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4-10-06 08:19:59 知識點總結 我要投稿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集錦15篇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加以總結和概括的書面材料,它能使我們及時找出錯誤并改正,不如我們來制定一份總結吧。但是總結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集錦15篇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

  環境承載力

 、俣x:養活的人口數(生存)。

 、谟绊懸蛩兀嘿Y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資源決定,木桶效應)、經濟等。

  ③特點: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世界100億,中國16億。

  合理人口容量,定義:養好的人口數(發展)

  影響因素:

 、僮匀画h境:正相關(現實人口間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

 、诘赜蜷_放程度:正相關(日本、荷蘭、比利時利用別國資源)。

 、郾緡匀毁Y源:正相關。

 、苌钯|量、消費水平:負相關。

 、菘萍及l展水平:當多開發的'資源大于多需要的資源:正相關;當多開發的資源小于多需要的資源:負相關。

  ⑥貧富差距:負相關。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2

 。ㄒ唬⿻円菇惶

  1、(1)晝夜現象產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發光;

  (2)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2、晨昏線的判讀:在晨昏線上任找一點,自西向東越過該線進入晝半球,說明該線是晨線,反之是昏線。

  3、晨昏線與赤道的關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4、晨昏線與太陽光線的關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度。

  5、晨昏線與地軸的夾角變化范圍:0°~23°26′

  6、太陽高度的分布:晝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線上=0°。

  7、晝夜交替的周期:一個太陽日=24小時

 。ǘ┑胤綍r的'計算

  1、地方時計算原理:

 、俚胤綍r東早西晚(同為東經,經度越大越偏東;同為西經,經度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經偏東時間早)

 、谕粭l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③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即1°=4分鐘)

  2、地方時計算方法:

  某地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鐘×兩地經度差

  說明:①式中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邊用加號,在已知地的西邊用減號。

 、诮浂炔畹挠嬎悖和瑴p異加——兩地同為東經或同為西經相減;一為東經一為西經相加。

 、塾嬎悴襟E:確定兩地經度差;換算兩地時間差;判斷兩地東西方向;帶入計算。

  3、晝夜長短的計算

 、艜兓。喝我痪暰落在晝半球內的部分。

  ⑵夜。喝我痪暰落在夜半球內的部分。

  ⑶計算:①晝長=晝弧對應的經度數÷15°;

 、谝归L=夜弧對應的經度數÷15°

 。ㄈ﹨^時的計算

  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兩地時區數差

  說明:

 、贂r區數的計算:當地經度數÷15°,商四舍五入得時區數。

 、跁r間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時區或西時區相減;一為東時區一為西時區相加。

  ③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同為東時區,時區數越大越偏東;同為西時區,時區數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時區偏東時間早)。

  (四)光照圖的判讀方法和步驟

  1、標自轉方向,判斷晨昏線

  2、定日期:

  ⑴北極圈出現極晝(或南極圈出現極夜)為6月22日;

 、票睒O圈出現極夜(或南極圈出現極晝)為12月22日;

  ⑶晨昏線與經線重合,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時間計算:

 、耪姨厥鈺r刻點:

 、俪烤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6點;

 、诨杈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18點;

 、燮椒謺儼肭虻慕浘地方時為12;

 、芷椒忠拱肭虻慕浘地方時為24點或0點。

 、埔罁浂认嗖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東早西晚,東加西減的原則推算時間。

  4、確定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

 、庞扇掌诙ㄖ鄙潼c的緯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是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即地方時為12點的經線。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3

  農業的區位選擇

  一、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

  1、農業的生產特點:地域性、周期性、季節性

  2、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

  區位含義絕對區位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

  相對區位農業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各因素的相聯系

  區位因素自然環境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會環境因素市場、科技、交通運輸、政策、勞動力、機械、生產習慣等

  區位選擇方法綜合考慮各區位因素,因地因時制宜,采取合理的生產經營方式

  實質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

  區位變化因素差異自然因素比較穩定,社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較快

  影響由于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某個區位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區位因素的變化,尤其是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對自然環境影響很大,進而對農業區位選擇影響也很大

  3、泰國美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澳大利亞牧場

  地區泰國美南河平原澳大利亞南部

  區位條件自然條件

  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稠密,水源充足,是以水稻種植氣候溫暖,地形開闊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與小麥種植和放牧

  社會經濟條件人多地少,勞動力沖足,糧食需求量大,機械化和現代科技水平低地廣人稀,交通便利,機械化和科技水平較高

  生產狀況

  農業景觀水田廣布牧場和麥地廣闊

  農業結構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和畜牧業并重

  經營方式小農經濟大規模家庭農產

  產品用途自己農業商品農業

  地域類型水稻種植業混合農業

  如何提高高一地理成績

  1.認真聽講,做好筆記

  這是最簡單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通過聽講,我們可以知道重點所在,通過做筆記,我們可以加深對難點的理解。

  2.多看地圖,多畫地圖

  地理高考中空間定位非常重要,而對空間定位能力的培養根本還在于地圖。對于地理基礎差的同學來說,看到地圖就會產生恐懼感,厭惡感,要想除去這種感覺,就必須堅持每天強迫自己去看一遍地圖,看得多了,不僅在麻木中適應了地圖,或多或少也能記住一些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空間概念慢慢也能培養起來。在看地圖的同時,最好能把地圖畫下來,不僅加深了對地圖的理解,也能逐步把地圖從紙上裝進腦子里。

  3.聯系整體,分析差異

  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環境。在地理環境的大背景下,各項地理事物之間都是有聯系的,看到一種事物就要試著去牽出與之相關的其他內容。以日本為例,我們首先可以想到它的氣候---季風氣候,接著地形---山地多,平原少,河流---短小,水能豐富,工業----外向型工業為主……

  4.勤于練習,勤于質疑

  理論知識的記憶是基礎,知識的運用才是目的。運用知識的途徑就是要多做題,勤問題。做的多了,問的多了,書本上的理論自然也就熟悉了,命題人的意圖也能漸漸了然于心,到高考時就可節省不少分析問題的時間。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4

  1、自然資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時間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及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物質與能量的'總稱。(必須同時具備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

  自然資源的特征:有限性、整體性、地域性、多用性、社會性

  2、分類: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除礦產資源為非可再生資源外,其余均為可再生資源。

  3、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農業社會時代——人類對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國的分布。

  工業社會時代——對資源性產業和工業布局有決定性的影響。如大慶、鞍山等城市的發展

  后工業化時代——自然資源的作用相對下降,后天性資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資源、信息網絡)的地位上升。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范圍日益廣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產業布局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減小。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5

  1、地球運動規律

  (1)注意從繞轉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和地理意義等方面比較自轉與公轉的差異,側重理解太陽日與恒星日的差異、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等難點內容。

  (2)地軸北端指向北極星附近,因此能看到北極星的地點必定在北半球,且看北極星的仰角等于當地緯度。

  (3)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雖然從南、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時針方向不同,但都是自西向東。

  (4)注意地球公轉軌道上近日點(1月初)與冬至日(12月22日)、遠日點(7月初)與夏至日(6月22日)的區別。

  2、正午太陽高度

  (5)注意區別正午太陽高度和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是特殊時刻(地方時為12時)的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與物影長度的關系:太陽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長。

  (6)任意一天,與太陽直射點緯度差相等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相等;正午太陽高度數值相同的兩條緯線關于直射點所在緯線對稱。

  (7)注意極晝區極點的太陽高度的日變化特征:太陽高度無日變化,其數值等于當日太陽直射點緯度。

  (8)判讀光照圖和統計圖時,要注意利用圖中的各種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如光照圖中的晨線和昏線、太陽直射的緯線、晝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經線,統計圖中的橫坐標名稱和縱坐標名稱、數值的正負、線條的升降等。

  3、時間計算

  (9)一般而言,凡涉及到日出時刻、日落時刻、正午時刻、晝長、夜長等則為地方時的計算;凡沒有特別說明的都為計算區時。

  (10)北京所在的時區(東八區)、倫敦所在的時區(零時區或中時區)要當常數記憶。

  (11)北京時間是我國全國通用的時間標準。北京時間=東八區的區時=120°E的地方時,所以北京時間不等于北京(116°E)的地方時。

  (12)地方時計算中的.時間早晚要和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時間早晚區分開。日常生活中的時間早晚往往是針對同一地點來說的,因而時刻數值越小時間越早;而地方時計算中的時間早晚是針對不同的地點來說的,一般來說是根據同一緯線上看到日出的早晚來區分的,因而時刻數值越大地方時越早。

  (13)在進行新舊一天的計算時,新舊一天可結合地方時的早晚來判斷,建議畫出極點俯視圖來輔助計算,以避免混亂。在計算區時時,直接按照區時計算公式進行計算即可,不需要考慮日界線。

  4、晝夜長短與時間判斷

  (14)要明確季節與節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南北半球的季節永遠相反,但是節氣是相同的,審題和答題時一定要特別注意。

  (15)在利用晝弧和夜弧所跨經度計算晝夜長短時,一定要注意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間隔是多少,不能習慣性地以為是30°或者45°。

  (16)掌握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北半球,夏半年時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極點附近出現極晝,夏至日時晝最長夜最短,極圈以內出現極晝;冬半年時相反。南半球反之。兩分日時全球晝夜平分;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17)晝夜長短與太陽直射點所在半球位置及其移動密切相關,所以,要理解太陽直射點移動的基本規律以及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空間分布規律。

  (18)任意地點,其一年中的最長晝長與最短晝長之和恒為24小時;任意一天,分別位于南北半球且緯度相同的甲、乙兩地,甲地晝長=乙地夜長。

  (19)由于地球自轉和公轉而帶來的季節變化是地球最重要的變化規律,許多自然現象以及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也因此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所以要注意總結具有季節變化規律的自然現象和人類活動及其形成原因。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6

  水循環

  1、環節:蒸發(包括植物蒸騰)、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

  2、類型:海陸間大循環、海上內循環、陸地內循環

  3、意義:塑造地表形態;促進物質遷移、能量交換;維持全球水量動態平衡;促進陸地淡水資源的更新和補充。

  4、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偃祟愑绊懽铒@著的環節是地表徑流,如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等。

  ②植樹造林、保護濕地:起到涵養水源的'作用,使下滲增多,地表徑流減少,減少洪澇災害;

  同時使蒸發增加,降水增多,調節氣候。

 、蹏焯铮簩е潞葱詈槟芰ο陆担粶p弱湖泊對周圍地區氣候的調節作用。

  ④城市路面硬化:下滲減少,減少地下徑流,增加地表徑流,造成城市內澇。

  ⑤用水不當:河流上游地區過度飲水灌溉,會導致下游水量減少,甚至出現斷流。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7

  1.對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②大氣對流運動顯著;③天氣復雜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②大氣平穩有利于高空飛行;③包含臭氧層。

  3.大氣的熱力過程:太陽輻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13h max)-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長波)(14h max)-大氣保溫。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選擇性 臭氧-紫外線、CO2-紅外線)、散射(有一點選擇性 小顆粒優先散射短波光-蘭紫光)、反射(無選擇性 云層)。

  5.太陽輻射(光照)的影響因素:緯度、天氣、地勢、大氣透明度、太陽高度。

  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氣的保溫效應:陰天的晝夜溫差小,白天多云,氣溫不高(云層反射作用強);夜晚多云,氣溫較高(大氣逆輻射強)。

  7.氣溫的垂直分布: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每升高100m氣溫降低0.6℃。

  8.氣溫的水平分布:①緯度分布: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海南島

 、诤j懛植迹合募 陸地﹥海洋,冬季 海洋﹥陸地;

 、蹥鉁馗叩牡胤,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

  9.氣溫年較差:①影響因素:海陸熱力性質;地表植被水分狀況;云雨多少。

 、谧兓幝桑簝汝懇冄睾,大陸性氣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

  10.熱力環流的性質特點

  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成為熱力環流。它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平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布: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

  (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濕

(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干

  (6)來自海洋的氣流--濕

(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岸風)--干

  (8)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8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環

  (1)相互聯系的水體水以氣態、固態和液態的形式存在。氣態水,數量最少分布最廣。液態水,數量分布次之。固態水,僅在高緯高山或特殊條件下存在。

  (2)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a)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分為有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b)主要環節:蒸發、植物蒸騰、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c)意義:維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陸地淡水資源,調節全球熱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態

  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層海水常年大規模地沿一定方向進行較為穩定的流動。b)按成因分: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按性質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布規律: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2)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a)暖流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濕作用,寒流對沿岸氣候有有降溫減濕作用。b)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形成較大的漁場。c)對海洋航行也有影響,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霧,不利航行;洋流還會攜帶冰山。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擴散而加快其稀釋和凈化的速度,也相應地使污染范圍擴大。

  3.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水資源及其分布水資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來衡量。除南極洲外,亞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從國家來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羅斯,中國第六。我國不均衡,空間上南多北少,東多西少;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資源與人類社會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質量會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科技進步促進人水關系的發展。

  (3)合理利用水資源,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污染和過度利用等加劇水資源短缺。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9

  1、氣候要素:氣溫、降水

  2、以溫定帶——月均溫在15度以上,為熱帶氣候

  3、月均溫最低在0-15度,為亞熱帶氣候

  4、月均溫最低在0以下,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5、以水定型——熱帶氣候分為四種: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干旱

  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兩季

  熱帶草原氣候:旱雨兩季

  6、亞熱帶氣候分為兩種:

  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冬雨夏干

  7、溫帶氣候分為三種:

  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濕潤

  8、氣候成因

  季風氣候成因:三種季風氣候

  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氣候:

  地中海氣候(副高和西風);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和赤道低壓)

  單一氣壓帶和風帶控制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壓);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

  9、氣候分布

  大陸東岸氣候:三種季風氣候

  大陸西岸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大陸內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10、森林資源現狀

 、艑傩裕杭仁亲匀毁Y源又是環境資源。

 、谱饔茫赫{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吸煙除塵、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

 、巧址植迹簛喓畮п樔~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11、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

  (1)、能量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反應(4個氫原子核聚變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點: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

  (3)、意義:維持地表溫度,地球上大氣運動、水循環和生命活動等運動的主要動力,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陽常數:表示太陽輻射能到達大氣層上界的能量指標,大小為8.24焦/cm2.分。

  12、熱帶雨林

 、欧植迹簾釒в炅种饕植荚诔嗟滥媳眱蓚,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集中分布在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俚厍蛑危荷羁痰挠绊懼厍蛏洗髿庵械奶佳跗胶。

 、诘厍虻膬λ畮欤捍龠M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⑶雨林生態

 、賰炘叫裕喝旮邷囟嘤,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

 、诖嗳跣裕河炅稚L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葻釒в炅制茐

  ①根本原因:當地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貧困以及由此產生的發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類開發。

 、蔁釒в炅值拈_發(亞馬孫開發計劃)

 、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移民亞馬孫平原、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视炅值谋Wo: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俟膭畋Wo性開發,如雨林觀光等;

 、诩訌姯h境教育,提高公民環保意識;

 、凵诌x擇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結合;

  ④加強森林緩沖區建設。

  高一地理的做題方法

  1、“簡明扼要、條理分明、切中要點”是規范答題的宗旨。有條理,分點答題,形成“知識鏈”,做問答題首先要了解答題的步驟,問什么就回答什么,問幾個問題就分幾節寫。根據題目的給分來組織答案。

  2、答題一定要規范化、序號化、段落化,字跡工整,反映思維的邏輯性,卷面整潔,從形式上達到卷面的完美,因為清晰的卷面能贏得閱卷者好感。

  3、看清圖示: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很大一部分是與圖相關的。因此,學生應該對各類地理圖像、圖表的特點和作用認真掌握。在答題時認真看清圖像、圖表中所表現的內容,準確、全面而有效地從圖示材料中提取顯性的和隱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將圖像、圖表資料與文字資料有機結合起來,加以靈活運用。

  4、準確表述:對試題進行邏輯分析后,要進行答案的構思,并能夠用準確的語言將答案表述清楚,這也是考試中的重要環節。

  5、注意聯系:各種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因此,在答題時應該注意地理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同時還要關注跨學科之間的聯系,以及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等。

  6、選擇題解題常用排除法,如果正確答案不能一眼看出,應首先排除明顯是荒誕、拙劣或不正確的答案,高考題中這樣的選項一般不多見,只有仔細分析,逐個排除。分析選項本身敘述的正確性。對選項敘述的正確性判斷是做好選擇題的核心任務。

  7、雙項選擇題,對于難以取舍的選項,適當運用“量化法”“提高標準法”和“降低標準法”來確定最終的答案。“量化法”就是對選項的準確率作綜合的評估,“提高標準法”和“降低標準法”需要考生根據對題意的符合程度設立一個較高或較低的指標,最終篩選出所需要的答案。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0

  (1)合理布局交通網

  (2)經濟意義

  ①有利于資源開發和物資輸出:西南區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少數民族集中。南昆鐵路的修建解決了云南磷礦和貴州煤炭的外運,促進了紅水河水能和廣西平果鋁礦的開發。

 、谟欣诎l揮鐵路對經濟輻射的作用:鐵路的輻射作用可加快對外開放,使西南區形成“沿海、沿江、沿邊”的形勢,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

  有利于開發旅游資源,帶動第三產業發展:開辟旅游熱線,使西南豐富的旅游資源得到開發(喀斯特地形,少數民族風情、世界文化遺產等),并能帶動該地區相關產業乃至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

  (3)政治意義

 、儆欣陟柟堂褡鍒F結:西南區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少數民族人中總數一半以上,僅云南省就有20多個少數民族。南昆鐵路所經之處分布著10多個少數民族,鐵路通車為他們帶來了致富之路。

 、谟欣诩涌煳髂蠀^脫貧速度:西南區是我國貧困人口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南昆鐵路通車前,全國貧困人口中1/3分布在本區,1997年南昆鐵路建成通車后,貧困人口數大幅度下降。

 、塾欣谏鐣定;

  (4)戰略意義

  ①有利于加快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南昆線的建設使西南區具有“三沿”的區位優勢,南連北海、湛江、欽州和防城港等港口,東西有國際鐵路、公路通往滇桂兩省眾多的過境口岸,有利于發展對外貿易和邊境貿易,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分工,促進國際區域經濟合作。

 、谟欣陟柟虈,保衛邊疆:南昆鐵路穿越在西南邊疆,在戰時對于鞏固國防,保衛邊疆的作用不可忽視。

  公路建設

  我國高速公路發展快的原因:

  公路運輸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自然條件適應性強;我國各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公路運輸的需求增加;國民經濟的發展,地方財政的寬裕,高速公路以較快的速度發展,高速通暢的道路為公路運輸帶來活力

  布局原則:

  國道:以直達運輸為主,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盡量縮短線路長度節約運營時間。

  省道:滿足經濟發展需求和居民生活需要。

  公路大橋的區位因素:

  典型地區:長江大橋;杭州灣大橋;渤海灣大橋等。

  區位因素:合理布局公路網;減輕鐵路運輸壓力;加強一體化;緩解過江(海)的運輸壓力;有利于兩地人員、經濟、貿易物資的交流;有利于縮短兩地交通路線的長度,節約運輸時間;有利于促進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優化投資環境;有利于促進旅游業的發展。

  滬寧高速公路擴建和我省高速公路網建設(潤楊大橋、蘇通大橋、崇海大橋建設、新長鐵路、寧啟鐵路、南京—西安鐵路)

  問題和困難:我省人多地少,占用大量良田,拆遷量大,易引發大量社會矛盾;河流眾多,修橋量大。沿線地區噪音污染,影響村民出行。

  有利條件:地形平坦,工程量小;經濟發達,建設資金充裕;沿線人口眾多,城鎮密集,經濟效益高

  意義:接應上海大都市的輻射,呼應浦東開發,進一步對外開放,加快長三角城市帶的形成,加強城際聯系和協調發展,促進蘇北及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加強蘇北蘇南的聯系和協調發展,加快蘇南產業結構升級和蘇北工業化進程,縮小蘇北蘇南差距。

  港口的建設(上海、紐約等)

  荷蘭的鹿特丹的區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置適中,位于歐洲西部的`中部。

  自然區位:位于萊茵河口,河海聯運便利;港闊水深,不淤不凍;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

  社會經濟因素:經濟腹地廣闊;位于第二條歐亞大陸橋的終點,連接中歐、中亞、東亞等地;以鹿特丹為依托。

  如果是上海港的區位因素還需要說明不利因素:三角洲地形坡度緩,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積,影響通航。(目前泥沙淤積減少的原因是什么?)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區位因素:

 、俚匦斡羞m當的坡度,以保證排水。

  ②地面平坦開闊,以利于跑道建設及飛機起降。

 、哿己玫牡刭|條件,以保證地基穩定。

 、芘c城市有一定的距離,并有快速交通干道相連接。

 、菖艿姥厥⑿酗L的方向修建,以利于飛機逆風起飛和降落。

 、拊啤㈧F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的地區等。

 、呓洕l達,人流物流量大。

  城市交通

  布局原則:滿足人們出行的需要;節約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保護環境等

  城市內部交通運輸方式:公路;高速公路;地鐵;水運;輕軌鐵路;

  保持城市交通暢通措施:合理規劃城市道路;拓展城市道路;建設立交橋;將過境干道與城市道路分離;控制貨車進入市區;鼓勵市民乘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車發展等。

  三峽工程

  意義:防洪(提高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緩解洪水對武漢市的威脅;減輕洞庭湖淤積;大幅度減少分蓄洪造成的損失)發電(緩解華中、華東地區能源緊張狀況;變輸煤為輸電,減輕鐵路運輸的壓力;水電代替火電,環境效益十分顯著);航運;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調、水產養殖、旅游。

  環境效益:

  防洪;防治血吸蟲病;有利于中下游減輕洞庭湖淤積;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質;調節局部氣候,減輕環境污

  社會經濟效益:有利于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有利于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調整產業結構;有利于擴大就業;有利于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利于提高長江上游的通航能力;有利于該地區脫貧致富,促進經濟發展;有利于西部大開發的實施。

  生態問題:

  淹沒土地、耕地;加劇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誘發地質災害(地震、滑坡);對庫區不利;加重泥沙淤積;影響物種生存;增加蚊蟲孳生

  對長江三角洲影響:

  不利影響:長江三角洲長速減慢;長江口海岸侵蝕,海水倒灌;長江河口生態環境改變,影響水生生物的生長;影響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

  有利影響:

  河口淤泥減少,提高了河口的通航能力;有利于改善長江水質(泥沙減少,枯水期)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1

  一、氣候變化

  1、氣候變化

  是指一個特定地點、區域或全球的長時間的氣候改變,是以某些與平均天氣狀況有關的特征,如溫度、降水量、風等要素的變化來度量的。

  2、氣候變化史

  (1)地質時期:全球氣候一直處于波動變化中,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周期長短不一。

  (2)歷史時期:期間全球氣候有兩次較大的波動。

  (3)近現代: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呈上升趨勢;

  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1、全球氣候變化本身就是資源條件的變化。

  2、加劇了自然災害。

  3、將導致原有生態系統的變化。

  4、對主要生產領域,如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的影響更為顯著。

  5、通過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如厄爾尼諾、干旱、洪澇、熱浪等),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地球內部的'結構的研究:由于地球內部的知識主要來自對地震波的研究。

  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巖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縱波(P波)和橫波(S波)之分?v波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為界,可以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經過不同介質的界面時就會發生反射和折射現象,科學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質,通過對地震波的精確測量,了地球內部的結構。

  (2)從地球內部地震波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生突然變化,這種速度發生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

  (3)地球內部有兩個不連續面。一個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處(指大陸部分),在這個不連續面以下,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這個不連續面是奧地利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首先發現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個在地下2900千米深處,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則完全消失。這個不連續面是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為界面,把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所以地球的內部圈層是依據地震波傳播的突然變化的兩個不連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來劃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各外部圈層的概況比較

  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

  知識摘要

  1、地球內部三大圈層,巖石圈的結構,地殼結構的特點。

  2、巖石圈的組成及三大巖類,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及三大巖類之間的關系。

  3、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及表現;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理解地殼運動及流水、風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知識結構

  一、地球內部

  1、地殼

  (1)分層

  A硅鋁層:以氧、硅、鋁為主,鈉、鉀較多

  B硅鎂層:以氧、硅、鋁為主,鎂鐵鈣增多

  (2)結構特征

  地殼厚度不均和硅鋁層不連續分布

  2、地幔

  3、地核

  二、巖石圈

  1、范圍

  2、組成

  巖漿巖:花崗巖、玄武巖

  沉積巖:石灰巖、頁巖、砂巖

  變質巖:大理巖、板巖、石英巖

  三、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

  (1)類型:變質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

  (2)地質構造:褶皺:背斜和向斜;斷層:

  2、外力作用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重力、化學作用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2

  世界各區域資源分布:

  一、東亞:

  1、朝鮮境內有豐富的森林、礦產資源;

  2、日本國內森林資源、水利資源、漁業資源豐富;

  二、東南亞:

  1、礦產以錫、石油為主;

  2、種植業發達: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

  (4)泰國:水稻;

  三、南亞:

  1、印度礦產主要以煤、鐵、錳礦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積大;茶葉、小麥等出口;

  四、中亞:

  1、小麥,棉花,畜產品;

  2、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分布在里海沿岸);

  五、西亞和北非:

  1、石油資源豐富: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內,儲量占世界的`一半,開采量為1/4,出口量第一:

  2、特產: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欖油、阿富汗紫蓋皮羊毛、伊拉克椰棗;

  3、北非的鐵礦分布在利比亞、埃及與蘇丹境內,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區;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礦產:金剛石、錫、鋼鐵、鋁,銅(贊比亞),黃金(南非)、鐵(利比亞),石油(尼日利亞)鈿礦(南非);

  2、水利資源豐富:世界第二;

  3、動物資源豐富:獅子,大象,猩猩;

  4、生物資源豐富:可可,丁香,劍麻;

  七、西歐:

  1、礦產:煤(大不列顛島)、鐵(大不列顛島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游資源-人文景觀,自然景觀;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森林資源(第一);

  2、水力資源;

  3、礦產:石油(西伯利亞平原、東歐平原),天然氣,煤(中西伯利亞高原、東海岸),鐵礦(東歐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有色金屬(錳銅鋁鋅);

  九、北美:

  1、礦產:煤(美國東北部),鐵,石油,天然氣,鋼金鋁鋅-有色金屬(美國西部);

  2、森林(寒帶針葉林,溫帶闊葉林),草場,水力——美國;

  3、加拿大——森林(為原料,新聞紙加工),石油,鐵,煤,鎳(占世界80%),漁業資源豐富;

  十、拉丁美洲:

  1、礦產:石油(墨西哥東南沿海,委內瑞拉沿海),鐵,錳(巴西高原東部),銅(智利世界最多),銀(墨西哥安第斯山脈);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紅木,烏木);

  4、經濟作物(咖啡,香蕉,甘蔗);十一、大洋洲:

  1、礦產-鐵(塔斯馬尼亞島),煤(澳大利亞東部沿海);

  2、稀有動物-鴨嘴獸;

  十二、南極:

  1、礦產-煤,鐵,石油,天然氣,生物,淡水;

  2、生物-企鵝(鳥類),海豹,鯨,磷蝦;

  3、淡水水庫;

  十三、北極:

  1、豐富生物資源:北極熊,海豹;

  2、礦產:煤(30億噸),石油(100-200億桶),天然氣;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3

  1、判斷依據: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范圍,即>15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分配類型,夏雨型(1500---20xx)

  2、位置:

  緯度位置:南北緯10度至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

  海陸位置:主要分布在亞洲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3、氣候特點(特征):終年高溫,一年有明顯的雨(5月---9月)季,旱季(10月----次年4月)

  4、氣候形成原因: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影響(其中夏季風是由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向北移動,越過赤道后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右偏而形成西南風。

  5、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熱帶季雨林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植被類型:熱帶季雨林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動物:象,孔雀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磚紅壤性紅壤

  6、該氣候區內分布的城市: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港口城市和棉紡城孟買,城市和麻紡城加爾各答,新興工業中心班加羅爾,孟加拉國的首都達卡、斯里蘭卡的`首都科倫坡、泰國首都曼谷,緬甸首都仰光、越南的首都河內、港口和工業中心胡志明市、老撾的首都萬象、柬埔寨首都金邊,我國海南省的海口、的旅游城三亞,臺灣港口高雄。歷史名城臺南,菲律賓首都馬尼拉

  7、該氣候區內的農業活動情況:以水稻、茶葉、甘蔗、小麥為主。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4

  大氣水平運動——風

  1.風向的`判斷:

  首先明確高低氣壓;其次確定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壓線,方向由高壓指向低壓);確定南北半球后,畫出風向(北右南左,近地面風向偏轉300-450,高空風偏轉900);讀出風向(風的來向)。

  2.風力的判斷:同一幅氣壓形勢圖中,等壓線越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風力越強。

  3.判讀天氣狀況:低壓中心和低壓槽控制區多陰雨天氣;高壓中心和高壓脊控制區多晴朗天氣。

  鋒面多出現在低壓槽,無論是南北半球,一定是左冷右暖。

  4.判斷季節:大陸上形成低壓,說明陸地比海洋氣溫高,為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

  大陸上形成高壓,說明陸地比海洋氣溫低,為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5

  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應用角度分析

  (1)分析地理環境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協調一致的關系。常分析某一區域自然景觀的成因,如結合地理位置分析氣溫、降水等對生物景觀的影響。

  2)分析地理環境某一要素變化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變化。一般結合區域圖、景觀圖、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運用各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變化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3)根據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分析一個區域的變化對其他區域的影響。常結合某一地區環境的變化,分析環境問題成因;結合題目提供的自然現象或過程,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與之相關地區內在的關聯性和演變過程的因果關系。

  (4)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在協調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時,必須考慮陸地環境的'整體性特征。在分析具體問題時要遵循“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確人類活動所牽的“一發”是哪一要素,進而逐步分析這“一發”的變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發生的變化,最終導致“全身”呈現出怎樣的變化。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人教版地理高一知識點03-17

高一地理的知識點總結11-19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03-28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08-01

高一地理的詳細知識點總結03-28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08-07

地理高一重要知識點總結03-06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07-24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0-05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2-07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中文天堂最新中文字幕版 | 亚洲图揄拍自拍另类图片 | 午夜打电话福利视频 |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精品 | 亚洲喷潮在线观看 | 一级欧美字幕一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