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的航天夢大學生征文范文(精選8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征文吧,征文要求文面整潔干凈,書寫端正美觀,字體清晰規范,標點準確無誤。寫起征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的航天夢大學生征文范文(精選8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航天夢大學生征文1
我叫劉凱旋,來自桂林航天工業學院,是一名在校大二的學生,談到航天夢時,心里總會產生一種敬畏感,因為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航天員不僅要有強壯的身體,以耐受各種惡劣環境條件,還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質,以掌握復雜的操作技能和應付意外情況等優秀的品質,可謂萬里挑一。
回憶小的時候,我最早接觸有關航天方面的事情,就是奶奶嘴里常常哼唱的“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在當時奶奶生活的時代,每到中午或者休息的時候,大隊里的'廣播就會播放這首《東方紅》,說到《東方紅》大家必定會想到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它是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中國成為了繼蘇聯、美國等國之后世界上第五個能發射衛星的國家。這在當時落后的中國是多么神奇與偉大,這是中國的驕傲!這也令世界震驚,不得不對中國這個弱國刮目相看。
神舟五號飛船由長征號火箭搭載升空了。飛船中,有一位中國第一位上太空的宇航員——楊利偉。他是去到地球以外的第一個中國人。那一刻,整個中國歡騰了,整個世界又一次震驚了,中國成為了蘇聯、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三個能載人航天的國家。中國航天技術步入世界前沿,比眾多發達國家還厲害。
神舟六號飛船發射了,由費俊龍和聶海勝駕駛它到了離地球343千米高的太空中飛行了115小時32分鐘,繞地球飛了76圈。3年后,就在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神舟七號飛船發射。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三人負責此次任務。不同的是,這一次,中國人將進行太空行走。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把太空人送上太空并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這是一大飛躍,中國的航天技術有更近了一步。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這是一個很多人不能忘記的時間,因為在這個時間,天宮一號發射了,它的發射標志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由于天宮一號是空間交會對接試驗中的被動目標,所以也被稱作“目標飛行器”。不久之后,它和神舟八號成功對接并以組合體飛行,中國也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自主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神舟九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約11時左右轉入自主控制飛行,14時左右與天宮一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這是中國實施的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神舟九號搭載了景海鵬、劉洋、劉旺三人,三人進入天宮一號進行試驗,并在那里生活。神舟九號飛船首次搭載活體蝴蝶(卵和蛹)升空。
步入大學之后,選擇了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無人機應用技術屬于新興技術,屬高新前沿科技產業。隨著科技的發展,無人機在民用領域也越來越廣闊,目前已被成功應用于影視航拍、測繪航測、高壓線巡查、地質勘探、救災救援、農業植保、商業表演等領域,越來越多的行業正希望用無人機取代傳統的工作方式。
后來有機會加入我校微小型飛行器實驗室。在實驗室中能充分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并在2017中國國際飛行器設計挑戰賽暨科研類全國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對地偵察與打擊飛機項目(自貢分站賽)榮獲個人一等獎、團體第三名;2017中國國際飛行器設計挑戰賽暨科研類全國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對地偵察與打擊飛機項目(江蘇總決賽)榮獲個人一等獎、團體第四名。
回憶在大一的暑假里準備及參加“2017中國國際飛行器設計挑戰賽暨科研類全國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的時間里,我充分認識到團隊意識的重要性,領悟到“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體會到“工匠精神”的魅力所在。收獲了一些關于飛機的一些知識,比如學會了制作飛機,能夠調飛控的參數、了解飛行技術等;收獲了多種技能,比如蒙皮、蒙板、電烙鐵和電熨斗的實際操作。收獲了一份真摯的友情,在實驗室這個大家庭里互相以兄弟姐妹相稱。更重要的是收獲了一份成長,教會了我在困難面前不氣餒、不低頭,學會了堅持,教會了我如何做人!我還妥善處理好學習和實驗室兩者之間的關系,通過自身的努力還獲得了總成績專業第三名的好成績,并拿到了國家勵志獎學金、校內一等獎金以及校內三好學生的稱號。
正是有了我國的東方紅一號、神舟五號、六號再到嫦娥三號等航天科技的迅速發展,才使我更加堅定我的航天夢,愿意為我的航天夢付出一切,希望我能再接再厲、繼續為學校航天夢做出貢獻、為國家航天夢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的航天夢大學生征文2
鯤為魚,化而為鳥則為鵬,鵬有翼,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題記
星星總是在夜里發光,閉上眼睛,我在鯤鵬對話。“可是,我沒有翅膀,怎么辦呢?”“沒關系,我會帶給你星辰作禮物的。”
中國人有一個做了幾千年的夢——赴九天,訪星海。莊子將夢托給鯤鵬,它們穿過時間的夾縫,孕育了一代代華夏兒女的航天夢。一代又一代的航天工作者澆鑄了這個夢想,如今,它已沖破禁錮,迎向星辰大海。
1970年,老一輩的先驅用中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將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給蒼穹。追夢的征途從那片浩瀚星海起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中國航天用它的蛻變詮釋了鯤鵬之志。
雄鷹穿過風暴的阻遏,飛向云霄;駿馬突破疆繩的束縛,奔馳原野;海燕沖向肆虐的暴風雨,展翅遨翔。中國航天則把這個夢,賦予了更旖旎的色彩。
“有一種浪漫叫中國航天”這個名詞近期在網上爆紅。見證了神舟十三號的成功發射,這個詞便更好的.作為“中國”的代名詞。總想著與中國航天有這樣的邂逅。小時候,常常聽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的故事,從未想過有一種載人飛船叫“神舟”,有一種探月工程叫“嫦娥”,有一種衛星導航叫“北斗”,更未想過神舟飛天,玉兔探月,北斗指引會變成現實,還有天問,祝融,悟空,天宮這些名字會與我們的夢緊緊相連。
中華幾千年,這部寫不完的書卷上總有幾張耀眼的書頁。這泱泱大國,綻放在星辰大海里。這是長征,可鯤鵬之志,何止九萬里?中國航天的目標是奔赴星辰大海。
如今,中國航天將重新起航。中國航天背負著使命,迎接重重難關。時代的考題已經列出,中國航天的答案正在寫就。航天人將懷著心中那鯤鵬之志,沖向云霄,側天看云,神舟號也將滿懷希冀,從零開始,與五星紅旗一齊仰望宇宙璀璨的星茫。
樹為木,修其精方位果,果無翼,亦可借雙翅膀有遠方。中國航天,血脈中承載著與生俱來的浪漫,航天工程將堅守胸中丘壑,立馬振山河,重新起航,找到自己的歸宿。
睜開眼睛,鯤鵬的身影早已消失。“可我卻看到了宇宙中的星辰啊,因為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啊。”
我的航天夢大學生征文3
古往今來,人類生生世世在編織著夢想與希冀。遙望蒼穹,星空閃爍著訴說著先人祈福的呢喃和虔誠的禱告;那夢想是如此真實,又如此遙遠,因為那是心中不滅的追求,是浮于現實的繁華與幻想。直至今日,我們每個人都會深藏在心底一個夢想,或許是像列夫·托爾斯泰那般為世界留下自己的思想巨著;或許是像馬丁·路德金那樣致力于呼吁世界的自由與平等事業;或許是努力學習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我心中也有一個夢想。
我的夢想也許是源起于觀看科幻巨著《三體》,當我看到他書中描述宇宙的深不可測,便對那無垠的太空產生了極大地好奇,便對那遠在時空之外的神秘與遼闊產生了牽掛。亦是源于我看到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出征,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在出征前向大家揮手致意時,了解到他們將要開啟為期三個月的飛行任務,并會成為中國載人航天進入空間站階段后的首批太空訪客。他們的無畏與挑戰深深地撞擊了我的心靈,我心中那顆夢想的種子迅速生根發芽,他們的事跡就像是淋在我心中的雨絲,像女媧隨手灑下的種子,在我心中孕育出了夢想——我的航天夢。
有了夢想,森林才會萬年常青;有了夢想,山峰才會俊秀鐘靈;有了夢想,河流才會生生不息。世間萬物都會被夢想支配著,被夢想成全。而我有了這樣的夢想,它促使我去了解國家的航天發展。我驚嘆于祖國航天事業過往的艱辛,更驚嘆于航天人的無畏精神。新中國成立之時,國家一窮二白,所有的事物都要從沒有中創造出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錢學森先生回國后與鄧稼先等人在艱難之下制造出了兩彈,這樣的成功直接推動了我們國家航天事業的發展;我們制造神舟五號飛船,都要在全國各地收集飛船配件。而一直以來,航天員的訓練更可謂艱苦,他們要適應在飛行中的超重現象,就要進行大量的離心機訓練,訓練時由于負荷過重,整個面部都被拉變形;航天員們在太空中吃東西都需要忍受著痛苦的感覺將食物通過肌肉收縮擠壓下去。面對這一切的艱苦,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懷抱著自己的夢想,都選擇堅持了下去,他們都選擇把苦咽到肚子中去,默默耕耘,為了國家的航天事業奮斗,將自己的人生創造出無限的意義和趣味,將自己的生命力發揮到了極致。
在過往中探尋國家的航天事業中,我猛然發現,中國的一部航天史,更是一部航天人的血淚史,如今的航天事業這是一代又一代航天學者辛苦耕耘的結果啊!這是這么激勵人心的航天精神!他們不知付出過多少思想風暴,不知度過多少了不眠不休的探討問題的夜晚,發明出一項又一項的成果,填補我們國家航天事業的空白,讓我們在其它國家的無情的追打中占有一席之地,讓我們可以揚眉吐氣地說我們也有!思至此,我不禁熱淚盈眶,我的航天夢正是在先賢前輩的影響下逐漸生出的,我也想,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像他們那樣為航天事業奮斗終生,像他們那樣為國家的國力強大做出實事,傳承他們為國家奮斗出的百年碩果。
聽到有專家說:“國航天事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我們航天產品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與航天強國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推進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刻不容緩,推動航天強國建設、實現中國航天夢的使命具有巨大的挑戰。”這對我來說更是一種激勵與提醒,我們國家的航天事業還有更多的發展空間與發展需求。為了自己的夢想,越王勾踐不惜臥薪嘗膽造就“三千越甲可吞吳”的佳話;為了自己的夢想,詩仙李白放棄官場斗爭,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來激勵自己;為了自己的夢想,蘇軾雖不在前線卻唱出“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壯志。而我為了自己的航天夢,也有更多可以做的事情,我要努力學習,為了更好的實現航天夢打下基礎。
我的航天夢大學生征文4
我時常會仰望天空。看著天空中閃閃發亮的星星,幻想著宇宙中各種奇幻的事物。我也想去太空中看一看,去看看遙遠而與眾不同的火星。這在以前的人們看來,或許會有些不可思議。但是現在,這個夢想也并非遙不可及。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人們就已經開始向往太空,向往那些未知的事物,并且一直在孜孜不倦的追逐著這個夢想。從明朝就開始有人不斷嘗試飛上太空。1970年,我國發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2003年又發射了神舟五號飛船,實現了我國首次載人飛行。緊接著是2007年的嫦娥一號,這是中國第一次研制并成功發射首顆繞月探測衛星。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天問這個名字,取自屈原的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在2021年的2月5日,天問一號不負眾望,傳回了首幅火星圖像,中國的航天事業在不斷的突破中提升。我們追尋航天夢的過程,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路程。從一開始的只能想象,再到后來能清晰的看到火星的表面,航天夢能夠得以實現,絕不僅僅只是依靠智慧,而是依靠長久以來的堅持。同時,這也是祖國越來越強大的證明。這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驕傲。而我們小學生,更是肩負著祖國強大的.重任,要為了實現航天夢而努力拼搏,永不言棄。
這次的寒假,我過得尤為充實。我在家中認真搜集了自己感興趣的天文信息,還自己動手做了一個天文輪盤。在上面畫上精美的圖畫。寫上天文信息。看著這一切,我覺得頗有成就感。我了解到了許多關于天文的知識,看到了中國百年以來航天事業的發展,這深深激勵著我,要為實現航天夢而努力,我也為祖國的強大感到自豪。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的子孫可以隨時隨地的看到外太空的風景。看到美麗的星云,奇幻的黑洞,看到太陽系外的星球,看到新星的形成。但我們不會停下腳步,不會停止對太空的探索。或許,這就是刻在我們骨子里的倔強,不是嗎?
我的航天夢大學生征文5
我有一個夢,我們都有一個夢。在夢里,有藍色的蒼穹,白色的飛船,還有飛船上鮮紅的旗幟……
明朝,山頂上,木匠萬戶坐在一把椅子上,雙手拉動兩個巨大的風箏,他的背后是綁在一起的四十七只涂成紅色的火箭。山里的風慢慢吹起來,帶著些許早春的寒意,光禿禿的巖石旁鉆出幾枝嫩黃的小花,好奇地看著這個奇怪的年輕人,風箏在空中快活地舒展,像兩只巨大的手掌,摩挲出躍躍欲試的`興奮,發出“呼啦,呼啦”的吼叫。萬戶的臉上沒有一絲表情,像一塊堅硬的鐵板,“三——二——一……”一陣火光,一條曲線,一朵絢爛的煙花,一個飛天夢的開始……
1957年,莫斯科大學里,無數留學生聚集在這里。毛主席一邊招手示意,一邊大踏步登上講臺:“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鏗鏘有力的聲音震撼了臺下一位年輕人,他的名字叫做孫家棟。1958年,孫家棟沖破阻撓,一腔熱血回到祖國,用肩膀挑起了“北斗”和“探月”兩大航天工程。2020年,長征三號又一次成功發射,北斗系統的最后一顆衛星被送上太空。我仿佛看到已是耄耋之年的孫家棟院士,坐在輪椅上,睿智的眼睛仰望星空,心中跳動著的,是一顆追夢赤子心!
翟志剛曾這樣回憶第一次太空行走:“那一瞬間,我驚呆了,整個大腦一片空白,足足有幾秒鐘。”“地球是一片碩大的藍色大地,上面纏滿白色、灰色和褐色,它重重地在我的頭頂上。腳下是深不見底、看不見邊際的萬丈深淵,一片漆黑。”單是想象,都讓人心生恐懼。但很快的,翟志剛鎮靜下來,當他把鮮艷的五星紅旗高高舉起時,他說,“我成功啦,我完成了祖國交給我的任務。”2021年,時隔13年后,翟志剛與同事王亞平身著新一代航天服,從我國自主研發的空間站再次成功出艙,中國夢,航天夢,強國夢,這一刻,獲得了圓滿!
此時此刻,教室里,胸前飄揚著紅領巾的我,聽完筑夢、追夢、圓夢太空的故事,不禁心潮起伏,思緒萬千,肩上的分量又重了一點。“少年強則國強,”未來星辰大海的美夢要靠我們的努力奮斗去實現!
我的航天夢大學生征文6
山河雖無恙,吾輩當自強。哲人說,激蕩向上的民族,有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人,更有仰望星空、耕耘星海的人。從“嫦娥奔月”到“萬戶飛天”,中華民族的飛天夢延續千年。遨游浩瀚,探索未知,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華夏兒女對浩瀚宇宙的向往,融入血脈源于內心,似夸父逐日,鍥而不舍:如鵲橋相會,緊緊相依。從嫦娥探月觀覽廣寒宮,到神舟飛天繞地看長城,我們通過雙手,將夢想熔鑄成現實。航天夢,是中國夢,也是華夏兒女共同的期許。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航天精神一以貫之,歷久彌新。航天精神,催化成就的實現。
擁抱航天夢想,自信的腳步最有力。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流三千里。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面對中國搞載人飛船,比美蘇晚了近40年的局面,擺在他面前的有兩大難關:一是嚴重斷層的人才關,二是跨越式發展的技術關;為了解決難關,他與困難較量同時間賽跑,敢于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巔峰,自信自立最終完成了跨越式發展。這份自信,體現在中國搞載人航天時,從容按照自己的節奏突破一系列關鍵技術;這份自信,使得中國空間站具備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希望我們新時代的青年擁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自信,為中國的航天大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實現飛天夢想,執著的堅守最珍貴。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三次飛天、開跑空間站建設“第一棒”的聶海勝,20多年來仍堅持訓練、時刻準備飛天;湯洪波等待11年,終于一飛沖天。對航天員來說,最大的挑戰并不在于艱苦的訓練,而在于初心不變、激情不改。如同劉伯明所說的,他從2008年到等待再次飛向太空的13年,也是中國航天人一步一個腳印地將夢想變為現實的執著歲月。正是因為他們的執著堅守,中國的飛天大夢指日可待。希望吾輩青年擁有始終如一、鍥而不舍、永不言棄的`航天精神,助力祖國的飛天夢發展。
探索浩瀚宇宙,擔當的情懷最深厚。不厚其棟,不能任重;不敬其業,不能任教。探索宇宙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在近地軌道建造和運營空間站,能夠極大推動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同時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科技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更考究一個國家的實力擔當。在“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牽引下,中國空間站代表著人類向太空不斷探索的勇敢與執著,無不代表著中國的責任與擔當。中國在世界的東方,肩負起探索宇宙的重任,無不彰顯時代擔當;而我們青年作為國家的主人又有什么理由逃避責任呢?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太空夢圓任重道遠。每一個中國航天工作者,都是一顆耀眼的“航天星”,他們懷揣航天夢想,勇攀高峰,用實干和創新去實現中國航天夢,在浩瀚的太空中留下更多的中國身影、中國足跡。他們有自信,有堅守,有擔當,繼承和發揚航天精神就會有希望,國家就會有前途。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浩瀚的星空是一張不設交卷時間的“考卷”,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用智慧和汗水去“作答”。偉大的成績振奮人心,偉大的目標激蕩人心。面對未來,中國航天事業還有很多難啃的“硬骨頭”,難翻的“大雪山”,難越的“婁山關”,這就需要航天人勇于攻堅克難,矢志探索創新,心懷祖國人民,一步一個腳印開啟星際探索新征程。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作為新時代好少年,我們應該遵守校紀校規,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斷完善自我,增強自己的愛國主義精神,把國家榮譽感和個人榮譽感結合,與國家命運共進退。
中國航天夢,我的航天夢,望在吾輩正青春,騰飛遠航。
我的航天夢大學生征文7
幾千年來,那只有夜晚時分才露頭的銀色月盤,那被陽光照耀會閃著金輝的火星,那一眼望不到邊的銀河系,承載著多少先輩的遐想,他們是那樣美麗,又讓人難以捉摸。即使是神話傳說,也時刻存在我們的心里。先輩們對這宇宙萬物的執著,終于,在當今實現,中國人用自己的智慧與勇氣,邁入了向往已久的宇宙大門。
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宇航員是美國的尼爾·阿姆斯特朗。尼爾·阿姆斯特朗曾是一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太空總署的航天員、試飛員、海軍飛行員,乘坐第一艘載人登月宇宙飛船阿波羅11號執行登月任務,成為第一位踏上月球的人。
21世紀,中國人也首次飛向了宇宙。乘坐中國制造的第一枚載人火箭神舟五號完成任務的是楊利偉航天員。當這條消息播出的時候,相信十四億國人心里都在想:中國人騰飛了,終于揚眉吐氣了!是啊!中國人的腳步也踏進了浩瀚的宇宙,也在太空留下了自己的足跡。插下紅旗,紅旗飄揚,它帶動著我的夢想一起飄揚。
作為中國首批航天員中的一員,楊利偉來到了北京航天員訓練中心。他從《載人航天工程基礎》《航天醫學基礎》和《星空識別》等課程學起。最初兩年,每天夜里12點之前沒有睡過覺。在做超重耐力訓練的離心機項目時,楊利偉在承受8個G的重力負荷的同時,還必須保持頭腦的清醒,敏銳及時地作出各項正確判斷。最終為國家航天夢開創了先河。
這也啟示我們要為了夢想不懈努力,堅定偉大的航天夢,為了偉大的中國夢,在新時代艱苦奮斗。
劉洋說過:“夢想有多遠,探索的足跡就會有多遠。”當一個個夢想變成現實,新的夢想又將開始。當她幸運地成為中國招收的第七批女飛行員時,她就開始為夢想而奮斗,在航空航天這個特殊的團隊中,她艱苦奮斗,小心謹慎地融入這個群體,終于圓了自己的航天夢,也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奉獻了自己的力量。
作為21世紀新青年,我們對航天夢的`認識也從小時候喜之郎果凍廣告中的長大了要當太空人,到了現在數次航天科技館參觀后的震撼,我知道要實現夢想,不是那么簡單的一個想法、一句口號,而是靠自己的努力拼搏,才能實現的。要飛入太空并非那么容易。它需要結實的身體,豐富的經驗,長期不停頓地訓練,而且還要有廣博的知識。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星星,組合起來便會成為一片浩瀚星海,覆蓋整片宇宙,而我們此刻要做的,就是握緊手中的筆,為我們偉大的航天夢扎實學習知識,構思未來,向航天夢進發,一切,由我們傳承!
我的航天夢大學生征文8
北宋蘇軾曾在他的作品《赤壁賦》中這樣說“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大概意思是說人們于宇宙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又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
從古至今,人們對宇宙一直充滿著敬畏和好奇。相信每個孩子心中都對于浩瀚無垠而又瞬息萬變的外太空留有一分憧憬。她就像蒙面女郎,神秘又充滿魅力,惹得人想要揭下她的面紗一睹真貌。無論是她的美麗還是神秘,都讓我想要更深一層的去了解她。
自古以來人們便有飛天的夢想,從“嫦娥奔月”的浪漫傳說到“萬戶飛天”的壯烈實踐,從“東方紅”響徹寰宇到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太空實現“牽手”……無一不體現著人類對于未知宇宙的向往與好奇。隨著科技上升到了一定高度,各個航天器接連登上月球,人類通過航天也開始了對于宇宙的探索。漸漸的,能否成功發射火箭似乎成為了國家是否強盛的標志,以至于某些美洲國家會以此為資本各種威脅其他航天工程進程較慢的國家。因此,航天夢不行僅僅只是中國夢,更應是每個華夏兒女的夢。
還記得東方一號發射時我國的境況嗎?1959年到1961年,中國農田連續幾年遭受大面積自然災害所導致的全國性的糧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機,新中國面臨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三年困難時期”中由于糧、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極度缺乏,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許多地方城鄉居民因為營養不良出現了浮腫病,1960年毛主席連續7個月沒吃肉也得了浮腫病。中國的航天事業就是在這種極度困難的情況下誕生并成長的,那時候的研究火箭、研究衛星,完全可以稱為“拿全國人民的口糧做實驗”,頂著如此大的壓力,毛主席一邊號召全國“省吃儉用”,一邊密切關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1958年9月8日,中國第一枚自行研制并成功發射的探空火箭“東方-1號”由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研制成功并發射,拉開了中國走向空間時代的.序曲。
東方一號就這樣誕生了。條件艱苦的父輩們尚能如此,我們又有什么資格不為這十四億人的夢想而努力?
難道只有宇航員和航天人的夢想才叫航天夢嗎?當然不是,航天夢的意義不單單是如此,它所承載的更是走向國家富強的每一個夢,是我們從兒時就向往的理想,是十四億華夏兒女心中那一分不可磨滅的光與熱!實現我國航天夢的責任應由每個人來擔當。在我看來,航天夢實現的背后,是強國夢的達成。國家不強盛繁榮,又何談夢想一說!我們身為高中生,更應有為要這夢想做出一份努力,貢獻一份力量的決心。我要把這份決心埋在心底,以夢想為水,以努力為陽光,靜靜地待它生根發芽,成為一棵直參云天的大樹。
今后,我會持續關注中外局勢與航空航天的進展。并通過閱讀書籍、網絡查詢等方式了解宇宙、航天相關內容。努力學習,為將來的夢想之路鋪路架橋。
夢想,之所以稱為夢想,是因為它令人向往,如果付出努力又并非遙不可及。航天夢不僅是時代給予我們的機遇,更是國家賦予我們的使命。所以,不要讓這航天夢只是空夢,付諸辛勞,努力為它的實現奮斗吧!
【我的航天夢大學生征文】相關文章:
我的夢航天夢征文02-24
航天夢我的夢征文12-22
我的航天夢征文02-25
我的航天夢主題征文02-25
航天夢征文12-28
學生我的航天夢的征文范文04-26
學生我的航天夢的優秀征文04-23
筑夢航天征文02-24
我的航天夢主題征文8篇04-16
我的航天夢小學生征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