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記者演講稿模板匯編10篇
演講稿是為了在會議或重要活動上表達自己意見、看法或匯報思想工作情況而事先準備好的文稿。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使用上演講稿的情況與日俱增,那么你有了解過演講稿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記者演講稿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記者演講稿 篇1
首先我要向大家做個自我介紹。我的名字叫XXX。我是高一11班的一名學生.有個名人曾說過“興趣、愛好充實你的人生。”因此我有很多的興趣和愛好。我很喜歡看書,我覺得看書可以開闊我的視野和思想。我最欽佩的人是張海迪和保爾,還有桑蘭。喜歡保爾的干部精神,以及對生命的執著,我覺得我們現在的學生要學習他們的那種不怕困難和艱險的毅力和勇氣。
我有自信、有責任心,有積極的態度,我希望加入綠風文學社。我會用真誠、耐心、熱情來把我自己看見的想到的及時與同學們分享和更多更好的為大家服務。我會思考創新、銳意進取、勤于奉獻。 我會用實際行動來提高自己,服務大家。我關心國家大事,我還固定看新聞,使我增長了不少知識。因為喜歡看書、旅游我的寫作水平也很不錯,如果我能競選上小記者,相信我一定可以做的很好,讓我們大家第一時間知道我們身邊有這么多可愛的同學。如果,我沒有競選上小記者,我也不會氣餒,更不會放棄。我會繼續努力、堅持我的信念,爭取下一次的競選機會。
謝謝大家,如果支持我就把你們手中神圣的一票投給我吧!
記者演講稿 篇2
在經歷了第一次采訪后,我深感不足。而現在,朗程教育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通過培訓提高自已的采訪能力。
4月29日,在朗程教育里,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培訓活動。一開始,我們觀看了一篇記者對季羨林老先生的采訪,從中學到了對被采訪者怎樣進行能使被采訪者產生興趣,讓被采訪者對問題進行有效地答復。第二篇采訪稿則鍛煉了我們的提問能力,第三篇是一個給記者出謀劃策,也使我們學會了怎樣與被采訪者搞好關系,怎樣確定問題。學了這么多,我們開始了實際運用。
主講老師書染讓我們采訪朗程教育里的老師,家長。一聲令下,我立即飛奔出去,畢竟老師少,記者多,把握機會才是最重要的。通過對前臺老師的采訪,我知道了朗程教育是中國第一家對小學生進行培訓的教育機構,辦學時間長,經驗多,也正因如此,朗程教育才能夠獲得培訓半島小記者的資格,才能成為小記者們的培訓基地。朗程教育的教育方式不同于學校里的方式,實施小班制教學,教材活頁,使學生有著發散性思維,更好的思考。我還得知我們的主講老師的名字“書染”是她的筆名,在網上已發表多篇小說,以前是吉林的語文老師。
采訪的時間馬上就到了,我拿著我的采訪本回來,收獲頗多。這次活動,既增長知識又鍛煉了我,希望在以后的采訪中,多多提高自已的采訪能力,加油!!
記者演講稿 篇3
記者到底是怎樣一種職業?如你問我為什么想做一名記者,接下來我講給你聽。
鄒XX是正陽縣慎水鄉賈余村人,一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20xx年10月,他71歲的父親突發疾病撒手人寰,留給他的只有兩間漏雨的瓦房和一個患有重度智障、生活不能自理的“傻媽媽”。年僅13歲的鄒XX不得不一人撐起這個家庭,洗衣、做飯、干農活、照顧媽媽。我們采訪時,XX剛好放學,13歲的他身高1.4米,體重只有25公斤,看上去要比同齡的孩子瘦得多。看著他在破亂不堪的小屋中熟練地淘米做飯,那種窮困到無奈的情景讓同樣出身農村的我也感到心酸。下午,我們去小XX就讀的學校采訪,小XX正在講臺上朗讀他寫的作文。他說,爸爸在時,我不需要照顧家;爸不在了,我與媽媽相依為命,我洗衣、做飯、干農活,我是我們家最厲害的人!我要好好學習,等我長大了帶媽媽去世界旅游,讓媽媽成為幸福的人!
小XX的事跡在我臺播出后,社會反響很大,各級黨委、政府、社會愛心人士紛紛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得知這個消息的那一刻,是我從業以來最開心最難忘的一刻,我第一次覺得記者職業是如此偉大而有意義。而這個與我無親無故的小男孩兒也從此烙在了我的心坎上,成為我時常想起的人。
除了這位樂天知命、好學苦讀、立志讓媽媽幸福的小XX,我常常想起的還有15年無怨無悔不求回報、義務為學生教授音樂課的朱玉梅老師;父親不幸殘疾、在母親的辛苦供養下考上大學、毅然棄筆從戎報效祖國的大學生軍人王漢禹;18年來不離不棄悉心照料癱瘓在床的丈夫、用瘦弱的身體撐起苦難的家、用無悔的堅持詮釋夫妻真愛的農村婦女鄧小想。
一張張可親可敬的面孔,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他們時刻都在提醒著我、鞭策著我,有一個聲音在呼喚:我不能停下,我們要去傳遞更多的愛心,傳播更多的正能量,要真真切切地傾聽群眾呼聲,要扎扎實實寫好每一篇稿子,要本本分分做好每一篇報道。
記者演講稿 篇4
xx年夏天,我獨自一人坐上南下的火車,去了福建一份都市報,在那里開始了我的新聞旅程。
幾年里,我時常在想:我們為誰怎樣寫作?有前輩告訴我,做新聞就是做事,做事的根本是做人。
是的,事實上,我們一生都會面臨相同的問題:我們要做什么樣的人?我們要做什么樣的事?我們要怎樣去做事?
我們會很容易給出一個答案:做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可是實踐我們的答案,可能需要耗費一生的時光。
是什么讓我們永遠抓不住正確的答案?我想,答案是:我們始終沒有解決內心的沖突———我們為誰寫作?
做記者,有人追求的只是一種謀生手段,有的人只追求一份體面的職業。分歧在于內心。
幾年來,我一直為“新聞”兩個字激動和驕傲。我熱愛我從事的這個職業。在這個行當中,我曾經被朋友和同事們寄望去“開創大場面”,也曾因為能力的欠缺而自怨自艾。但是,有多少人能如同我們這般幸運,在一個風云際會的時代里成為“當下”的記錄者,成為“歷史”的見證人?
我們是記者。顯然,我們不是作家、不是教師、不是評論家、更不是什么無冕之王……
記者要做的事情,不是創作,不是教導讀者,不是對事物發表看法,我們要做的事情只是代替背后成千上萬的讀者,替他們選擇的對象發問或是探查一件讀者感興趣的事情,然后用旁觀者的身份、平靜的心態,客觀真實地寫出一份報道,回答讀者的困惑……
做記者,幾乎每天要研究選題,寫作稿件,然后是每周,每年。
要做一個好記者,我的強烈感覺是,一定要有長跑的毅力和心理準備。
我們很多青年記者,包括我總是在詢問:怎樣成為一名好記者?怎樣寫出一篇好新聞?
我想,這一方面能證明我們對于新聞事業的激動與熱情,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我們面臨最緊迫和焦慮的問題。
有時候我聽到一些“訣竅”,有人推薦我們閱讀一些范文,更多時候,我被告知:去做,去寫,去思考。然后告訴自己:我這一篇比上一篇寫得好。做新聞就像談戀愛,唯有實踐才能抵達幸福。
我還聽到一個關于閱讀的“訣竅”,那就是讀杰作,讀偉大的故事。好新聞就是一個好故事。好記者就是一個杰出的講故事的人。新聞與小說一樣,都是故事,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在于:新聞是真實的,小說是虛構的。那些偉大的故事會告訴我們,將故事講好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所有東西都要回歸到信仰。你相信什么,你就可能成為什么。
在通往信仰的道路上有無數條岔路,這時已不存在天賦、能力或者運氣的差別,關鍵在于你的選擇。你選擇了什么,你就可能成為什么。
記者演講稿 篇5
作為網站記者,整天為增加流量到處搜尋名人、富人、達人來吸引網民,是否因習慣了眼球效益而變得庸俗了呢?在網絡這個魚龍混雜的輿論場中,有沒有一種清新的聲音,讓人脫離浮躁,追求崇高呢?網絡的正能量在哪里?這些問題,困擾著剛剛采訪完郭明義的東北新聞網新聞部副總監李理。
在采訪郭明義之前,李理心里在嘀咕,“傳統媒體已報道了那么多,在網上寫郭明義能有人看嗎?會帶來流量嗎?”李理對網絡記者這一職業認知的轉變,源于郭明義精神的感動,也是記者自我反思、追求進步的一個縮影。
從鞍鋼回來后,“我真正懂得了支撐著他走過30多年的信念,那是來自他對共產黨員這個身份的堅守。”李理堅定了自己的方向,他說他一個網站“小”記者,就是要把“大”人物郭明義的感人故事在網上傳遞,就是要將正能量在網絡播撒。
“那我該怎么辦?怎樣才能把老郭的精神,告訴給更多的人呢?”李理想到了微博,對,“微博需要老郭,老郭也需要微博”。20xx年3月25日,郭明義實名微博開通了。李理手把手地教他拍照片、發圖片,一起商量怎么寫好微博,“我要讓老郭成為網上真正的紅色‘大V’。”
在郭明義的微博上,曬得最多的是社會上時時發生的好人好事,甚至還讓這個微博成為拯救生命的綠色通道。李理說,“我這些年的改變都與郭明義有關,而讓郭明義精神在所有的網絡傳播平臺上彰顯,就是我回報給老郭的成果”。
李理說他的陣地就是在網絡上,“讓信念和情懷、善良和感動、奉獻與執著閃動在微信上、烙印在微電影中、定格在網上展館里。這是我乃至每一個網絡新聞人不變的使命。”
李理和郭明義攜手,網絡和正能量攜手,網絡記者始終堅守責任,宣揚真善美、鞭笞假惡丑,網絡必將處處是明媚的晴朗天。
記者演講稿 篇6
在行走中記錄、在體驗中發現,是中央電視臺《遠方的家》欄目一直堅持的方向。六年來,我們攀雪山、過草原、越峽谷、穿行原始森林,克服了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但腳步依然堅定。因為這一路上,我們遇到了許許多多讓我們感動的人和事。這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也讓我終生難忘的,是在西藏阿里丁嘎執勤點的采訪經歷。
西藏阿里是中國西南部最偏遠的地區,我們經常走了一天都碰不到一個人。這里也被稱作“生命禁區”,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氣中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40%,有時候我們需要一邊吸氧一邊拍攝。
執勤點的海拔將近5000米,沒有房子,只有三頂軍用帳篷,是戰士們吃飯、睡覺、學習的地方。雖然在去之前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現實體驗還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8級大風里,我出鏡播報要靠喊。就在這時,我看到一個戰士站崗的背影。這個背影像一座界碑矗立在那里,讓我們攝制組所有成員為之震撼,也讓我們腦海里國門衛士的形象一下子變得具體。為了不打擾正常執勤,我們只能遠遠地看著他。一張還稚嫩的臉龐,臉頰紅紅的,不是因為害羞,是因為高原長期的日曬風吹,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高原紅”。
晚上睡覺前,帳篷外面有戰士打著手電洗腳。大家可能會覺得洗腳那么平常的事情,有什么可說的呢。但是當我走到他旁邊,借著手電的光,發現洗腳水沒有冒熱氣,伸手去試了一下水溫,我才知道他用的是冷水!摸著寒冷刺骨的洗腳水,我真想馬上變出一個大鍋爐,給他們燒上一大鍋的熱水,讓他們好好泡泡冰冷的腳。看著這些十八九歲的戰士,我在想,如果他們在城市里生活,或許他們是體驗著大學生活的莘莘學子,或許他們是網絡游戲的高手、時尚達人,但是他們卻選擇了在艱苦的邊疆保家衛國。他們讓我感受到了青年人的奉獻、青年人的`擔當!
第二天一早,我參加了一次很特別的升旗儀式。因為條件有限,他們只能把國歌錄到手機里,每次升旗用手機來播放國歌。聽著手機里播放的國歌,我覺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雄壯,鮮艷的五星紅旗也飄揚得格外耀眼。
戰士們說我是第一個到他們那兒的女孩兒,這讓我感到意外,也非常自豪。雖然和戰士們只有短短兩天的相處,但是他們的淳樸和善良,讓我覺得他們就像家人一樣。告別時,我放下了女孩的矜持,和他們一一擁抱。
節目播出后,很多觀眾都說是流著淚把這期節目看完的。在祖國廣闊的陸路邊疆,有很多這樣的邊防哨所。戰士們要面對惡劣的天氣、艱苦的環境,要忍受寂寞與孤獨。他們的艱辛可能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無怨無悔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沒有國,哪有家!我們作為這個大家庭的一員,應該常懷感恩和珍惜之心,感恩這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戰士們,珍惜我們擁有的一切。而作為一名記者,我也將一往直前,繼續帶著我的真誠,在行走中發現好故事,講述好故事!
記者演講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事們:
大家好! 很榮幸在記者節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在這樣特別的時刻,我能代表新加入集團公司新聞戰線的同志們在這里發言。 首先請允許我在這里向所有新聞工作者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因為今天是我們自己的記者節節日。向所有領導表示最真摯的謝意,因為你們的鼓勵鞭策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
新聞工作是一項神圣而光榮的事業,是值得我們執著一生而追求的事業,是讓我們永葆青春活力的事業。 我們驕傲,因為我們是新聞工作者。我們肩負著歷史的使命,承載著時代的重托。我們是集團公司的喉舌,時刻向 30 多萬職工訴說著集團公司的發展方向,記錄著集團公司的輝煌歷程。
所以,我們不光是一名新聞工作者,更是集團公司發展的觀察者、記錄者和守望者。我們幸福,因為我們是新聞工作者。我們筆尖流淌出的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我們鏡頭下記錄的一張張喜悅的照片,都在向我們傾訴著集團公司跨越發展給職工生活帶來的幸**康。
我們辛苦,因為我們是新聞工作者。風餐露宿、終日奔波是我們生活特色,加班加點、通宵達旦是我們經常性工作。當霓虹閃爍的時候,我們在燭光下記錄著集團公司發展的步伐;當合家團圓的時候,我們伴著孤獨走向新聞發生的地方;但無論怎樣艱難,不管如何危險,只要有新聞的地方,我們就不會退縮。 我們快樂,因為我們是新聞工作者。
記者演講稿 篇8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是桃子的故事。
xxxx年6月,xx區和新鎮永興村2組的周義芝迎來了家里桃園的第一次大豐收,但她犯了愁,“怎樣才能賣完這幾千斤桃子?”走進周大姐家中采訪,才發現她的不一般:照顧著3年前意外摔倒癱瘓在床的丈夫和長期身患眼疾的八旬老父親,她是家中唯一的勞力。隨后,晚報團隊發起號召:全城義賣愛心桃。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支持,不到一天時間,周大姐家的3500斤桃子全部賣出。
xxxx年5月,周大姐家中意外發生了一場火災。通過晚報搭建的平臺,普通市民、學校師生、公益組織……各個渠道的愛心匯集,再次成功地讓周大姐家4500斤桃子售罄。一顆顆小小的愛心桃,見證了xx這座城市的善意和愛心,也告訴全社會:xx這座城市,不只有經濟的繁榮,還有精神的美麗。
記者演講稿 篇9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 ,很榮幸能夠作為小記者代表站在這里發言。 在這個充滿希望的日子里,永康市首批小記者團正式成立了。 小記者團就是一座連接社會的橋梁,通過這座橋,我們可以提早一步與社會接軌,了解更多的知識。通過在小記者團的學習和鍛煉,能使我們的文筆更加流暢,也能提高我們的社會處事能力。“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在這片土地上,我們用一顆智慧的心、靈動的筆來譜寫新世紀的優美樂章。通過小記者團的學習,我們一定會受益匪淺。 每當我看到報社的記者忙碌在采訪現場,每當我看見電視臺上的記者們手握麥克風,然后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一篇篇報道文章時,我就羨慕不已。我真想有一天也成為一名記者啊!
今天,我是多么的幸福!我們永康市的小記者團成立了,我也如愿以償地成為了一名小記者!我知道,作為一名小記者,不光是一種榮耀,更多的是一種責任。從今天起,我會多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自己的筆去書寫,多向我們的網站投稿,多向報紙雜志投稿。多看、多讀、多想、多寫,努力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宣傳報道我校、我市的好人好事。我相信,只要下苦功夫,就會有所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相信以我的實力我一定能把小記者的工作做好。
最后,我代表永康市全體小記者們,祝我們小記者隊伍越來越強大。用我們的文字向社會彰顯我們積極、蓬勃、奮發向上的新時代小記者的美麗形象!
我的話講完了,謝謝大家!
記者演講稿 篇10
今天,我要講的是我的一段采訪故事,是發生在一位普普通通農村婦女身上的真實故事。
她叫趙XX,今年62歲。32年前,趙XX的公公婆婆兩個月內相繼離世,撇下最大17歲、最小才6歲的3個婆弟和兩個婆妹,看著孤苦無依的弟弟妹妹們,趙XX發誓說,就是拉棍要飯也一定要把他們拉扯成人。家里沒錢,趙XX就挨家挨戶去借;家里沒房,趙XX就和丈夫想盡辦法把生產隊里3間沒上瓦的倉庫修繕后給弟弟妹妹們置辦了一個新家;缺衣少食,她就節衣縮食,拖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加班加點,為全家老小做飯洗衣、縫縫補補。
就這樣,趙XX為了這個大家庭不停地操勞著,弟妹們長大之后,趙XX先后把倆婆妹風風光光地嫁了出去,又幫助二弟三弟建了新房,甚至用自己兒子的宅基地為四弟蓋了房子。常年的辛苦勞作和體力透支,她又患上了食道癌。
太多太多的牽掛讓趙XX不能撒手,堅強的信念支撐著趙XX與病魔搏斗。丈夫從親朋好友那里借來2萬多元,她到醫院做了3次手術,抽掉了兩根肋骨,截下了25厘米長的食管,在5年的持續化療后,她竟奇跡般地康復了。
疾病和困窘沒有難倒趙XX,二弟媳突發疾病離世,她又毅然收養了兩個侄子。30年來,她家欠下了5萬多元的外債。作為家里的大嫂、大娘,一個“大”字就是她沉甸甸的責任,她拒絕了弟妹們幫助還款的請求,拖著虛弱的身軀輾轉幾個大城市打工,終于在20xx年底還清了欠賬。
當天,從趙XX家采訪歸來之后,帶著感動,我飽含熱淚連夜寫出了《平輿大地嫂子頌》的新聞通訊,先后被《輿鄉風》、《駐馬店日報》、《河南日報》刊登。
今年6月底,我參加了“河南省道德模范在身邊”基層巡演活動,歷時一個多月,共宣講40多場,把趙XX的事跡傳遍了中原大地。在聆聽了趙XX的感人事跡后,無數人被感動了。在開封宣講的那天,趙XX也來到了現場,活動結束后,許許多多的鄉親走上前去和她握手擁抱。
日前,趙XX成功當選為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她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圓夢中國·德耀中華》授獎儀式。載譽歸來,省委書記郭庚茂在接見她時特意向她豎起了大拇指。
【記者演講稿】相關文章:
新聞記者演講稿11-13
小記者演講稿01-19
記者節演講稿04-11
記者演講稿五篇05-20
記者演講稿四篇10-31
【精選】記者演講稿3篇06-09
記者演講稿三篇03-29
記者經驗演講稿范文05-08
精選記者演講稿三篇06-01
電臺記者競聘的演講稿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