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與宣泄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
抒情與宣泄
在古漢語中,“抒”字的本義是“泄”,抒情也就是情感的宣泄。有些文學家認為,抒情就是情感由內而外的自然流露或迸發,是內心情感的宣泄。明代思想家李贄的觀點頗具代表性,他說:“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為文也。其胸中有如許無狀可怪之事,其喉間有如許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頭又時時有許多欲語而莫可所以告語之處,蓄極積久,勢不能遏。一旦見景生情,觸目興嘆;奪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壘塊,訴心中之不平,感數奇于千載。既已噴玉唾珠,昭回云漢,為章于天矣,遂亦自負,發狂大叫,流涕慟哭,不能自止。”很顯然,李贄是把詩文的寫作看成一個抒情過程,而抒情就是把積蓄已久的內心情感,像江河決堤般地傾瀉出來,這種情感宣泄常常是狂放的、難以用理性意識控制的。
應當指出,這種“宣泄”說抓住了抒情的一個重要特征,即內心情感的釋放,在這個意義上說,抒情過程是一個解開心靈枷鎖,消除情感壓抑的暢快抒發過程。所以南朝文人鐘嶸認為,寫詩可以“騁其情”,使人“幽居靡悶”。但是文學抒情并不只是非理性的情感宣泄,文學抒情是一種審美表現,需要意識的控制與思維的參與,需要創造有序的話語組織形式,這正是文學抒情區別于普通情感宣泄的主要特征。
首先,抒情主體是把自己的內心體驗作為一個對象來表現的,他不完全是即興式的有感而發,而是從原發的情感狀態中超越出來,把它作為一個對象來重新認識、體驗、評價和組織。抒情詩人所表現的情感是對情感經驗的再體驗,而且這種再體驗伴隨著一種反省似的“沉思”。詩人的沉思是一種詩意的“思”,返回內心的“思”,不同于理論的思考。通過這種沉思,抒情詩人對情感經驗進行重新的理解和組織,賦予它一定的組織形式,使之成為一種豐富而有序的情感經驗。
因此,文學抒情既是情感的釋放,又是情感的構造,抒情主體既沉浸在情緒狀態之中,又出乎情緒狀態之外,意識到表現的內容和表現過程本身。宣泄的情緒是雜亂無序的,只有釋放沒有構造;宣泄者完全被淹沒在混雜的情緒海洋之中,沒有自我意識。抒情主體雖也有受情緒左右的被動性,但他首先是主動的沉思者和創造者,他是自由的。宣泄者卻不是完全自由的,因為那種貌似自由的、夢囈般的任意放縱的宣泄是被本能欲望和沖動情緒驅使的盲目活動。德國現代哲學家卡西爾曾指出:“企圖根據從人類經驗的無秩序無統一的領域——催眠狀態、夢幻狀態、迷醉狀態——中抽取出來的相似性來解釋藝術的所有美學理論,都沒有抓住主要之點。一個偉大的抒情詩人有力量使得我們最為朦朧的情感具有確定的形態,這之所以可能,僅僅是由于他的作品雖然是在處理一個表面上看來不合理性的無法表達的題材,但是卻具有著條理分明的安排和清楚有力的表達。甚至是在最狂放不羈的藝術創造中,我們也決不會看到‘令人陶醉的幻想的混亂狀態’、‘人類本性的原始混濁’。”卡西爾的這段論述也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文學抒情與宣泄的區別。
其次,文學抒情是創造具有審美價值的文學作品的活動。與內心情感經驗的重解和重組相適應,抒情作者還要創造適合于表現這種情感的感性形式。美國美學家蘇珊·朗格指出:“藝術品是將情感呈現出來供人觀賞的,是由情感轉化成的可見的形式。……藝術形式與我們的感覺、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動態形式是同構的形式。”抒情詩人要運用特殊的話語形式,把各種感覺材料組織起來,巧妙而又自然的構造有序的.形象組織,創造出直接表現內在情感運動形式的審美形式。因此,抒情不僅意味著傳達內心活動,而且意味著創造性地選擇和組織抒情話語來表現,意味著創造審美價值,這也是宣泄所不具備的。(選自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有刪改)
1.下列關于“宣泄”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根據古漢語中“抒”字的本義“泄”可知,抒情也就是情感的宣泄。一些文學家也認為,抒情就是情感由內而外的自然流露或迸發,是內心情感的宣泄。
B.明代思想家李贄認為世上真正能寫文章的人,并非刻意為文,只是當心中、喉間、口頭不可說之事積蓄久了,就難以遏制,一旦他們看到相關景物,就會生發感慨,宣泄情感。
C.“宣泄”說抓住了抒情的一個重要特征:內心情感的釋放,因此,文學抒情的過程就是一個狂放的、難以用理性意識控制的解開心靈枷鎖,消除情感壓抑的暢快抒發過程。
D.宣泄者不是完全自由的,那種貌似自由的、夢囈般的任意放縱的宣泄是被本能欲望和沖動情緒驅使的盲目活動,宣泄者完全被淹沒在混雜的情緒海洋之中,他的情緒雜亂無序,只有釋放沒有構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文學抒情區別于普通情感宣泄的主要特征是,普通情感宣泄是非理性的,而文學抒情是一種需要意識控制、思維參與,需要創造有序的話語組織形式的審美表現。
B.抒情主體從原始的情感狀態中超越出來,把自己的內心體驗作為一個對象來重新認識、體驗、評價和組織,他的抒情完全不是即興式的有感而發。
C.德國現代哲學家卡西爾認為,偉大的抒情詩人能使最為朦朧的情感具有確定的形態,就是因為他能用條理分明的安排和清楚有力的表達來處理表面上看來不合理性的無法表達的題材。
D.文學抒情是創造具有審美價值的文學作品的活動,因此,它不單要求抒情作者對情感經驗進行重新的理解和組織,還要求抒情作者創造適合表現這種情感的感性形式。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作者開篇提出“有些文學家認為,抒情就是情感由內而外的自然流露或迸發,是內心情感的宣泄”的看法,并指出李贄就是這一類文學家的代表,作者認為這一類文學家的看法有失偏頗。
B.作者引用卡西爾的一段話,目的是幫助讀者理解“文學抒情既是情感的釋放,又是情感的構造,抒情主體既沉浸在情緒狀態之中,又出乎情緒狀態之外”。
C.美國美學家蘇珊·朗格認為“藝術形式與我們的感覺、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動態形式是同構的形式”,這一觀點與作者的看法相契合。
D.該文主要論述了“抒情與宣泄”的區別,目的是讓讀者在比較中把握“文學抒情”這一概念,文學抒情不僅要傳達內心活動,還要創造性地選擇和組織抒情話語,創造審美價值。
【抒情與宣泄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相關文章:
《閱讀雜談》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12-05
《閱讀雜談》的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11-17
白鷺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03-18
《打》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07-15
《春風》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06-13
《范仲淹》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06-13
屈原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06-12
閑居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06-11
《陳嘉庚》 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