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

時間:2023-08-24 08:17:01 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實用]語文教案10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案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語文教案10篇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運用多種識字方法自主學習5個會認字,學寫6個會寫字,參照“我的詞語庫”自主積累詞語。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能夠熟練地朗讀課文。

  3.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并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想。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這則寓言故事。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寓言故事,在朗讀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悟出寓言的寓意。

  教學準備

  生字卡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揭題。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寓言二則,板書課題,認識“寓”。

  2.你聽過寓言故事嗎?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誰來給大家說說。

  3.聽了這么多的寓言故事,現在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嗎?(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來說一個道理的文章)。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閱讀課文的兩則寓言,你發現了什么讓你奇怪的地方?

  指名學生回答后,師述: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誦讀文言文,能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

  2.在看課文之前,你是否聽過、看過這兩則文言文?

  3.自由朗讀課文,要求:(1)對照譯文慢一點讀;(2)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意思。

  4.指名學生說讀的過程,需要幫助的地方。

  5.分別指名學生讀兩則寓言。正音:寓(yù)憫(mǐn)揠(yà)曰(yuē)槁(gǎo)鬻(yù)矛(máo)盾(dùn)

  6.老師范讀,聽的時候自己不會讀的生字注音,不會停頓的做好標記。

  三、深入理解第一則寓言。

  1.自由地讀一讀第一則寓言,對照譯文把不理解的詞語標出來,把知道的字、詞的意思用筆寫上。

  2.討論交流:你讀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

  點撥理解以下詞語:

  憫:擔心

  揠:拔高

  者:指代人

  芒芒:匆忙的樣子。芒,通“忙”。

  曰:說

  病:指累了

  槁:干枯的意思

  3.小組合作讀,齊讀。讀的時候想一想它的意思,看能不能和譯文的意思聯系起來。

  4.挑戰自己:不看譯文,老師讀一句,學生說一句意思。

  5.指名上臺講述這個故事。

  四、總結全文,明白寓意。

  1.解題。

  (1)逐字分析。揠:拔。助:幫助。

  (2)用自己的話說出“揠苗助長”的意思(拔高禾苗,幫助禾苗長高)。

  2.討論:

  (1)這個人幫禾苗長高了嗎?為什么?

  (2)想一想這人錯在哪里?

  (3)學習了課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你能舉出例子來嗎?

  五、熟讀課文。

  1.指導朗讀。

  2.自由讀。

  3.背誦課文。

  六、學習生字詞。

  1.自由識記字形:寓、憫、曰。

  2.討論交流。

  3.指導寫字:“寓”上下結構,下邊不能寫錯。

  者:上下結構,注意撇的位置。

  寓:上下結構,注意下半部分的筆順。

  七、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并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29寓言二則

  揠苗助長

  禾苗不長

  拔高禾苗 禾苗干枯

  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憶。

  1.檢查背誦《揠苗助長》。

  2.從《揠苗助長》這個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學習《自相矛盾》。

  1.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通順,流利。

  2.再讀課文,試著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自讀自悟。借助譯文,一句一句地讀,想一想每句話的意思。

  ②練習把語句讀正確,流利。

  3.檢查試讀課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況。

  ①指名學生讀。

  ②指名學生說句子的意思。

  ③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指導讀好夸的語氣)。

  ④自己把句子的意思連起來,練習講課文故事。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這則寓言故事。

  三、總結全文,明白含義。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后抵觸。)

  2.學習了課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能舉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來嗎?

  四、學習生字詞。

  1.讀準字音。

  2.自由識記字形。

  3.指導書寫。

  “矛”字不能丟掉最后一撇,“盾”字是半包圍結構,“陷”的右邊框內兩短橫不能連在一起。

  五、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并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自相矛盾

語文教案 篇2

  1935年,一位名叫吉米·安赫爾的飛行員為了尋找黃金,駕機飛越了委內瑞拉高地。當飛越德弗爾山(魔鬼山--譯注)時,他發現了一些瀑布。兩年后,吉米·安赫爾又飛回來,作一次更接近瀑布的觀察,但他的飛機不幸墜毀,陷入了一片沼澤地。他和他的同伴花了11天時間奮力穿過熱帶叢林到達瀑布處。吉米·安赫爾沒有找到黃金,卻發現了世界上最高的瀑布,這個瀑布后來即用安赫爾的名字來命名。

  安赫爾瀑布從德弗爾山上滿青草的平坦山頂向下跌落979米,大約是尼亞加拉瀑布高度的18倍。瀑布先瀉下807米,落在一個巖架上,然后再跌落172米,落在山腳下一個寬152米的大水池內。

  這個地區的熱帶雨林非常茂密,不可能步行抵達瀑布的底部。雨季時,河流因多雨而變深,人們可以乘船去那里。在一年的.其他時間里,只能從空中觀賞瀑布。

  德弗爾(山地人命名為奧揚特曾伊山)是一座平頂山或臺地,可能形成于6500萬年前的地殼上升運動。山頂因風化作用而被侵蝕出許多深坑。雨水集聚在這些裂隙和深坑內,然后漫過山腰涌出。

  人們仍然來到委內瑞拉的這個地區,沿著河流淘金。那里的小城鎮上只居住著鉆石搜尋者及其供應商。該地區還富含鐵和其他礦藏。委內瑞拉第五大城市---圭亞那城是鋼鐵業重要生產中心。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11個生字;

  2. 背誦兩首古詩,默寫《四時田園雜興》;

  3. 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寫的景象,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4. 感受鄉村生活,陶冶愛美的情趣,養成積累的習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都學過哪些古詩呢?誰愿意背給大家聽?今天,咱們再來共同學習一首,題目叫《四時田園雜興》。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介紹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其詩題材廣泛,對農民的痛苦,官吏的殘暴等都有反映,詩風清逸淡遠。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吳湖錄》等。)

  二、釋題并初步感知課文

  1.釋題:“興”是什么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詩文會寫些什么內容?

  2.教師范讀全詩,學生小聲自讀并思考: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干什么?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3.指名試讀全詩,引導回答上面問題。

  三、學習詩文內容

  1.自由讀文,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并記錄自己的疑難問題。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①晝: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績麻:把麻搓成線。 ⑤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參加。 ⑧耕織:耕田織布。 ⑨傍:靠近。 ⑩桑陰:桑樹下。

  4.引導學生試著解釋全詩: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條,村里的男女都擔家。

  幼童不懂耕田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著種瓜呢!

  5.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后兩句表現孩童天真可愛的行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襯托出農民勤勞簡樸的生活)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

  6.放聲自由讀詩,想像其意境,體會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指導背誦

  五、總結

  這首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親切樸實,富有泥土氣息。描寫了緊張而又愉快的勞動場面和田園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業

  背誦全詩,預習下一首詩。

  第二課時

  一、組織教學,引入新課

  我們學習《古詩二首》的第二首詩。《小兒垂釣》。(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1.認讀生字詞:蓬頭、稚子、垂綸、側坐、莓苔、借問、遙招手、不應人。(注意生字“蓬、稚、遙”的字音字形。)

  2.教學生字“釣”,注意右邊“勺”里面的“點”不要丟掉。

  3.學生試讀全詩。

  三、釋題介紹作者

  讀課題,思考:“小兒”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釋?理解絲線的一頭向下可以說成是垂下來的線。并引導學生理解:“垂釣”什么意思?“小兒垂釣”什么意思?

  四、學習前兩句

  1.指名讀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樣的小孩在釣魚?從哪看出他年齡很小?理解“蓬頭、稚子”。這個頭發很亂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綸”什么意思?理解“學垂綸”就是學釣魚的意思。

  2.指名讀第二句。思考:小孩兒學釣魚是怎么坐的?什么是“側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3.指導朗讀。

  小孩年齡這么小,卻獨自坐在草叢中模仿大人的'樣子學釣魚,你覺得小孩怎么樣?(板書:天真可愛)。這樣的小孩你們喜歡嗎?要讀出對小孩的喜愛之情。教師范讀,學生試讀。

  4.指名說前兩句詩意。邊讀邊體會,想像詩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說這兩句詩意。

  五、學習后兩句

  1.齊讀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魚兒上鉤,出現了什么情景呢?從哪看出路人在問路?“借問”什么意思?想象路人來問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問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遙”是什么意思?

  2.指名讀第四句。思考:小孩為什么擺手?從哪看出怕把魚嚇跑?怕什么聲音嚇跑魚呢?除怕路人腳步聲、問話聲還怕什么聲音呢?讀后半句,思考“應”是什么意思?“不應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腳步聲、問話聲嚇跑魚,又怕自己回答聲嚇跑魚,他一門心思撲在釣魚上,你覺得他釣魚釣得怎么樣?(板書:專心認真)

  4.學生扮路人、小孩表演,體會小孩緊張心理和天真可愛的形象。

  5.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小孩緊張的心理和活潑可愛的特點。

  6.指名看圖說后兩句意思。

  六、體會待的意境

  學生觀察圖,邊看課文朗讀邊體會,想像詩的意境。

  指名到前面講全詩的內容,要展開想像。

  指導朗讀,讀出詩的意境美。

  七、指導背誦全詩

  八、總結

  這首詩前兩句寫了小孩的樣子和釣魚的姿勢,后兩句描述了小孩專心致志學釣魚的神態,把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孩描繪得活靈活現,用詞準確,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讀后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觀其色。

  九、作業

  1.背誦《小兒垂釣》。

 2.預習《我和企鵝》一課,試讀全文,不懂的字詞解決。

  十、板書設計:

語文教案 篇4

  一、關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

  二、關于《蜀道難》

  在預習的基礎上,課堂上給學生2—3分鐘速讀一遍課文,之后找一名同學范讀,訂正字音,斷句。

  提問:讀過這首詩后,你會發現有一句話重復出現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明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提問:這句話在三段中分別出現了三次,是不是簡單的重復呢?

  明確:不是,意義上是有區別的。第一段中說“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寫蜀道的高峻及開辟歷史,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蠶叢及魚鳧……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講了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寫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連太陽的車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沖擰倒流。善飛的黃鶴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過。山路纖曲,蜀道極高處,登者可以上捫星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二段中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寫蜀道的奇險難行及途中的恐怖氣氛。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問君西游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作者借“悲鳥”和“子規”來渲染途中的悲涼凄清的氛圍,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層(“連峰去天不盈尺……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作者極寫蜀道的險惡。想象旅游者攀援于“連峰”“絕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聾的“飛端瀑流”之間,驚心動魄。最后用“其險也如此”勸阻歷險者慎入蜀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三次出現在第3段,“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寫蜀中戰禍之烈。第一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既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則必為兵家必爭之地,蜀中易生軍事叛亂,景象殘酷,慘不忍睹。

  學生熟讀,背誦。

  提問:我們知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絕非簡單地重復,那么連續出現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確:奠定了全詩的詠嘆基調。統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峻;二嘆蜀道之險惡;三嘆蜀中戰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

  提問: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尋今,這種驚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張相結合,營造出震撼人心的氣氛和奇險壯觀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詩只是為了寫景嗎?

  明確:明人胡震亨說“言其險,更著其戒”,詩人的用意其實在此。

  學生體會全文,誦讀全詩。

  教學重點

  1.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2.了解李白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苦悶和激憤之情

  3.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

  教學難點

  1.把握全詩由悲而歡而激憤而狂放的感情基調

  2.鑒賞全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杜甫有一首詩為《飲中八仙歌》,內容如下: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提問:讀過詩后,你能通過這四句詩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嗎?

  明確:詩酒同李白結了不解之緣,李白自己曾說過“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興酣落筆搖五岳”。杜甫描寫李白的幾句詩,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詩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長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氣縱橫,狂放不羈,即使天子召見,也不是那么畢恭畢敬,誠惶誠恐,而是自豪地說:“臣是酒中仙!”而這首《將進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勸酒歌。

  二、寫作背景介紹

  本詩約作于天寶十一載(752年)李白“賜金還山”之后。他當時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這首詩可能是三人飲酒宴上的祝酒辭。

  三、分析鑒賞

  提問:李白的詩歌風格一向是豪邁不羈的,你認為這首詩和他的一貫風格有區別嗎?

  明確:這首詩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這首詩中詩人的感情變化極快。

  (參見人教社《教師教學用書》152頁)

  提問:你能簡單總結一下這首詩感情的起伏變化嗎?

  明確:詩的開頭悲嘆人生短促,轉眼即是百年。接著因悲尋歡,想要痛飲一場。然后轉入正題,聯系自己遭遇,借酒抒發憤世嫉俗之情。結尾變得狂放,要將這種種復雜的心緒統一為“萬古愁”,一同消除、忘卻。

  四、寫作特點

  提問:本詩你讀來有何感覺?

  明確略

  提問:以往我們學習的古詩多以七言為主,那么這首詩有什么特點呢?

  明確:通篇以七言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參差錯落。且詩句以散行為主,又以短小的對仗語點染、節奏疾徐多變,奔放而流暢。

  五、學生誦讀全詩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收集資料,輔助理解課文。

  2.學生能夠抓住“大眼睛”的特點,并體會貧困山區孩子的艱苦處境,能有感情地朗讀2—5自然段。

  3.通過對比,學生能夠懂得珍惜今天的學習機會和環境。

  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2、3。

  教學模式:

  讀悟式。

  教學準備:

  學生小組交流課外收集到的與課文相關的資料。

  教學流程:

  <一>討論:“大眼睛”與我們的眼睛有什么不同?

  1.板書:特別大、明亮、專心、充滿憂郁

  2.為什么? (渴望讀書)

  3.追問:“渴望”怎么理解?

  <二>學習2、3自然段

  1.你從哪些句子中,體會到她“渴望讀書”?

  <1>“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還在水庫上。”

  A 從作者的聯想中,你體會到些什么?

  B 用讀表現出來。

  C 有同感的`孩子,再來讀一讀。

  D 她可能還生怕什么?補充句子。 ***

  E 觀察句子的特點,學習、理解排比句式;再找相同句子。

  <3>“雖然……雖然……可是……”

  這雙大眼睛只是成千上萬瀕臨失學的兒童的縮影,他們的學習條件十分艱苦,有的甚至無學可上。請看老師收集到的資料:(觀看圖片時,伴輕音樂,教師插入解說詞

  A 這個村子里一共有二十多個孩子,可能夠上學的卻只有4個!這塊短小的破舊的木板,就是他們的黑板!

  B 破舊的教室里,因為下雨已經積滿了水,可孩子們一點也不在乎,仍然認真學習。

  C 坐在冰涼的石塊上,爬在狹窄的木頭上,可她們卻多么的專注!

  D 任何一塊空地都是他們學習的地方,教室對于他們來說簡直太奢侈了!

  E 不知有多少個孩子,曾經從這鋼絲上落入水中,也不知有多少個孩子,因此而丟掉了性命。可是他們為了學習,卻一個接著一個,年復一年的義無反顧的從上面走過!

語文教案 篇6

  知識目標:

  1、朗讀背誦前兩首詩

  2、理解感受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對詩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標:

  培養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感情

  重點難點:

  朗讀背誦前兩首詩理解感受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策略方法:

  朗讀法

  教學媒體:

  錄音機

  教學設計:

  課前二分鐘演講

  學習《歸田園居》學習《使至塞上》前兩首。

  1、老師范讀,提出朗讀要求

  2、注音:荒穢草木長

  3、結合注釋,讀懂字面含義

  分析思想感情陶淵明《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世人在南山下種豆,很顯然,他不善于種田,但早出晚歸,不辭勞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從表面看,寫的是勞作之樂,但其內涵,是不想在污濁的現實中失去自我。

  1、背景:公元737年,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的大使,實際上是排擠出朝廷。這首詩些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2、朗讀課文

  3、注音:燕山逢候騎

  4、分析思想感情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難言的內心感情。經過長途跋涉,卻沒見到將官。接著,筆峰轉入對塞外風光的描寫上。

  5、朗讀背誦

  板書設計提綱

  《歸園田居》:不想在現實中失去自我,希望自食其力。

  《使至塞上》:借邊塞風光,抒發被貶的凄涼。

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大膽表達,把自己的觀點說清楚,并能簡要說明理由。

  2、認真傾聽,了解別人的想法。

  3、主動交流,有表達的自信,能積極參與辯論,充分發表意見,學習應對。

  教學重難點:

  通過“辯論賽”這種特殊的交際形式,激發學生大膽表達、認真傾聽、靈活應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話題

  1、樂樂和文文在說些什么?同學們仔細聽聽。

  2、課件插放樂樂和文文對話的情景。

  3、學生簡要敘述聽到的內容。

  4、板書話題,原來他們在進行一場有趣的爭論:春天好,還是夏天好?

  二、闡明觀點,鼓勵交流

  1、同學們,你喜歡春天,還是喜歡夏天呢?和同座小伙伴說說吧!

  2、指名上臺交流,學生參與評說。

  臺上學生說到哪個季節,課件就相機出示那個季節的動態畫面。

  如:春天(陽光明媚、冰雪融化、草兒發芽、花兒綻放、柳綠花紅)夏天(驕陽似火、知了嗚叫、游泳、喝冷飲)

  評議:兩位同學都能表達自己不同的觀點和感受,并說出自己的理由。

  評議:兩位同學表達出相同的觀點,相互補充,理由更加充分。

  3、調查觀點,分組合作交流。

  ①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同學們,喜歡春天的請站到一、二組,喜歡夏天的請走到三、四組。

  ②和志趣相投的同學交流,一定會有遇到“知音”的感覺。在自由組合的小組里,充分交流自己喜歡春天或夏天的感受,然后小結一下,你們各有幾大理由。

  三、組織辯論,充分交流

  看來,春天、夏天各自形成了兩大團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如舉行一場“辯論賽”一決高低,怎么樣?

  1、作為辯論賽裁判的老師宣布比賽規則。

  (觀點明確,理由充分,表達清楚。)

  2、春之隊”“夏之隊”各派兩名同學從不同角度分別闡述各隊的幾大理由。(一條理由加10分)

  3、自由辯論,形成對抗。

  自由辯論時,不再重復前面隊友的觀點,可以進行補充說明,也可以反駁對方的觀點。參與者每人加10分。

  雙方自由辯論時,教師相機評價引導,糾正語言,使其規范。

  四、小結辯論,抒發情感

  1、總結辯淪雙方的成績。

  2、小結:通過辯論這種形式,同學們積極交流各自的看法,讓我們充分了解了春天、夏天給我們帶來的快樂。春、夏、秋、冬四季的輪回交替,讓我們的地球變得美麗而神奇。我們要感謝他們。春姑娘即將遠去,夏姐蛆馬上要來接替,讓我們快和春姑娘道個別,熱情迎接夏姐姐的到來吧1

  2、學生與“春姑娘”“夏姐姐”對話。

  《語文樂園(一)》教學反思

  “語文樂園”,要體現“樂”字,讓學生樂學。在教學中,我用春姑娘這個角色串起每個知識板塊,營造詩情畫意的情景,讓學生在春姑娘的帶領下走進語文樂園的.學習中。第一題“對子歌”,內容都與大自然有關,讓學生聯系大自然的實際,采用多種形式的交叉朗讀,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對對子的基本語言形式,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適當拓展,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詞語是相對的培養學生收集對子和對對子的興趣。第二題“讀一讀,想一想”,讓孩子們合作讀,每四人一小組,一人讀一組里的一個詞語,其他同學邊聽邊想象畫面,感受詞語變現的范圍越來越大,體會詞語間的邏輯關系。學生通過朗讀、觀察、比較,發現了其中的奧妙,體驗到發現的樂趣。在“我的作品”環節,學生的想象還是很豐富的,但在表達的時候,沒有把事物當做人去描述,孩子們對春天的美好缺少觀察,所以表達上不夠生動。

語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首兒童詩歌。講的是小朋友把紫丁香栽在老師的窗前,表現了小朋友贊美老師,熱愛老師的一片真情。全詩語言歡快流暢,讀起來瑯瑯上口,充滿了兒童情趣。課文所配的插圖形象地表現了課文內容。

  學情分析:

  課文從簡介紫丁香開始。本課語言流暢,富于情趣,教學時要通過指導3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來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做到熟讀成誦。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并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體會老師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工作的詩句,培養尊敬和熱愛老師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指導朗讀背誦,充分領悟課文所表達的真情實感。

  教學難點 :體會老師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工作的詩句,領悟課文所表達的真情實感。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解題。

  1、板書:紫丁香,簡要介紹:紫丁香是一種樹干,開的'花是紫色或白色。有香味,大多成長在我國北方,可供人們觀賞。

  2、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有想知道什么?學生提問。

  二、初讀課文。

  1、學生借助拼音逐節朗讀。

  2、讀本課生詞,分別找出前鼻音(踮倦院)、后鼻音(夢濃盛)、翹舌音(眨沙枝)的字。

  3、讀了課文你解決了什么問題?你又有了什么新的問題?

  思考題:紫丁香是誰栽的?為什么要載?

  4、朗讀課文,一邊讀,一邊在書上做記號。

  三、細讀課文,體會感情。

  1、輕聲讀第一小節,回答問題:紫丁香是誰栽的?栽在哪兒?他們為什么要“踮起腳尖兒”?

  2、朗讀第2小節,想一想:這些小朋友為什么要把智多星栽在老師的窗前?

  3、默讀3——5小節,想一想:紫丁香是怎樣和老師做伴的呢?

  4、小結:第二小結總寫紫丁香和老師做伴,第3——5小節分別寫紫丁香的綠葉兒的響聲,盛開的小花和飄出的花香與老師做伴。這實際上是寫小朋友對老師的尊敬和熱愛。

  5、小朋友所以這樣尊敬自己的老師是因為開始非常辛苦,小朋友們能從這首詩里找出來嗎?

  四、作業 。

  1、朗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

  2、找幾個贊美老師的語句,讀一讀,抄一抄。

  第二課時

  1、指名朗讀摘抄的贊美老師的語句。

  2、指導學生朗讀。

  第一小節要體現出小朋友們是悄悄地栽樹,不愿驚動老師,讀時聲音要輕點。

  第2小節是小朋友栽紫丁香的目的,要讀的親切,重讀“夜夜”,以充分表達對老師的一份愛心。

  第3、4節中的“你聽”“你看”反復;兩次,后者要重讀,以表達小朋友迫切地要讓老師知道的一種興奮的心情,“消除疲倦”“感謝掛牽”都要重讀。

  第5小節要讀得輕緩,讀出小朋友們對老師的關心與愛護。

  3、指導背誦

  (1)提問:這首詩一共5個小節,請你們回憶一下,各小節寫的是什么?

  (2)隨著學生的回答出現板書。

  (3)學生書熟讀課文。學生試背課文。

  4、寫字指導

  5、課外作業 :寫贊美老師的詩

語文教案 篇9

  教學設想

  突出“細”“美”的特點。初進中學的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時常比較粗疏,課文中的細筆細繪可作為范例,給學生以啟發。對文中的形象美、語言美、結構美、情味美,學生由于年齡小,不注意體會,適當地點撥、引導,使他們受到美的熏陶。

  教師示范,重點講讀一兩段,幫助學生理解描寫的對象,描寫的順序,描寫的方法,描寫的語言,在這個基礎上,指導學生獨立分析,鍛煉分析能力。

  課內閱讀與課外反饋相結合,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啟發想象力。

  一、引用名言,導入課文,激發愛美的情懷。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這樣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它不同于巧奪天工的工藝美,也不同于繞梁三日的音樂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種美的綜合。尤其是我們祖國壯麗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地方,展現出不同的風姿。

  二、指導自學課文,梳理全文結構。

  一提到春,我們眼前就仿佛展現出陽光明媚、東風蕩漾、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就會覺得有無限的生機,無窮的力量。古往今來,許多文人描繪春天,歌頌春天。朱自清先生的《春》就寫了許多美麗的景物——山、水、草、樹、花、鳥、風、雨等等。同學們把課文仔細讀一遍,要求:

  1.讀不準的字查字典,弄清字音、字形、字義。

  2.把你認為寫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畫出來,體會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3.文中從迎接春天寫到春天的美麗景色,再寫到歌頌春天。讀后分分看,哪幾節寫什么。

  4提出自己閱讀中不能解決的問題。

  討論,交流,明確:

  水漲(zhng)剿(cho)應和

  迷藏)醞釀(yunng)暈(yu)

  第1節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節描繪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節歌頌春天。(第三段)

  三、講讀示范,引導學生領會用詞的準確、生動和抓住景物特征細致描繪的特點。

  1.有同學說文章開頭“迎春”寫得很精彩。確實如此。“盼望著,盼望著”,兩個詞疊用,不僅能生動地表達出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而且把讀者的心“吊”起來,引起共鳴。

  “近”用得十分準確,告訴我們春天還未來到。即使動態助詞,用得也報考究。學生輕聲讀一段,體會四個動態助詞的作用。兩個“著”,兩個“了”,給我們以非常柔和、親切的感覺。

  2.從第2節開始,作者用彩筆描繪春景了,描繪得那么形象,那么優美。同學們朗讀第2.3、4節,要求讀順暢,讀后:

  ①按順序說明描寫的對象。

  ②說說描寫的角度與方法。

  ③哪些詞用得很有表現力?

  同學們交流后,教師講述:

  春終于盼來了,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作者先用一句話對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繪,然后再依次描繪春山、春水、春天的太陽、春草、春樹、春花。

  描繪得細。如春草的圖景,寫它旺盛的生命力——“鉆”,對它的色彩——“綠綠的”,寫它的質感——“嫩嫩的”、“軟綿綿的”,寫它的覆蓋面——“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寫人在草地上游玩的快樂,寫風的助興。這樣細筆細繪,具體形象,使人有親目所睹和身歷其境之感。

  描繪得立體。如春花的圖景,先寫樹上的繁花似錦,次寫樹中的昆蟲喧鬧,再寫樹下遍地的野花;寫眼前的花兒爭春,又寫想象中樹上結的果實;寫花的色彩,又寫花的甜味;明寫野花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暗寫風與太陽。這樣動靜結合、色味結合、虛實結合、高低結合、明暗結合的描寫,就繪出一幅色彩鮮艷、春意盎然的立體感很強的春花圖,使人仿佛置身于春花爛漫的美景之中。

  描繪方法多樣。用擬人的手法,如“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生動地刻畫出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的景象,又如“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形象地寫出了桃花、杏花、梨花爭春的熱鬧場景。寓花樹。萬物以人的表情、動作、感情,生機更為盎然。用比喻的手法,如“像火”、“像霞”、“像雪”、“像眼睛”、“像星星”,具體生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為鮮明。

  描寫的語言優美,極富表現力。選詞準確精當。如“山朗潤起來了”的`“朗潤”準確地描繪出春天山景的特點,明朗、潤澤的樣子。出示月歷上山景的彩色圖片。看外語課發的《lookandsay)里第140幅“hill”這幅畫,體會作者遣詞的功力。又如“花下成于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的“鬧”,小草的“鉆”,野花的“眨呀眨”,能繪聲繪態,刻畫出勃勃生氣。語言的音韻也很注意,如短句的運用,三個“起來了”的連用,有節奏感,讀起來上口。

  綜上所述,要把現實生活的春移到筆下,使義中真正洋溢著在的氣息是很不容易的。從這三段中我們就可領悟到不少寫作的奧妙。請同學們朗誦、熟讀,咀嚼一下剛才講述的要點。

  四。學生獨立分析,開展評論。

  《春》這篇散文廣泛地寫春景,剛剛欣賞了春草圖、春花圖,下面的春風圖、春雨圖、春天人活動的圖景,請同學們自己賞析。賞析時注意:弄清描寫的順序、角度、方法、語言,重點分析寫得精彩的一兩個句子,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后,點撥一二。如:

  “吹面不寒楊柳風”引自僧人志南的《絕句》,全詩為:“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落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引詩句繪春風的柔和。

  由風的“撫摸”,引出泥土的氣息,引出草味花香,引出鳥的呼朋引伴,引出輕風流水的聲音,引出牧童短笛的噴亮聲。重點描繪聲音,烏鳴聲、輕風流水聲、短笛曉亮聲應和著,譜寫了一首非常動聽的春天交響樂,和諧優美,此起彼落。

  抓住“細”和“密”表現春雨的特征。寫雨的形態后,寫雨中景色——雨中屋、雨中樹。雨中草、雨中人。雨中景是靜的,但靜中又有動,筆筆緊扣春天。“綠得發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樹木、小草經春雨沐浴后的鮮艷色彩描繪得十分逼真。“逼”,把“青”直送到你的眼前。

  寫人,寥寥幾筆,寫出地域、情態、思想,著重在人的思想。“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在老老小小身上都注滿了活力,應該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好。

  五、齊讀第2至7節,思考回答:

  1.作者繪春景按照怎樣的順序?

  2.繪景中滲透了怎樣的感情?

  討論后明確:

  繪景先總寫,后分寫;分寫時由遠而近,由大而小。圍繞“春”寫各種景物,采用模式結構的方法把各幅圖景組合成篇,猶如長卷,把一幅幅彩色工筆畫逐步展示在人們眼前。

  作者繪春天優美之景,抒贊美春天之情,充滿詩情與畫意。

  六、朗讀第三段,要求學生說明:

  1.這一段的主要內容。

  2.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3.這樣結尾與描寫景物時所表露的感情有何聯系?

  這部分是歌頌春天。三個比喻有聯系有區別,使春意越來越濃。先喻為小娃娃,強調一個“新”字;再喻為小姑娘,突出一個“美”字;最后喻為健壯的青年,突出一個“力”字。從不同角度寫,寫春的成長,領著我們向果實累累的豐收季節走去。

  繪春時充滿喜悅與贊美之情,為頌春作了鋪墊。歌頌著天是贊美春天感情的必然發展。前后的感情是一致的、呼應的。

  七。熟讀全文,體會文中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樣的詞句是怎樣有層次地從筆端流淌出來的。

  八、尋找春天,展開想象。

  春天本無形、無聲,是“空靈”之物,描寫出春天的形象很不容易。而朱自清先生卻把春寫活了,寫得有形、有色。有聲。有情,充滿詩情畫意。這是由于:作者對春天元比熱愛,觀察景物十分精細,運用語言的功夫很深。這些都是我們急需學習的。

  現在我們也帶著對春天的熱愛去校園里尋覓春天。看校園秋色,想象著天的美景,口頭描述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的景象。要求:

  分小組進行,互問互答。

  指實景,口頭描述春景。仔細觀察,盡量運用文中的詞句。

  對反饋的情況開展評論。

  九、仿寫。

  仔細觀察秋天是色,用細筆細描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寫一篇短文,題目是《秋天二小

  景》。

語文教案 篇10

  一、學習目標:

  1、把握課文內容,驚嘆我過古代口技藝術的成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體會作者從多方面表現表演者的高超技藝的寫法。

  3、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積累、認讀、理解、鑒賞與評價等能力

  二、教學設想

  1、本文雖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在掌握了重點詞語的前提上,借助注釋學生不難通讀全文,而且較容易被口技藝人帶入奇妙的聲音世界。

  2、通過自讀→討論→點撥式的教學方法,抓住重點問題:即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區別與各自的作用。

  3、運用表演的方法進一步了解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醒木一響,老師上場”(教師可以利用教學用具黑板擦演示一下,以引起學會的注意)同學們,在自己的記憶中搜索一下,一般是什么人會用到這種醒木?……升堂斷案的縣官,那叫驚堂木。古代藝人表演用到的開場道具,例如說書的,還有我們今天要來認識的這位--京中善口技者。

  2、交流預習所得。

  (1)字

  (2)詞:歸納一下文中表示“一會兒”的時間副詞

  (3)全文內容摘要

  描寫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現了三個場面:

  一家四口人由夢而醒 (第2自然段)

  一家人由醒而夢 (第3自然段)

  火起后眾人的驚亂惶恐 (第4自然段)

  (4)一句話說出你讀后感受

  為口技藝術的魅力所折服

  驚嘆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3、梳理課文

  緊接著預習交流環節的第4進行提問:

  作者是怎樣表現口技者高超技藝的?

  請同學們自讀課文,邊讀邊找出技藝高超的證據來(三分鐘)

  找出以后,小組討論,看看自己找出來的是正面描寫還是側面描寫。討論以后,交流結果:

  (1)第一段中“京中有善口技者”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技藝高(正面)如果我們采用一種簡單的方法,找出其中一個字來說明技藝高,應該是哪個字?

  明確:“善”,統領全篇,全文的內容情節都是圍繞“善”來展開的。

  四個“一“,極力渲染道具之簡單,以襯托后面所介紹的藝人技藝之高超。

  (2)第二段中:第一階段的`表演(正面描寫--“遙聞……眾妙必備”

  “遙聞”,說明聲音之遠,“欠伸”、“囈語”則在近前,表明了聲音由遠及近,由外到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現了事情發生在深夜,人們熟睡之后,“犬吠”烘托了夜深人靜的氣氛,也成為一家人醒來的緣由。接著便寫一家四口人逐次醒來,孩子哭鬧,大人喂奶,呵斥的聲音,摹寫了由一種聲音的表演轉到幾種聲音的混合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排比句式“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鳴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摹寫五種聲音,造成一種奇妙的效果。

  (3)第三段中:表演本身(正面描寫)“夫鼾聲起……夢中咳嗽”

  寫一家人醒后又入睡的過程,把聽眾由喧鬧聲引入夜深人靜的境界。這段寫一家四口人漸漸由醒而睡,又用鼠聲襯托這種寧靜,既充滿生活氣息,又有情節上突兀變化,由起先的喧鬧陡然落為平靜,也為下一個情節積勢蓄力,暗示必將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現,表演效果(從側面表現):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第四段中:全文高潮(正面描寫)

  前兩句先寫起火和一家人的初步反應,接著便把聲音由臥室引到室外,由一家人變成眾多人,表現了火勢發展之迅猛,然而又對火場中的聲音作了集中的描寫。“中間”“又夾”說明了許多聲音相互攙雜。

  觀眾表現(側面)“于是……幾欲先走”

  (5)第五段中:觀眾表現,五個“一”連用,與開頭照應(側面描寫)

  4、假若把文中這些側面描寫的部分去掉,同學們看,好不好?

  側面描寫的襯托作用,使文章的表現手法富于變化,增強感染力。

  5、文中的這些側面描寫又有什么樣的特點呢?

  文中的側面描寫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場面表演中觀眾的反應 “伸頸”“側目”,聽得入神,被表演吸引

  “微笑”“默嘆”對表演者的贊賞,進入情境

  “意少舒”“稍稍正坐”幾個字說明觀眾融入情境

  “無不變色離席……”“幾欲先走”已完全進入情境

  失去了自持能力。二是首尾兩段對道具和氣氛的描寫。

  6、拓展訓練

  (1)你會模仿小動物(如鳥、貓、雞、鴨子等)、樂器或其他事物的聲音嗎?

  7、作業:

  練筆: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寫一篇200字的小文章,描寫你所看過的一段精彩演出。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6-12

語文的教案02-22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精品語文教案范文語文優秀教案04-11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精品語文教案 高中語文精品教案10-10

有關語文教案語文教案簡單05-18

語文熱門教案11-13

語文園地教案02-26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真实迷奷系列在线播放 | 中文乱码在线播放亚洲 | 色综久久综合桃花网 | 中文字幕乱码在线视频网站 | 亚洲无线码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鲁丝片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