傳揚。
“十二五”期間,涼山旅游業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不斷提高,全州旅游直接從業人員人數達6萬多人,間接就業人數達30多萬人。旅游總收入累計實現501.96億元,年均增長30.71%。
“十三五”期間,涼山形成了“一核四區三帶多點多線”旅游發展新格局,形成旅游產業全域覆蓋,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全域化旅游目的地。累計接待游客2.09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904.65億元,占全州GDP的24.4%。
截至目前,涼山建成國家A級旅游景區61個,4A級15個,3A級43個,2A級3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1個,省級旅游度假區5個,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1個,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5個。
蓬勃發展的第三產業
時間回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此時的涼山,旅游產業剛剛萌芽。1991年,涼山第一家旅行社西昌交通旅行社成立,第一任經理吳紹林在這個行業里一干就是30年,見證了這個行業的發展。
“涼山旅游發展變化太快了。”吳紹林說,上世紀90年代,涼山僅有幾家賓館酒店,游客一多,住宿就成了問題。那時帶團隊去瀘沽湖旅游,自己和工作人員都要背著糧食和蔬菜,在老鄉家里給游客做飯。
2006年“一辦三創”以后,來涼山的游客量猛增,大家嘗到了旅游產業發展帶來的“甜頭”,開農家樂、劃船、賣燒烤……邛海周邊的農民紛紛投入到旅游發展中。大量的投資者也看好涼山旅游市場,賓館酒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農家樂、旅行社等旅游從業人員呈直線上升。
涼山州委、州政府也意識到旅游基礎設施的迫切提升需求,不斷加大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加快吃、住、行、游、購、娛“一體化”發展,通過文化旅游綜合承載能力全面提升,旅游基礎設施得到提高,游客的舒適度、滿意度不斷提升。
在旅游六要素的變化中,“行”的變化讓吳紹林感觸頗深,他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初期,涼山旅游基礎設施還很落后,出入涼山基本只能依靠火車。當時的火車票一票難求,有游客調侃說“西昌是一座來了就走不了的城市。”
2012年,雅西高速全線開通,為涼山打開了出行的大通道。這條交通大動脈,讓更多的游客自駕進入涼山,前往心儀的景點游玩。之后幾年,隨著“一輪涼推”“二輪涼推”的不斷推進,各縣市出入通道大為改善,全州交通大小主動脈基本實現暢通。
與此同時,空中航線的搭建,讓北京、廣州、浙江、西安等地的游客走進涼山,據悉,截至目前,西昌青山機場現已開通30多條航線。
坐著動車去旅行,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2022年,成昆鐵路擴能工程冕寧至米易段建成通車,標志著涼山正式邁入動車時代。
目前,樂山——西昌高速、西昌——昭通高速、西昌——香格里拉高速等一大批高速公路已經開工或者即將開工。
公路、鐵路、航空、動車……立體交通的搭建,讓涼山迎來了大眾出游。
時代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歇,邁步“十四五”,涼山將建設四川南向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形成南向連接云南、北向東向連通成渝雙核戰略通道中心支點。交通的再一次飛躍發展,讓涼山廣結四海賓朋,以山水為名片,熱情歡迎每一位遠方的客人。
彝族年旅游業新聞稿2
初夏,水城區海坪街道的千戶彝寨在青山的映襯下格外迷人。風情街、土司莊園、火把廣場、九重宮殿、希慕遮雕塑……一個個依照彝族風俗而建的建筑上,土墻、茅草、圖騰、彝文等彝族文化元素與村寨融為一體。
海坪千戶彝寨位于野玉海景區核心腹地,是圍繞彝族文化、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規劃打造的村寨,居住著來自水城區6個鄉鎮的1600余戶居民,少數民族占30%以上,其中,彝族占比28%左右。
按照“搬遷一個寨子、打造一個景區、發展一個園區、激活一個集鎮、脫貧一批群眾”的思路,水城區依托彝族文化,積極在海坪千戶彝寨發展旅游產業,帶動搬遷群眾創業就業,實現穩定增收。
“節假日期間,常常有游客來我們這里體驗民族風情!32歲的居民羅春圓說,從2016年搬到海坪千戶彝寨后,隨著景區設施逐步完善,羅春圓發現游客越來越多,她在景區風情街開了一家彝族服飾店,并結合彝族傳統節日火把節起名“七月流火”。“店里售賣、租賃彝族的衣服、鞋子、包包、飾品等,節假日生意比較好,我們吃上‘旅游飯’了!绷_春圓說。
海坪千戶彝寨找準發展方向,走出一條旅游開發與彝族文化保護并行的發展路子,開辦民宿、餐館、農家樂、小賣部等的居民越來越多,紛紛過上了自信自強的小康生活。
每逢節假日,海坪千戶彝寨都會開展彝族歌舞、彝族酒令、包粽子、篝火晚會等獨具彝族特色的民俗活動,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游玩!坝慰蛧艋鸨M情唱跳,參觀世界鞭陀文化博物館、彝族歷史文化博物館和民族風情街,體驗5D實景玻璃橋和觀光小火車,紛紛為景區點贊!彼菂^海坪街道阿婁社區黨支部書記陳堂夢說,“我們將繼續打造和完善民族文化體驗園、洞穴休閑吧、精品民宿等,進一步盤活現有資源,豐富旅游業態,推動鄉村振興!
彝族年旅游業新聞稿3
眼下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夕陽彝族鄉綠溪村依靠黨建引領,大力推進鄉村文化旅游,不僅抓出了亮點,也抓出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大綠溪村是夕陽彝族鄉綠溪村委會的一個自然村,全村只有89戶村民344人,村內森林覆蓋率達90%。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村落,如今已經依靠黨建引領,投資130余萬元,打造“黨建+美麗鄉村”項目,新建民族團結一家親民族文化廣場、黨建長廊、黨建初心亭等項目,大力發展鄉村文化旅游,并且獲得了昆明市五星級黨支部、區級的文明村、國家級森林鄉村等多項榮譽。綠溪村通過建強橋頭堡壘,提升戰斗力;突出領頭雁效應,激發創造力;強化隊伍建設,提升先鋒力;強化造血功能,推動發展力;夯實服務保障,增強向心力;整合資金300多萬元,建成村級活動場所、旅游標識、游客接待中心,完成大風口村民族團結示范村建設,各村的燈光亮化、村莊美化、民俗文化旅游項目也在同步進行,向“環境優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闊步前進。
夕陽彝族鄉黨委宣傳委員劉夢婷介紹說:“當前正在推進的綠溪綠色生態民俗體驗園,總投資在80萬元左右,是夕陽彝族鄉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重要項目,包括了生態民俗體驗園主體建筑、水體景觀恢復、上山棧道等,旨在整合綠溪的.資源,通過抓黨建促鄉村文化旅游,讓村集體經濟得到發展和壯大,也讓群眾從中得到實惠。”
在綠溪村,因為優良的生態環境,連古樹名木都有故事,各種富聚要素的項目建成后,這里濃郁的民族風情,不僅彰顯了綠溪村黨建工作在鄉村振興里的示范引領作用,也必將使之成為寶峰、雙河、夕陽生態觀光、休閑度假、特色農業打卡娛樂線路上的最佳體驗地。綠溪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普永學說:“就在村里的民俗文化展演舞臺兩邊,有兩棵生長了400年的古樹,是分公母的,到三月底,公樹開始發芽,顏色是綠色的,到四、五月份顏色慢慢變紅,另外一棵一發芽的時候是綠的,到四月份的時候基本就紅過來了,整棵樹都是紅的,然后它會掛果,公的不會掛果。”說到古樹,夕陽彝族鄉宣傳專干張蓓瑞也不無自豪,他告訴記者:“綠溪村最古的古樹有800年歷史了,胸圍有8米,是晉寧第一樹,要五、六個成年人才能夠合抱過來。來到夕陽彝族鄉游玩的游客,首先也會來到這里參觀一下,拍拍照。”
目前,綠溪村黨總支制定了《大綠溪村三年發展規劃》,積極引入政府專項資金,將大力發展彝族文化體驗鄉村旅游業、家庭式田園產業、鄉村自駕露營旅游、生態休閑旅游產業,將綠溪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真正帶動村內傳統農業、第三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生態文化資源向經濟轉化,著力帶動村集體發展、村民增收致富。
彝族年旅游業新聞稿4
今年的春節長假,短途游、近郊游成為大多數游客選擇,加速了古鎮旅游熱度升溫,由偉光匯通傾力打造的彝人古鎮旅游人次逆勢增長。
據騰訊和高德大數據平臺統計,截止大年初五,彝人古鎮春節共計接待游客26.16萬人次,當日最高客流5.83萬人次,較2021年春節同比增長12.71%。
春節期間,為營造節日氛圍,彝人古鎮內各街道均懸掛上了大小燈籠,整個景區煥然一新,處處充滿著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豐富的文化活動和多元業態,結合造型古建、街區氛圍及亮化景觀,更讓游客沉浸在濃濃的“年味”氛圍之中。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在建筑風格上,彝人古鎮延續了原德江城的風貌,再現了南宋時期的盛世繁華。古鎮建筑樣式匯集了云、貴、川等地的彝族民居樣式,同時深入挖掘楚雄彝族文化,參照傳統彝族村落建筑設計,畢摩房、蘇尼房、姑娘房等在此留存。
彝人古鎮自運營以來,以彝族文化為主線,通過深入挖掘地緣歷史,賦予精神內涵,將畢摩文化、慶典文化、服飾文化、酒歌文化等民族元素活化重塑,打造了特色文旅產品《彝鄉戀歌》、《祭火大典》,將完整的民族風情文旅體驗向游客市民呈現。
近年來,彝人古鎮以“新體驗、新消費、新旅游”角度,借助春節、五一、火把節、彝族年等民俗節慶體系,通過年輕化、趣味化、休閑化的創新打造,將旅游與科技、文化等跨界融合,同時依托彝人部落、彝鄉戀歌等旅游特色產品,結合新零售、創新業態等,將文化消費嵌入各類民俗演出、文化活動、特色業態中,通過古鎮內的牌坊、廣場、水系等景觀游線及體驗業態,共同形成古鎮“點線面”融合的沉浸體驗及文旅消費矩陣。
華燈初上,彝人古鎮更顯萬千風情,古鎮各街道,是穿梭的游人,路旁的小店里,是圍桌而坐的食客,蒼茫夜色上空,升騰的是人間煙火氣。
一直以來彝人古鎮著力將自身打造為“夜品、夜購、夜賞、夜游”的夜間旅游休閑目的地,通過專業運營不斷迭代古鎮業態及豐富休閑體驗,在強化古鎮品質引領消費同時提升了城市魅力。
為更好滿足群眾品質化、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彝人古鎮近年來通過重點打造大牌坊、彝人部落風情街等標志性景點以及街景燈光、氛圍、配套設施,更好的將景區的建筑特色、文化底蘊向外展示,并營造出良好的夜間氛圍,打造更好的夜游體驗,實現建筑與人文有機融合,為夜間文旅消費提供了出色場景和條件,并規劃打造了星空夜市、濱江市集等特色街區,通過聚合引入周邊臨攤商販,進一步豐富夜間經濟形態,充分釋放消費活力。
彝人古鎮景區作為滇西黃金旅游線上的重要節點,2021年旅游人次達1957.2萬人次,在客流集中的情況下如何進行景區管理,保障游客暢游體驗對景區建設至關重要。早在2018年,彝人古鎮便開始了智慧景區建設,并持續投入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結合5G網絡、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信息化技術手段,為景區管理提供了高效信息化管理通道同時,優化景區旅游消費體驗。
目前彝人古鎮智慧景區建設已初具規模,已實現旅游核心區內4G/5G、WIFI信號全覆蓋,智慧 旅游、數字社區等數字化應用已通過電子地圖、交通疏導、人流監測、社區管理等方式逐漸融入到景區運營的方方面面,未來,景區還將依托5G、云計算和大數據優勢,充分挖掘、發揮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應用潛力,通過數字賦能,將旅游服務、商家通過線上方式形成串聯,讓游客得到更好、更便捷的旅游體驗。
在營造良好過年氛圍的同時,彝人古鎮景區各項防疫措施不放松,嚴格落實疫情防控的相關要求,確保市民游客出行游玩安全放心。早在春節前,古鎮就組織專人針對客流密集區域及人工消殺死角做精準消殺、全面消殺,切實提升疫情防治效果,同時實行游客掃碼及測體溫進入,游客需出示健康碼和行程碼、測溫后方可進入景區。與此同時,景區內各區域還張貼防疫宣傳海報,同時利用景區廣播系統循環播放防疫提示,提醒游客配帶口罩,做好自身防護。
每個人都有一個古鎮情懷,而彝人古鎮與生俱來的文化肌理,在承載地方文化傳承中國傳統文明同時,也正好滿足了現代人回歸傳統、體會“年味”的需求。
作為首批獲評“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及“云南省旅游休閑街區”景區,彝人古鎮將持續通過消費場景創新、原創內容品質提升、文化IP資源融合轉化,不斷迭代、積極營造,充分發揮主客共享、近悅遠來的文旅消費品牌窗口作用,帶動引領周邊旅游經濟及助推產業升級,在為區域經濟發展增添消費活動同時,積極為促進楚雄融入云南大滇西旅游環線貢獻力量。
彝族年旅游業新聞稿5
春節期間,走進楚雄市紫溪彝村,濃濃的年味和彝族風情撲面而來,隨處可見的大紅燈籠迎風飄揚,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瑯滿目的貨品,伴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一同奏響了春節的“幸福序曲”。
因為交通便利,紫溪彝村也成為了不少游客過年期間周邊游的首選之地。村民們抓住機遇,因地制宜開發了具有當地特色的鄉村旅游項目,游客在這里除了可以體驗到彝家特色的風土人情外,還有滑草場、山地摩托車、垂釣等娛樂項目,為市民春節近郊游玩放松提供了好去處。
清晨,彝村停車場和道路上停滿了車,農家樂里笑聲不斷,路邊的特色小食攤也是熱鬧非凡。松毛豆腐、炸洋芋、肉腸、涼粉、玫瑰冰粉的香味撲鼻而來,各個攤位前都站滿了游客。這里不僅能體驗到濃濃年味和鄉情,還承載了鄉親們對生活的希望。集市雖然小,但這份鄉情持續散發著濃濃煙火味。
“除夕是一家團聚的日子,我們都會在家里做一頓豐盛的年夜飯來犒勞自己和家人,也是對過去一年的‘總結’。但初一過后,我們村里就會熱鬧起來,大批游客涌入紫溪彝村,擺攤的、開農家樂的一早就開門營業!贝迕駝⒛棠谈嬖V記者,今年不少人選擇就地過年,因此這幾天來游玩的游客明顯增多,每逢正月初一、初二都是彝村游客游玩的高峰期,他們都會忙得不可開交,農家樂更是熱鬧,游客可以在農家樂品嘗地道的傳統彝族風味農家菜,也可以選擇住下來,慢慢體驗彝家人幸;馃岬纳。
在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的映襯下,村道兩旁的月季花開得嬌艷似火,如同彝家人臉上的笑容一樣,讓人流連忘返。
彝族年旅游業新聞稿6
“文化+旅游”讓大涼山變了樣,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進村公路、村民住房、旅游停車場、旅游廁所、寨內步道、旅游標識牌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鄉村旅游發展條件逐步成熟,一些自駕游客紛紛走進彝海村,飽覽田園風光、體驗彝家生活。
2021第三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舉辦期間,藝術家們引導當地孩子進行戲劇肢體游戲。涼山文旅集團供圖
“大象長什么模樣?有什么特點?該如何模仿它?”2021年12月,2021第三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舉辦期間,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音樂基地的舞蹈教室內,三拓旗劇團的創建人趙淼正帶動50多個孩子進行戲劇肢體游戲的訓練。現場,孩子還以舞臺劇的形式重現了“火把節”這一彝族傳說,想象力與創造力充滿整個課堂。這讓在一旁觀摩表演的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眼前一亮!拔衣犝f整個表演從創作到排練還不到10個小時,這么短的時間,孩子們能大方地表演,將臺詞大聲說出來,預示著戲劇教育已經在大涼山開花結果了。”
藝術扎根大涼山,不僅豐富了群眾生活,還激發出民族文化的魅力。3年,3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讓各種文化交織在這里,也讓人看到被文化浸潤和改變中的涼山。
無獨有偶,截至2022年6月10日,作為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唯一定期不間斷的公益音樂會,大涼山惠民音樂會已經連續演出500場。當地群眾從一開始不熟悉觀賞禮儀到對西方交響樂等有了基本的了解,再到對音樂鑒賞有了更多追求……惠民音樂會在不斷提高群眾文化素質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提升著城市的文化品位。一個兩年之前還在掙脫“深度貧困”的地方,一個世人眼中神秘悠遠的民族地區,如今正努力成為中國文藝的新坐標、未來四川文藝的副中心。
不僅如此,作為“彝海結盟”的發生地,冕寧縣彝海鎮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文旅產業大發展的背景下,近年來將紅色旅游資源與脫貧、奔小康相結合,鼓勵當地村民積極投入到文旅產業中,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致富路。
彝海湖畔彝海村二組過去名叫“海子包包”,用彝語稱為“斯達布!薄!昂W影币郧笆歉吆肷絽^貧困村的典型,后被納入彝海景區旅游開發總體規劃,探索以旅游產業帶動精準扶貧的模式,并更名為“結盟新寨”。
如今,走進彝海結盟新寨,一條條通達家門的道路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一幢又一幢彝寨新居錯落有致,黑、紅、黃三色的點綴將村莊的質樸之美和彝風彝韻凸顯得淋漓盡致。這是彝海村充分結合彝海景區的旅游資源,融合紅色旅游、彝族民居生活體驗、彝族民俗風情文化體驗和經濟林木培植等,促進產業交融引領,帶動群眾脫貧奔小康的結果。彝海村二組作為當地旅游亮點,接待著來自四方的游客。
結盟新寨的鄉村旅游發展令人欣喜。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進村公路、村民住房、旅游停車場、旅游廁所、寨內步道、旅游標識牌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鄉村旅游發展條件逐步成熟,一些自駕游客紛紛走進彝海村,飽覽田園風光、體驗彝家生活。與此同時,村民也主動參與到旅游服務中來,開農家樂、銷售農副產品,從旅游中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
“現在路修通了,游客來這里游玩更方便了。”彝海村村民馬海列鐵老人說,曾經的苦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叭缃,大家都積極參與到旅游業中,家庭收入也提高了。”彝海村支部書記沈達光介紹,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當地群眾不僅學會了各種致富本領,而且深刻體會到“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彝族年旅游業新聞稿】相關文章:
難忘的彝族年作文05-25
快樂的彝族年作文03-07
旅游業新聞稿范文(通用6篇)10-14
彝族舞蹈說課稿03-18
彝族舞曲說課稿03-16
彝族的婚嫁習俗02-27
彝族的民俗民風01-05
云南彝族舞蹈說課稿10-28
描寫彝族的詩句欣賞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