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閱讀附答案

時間:2023-06-13 15:50:10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所見》閱讀附答案4篇

《所見》閱讀附答案1

  夜書所見

《所見》閱讀附答案4篇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①一燈明。

  閱讀練習一:

  (1)前兩句詩描寫了一幅怎樣的圖景?(3分)

  (2)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結合后兩句詩作簡要分析。(4分)

  (3)詩歌一、二兩句是怎樣表現客情的?試對此作簡要分析。(4分)

  (4)結合全詩看,三、四兩句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5)簡析詩歌最后兩句在全詩中的作用。

  參考答案:

  (1)前兩句蕭蕭寒聲、梧葉搖落的江邊秋景圖江上的秋風吹過來,梧桐樹沙沙作響,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3分。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各1分,意合即可。]

  (2)抒發了作者客居他鄉、歸無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三、四句寫兒童深夜挑促織,明燈照亮籬落,是用樂景傳歡情。悲喜交加,以歡襯悲,更反襯出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無奈、惆悵無眠。(或: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引發詩人對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的聯想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從而更加增添了客居他鄉、輾轉漂泊的凄涼感。)

  [4分。思想情感2分,結合后兩句詩句分析2分。]

  (3)一、二兩句寫梧葉搖落,蕭蕭作響,江上秋風寒氣襲人,營造了一種蕭瑟凄冷的氛圍,烘托了詩人客居異鄉心境的凄涼愁苦,自然牽動了詩人羈旅思歸之情。

  (4)反襯。寫深夜燈光下天真爛漫的兒童在籬笆旁捉促織的無憂無慮,反襯出詩人客居異鄉的孤苦處境和凄涼心境,更具有動人心魄的感染力。

  (5)四兩句寫詩人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猜想孩子們正夜捉蟋蟀,表現出孩子們興致高昂。孩子的歡樂與詩人的悲愁形成對比,用樂景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結構上以景結情,引人聯想。

  閱讀練習二:

  ⑴詩開頭兩句中送動兩句用語巧妙,說說它們的'表達作用。(4分)

  ⑵結尾兩句詩人寫兒童挑燈夜捉促織,是用怎樣的藝術手法抒發情感的?(4分)

  (3)代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中對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兩句詩中的有這樣的評價,以無知兒女之樂,襯出有心人之苦,最為入妙,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這首詩的妙處。

  【參考答案】

  (1)寫送字靜中顯動,引出寒聲,渲染了環境的凄清幽冷,(1分)動字揭出客情,自然貼切地寫出江上的陣陣秋風引發的羈旅者孤寂的情懷和凄涼的心境。(1分)送動二字化無聲為有聲,變無情為有情,讓客觀景物染上了主觀色彩(融情于景),(1分)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凄涼之感。(1分)

  (2)(4分)襯托或對比。(1分)茫茫夜色中,閃現在籬笆間的燈火,表現了兒童歡樂愉快的情趣,這無憂無慮、活潑天真的舉動與詩人悲秋的凄涼之感形成鮮明對照,以樂景寫哀情,以無知兒女之樂,反襯出有心人之苦(2分)更突出了詩人流寓他鄉的凄苦之情及對故鄉的深沉思念之情。(1分)

  (3)葉紹翁的這首七絕,寫秋聲、秋色、秋思、秋愁,卻不落窠臼,別有情致,寥寥二十八個字,除了用蕭蕭梧葉寒聲江上秋風等,從正面來襯托自己客居異鄉秋風思歸的愁苦之情外,后兩句詩采用的則是反襯的手法,用孩子們在籬笆邊挑著一盞燈籠捉蟋蟀這樣一個細節,以孩子們的無憂無慮、活潑天真與自己的凄然神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反襯出了詩人的羈愁之深。

  閱讀練習三:

  【閱讀理解及答案】

  (1)開頭兩句中送、動兩字用語巧妙,請說說它們的表達作用。

  (用送字和動字,化無聲為有聲,變無情為有情。)

  (2)詩歌抒發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游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凄涼之情。)

  (3)詩歌寫兒童挑燈夜捉促織,與詩人要抒發的情感有何聯系?

  (兒童挑燈夜捉促織,表現了兒童歡樂的情趣,這與詩人悲秋的凄涼之感形成鮮明的對照,突出了詩人流寓他鄉的凄苦心情。)

  閱讀練習四:

  (1)古人寫詩非常講究煉字,你認為詩的第一句中哪個字最傳神?請簡要分析。(3分)

  (2)這首詩的后兩句作者是怎樣抒發感情的?請簡要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送是送來的意思,將梧葉擬人化了(或化虛為實,將寒聲、風聲具象化)(1分)生動了描繪了一幅秋風瑟瑟、落葉飄飛的秋景圖,(1分)渲染了環境的凄清幽冷。(1分)

  (2)對比、反襯(或借景抒情)。(1分)夜已深了,還有兒童點著燈,在籬笆邊捉蟋蟀,兒童的歡樂愉快與詩人悲秋的凄涼之感形成對比(1分),抒發了詩人客居他鄉的孤獨之情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2分)

  [注]①籬落:籬笆。

  注釋

  ①蕭蕭:風聲。

  ②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③挑:用細長的東西撥動。

  ④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又叫蛐蛐。

  ⑤籬落:籬笆

  譯文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抓蟋蟀。

  賞析:

  這首詩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寫。蕭蕭的秋風吹動梧桐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凄涼之感。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這首詩寫羈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而著重于夜間小景。

  ①作者抒發了一種思鄉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

  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輾轉漂泊的凄涼心境。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詩人的聯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他會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②詩歌抒發了作者客居他鄉、歸無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凄涼之感。一江秋水,滿天黑暗,觸耳寒聲,詩人徹夜難眠必定是心有郁結,意有不順。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

  ③詩歌抒發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留戀的思想感情。

  通觀全詩,整體而論,三、四兩句寫詩人客舟所見。兒童夜捉蟋蟀,興致勃動,忘記了瑟瑟秋風、陣陣寒意,忽略了落木紛紛、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還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專注癡迷,那份謹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舉手一投足的舉止中展露無遺。這種歡快有趣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勾起詩人對自己童年生活的追憶、留戀。一二兩句也可以作這樣的理解,蕭蕭寒聲、梧葉搖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種漂泊不定、愁緒莫名的感覺,更反襯出詩人客居他鄉對童年無憂無慮生活的留戀、思念。

《所見》閱讀附答案2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注]①促織:蟋蟀。 挑促織:捉蟋蟀。 ②籬落:籬笆。

  蕭蕭___________,___________動客情。

  _________挑促織,夜深籬落_________。

  1.將古詩補充完整。

  2.本詩的作者是_____代詩人_________。我知道《 》一詩也是他的作品。

  3.說說下列字詞在詩中的.意思。

  蕭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促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籬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動客情”在此處有兩層意思,分別是 [ ]

  A.秋風帶來的寒意引起詩人對春日美景的向往。B.勾起詩人的思鄉之情。

  C.引起詩人對童年往事的回憶。D.勾起詩人對梧桐樹的懷念

  參考答案:?

  1.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2.南宋 葉紹翁 游園不值

  3.蕭蕭:風聲。

  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叫蛐蛐。

  挑:用細長的東西撥動。

  籬落:籬笆。

  (意思對即可)

  4.BC

《所見》閱讀附答案3

  【原文】:

  所見

  【清】 ①

  騎黃牛,歌聲振②林樾③。

  意欲捕鳴,忽然閉口立。

  【注釋】

  ①袁枚(1719~1798),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詩人,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合稱為“乾隆三大家”。②振:振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③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翻譯】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賞析】: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么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只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里,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么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得活靈活現。至于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袁枚(1719~1798),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詩人,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

  【閱讀附答案】

  (1)“歌聲振林樾”中的“振”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歌的內容。

  (3)這首短詩又怎樣的寫作特點?

  參考答案:

  (1)(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2)(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正唱著歌,忽然他閉口不唱了,因為他看見了一只想要捕捉的知了。)

  (3)(善于抓住事物瞬間的特點加以描寫,反映人物獨特的心理狀態,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有動有靜。)

《所見》閱讀附答案4

  棲禪①暮歸書所見

  唐庚

  雨在時時黑,春歸處處青。

  山深失小寺,湖盡得孤亭。

  注 ①棲禪:惠州山名。

  1.此詩在煉字方面頗為人稱道,請從第三句中找出最為傳神的一個字,并結合詩境分析其妙處。

  答案 ①“失”字。②本來是因為山巒重疊,山深林密,把小寺遮得看不見了,“失”字,表達出小寺好像不存在了,消失了。形象地表現了小寺環境的幽深清靜。③透露出詩人對日間所歷勝景的留戀,也隱約流露了一絲悵然若失的意緒。

  2.“好詩全憑結句高”,請結合全詩,分析結尾句與前三句在寫法上和內容上的關系。

  答案 ①寫法上:前三句大處著筆,是面的抒寫,是渾然的整體,而結尾則是點的集中,是局部的放大;前三句是長鏡頭,結尾是特寫;前三句是整體的大色塊,結句是畫中焦點。(應答出寫法上點面結合、場景與特寫、整體與局部兼顧的特點。)

  ②內容上:前三句濃墨重彩地描繪出暮歸棲禪山時,看到暴雨來時天地一片昏黑,雨過又滿目青蔥,處處洋溢著春天歸去、初夏來臨時山深林密的壯麗,色彩對比強烈,是一種整體的直觀感覺,結句的“湖盡”二字不但點明“歸”意,補充交代了前三句的`景象乃為舟行觀察所見,且讓全詩畫面有層次感、縱深感和流動感,而且“得孤亭”三字將讀者視線拉回眼前的特寫,由渾茫的整體感覺到集中的焦點畫面、特寫鏡頭,圓轉自然,給人極高的審美享受。

【《所見》閱讀附答案】相關文章:

《所見》閱讀附答案06-13

閱讀《風箏》附答案08-16

拱橋閱讀附答案07-08

《草》閱讀附答案07-11

《鄭人買履》閱讀附答案12-06

黑人閱讀附答案11-24

趙州橋閱讀附答案11-08

天鵝閱讀附答案04-11

回家閱讀附答案03-21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最新国产美女菊爆在线播放 | 亚洲日本色色一区 | 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AV影院 |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久 | 亚洲一区国产二区三区 | 中文在线精品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