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長慶集的閱讀理解和答案
公諱倰,字德長。宣州觀察使崔衍狀為南陵,會南陵賦錢三萬,稅輸之戶天地相遠,不可等度,由是歲累逋負,人被鞭迫。公始至,一旦命負擔者三四人,悉以米鹽醯①醬之具置于擔,從十數(shù)輩,直抵里中佛舍下,因召集老艾十余人與之坐。遍謂里中:“賦輸之粗等者,吾不復問;貧富高下之大不相當,亟言之。不言,罪且死;不實,罪亦死。”既言之,皆筆于書,然后取所負米鹽醯醬,飽所從而去。又一里亦如之。凡十數(shù)日,盡得諸里所傳書,因為戶輸之籍,有自十萬錢而降于千百者,有自千百錢而登于十萬者。卒事懸于門,莫敢隱匿者,是歲前逋負盡入焉。宣使駭異之,當去復留者凡七載。歙州闕刺史,府中賓皆愿去,宣使不遣去,以公攝理之,用能也。
累遷轉運判官。會朝廷始置兩稅使,俾之聽郡縣,襄州湖鄂之稅皆蒞焉。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贓,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蒞皆震竦。歲余計奏,憲宗皇帝深嘉之。
會鳳翔闕節(jié)度,宰相奏名皆不可,上曰:“得之矣。”以公為鳳翔節(jié)度觀察處置使。先是岐吳諸山多椽櫟柱棟之材、薪炭粟芻之數(shù),京師藉賴焉。負氣勢者名為相市,實出于官,公則求者無所與。由是負氣勢者相與皆怨恨,又無可為毀,乃揚言曰:“以崔之峭削廉隘,好是非人,士眾不愿久為帥。”陛下一旦問宰相,予雖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眾口,卒不能堅辨上意,賴上仁圣不受讒,乃以公為河南尹。理河南不旬月,家家自謂有崔尹,卒吏無敢過其門。識事者皆曰:“五十年無是尹都者。”是歲七月抗疏云:“臣七十當致仕。”詞意不可遏,朝廷嘉之。近世未有心膽既強,聲勢方穩(wěn),而能自引去者。明年春,暴疾薨于家。
予與公更相知善有年矣。考公之所尚,仁孝友愛,內(nèi)外死喪婚嫁之不能自持者,莫不己任之。為理尚嚴明,勤于舉察,胥吏輩始皆難于公,然而終卒無大過。詞色朗厲,若不可支梧②,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決之,無不即時換己見。此其所多也。
(節(jié)選自《元氏長慶集》卷五十四)
[注]①醯(xī):醋。②支梧:抗拒。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賦輸之粗等者,吾不復問 粗:大略
B.會朝廷始置兩稅使,俾之聽郡縣 聽:聽從
C.負氣勢者名為相市,實出于官 市:購買
D.又無可為毀,乃揚言曰 毀:指責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崔公任南陵縣令,廣泛調(diào)查民情,制定了合理的賦稅標準并公之于眾,解決了貧富懸殊而賦稅輕重很不相稱的`弊端,使無人敢隱瞞資產(chǎn)。
B.崔公為政有方,宣州觀察使重用其能,讓他留任多年;歙州刺史空缺,讓他代理。皇上嘉許他監(jiān)察稅務之功;鳳翔節(jié)度空缺,皇上親自選用他出任。
C.崔公任河南尹深受百姓愛戴,卻上疏直言自己年已七十,應當退休。他態(tài)度堅定,無法勸阻。近代以來,退休的官員在膽略、聲望上無人能與他相比。
D.崔公仁孝友愛,內(nèi)外親戚無力操辦婚喪嫁娶,都由他承擔。他治理崇尚嚴明,勤于考核官員,屬吏雖起初深感在他治下為官不易,但最終無大過錯。
8.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稅輸之戶天地相遠,不可等度,由是歲累逋負,人被鞭迫。(4分)
譯文:
(2)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贓,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蒞皆震竦。(3分)
譯文:
(3)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決之,無不即時換己見。(3分)
譯文:
9、對于負氣勢者的“揚言”,元稹為什么“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眾口”?請簡要說明。(3分)
答:
參考答案
6.B(3分。治理)
7.C(3分。應為“近代以來,官員從未有像他這樣膽略正強,名望氣勢正穩(wěn),卻能自己引退的”)
8.(1)應交納賦稅的民戶相差很遠,無法讓他們公平分擔,因此拖欠的賦稅連年累積,百姓被鞭刑追償。(4分。每句1分)
(2)崔公就選了一名大官,揭發(fā)了他的貪贓罪行,對其余違法的小官立案查處,所到之處官員都很驚慌。(3分。每句1分)
(3)然而對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能以說理來分辨的,他沒有不立即改變自己意見的。(3分。每句1分)
9.“心知其不然”是因為元稹了解事情緣由及崔公為人,但“惑于眾口”是因為負氣勢者眾口一詞,借口又貌似有理。(3分。每點1分)
【元氏長慶集的閱讀理解和答案】相關文章:
淺閱讀的閱讀理解和答案03-19
擺渡閱讀理解和答案06-12
《背叛》閱讀理解和答案06-12
春閱讀理解和答案03-23
《鄉(xiāng)愁》閱讀理解和答案04-12
語文閱讀理解和答案06-11
松鼠閱讀理解和答案12-07
勇氣的閱讀理解和答案11-05
燕子閱讀理解和答案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