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們該怎樣正確的教導孩子
過去的認識里,家庭教育通常認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即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我們該怎樣正確的教導孩子,希望有所幫助!
一、越位
即父母對自己不該負的責任進行越界干涉
諸如孩子不吃飯時,我們總是追著喂;孩子不寫作業時,我們總是在一旁陪著寫;孩子間發生點小糾紛,我們就急著出面找對方去算賬,等等。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本質上是對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身體是孩子自己的,吃飯是本能;不相信求知是每個靈魂固有的能力,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這種越位,往往源自父母搞錯了邏輯,顛倒了因果,把孩子的現狀和表現作為教育的起點,只想著采取各種辦法去“對付”、“管教”孩子。但是要知道,孩子的現狀和表現往往是父母教養方式導致的結果。因為我們總是追著喂,所以孩子可以不準時吃飯。因為我們總是陪著孩子寫作業,所以孩子可以不單獨完成。因為我們總是出面替孩子解決問題,所以阻礙了孩子能力的建立和社會性的發展。
二、失位
即父母自己該履行的教育責任沒有履行
常常聽到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抱怨自己的父母幫忙帶孩子帶出了各種問題,然而我們是否反省過,教養自己的孩子,就是自己的責任、義務和權利。
我們有什么資格去要求老人,一定要按照我們的觀念和方式去帶我們的孩子?老人有老人的性情、觀念和生活方式,本身老人愿意幫忙帶孩子,我們就該心懷感激了,怎么還能抱怨他們或要求他們改變?其實,隔代教育是個偽問題,本質是年青的一代有了孩子后,內心還沒有長大,沒有負起自己的責任,守住自己的界限,捍衛自己的權利。是我們的失位在先,才導致了老人的越位。
三、定位
父母對自己的身份角色應該有清晰的定位
我們做父母的沒守住自己的界限,給孩子創造了犯錯的環境和機會,卻去怪兩三歲的孩子缺乏自律,公平嗎?這就相當于你把一只羊扔到狼群里,又告訴這些狼,你們不能吃羊,誰吃誰不是好狼。難道不是我們給孩子創造了可以隨手觸及糖的環境嗎?難道不是我們習慣了把孩子托管給電視、電腦,而很少親自陪伴、交流,導致孩子癡迷于動畫片或電子游戲的嗎?抱怨孩子缺乏自律前,我們先負起自己的責任,而不能失位于父母這一職責。
四、榜樣
父母能當的不是老師,而是榜樣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意識特別強,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時,總會自以為是地把自己視為孩子的老師,不停地指指點點,而忽視良好親子關系的構建,于是父母在越位當老師的同時,失位于父母的角色。
作為父母,自己要清楚的是,首先我們是父母,不是老師。不要總抱著教育孩子的想法,指指點點。孩子會有父母之外的很多老師,但只有父母才能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感受孩子的喜悅和憂傷,給予孩子全部的尊重和信任。也只有父母有能力,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
其實父母能當的不是老師,而是榜樣。比起說教,潛移默化的榜樣力量不傷和氣,也更能起到作用:假如父母樂觀而幽默,那么孩子對待生活的態度也不會太消沉;假如父母真誠待人,那么孩子也容易有好人緣。這些都是說教做不到,而只有父母的身教才能做到的。
通常還有一些父母,會因為自己兩三歲的孩子碰觸了家中的玻璃杯、電源插座、剪刀等可能帶來危險的物品,進而用訓斥,甚至打罵的方式制止,理由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可孩子的這些行為,往往是出于好奇的探索和嘗試,而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是其學習能力的基礎要素。假如為了保護孩子,而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上學后,我們常常又會抱怨孩子沒有學習興趣,做事缺乏主動性。
孩子有好奇心,該鼓勵而不是扼殺。父母該做的,是將可能導致孩子受傷的物品放置在孩子不易觸及的地方或進行安全改造,并多通過書籍、故事、演示、實驗等方式,讓孩子明白危險行為可能導致的后果。所以父母越位去限制孩子的嘗試和體驗,阻礙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本質上是因為失位于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有愛的生活環境。
真的愛孩子,是幫孩子建立起他照顧自己的能力。唯有父母先做到既不越位,也不失位,才可能培養出一個獨立有擔當、對自己負責的孩子。同時,這也是我們自己走向快樂、成功、幸福人生之路的必然途徑。
【我們該怎樣正確的教導孩子】相關文章:
家長該怎樣正確評價孩子?05-07
家長該怎樣正確評價孩子?05-09
家長該怎樣正確評價孩子?(熱門)08-01
家長該怎樣去正確評價孩子05-05
怎樣正確的表揚孩子02-22
怎樣讓孩子正確握筆02-23
怎樣指導孩子正確的刷牙02-22
怎樣正確引導孩子的情緒02-26
今天我們該怎樣愛國作文06-14
孩子的識字量該怎樣提高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