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字木蘭花》閱讀答案
在各個領域,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教師進行閱卷打分時的參考,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份好的閱讀答案都具備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減字木蘭花》閱讀答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減字木蘭花》閱讀答案1
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小題。
減字木蘭花①
蘇軾
錢塘西湖有詩僧清順,所居藏春塢,門前有二古松,各有凌霄花絡其上,順常晝臥其下。余為郡,一日屏騎從過之,松風騷然,順指落花求韻,余為賦此。
雙龍對起,白甲蒼髯煙雨里。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晝夢長。
湖風清軟,雙鵲飛來爭噪晚。翠①紅輕,時下凌霄百尺英。
(注)①(zhǎn),風吹物動。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人實寫兩棵古松銅枝鐵干,屈伸偃仰,在煙雨中沖天而起,起筆有突兀凌云之勢。
B.“疏影微香”寫凌霄花的金紅色花朵,掩映在蒼翠之間,詞人仿佛聞到淡淡清香。
C.喜鵲爭噪并沒有破壞清幽之境,相反地,鳥兒的鳴叫更能顯示環境的幽靜。
D.整首詞營造了一種清新優美的意境,創造出了一種超然物外、虛靜清空的藝術境界。
2.這首詞采用的主要手法是什么?請結合全詞簡要賞析。
答案:
1.A
2.運用對比(反襯、襯托也可)。古松的陽剛與凌霄的陰柔形成對比;“對起”的飛騰激烈的動勢和“疏影微香”“幽人晝夢”的靜態形成對比;鵲的“噪”和凌霄花無言的“下”形成對比。通過對比(反襯),詞人創造出了一種超然物外、虛靜清空的藝術境界。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
A.“實寫”錯誤,應是虛寫。“雙龍對起,白甲蒼髯煙雨里”,是詞人看見古松產生對龍的聯想,似見雙龍在風雨中翻騰。
故選A。
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綜觀全詞,在對立中求得和諧,運用了對比(反襯、襯托也可)的藝術手法。
首先,古松和凌霄花形成對比。古松是陽剛之美,凌霄是陰柔之美。而凌霄花是描寫的重點,“雙龍對起”的勁健氣勢被“疏影微香”、“湖風清軟”所軟化,作為一種陪襯,統一陰柔之美中。
從詞的上片看,“雙龍對起”,起筆便有拔地千尋、突兀凌云之勢。而“對起”的飛騰激烈的動勢和后文“疏影微香”、“幽人晝夢”的靜態形成對比,是動與靜的對立,更能顯示境界的虛空和超然。
從詞的下片看,鵲的“噪”和凌霄花無言的“下”形成對比,是鬧與靜的對立,鳥兒的鳴叫更能顯示出眼前境界的幽靜。
作者通過對比(反襯),在這種對立的和諧之中,創造出了一種超然物外,虛靜清空的藝術境界。
《減字木蘭花》閱讀答案2
減字木蘭花
(秦觀)
天涯舊恨,獨自凄涼人不問。欲見回腸,斷盡金爐小篆香①。
黛蛾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
減字木蘭花
(蔣氏女②)
朝云橫度,轆轆車聲如水去。白草黃沙,月照孤村三兩家。
飛鴻過也,萬結愁腸無晝夜。漸近燕山,回首鄉關歸路難。
注:①篆香:指盤香和繚繞的香煙。②蔣氏女,蔣興祖之女。靖康年間金兵南侵時,蔣興祖奮勇抵抗,壯烈殉國,其女為金賊擄去,北去途中題此詞于雄州驛。
1.請指出蔣詞中“轆轆車聲如水去”的修辭手法,并作簡要賞析。(3分)
2.簡析兩首詞中“飛鴻”的`意象各自蘊含了詞人怎樣的愁緒。(4分)
參考答案
1. 3分
比喻(1分)
作用:把不停前行的囚車聲比作連綿不斷的流水聲(1分),用漸漸遠去的車聲表達了作者離開故鄉、一去不回的痛苦心情(1分)。
(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答通感或比擬,并分析言之成理的也可酌情給分。
2.4分
①秦詞中“飛鴻” 有鴻雁傳書之意(1分),抒情主人公仰觀飛鴻,卻盼不到來自天涯的音書,觸目成愁,表達了思念之情(1分)(意思對即可)
②“飛鴻”指秋天結隊由北而南的大雁,(1分)詩人此刻身陷賊手,被迫北上,借助“飛鴻”表達了國破家亡之痛(1分)。 (意思對即可)
或大雁是合群之鳥(1分),詩人此刻身陷賊手,遠離家園,傳遞出孤單寂寞之感(1分)。
(注:這首詩從“由北而南”或“合群”兩個特點分析都可得分),
《減字木蘭花》閱讀答案3
減字木蘭花
蘇 軾
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休辭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等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
減字木蘭閱讀答案
(1)詞中所寫的春天的最美好時節是什么時候?為什么?結合詞中的描寫簡要說明。(3分)
答:早春(初春)。從“鶯初解語”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遙看近卻無”的特點可以看出。(黃鶯才剛剛懂得開口唱幾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剛剛下著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剛剛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覺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遠遠望去,才發現有一層的嫩綠鋪在地面。詩人所寫的這些景物都獨具初春的特點。)(寫出“早春”,1分;結合詞中的描寫簡要說明,2分)
(2)結合全詞,簡要分析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4分)
答:在作者眼中,早春顯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應該倍加珍惜。花還沒有開放人就會老去,時光易逝,不要等春天過去后悔,因而不要浪費時光,要在這個時候“醉倒”。表達了對早春的喜愛,把握青春年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不要虛度人生、錯過大好青春年華的感情,同時也表達出一種及時行樂,不要到年老時后悔顛倒、無所作為的思想感情。
(指明詩人的思想感情和結合全詞簡要分析,各2分)
【詩詞淺析】
這首詞的大意可以結合韓愈的《早春》來理解:“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不過蘇軾也真是偷懶,一首當中差不多有一半化用或者直接引用韓愈的詩,只有下闋表達了自己的一點思想感情。
整首詩可以這樣解:“黃鶯才剛剛懂得開口唱幾句春天的歌,這是一年當中春色最好的時候吧。天空下著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剛剛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覺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遙遠望去,才發現有一層的綠鋪在地面。 不要推辭會醉倒在這個季節。花是不經開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濃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時再觸目傷懷,你我顛倒唏噓、百般感慨在紅英凋零、綠苔如茵之間。”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陽春、晚春的話,那么在花開花落的特征上,與人生的興衰就有可比性。根據韓愈的意思,早春顯然是春天中最好的時令,蘇軾采用了這一說,并且說要在這個時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時節,觸目傷懷,顛之倒之。那么,我們可以揣測:趁年輕時瀟灑走一回,及時把握青春年華,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時光,及時行樂,不要到年老時后悔顛倒,無所作為,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了。
《減字木蘭花》閱讀答案4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減字木蘭花·競渡 黃裳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1.詞中“飛”“破”二字用得生動形象,試加以賞析。(4分)
2.這首詞是怎樣描繪和烘托龍舟競渡的場面和氣氛的?試作具體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古時的龍舟,船頭上雕有象征性的龍頭裝飾,優勝者奪得錦標以后,就將它懸掛在船頭的“龍頭”上,活像一條真龍將錦標上端含在嘴里似的。用這個“銜”字,是傳神之筆。既點明龍舟競渡,又寫出得意神態。擬物雙關寫法更具形象性。(圍繞大意要作適當的分析)
2.此詞主要通過描繪色彩、聲音來刻畫競渡奪標的.熱烈緊張氣氛。紅的旗幟,綠的楊柳,白茫茫的煙波,金碧的樓臺,是色彩的熱烈;擊鼓聲如雷炸響,歡呼聲震動天地,是聲音的熱烈;歡聲震地,是寫群眾情緒的熱烈;銜標而歸,是寫勝利健兒充滿喜悅的形象與心情。所有這些都真實地再現了當日龍舟競渡、觀者如云的情景。
《減字木蘭花》閱讀答案5
①春牛春杖②,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注】①這首詞作于蘇軾謫居海南島儋耳(今儋縣)時。②古時立習俗,耕夫持犁杖鞭打耕牛,謂之“打春”。下闋“春幡”,指旗幟;春勝,剪紙圖案,以示迎春。
1.從體裁角度看,“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中“減字木蘭花”是。(1分)
2.對本詞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詩人將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親切。
B.“春幡”立于田頭,“春勝”遍于街肆,似見千人萬人喜慶的到來。
C.“一陣春風吹酒醒”,詩人無法感受故鄉“打春”的歡娛,借酒澆愁亦不失豪放。
D.以海南不得見的雪花比擬海南的楊花,為他鄉“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詮解。
3.《》中認為“同字相犯”是敗筆,而蘇軾的這首《減字木蘭花》全篇共44個字,僅“春”字就出現7次。請簡評這樣用字的效果。(4分)
參考答案
1.(1分)詞牌
2.(3分)C(實寫海南春日景象,并非回憶故鄉;全詞氣氛歡快,無愁苦之情。)
3.(4分)不僅增加了詞句的音韻旋律美,而且主旨得到強調和渲染。(1分)全詞八句,共用七個“春”字(其中兩個是“春風”),有的一句兩個,有的一句一個,有三句不用,錯落有致。(1分)描繪了春回大地,海南島上,一派慶春備耕的歡快景象。(2分)
翻譯
春牛春杖表達出迎春之意,無限春風從海上吹來。乞求春神造化萬物之工,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紅艷。
春幡春勝肆意飛舞,一陣春風吹醒了我的'酒醉。海南的春景與中原景色不同,時卷起的楊絮好似雪花飄灑。
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賞析:
《減字木蘭花·已卯儋耳春詞》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這首詞是蘇軾被貶海南時所作的一首詠春詞。作者以歡快的筆觸描寫海南絢麗的春光,寄托了他隨遇而安的達觀思想。
這是一首禮贊海南春天的詞。在詞史上也是第一首寫海南之春的贊歌。詞中歡快地描繪了春回大地,海南島上,一派慶春備耕的景象。這首詞是一副工仗的春聯詞。用詞寫春詞,在詞史上這是第一篇。
此詞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從立春的習俗發端。古時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后·禮儀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后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幟。春勝,一種剪紙,剪成圖案或文字,又稱剪勝、彩勝,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兩片的第二句都是寫“春風”。上片曰:“無限春風來海上”。作者《儋耳》詩也說:“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風從海上來,不僅寫出地處海島的特點,而且境界壯闊,令人胸襟為之一舒。下片曰:“一陣春風吹酒醒”,點明迎春儀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興致勃發,情趣濃郁。兩處寫“春風”都有力地強化全詞歡快的基調。接著上、下片對應著力。上片寫桃花,下片寫楊花,紅白相襯,分外妖嬈。寫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這里把春神人格化,見出造物主孳乳人間萬物的親切之情。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句,是全詞點睛之筆。海南地暖,其時已見楊花;而中原,燕到前后始至,與楊柳飛花約略同時。作者用海南所無的雪花來比擬海南早見的楊花,謂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發出”不似天涯“的感嘆。
此詞禮贊海南之春,古代詩詞題材中有開拓意義。同時詞又表達作者曠達之懷,對我國舊時代知識分子影響深遠。這是蘇軾此詞高出常人的地方。這首詞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個字重復地間隔使用,有的修辭學書上稱為“類字”。本來,遣詞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復。《文心雕龍·練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項練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權重出”,以“同字相犯”為戒。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結果反取得異樣的藝術效果,不但音調增加美聽,而且主旨得到強調和渲染。這又是蘇詞高出他人之處。全詞八句,共用七個“春”字(其中兩個是“春風”),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兩個,有的一句一個,有三句不用,顯得錯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紅似肉紅”,“卷起楊花似雪花”,卻分別用了兩個“紅”字,兩個“花”字。事實上,作者也許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復雜的變化,他只是為海南春色所感發,一氣貫注地寫下這首詞,因而自然真切,樸實感人,而無絲毫玩弄技巧之弊。這也是蘇詞不同流俗的地方。
《減字木蘭花》閱讀答案6
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休辭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等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
⑴詞中所寫的春天的`最美好時節是什么時候?為什么?結合詞中的描寫簡要說明。
⑵結合全詞,簡要分析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⑴初春。這時鶯兒開始嗚叫,細雨滋潤大地,青草長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萬物充滿了生機,所以初春的時節最美好。
⑵上片描寫“鶯語”“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現春天開始時的生機與美麗;下片敘寫花開易謝、年華易老,感嘆美景易逝,勸人一醉方休。全詞表達了珍惜春光、盡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時光的情感(熱愛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減字木蘭花》閱讀答案7
減字木蘭花
秦觀
天涯舊恨,獨自凄涼人不問。欲見回腸,斷盡金爐小篆香。
黛蛾【注】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
【注】黛蛾:黛畫的蛾眉,指美眉。
14.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上片前兩句直抒怨情,后兩句借物喻情,篆香形狀回環如篆,恰如人的回腸百轉。
B.古人鴻雁傳書,下片寫獨倚高樓的女子讀著遠人的書信,字字句句,觸目成愁。
C.“黛蛾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這長斂的黛蛾,卻是任憑春風吹拂,也不能使它舒展,足見愁恨的深重。
D.全詞出語凝重,顯出沉郁頓挫的風格,讀來愁腸百結,抑揚分明,有強烈的起伏跌宕之感。
15.結合全詞,簡要分析這首詞營造的意境。(6分)
答
14.B;項,“下片寫獨倚高樓的女子讀著遠人的書信”錯誤,原詞“過盡飛鴻字字愁”意思為“一隊隊飛過長空的.鴻雁,似乎是一個個愁字”,因此“字字”指雁字,而非書信的字句。
15.秦觀詞用回腸、金爐、篆香、黛蛾、危樓、飛鴻等意象,借景(物)抒情,營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描繪了女子獨倚高樓、遙望遠方的畫面,表達出女主人公獨處懷人的孤寂苦悶之情。
《減字木蘭花》閱讀答案8
減字木蘭花·暮冬雜詠
史惟圓·清
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石破多時,散作春檐夜雨絲①。
埋憂地下,移卻南山成曠野。根蔓牽章,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①化用“女蝸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5分)
A. “寄愁天上,埋憂地下”,作者借用來作詞的起拍與過片,成為詞的主旨。也為這首詞定下了基調。
B. “石破多時”化用了詩“女蝸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李憑箜篌引》)以愁思比雨絲,思與絲諧音。。
C.愁,本無形體,卻可以“寄”,這是化抽象為具體,他的愁多得無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納不下那么多愁。
D. “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中有“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詩句。
E.最后一句是說,作者身處在曠野之中,看著眼前的蔓草,悲從衷來,驅車任意行走,直盡頭。
2.本詞是圍繞哪個字來寫的?全詞又是如何表現這個字的?請簡述。(6分)
參考答案
1.DE(D不是指仙女,而是指天空;E并非身處曠野,詩中只是比喻的說法,是一種想象)
2、本詞是圍繞“愁”(或“憂”)來寫的(1分);上闋用了比喻手法,看不見的.愁把天空都撐破了,極寫愁思之深;(2分)下闋化抽象為具體,憂比喻成春草,由于憂多,只好移卻南山,變成平坦遼闊的曠野,把無邊無際的憂深深地埋下去。(2分)
《減字木蘭花》閱讀答案9
減字木蘭花 題雄州驛
蔣興祖女
朝云橫度,轆轆車聲如水去。
白草黃沙,月照孤村三兩家。
飛鴻過也,萬結愁腸無晝夜。
漸近燕山,回首鄉關歸路難。
[注]①雄州:今河北雄縣。②蔣興祖女:宜興(屬江蘇)人。父蔣興祖,靖康時陽武令,金人入侵時死于國難。其女被金兵擄去,北行途中作詞題于雄州驛。
8.這首詞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轆轆車聲如水去”是怎樣表達感情的?(5分)
8.①這首詞表達了作者國破家亡以及難以歸鄉的苦痛之情。(2分)
②運用比喻的手法抒情,把不停前行的囚車聲比作不斷的流水聲,用漸漸遠去的車聲表達了作者離故鄉越來越遠、再也無法返回的痛苦心情。(比喻,2分;分析1分。手法如果答“以實寫虛”可得1分)(共5分,意思對即可)
9.本詞前半部分與后半部分在抒情方式上側重點不同,請以“月照孤村三兩家”和“萬結愁腸無晝夜”為例作簡要分析。(6分)
9.前半部分側重于借景抒情。(1分)“月照孤村三兩家”是借景抒情,描繪了一幅只有三兩戶人家的荒村景象,不僅揭示了金兵燒殺擄掠造成的慘象,更襯托出作者被擄離鄉、身陷異地那種無比悲苦的心境。(2分)后半部分側重于直抒胸臆,(1分)“萬結愁腸無晝夜”直寫作者到了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突出了國破家亡的`悲哀。(2分)(共6分,意思對即可)
【鑒賞】
這是北宋滅亡之際一位被金人虜去的弱女子寫的詞,描述被虜北行之經歷,抒發國破家亡之巨痛。作者之父本是陽武(河南原陽)縣令,在金兵南侵圍城時,奮勇抵抗,壯烈殉國,妻、子一同遇難。“其女為賊虜去,題字于雄州驛中,敘其本末”(韋居安《梅磵詩話》)。由此可以想見作者寫作此詞時揪心泣血的情景。雄州,河北省雄縣。
開頭兩句,寫被金人用車載向北方出發時的情景。“朝”,點明出發的時間是在早上;“云”,點明出發時的環境氣氛是那么慘淡,陰云密布;“橫度”,形容陰云突如其來地漫過來。首句看似寫景,渲染自然氣候之惡劣;實是暗喻當時政治風云的突然變化,形勢險惡。一個“橫”字,把作者那種禍從天降的特殊感受強調了出來。因此,次句“轆轆車聲如水去”就直道其事了。“轆轆”,象聲詞,形容車輪聲。杜牧《阿房宮賦》有“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句,那是描寫六國宮妃被虜秦宮之后的可悲生活,這里是寫作者被虜北上、乘敵囚車、不知所往的慘痛情景。“如水去”,既寫出被虜婦女之眾多,又表達了將一去不返的痛苦心境,比喻生動,含意深長,道盡了國勢危亡、一蹶不振,身為俘虜、前途茫茫的深哀大痛。
緊承“去”字,作者用“白草黃沙,月照孤村三兩家”,再描寫沿途之所見。“白草”,我國西北地區所產之草,干枯時成白色,故名。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有“北風卷地白草折”、“平沙莽莽黃入天”之句,那是描寫天山一帶苦寒荒涼的景象;作者在此借用字面,渲染出河北秋季枯草遍地、一片不毛的氣氛。在這慘淡蕭索的背景之下,只見月光清冷地照著只有三兩戶人家的荒村,孤零零地,沒有一點活氣。作者描述敵占區是這樣地衰敗不堪,凄涼已極,不僅揭示了金兵燒殺虜掠造成的慘象,更襯托出作者被虜離鄉、身臨異地那種無比悲苦的心境。上句側重寫白天之所見,下句側重寫夜晚之所見,而又互文見義,彼此映襯,合成一幅北國荒寒圖,作者的滿眼血淚、一腔悲哀也正涂染其上了。
上片寫開始被押北行途中的情景;下片寫繼續北行直至雄州的情景。上片側重寫所見,以寫景為主;下片側重寫所思,以抒情為主。
“飛鴻過也,百結愁腸無晝夜。”這是繼續被押北行途中的一個特寫鏡頭。作者眼看敵占區荒涼凄冷的景象,心頭充滿了國破家亡的悲哀,忽然看到鴻雁從北往南地飛去,不禁更撩起了對故鄉的懷念、對親人的追思。然而父母兄弟均死于敵手,即使鴻雁能夠傳書,自己又不知道投書給誰,何況自己身為俘虜,失去自由,不僅不能象鴻雁那樣飛向南方故土,恐怕連投書的自由也沒有。這種種愁思,郁結難解,使得愁腸寸斷,簡直達到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不知如何是好了。
就在這種度日如年的愁境中,“漸近燕山”,來到雄州,離金邦的京城——那在燕山腳下的燕京(即中都,北京市)已經不遠了。這句既照應詞題,又開啟下句“回首鄉關歸路難”。空見飛鴻南去,自己身陷異域,只能回頭遙望那難舍難忘的故國鄉土,可要順著此路回去就比登天還難了。作者強烈的懷國思鄉之情,深沉的亡國喪家之恨,無可奈何的身為敵俘之悲,已經絕望的永別家園之痛,在此一齊傾訴出來,字字飽含著血淚。全詞“寥寥數十字,寫出步步留戀,步步凄惻”(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的家國之恨,被虜之痛,懷鄉之情,仔細體味,真是撼人肺腑、感人涕下。
雖然全詞寫的為個人的不幸,卻反映出當時廣大人民的普遍遭遇。
《減字木蘭花》閱讀答案10
減字木蘭花 向子湮
斜紅疊翠,何許花神來獻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孫錦一機。
真香妙質,不耐世間風與日。著意遮圍,莫放春光造次歸。
【注】向子諲,官至戶部侍郎,因反對秦檜議和而被免官。
(1)“斜紅疊翠”一句,“紅”“翠”和“斜”“疊”字對春景的描寫各有其妙,請簡要分析。(4分)
答:
(2)本詞隱含了怎樣的傷感之情?(4分)
答:
答案:(1)“紅”“翠”點明了花葉的色彩,以“紅”借代花,以“翠”借代葉,含蓄而形象。“斜”“疊”描寫花葉的形態,“斜”字描繪出花朵的多姿,“疊”字則凸顯了枝葉的繁密。
(2)既有對自然“風與日”摧殘百花的傷感,又有對社會“風與日”摧殘香花所喻君子的傷感。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煉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辭、表現手法、結構作用、表現主題情感意境的作用。故答案總結為:“紅”“翠”點明了花葉的色彩,以“紅”借代花,以“翠”借代葉,含蓄而形象。“斜”“疊”描寫花葉的形態,“斜”字描繪出花朵的'多姿,“疊”字則凸顯了枝葉的繁密。
【執行細則】①既有對自然的“風與日”摧殘百花的傷感,可給2分,又有對社會“風與日”摧殘香花所喻君子的傷感給2分。
②“君子”回答為“正人君子”“人才”“詩人(詞人)自己”“我”也可以給1分。
《減字木蘭花》閱讀答案11
減字木蘭花
朱敦儒
劉郎①已老,不管桃花依舊笑②。要聽琵琶,重院鶯啼覓謝家。
曲終人醉,多似潯陽江上淚③。萬里東風,國破山河落照紅。
[注釋]①劉郎:指唐詩人劉禹錫。他曾被貶至南方連州、朗州等地,作者此時也因戰亂而流浪南方。②崔護《題都城南莊》詩有“桃花依舊笑東風”之句。這句是說詩人已老,花月繁華引不起他的興致。③潯陽江上: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閱讀題目
1.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作此詞時已是在南渡之后,人已老,首句寫“劉郎已老”有自比之意。
B.上片次句和首句緊密相連,語意有如一氣呵成,大有“萬事不關心”之慨。
C.下片開頭一句“曲終人醉”,接著上片的“聽琵琶”而來,琵琶彈奏完了,人也醉了。
D.下片三四句,詞人在傷心中想象著落日映照的山河,隱喻國運衰微的跡象。
2.古人云“材富則約以用之”,朱敦儒的這首《減字木蘭花》與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都能做到壓縮材料來表達感情,請結合兩首詞各舉兩例概括分析。
參考答案
1.D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
D.“想象著落日映照的山河”錯誤,此時是詞人面對東風萬里,夕陽西下的眼前實景,將破碎的山河置于黯淡的夕照中,用光和照來象征和暗示南宋政權已近夕照黃昏,中原失地,恢復無望。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兩首詞都善于運用“典故”來壓縮材料。
《減字木蘭花》中“劉郎已老”說自己像劉禹錫一樣,年歲已老,既慨嘆年華老去又表達無力回天的無奈寫出時光流逝、歲月不再,暗傷懷抱之意;“桃花依舊笑”活用崔護詩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美景依舊,但詩人憂心國事,已經無心賞景,表達了“人老萬事休’的滄桑之感。
“多似潯陽江上淚”,典出白居易的《琵琶行》,想借音樂排解愁緒,但曲終淚濕衣衫。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但很明顯,這名歌女彈奏的曲目表達的可能是亡國破家之恨。歌女、詩人代表不同階層共同的情感體會。“國破山河落照紅”化用“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直接點明山河依舊,但中原淪陷,國運衰敗,讓人悲不自禁,悲從中來。
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片前三句說,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借助“孫權的典故”僅三句十二字表達了作者懷念英雄,收復失地的.理想。上片“斜陽草樹”三句意思為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回想當年,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是何等威猛。借助“劉裕的典故”表達了作者懷念古人,北伐的決心。
此外還有“劉義隆的典故”表達借鑒歷史,伐金需做好準備,委婉勸誡韓侘胄不能草率行事的目的;借助“拓跋燾的典故”表達詞人的隱憂及對南宋政權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借助“廉頗的典故”,以廉頗自比,抒寫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的苦悶。
《減字木蘭花》閱讀答案12
減字木蘭花
春怨
獨行獨坐,獨倡獨酬還獨臥。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
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愁病相仍⑶,剔盡寒燈夢不成。
注釋:朱淑真是一位容貌出眾、善繪畫、通音律、工詩詞、樂交游的才女,但婚姻不美滿,婚后抑郁寡歡,故詩詞中多憂愁怨恨之語。②著摸:撩撥、沾惹。③仍:重復。④剔:剪剔燈心的動作。
(1)請就上片中的獨字作簡要賞析。(4分)
參考答案:①獨,孤獨。無論是行走靜坐還是吟唱應和,以至臥倒于床榻,都是凄楚孤零、獨自一人,揭示了其婚姻不美滿的現實,(2分)②五獨連用(重復使用),充分表現出女詞人的孤獨與寂寞之情,從而塑造了一個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的女詞人的.形象。(2分)(答題思路:根據行為分析心理情感,再到分析人物形象。)
(2)概括女詞人在下片中用特寫鏡頭攝取的兩幅生動的畫面,并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①淚洗殘妝圖。女詞人思前慮后、痛定思痛,不由得淚水滾滾,眼淚洗去了臉上大半脂粉。女詞人熱愛生活、珍惜青春,因而是一個愛打扮的人,現在竟聽任淚洗殘妝毫不顧惜,令人催淚悲思。(2分)②夜剔寒燈圖。女詞人在愁病交加、惡性循環的劣境中,每每因抑郁難平、心意煩亂而夜不能寐,只得面對那昏黃暗淡的燈光,把燈芯挑了又挑。(2分)
閱讀練習二:
(1)獨字歷來被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6分)
(2)請結合全詞分析,詞中是如何表現怨的。(6分)
【參考答案】
(1)①詞人連用五個獨字,突出了孤獨寂寞之意,奠定了全詞的感情基調。②五個獨字寫出了日常生活中詞人的孤獨,塑造了詞人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形象。③五個獨字反復出現,一唱三嘆,有回環往復之音樂美,強化了情感。(每點2分)
(2)①反復手法。首句五個獨字反復出現,突出了孤獨之意,怨情自在其中。②動作和肖象描寫。佇立傷神淚洗殘妝等,寫出了詞人悲傷哀怨的形象。③直抒胸臆。詞中傷神愁病夢不成等詞句,直接道出了詞人的春怨之情。(第一點1分,二、三點各2分)
賞析:
這首詞語言自然婉轉,通俗流麗,篇幅雖短,波瀾頗多。上片以五個獨字,寫出了女詞人因內心孤悶難遣而導致的焦灼無寧、百無一可的情狀,全是動態的描寫。佇立傷神兩句,轉向寫靜態的感覺,但意脈是相承的。下片用特寫鏡頭攝取了兩幅生動而逼真的圖畫:一幅是淚流滿面的少婦,眼淚洗去了臉上大半的脂粉;另一幅是她面對寒夜孤燈,耿耿不寐。
剔盡寒燈的落腳點不在剔字(剪剔燈心的動作),而在盡字。盡字是體現時間的。所謂夢又不成燈又燼(歐陽修《玉樓春》),顯然是徹夜無眠。對于孤凄愁病的閨中人,只寫這一淚、這一夜的悲苦,其他日子里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又何況是此情誰見,無人見,無人知,無人慰藉,無可解脫!自寫苦情,情長詞短,其體會之深,含蘊之厚,有非男性作家擬閨情之詞所能及者。
《減字木蘭花》閱讀答案13
減字木蘭花暮冬雜詠
史惟圓清
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石破多時,散作春檐夜雨絲①。
埋憂地下,移卻南山成曠野。根蔓牽章,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①化用“女蝸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17.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寄愁天上,埋憂地下”,作者借用來作詞的起拍與過片,成為詞的主旨。也為這首詞定下了基調。
B.“石破多時”化用了詩“女蝸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李憑箜篌引》)以愁思比雨絲,思與絲諧音。。
C.愁,本無形體,卻可以“寄”,這是化抽象為具體,他的愁多得無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納不下那么多愁。
D.“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中有“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詩句。
E.最后一句是說,作者身處在曠野之中,看著眼前的蔓草,悲從中來,驅車任意行走,直盡頭。
18.本詞是圍繞哪個字來寫的`?全詞又是如何表現這個字的?請簡述。
答案:
17.DE。
18.本詞是圍繞“愁”(或“憂”)來寫的;上闋用了比喻手法,看不見的愁把天空都撐破了,極寫愁思之深;下闋化抽象為具體,憂比喻成春草,由于憂多,只好移卻南山,變成平坦遼闊的曠野,把無邊無際的憂深深地埋下去。
【《減字木蘭花》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減字木蘭花閱讀理解練習答案12-06
蘇軾《減字木蘭花》閱讀練習及答案06-16
減字木蘭花淮上女閱讀答案及賞析07-06
減字木蘭花向子湮閱讀答案及賞析07-06
木蘭花閱讀答案06-25
木蘭花閱讀答案12-02
《木蘭花》閱讀答案及賞析07-06
木蘭花·春恨閱讀答案06-21
秦觀《減字木蘭花》鑒賞09-27
減字木蘭花秦觀詩詞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