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維《歸嵩山作》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我們會經常接觸并使用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對有關閱讀題所做的解答。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科學規范的閱讀答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王維《歸嵩山作》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歸嵩山作
清川帶長薄②,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③。
[注]
①王維(701 -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藍田輻川別墅。善人物、叢竹、山水。這首詩是王維仕途失意、辭官歸隱嵩山途中所作。②長薄:綿延的草木叢。③迢遞:形容山峰高遠的樣子。 閉關:佛家閉門靜修。
1.請簡要分析頷聯主要運用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3分)
2.這首詩的情感寫得很有層次,請簡要賞析這首詩的情感變化。(4分)
3.請就頸聯中詩人所描繪的意境作簡要賞析。(4分)
4.有人對尾聯中“閉關”一詞甚為贊賞,認為這個詞一語雙關很是巧妙。請結合詩歌內容,談談你對“閉關”的理解。(4分)
5.詩歌的中間兩聯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試列舉其中一種加以分析。(5分)
6.元朝方回說:“不求工而未嘗不工。”清代沈德潛也說:“寫人情物性,每在有意無意間。”試就本詩在方面談談你的理解。(6分)
7.本詩的前兩聯、頸聯、尾聯,所透露出的情感有著細微的不同,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①擬人。②這兩句以“如有意”和“相與還”賦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們對詩人有深長的情意,在和詩人結伴而歸。③表面寫物,實則寫人,表現詩人歸山時悠然自得之情。
(擬人手法、解釋其運用、思想感情各1分。)(以下答案可酌情給分:比喻:流水句比喻一去不復返的意思,表示歸隱的堅決態度。)
2.①前兩聯寫出發時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詩人安詳閑適的心境。
②頸聯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繪了一幅黯淡凄涼的傍晚野外秋景圖,襯托出作者接近歸隱地時的凄清心境。
③尾聯,作者寫自己要閉門謝客、靜心獨處、不問世事,情感又趨向沖淡平和。
3.①詩人選取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這四種適合自己心境的意象,描繪出了一幅具有季節、時間、地點特征而又色彩鮮明的野外傍晚秋景圖:荒涼的城池靠著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暉灑滿了蕭瑟的秋山。(2分)②這圖景反映了詩人感情上的波折變化,襯托出詩人落寞凄清的心境。(2分)
4.①“閉關”二字語意雙關,不僅指關門的動作,而且蘊含與世俗絕交、不再過問社會人事之意。(2分)②“閉關”二字點明了辭官歸隱的宗旨。從“閉關”二字中,我們再次看到了詩人此時的心情又趨于淡泊恬靜。(2分)
5.答案一:此詩頷聯運用擬人手法。(1分)把“流水”和“暮禽”都擬人化了,仿佛它們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鳥兒飛回林木茂盛的長薄中去棲息,它們好像在和詩人結伴而歸。(2分)兩句表面上是寫“水”和“鳥”有情,其實還是寫作者自己有情:一是體現詩人歸山開始時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露出自己退隱的原因是對現實政治的失望厭倦。(2分)
答案二:此詩頸聯運用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兩句十個字,寫了四種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構成了一幅具有季節、時間、地點特征而又色彩鮮明的圖畫:荒涼的城池臨靠著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暉灑滿了蕭颯的秋山。(2分)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圖,是詩人在歸隱途中所看到的充滿黯淡凄涼色彩的景物,對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詩人感情上的波折變化,襯托出作者越接近歸隱地就越發感到凄清的心境。(2分)
6.整首詩寫景抒情得很有層次。隨著詩人的筆端,既可領略歸山途中的景色移換,也可隱約觸摸到作者感情的細微變化:由安詳從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靜澹泊。(2分)說明作者對辭官歸隱既有閑適自得,積極向往的一面,也有憤激不平,無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2分)詩人隨意寫來,不加雕琢,可是寫得真切生動,含蓄雋永,不見斧鑿的痕跡,卻又有精巧蘊藉之妙。正道出了這首詩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點。(2分)
7.①前兩聯寫出發時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詩人安詳閑適的心境。②頸聯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繪了一幅黯淡凄涼的傍晚野外秋景圖,襯托出作者接近歸隱地時的凄清心境。③尾聯,作者寫自己要閉門謝客、靜心獨處、不問世事,情緒又趨向平和。(分三點,每點情感1分,分析1分。)
二:
(1)首聯寫歸隱出發時的情景。頷聯寫 、 ,其實乃托物寄情,寫自己歸山的心情,如流水歸隱之心不改,如禽鳥至暮知還。
(2)頸聯描寫的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了詩人一種怎樣的感情?
(3)末聯寫山之高,點明了 和 不問世事的宗旨。
(4)請從“景”與“情”的角度賞析第三聯。
(5)全詩是怎樣圍繞題目中的“歸”字來表現的?請簡要說明。
參考答案:
(1)水 鳥
(2)襯托出作者越接近歸隱地越感到凄清的心境。
(3)歸隱之高潔 與世隔絕
(4)第三聯寓情于景,作者通過對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景物的描寫(或答成“荒涼的城池臨靠著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暉灑滿了蕭颯的秋山”也可),描繪出暗淡凄涼的意境,烘托了詩人凄清的心境。
(5)本詩圍繞“歸”寫作者辭官歸隱途中所見的景色和心情。首聯描寫河川環繞這綿延的草澤地,離歸的車馬緩緩前進,表現其歸隱后安詳閑適的心境,頷聯寫“水”和“鳥”有情,表現其悠然自得的心情和歸隱的堅決態度;頸聯繼續描摹歸隱路途中的景色。尾聯前句交待歸隱的地點和行為,點明辭官歸隱的宗旨。
三:
1.請簡要分析頷聯主要運用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5分)
2.本詩的前兩聯、頸聯、尾聯,所透露出來的情感有著細微的不同,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 ①擬人。②這兩句以“如”和“相與還”賦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們對詩人有深長的情意,在和詩人結伴而歸。③表面寫物,實則寫人,旨在表現自己歸山時悠然自得之情。(“擬人”1分。解釋其運用2分,思想感情2分。)(以下答案可酌情給分:(1)對偶,句式整齊,有節奏感;(2)比喻:流水句比喻一去不復返的意思,表示歸隱的堅決態度。)
2. ①前兩聯寫出發時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詩人安詳閑適的心境。②頸聯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繪了一幅黯淡凄涼的傍晚野外秋景圖,襯托出作者接近歸隱地時的凄清心境。③尾聯,作者寫自己要閉門謝客、靜心獨處、不問世事,情緒又趨向平和。(分三點,每點情感1分,分析1分。)
四
1.在《》中把藝術境界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兩種。“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請從“有我之境”的角度賞析頷聯。(5分)
2.這首詩寫得極有層次,隨著歸山途中景物的轉換,作者的心情也有所變化。請簡要分析概括。(6分)
參考答案
1.頷聯里,作者移情于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擬人化了,仿佛它們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汩汩流淌,傍晚的鳥兒飛回綿延茂盛的草木叢中棲息,它們好像和“我”結伴而歸。作者歸山,心情悠然自得,所以眼中景物都變得有情有義。
2.①首聯、頷聯中,“去閑閑”“如有意”“相與還”,體現了作者安詳閑適、悠然自得的心情。②頸聯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構成了一幅蕭瑟、荒涼的秋景圖,烘托出作者越接近隱居地就越發感到凄清的心境。③尾聯中,“歸來且閉關”,寫歸隱后的心情,表示要與世隔絕,不再過問世事,最終點明辭官歸隱的主旨,這時感情又趨向閑淡平和。
五
1.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A.首聯緊扣題目中的“歸”字,描寫詩人歸隱出發時的情景和車馬的動態,說明詩人心態閑適。
B.“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詩人自己歸隱態度堅決,暗示對現實政治失望厭倦的歸隱原因。
C.“閉關”既指關門的動作,也含閉門謝客之意,以此點明辭官歸隱的宗旨:要與俗世隔絕。
D.讀完全詩,可隱約觸摸到作者感情的細微變化:由安詳從容,到凄淸悲苦,再到恬靜澹泊。
E.對于寫景與抒情,本詩更注重后者,意境幽美清新自然,寫景中寄寓深情,情感真切動人。
2. 蘇拭在《東坡題跋·書摩詰》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請結合頸聯分析這一特征。(6分)
參考答案
1.BE(B本句不能體現歸隱態度的堅決,“流水”句體現“一去不返”的態度。 E本詩寫景抒情并重,“本詩更注重后者”錯誤。)
2.①這兩句描寫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圖:荒涼的城池臨靠著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暉灑滿了蕭颯的秋山。(3分)
②這幅圖以具有季節、時間、地點特征的意象,體現了黯淡、凄涼的色彩之美。畫面感突出,層次鮮明。(3分)(共6分,意思對即可。)
譯文
清澈的川水環繞一片草木,駕車馬徐徐而去從容悠閑。
流水好像對我充滿了情意,傍晚的鳥兒隨我一同回還。
荒涼的城池靠著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暉灑滿金色秋山。
在遙遠又高峻的嵩山腳下,閉上門謝絕世俗度過晚年。
歸嵩山作賞析:
《歸嵩山作》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此詩通過描寫作者辭官歸隱嵩山途中所見的景色,抒發了作者恬靜淡泊的閑適心情。首聯寫歸隱出發時的情景;頷聯寫水寫鳥,其實乃托物寄情,寫自己歸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歸隱之心不改,如禽鳥至暮知還;頸聯寫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詩人感情上的波折變化;尾聯寫山之高,點明作者的歸隱地點和歸隱宗旨。全詩質樸清新,自然天成,尤其是中間兩聯,移情于物,寄情于景,意象疏朗,感情濃郁,詩人隨意寫來,不見斧鑿之跡,卻得精巧蘊藉之妙。
整首詩寫得很有層次。隨著詩人的筆端,既可領略歸山途中的景色移換,也可隱約觸摸到作者感情的細微變化:由安詳從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靜澹泊。說明作者對辭官歸隱既有閑適自得,積極向往的一面,也有憤激不平,無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
【王維《歸嵩山作》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歸嵩山作原文翻譯及賞析04-15
《歸嵩山作》原文翻譯及賞析09-14
《歸嵩山作》原文及翻譯賞析07-16
歸嵩山作原文、翻譯及賞析07-02
《歸嵩山作》原文、翻譯及賞析05-23
《歸嵩山作》原文及翻譯賞析10-23
王維《歸嵩山作》譯文及注釋10-17
王維《歸嵩山作》詩詞鑒賞09-27
《歸嵩山作》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