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家庭教育作文匯編8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庭教育作文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家庭教育作文 篇1
在美國一所大學的日文班里,突然出現了一個50多歲的老太太。開始大家并沒感到奇怪,在這個國度里,人人都可以挑自己開心的事做。可過了不長時間,年輕人們發現這個老太太并非是退休之后為填補空虛才來這里的。每天清晨她總是最早來到教室,溫習功課,認真地跟著老師閱讀,老師提問時她也會出一腦袋汗。她的筆記記得工工整整,不久年輕人們就紛紛借她的筆記來做參考,每次考試前老太太更是緊張兮兮地復習、補缺。
有一天,老教授對年輕人們說:“做父母的一定要自律才能教育好孩子,你們可以問問這位令人尊敬的女士,她一定有一群有教養的孩子。”一打聽,果然。這位老太太叫朱木蘭,她的女兒是美國第一位華裔女部長——趙小蘭。
任何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有道是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所作所為直接影響著孩子。“上梁不正,下梁歪”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有什么樣的父母就能教出什么樣的子女。
家庭教育作文 篇2
20xx年,留美博士黃全愈的<<素質教育在美國>>在國內各類媒體上掀起軒然大波,他在書中從多方面論述了中國教育的長短,指出當今社會學校,家庭在教育過程中的誤區。孩子就像種子,需要好的土壤,氣候,科學的灌溉,施肥和護理,才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家長和老師要去創造一種適宜的環境,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創造力,吸取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是包袱的地方就應該扔掉。
這段話留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想,這位留美博士非常明確的傳遞給了我們這樣一個信息:中國父母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是集體失敗,中國人在教育上也整體失敗。推廣教育是一件長期工程,使全社會的責任。我們還應該認識到,老師并不是無所不知的百科全書,家長也不是全能的電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能放棄一成不變的經驗,平等地交換意見或爭論問題。
想想吧,哪個父母在孩子上學前,不是給孩子準備好了新書包?哪個父母又不是給孩子準備了精神抖擻的行裝,寄予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希望?他們給孩子埋下了什么樣種子?他們是否給了孩子追求未來的勇氣?他們是否讓孩子對未來有了明確地認識?孩子上學后,他們又如何為孩子提供有益的幫助和指導,而不是繼續給當前的惡性的教育,推波助瀾?
這些都是我們最擔心的。社會環境和整個教育環境的不如人意,就更加需要相對自由的家庭和自由教育彌補上這方面的不足。不讓我們中國孩子成為溫室里的花朵,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要用知識武裝自己,用能力適應環境。
家庭教育作文 篇3
俗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眾多家長的心里想法。在父母的心目中,孩子的未來高于一切。可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如何讓自己的孩子高人一等,有一個好的人生,好的未來。這個問題值得很多人去深思它。
當你的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也許你們對孩子的未來抱有很大的希望。從孩子的呀呀學語,再到下地行走,直到最后的步入校園的大門。但是,校園的大門是給任何孩子無條件的開放的嗎?答案是錯誤的,它給那些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準備的。校園不是一個讓孩子開開心心的游樂場,而是一個處處有著競爭的決斗場。
如何能讓孩子脫穎而出,這體現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了。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攀登理性之巔,沒有一躇而蹴的捷徑,只有奮斗拼搏。
在現在的這個社會,許多家長不會教育孩子,也許他們認為把孩子送入校園就完成了這第一步嗎?家長們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從而導致很多孩子在學校不學無術,無理取鬧的嚴重現象。在我看來,家長們往往不從根源處去著手,而是從表面來看待問題的。當你的孩子從學校出來,回到家里,家長問道:“在學校里表現好嗎,考試考得多少分。”當你的孩子回答你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他們對你撒謊了呢,沒有告訴你真實的成績。家長往往只聽孩子的一面之詞,而不進一步去挖掘!
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同,對于孩子的一生來說,也會有改變的。有些家長過于溺愛自己的孩子,導致他從來沒有自己動手干過一件事情,從而形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把你的孩子包裹在一個糖果紙中,永遠也不看看外面,將來如何面對這個社會,你的孩子能否在這個社會上生存?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時間是把雙刃劍,當你們吵架了,時間會幫你們和解。但是當你遠在他鄉,時間只會把你們的感情拉的越來越遠。當你在要離開家很長時間,去外奔波時,你留下你的孩子獨自在家里,剛開始,你感覺不到什么,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當你有一天回到家中,看到了自己的孩子,他長大了。當你想與他熱情的交談時,而他卻在敷衍你罷了。當你想給自己的孩子一個充滿愛的擁抱時,你的孩子卻躲開了。只說了一句:我已經習慣了一個人生活。“
你與你的孩子之間缺少交流和溝通,他早已不是以前你記住的那個他了。你想跟他交流起來,卻顯得很無力,你已經不了解你的孩子了,他在學校的表現,在家的狀況,遠在他鄉的你,卻一概不知。而你的孩子也對此感到了生疏,也許這一切,并不全是家長的錯,但是,你的孩子確一個人承擔著無形的壓力和痛苦,孤獨使他變得不愛交流了。所以,家長們也應該多多與自己的孩子溝通,問問他想要什么?這樣與他談起心來,變得開心多了,方便多了。不是嗎?
在天底下,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的,父母都想用盡自己的心血,來完成孩子的愿望。也許,一句:”在學校里還好吧。“這樣簡單而樸素的話,孩子的內心多多少少都會有些觸動的。所以我想對家長們說:“你們不能單從孩子的學習成績來看待他們,也想想孩子的優點,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你光從學習這一方面來對待孩子,相當于已經扼殺了他們那幼小的心靈。我也多多希望家長能多花些時間來陪陪自己的孩子,他們要的只是一句噓寒問暖罷了。別無他求了。
家庭教育作文 篇4
咱們中國的家庭自古以來注重“耕讀”,而今無需耕作,教育自然成了每個家庭的頭等大事,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自然有一定的正確性,但在當今社會教育的主體應當是孩子,無論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應是起引導作用。
家庭教育中,“養不教,父之過”,當今社會,物資生活富足,自是不會出現“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的悲劇——既然“犬馬皆有所養”,那么家庭對孩子的“教”便愈發重要。當今社會萬物互聯,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也愈發緊密,沒有人能再像隱士一般斷絕與社會的聯系。所以培養孩子的“社會性”,對孩子的“教”與“養”便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目的。諸葛亮的《誡子書》中開篇既是“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可見品行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溫文爾雅、謙遜有禮,這都需要家長以身作則,像新聞中報道的“為等孩子父親上火車,而堵門影響列車啟程的母親”便是典型的反面事例。父母的言傳身教,引導孩子成為了理性的、有教養的人,只有真正成為了一個人,孩子才可能去投身社會,發光發熱。
當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成為了一個文明理性的現代人,學校教育便要傳授給孩子知識,引導孩子發現自己,認識自己。
嚴師出高徒,仿佛是中國人對學校教育的判斷。但真的只是如此嗎?嚴,固然是對的,但嚴的目的在于引導孩子專心學知識——壽鏡吾先生會打手板,但是打手板是為了讓孩子好好背書。因此只要能引導孩子的良好發展,那么無論嚴或松都是起積極作用的。更為重要的,是在學校教育中,學校和老師要為孩子提供平臺去發現自己的興趣、能力,為日后的發展尋找方向。魯迅先生在1908年發表的《文化偏至論》中說:“角逐列國是務,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若其道術,則尊個性而張精神。”我想這便是如今學校教育的宗旨――立德樹人,尊重個性。那么在這個標準下,嚴不是準則,而在于“導”,如何引導學生發現自我。因此諸如“游學”、“科技創新比賽”、“藝術團”等新興課程應運而生,成為幫助學生的“梯子”、“路燈”,引導孩子去探索世界,發現自己,尋求理想。而非像過去“填鴨式”的教導孩子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才。
這種“幼者本位”式的教育理念,在當今社會正如火如荼地發展著,潤物無聲,靜待花開,想必在如此教育理論下成長的新一輩年輕人,在花開之時,定能成為中華民族新的“脊梁”。
家庭教育作文 篇5
近日,南京一位"迪爸"走經于網絡。他因在網上為上小學的兒子寫成長日記而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有人支持他的細心,也有人質疑他的做法是否會束縛孩子思想,在此,我認為,適度關注,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放縱成長,收獲荒蕪。孩子在幼年時期需要家長的悉心指導,在必要的時候給予點播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旅途其自由成長,給予孩子過寬松,寵溺的成長環境,結果必然是可怕的。如同在春天向地里撒一把種子,不施肥,不除草,坐等收成的結果,我想,也許只有上天知道了。因此,對孩子的教育要做到放松不放縱,寵愛不寵溺,自由不放任。
過度關注,思想束縛。在當今社會,信息媒體高度發展,一件小事都可能經過人云亦云似的傳播形成不同版本的"大事件".童年無疑是美好的,需要的是鼓勵支持與溫暖而不是冰涼的鍵盤和犀利的評論。試想"迪爸"的兒子如果看到自己的生活秘密的隱私被成千上萬的人討論評價甚至是指責,那顆幼小的心將會受到多大的打擊啊。我想到那個時候,他心里所剩下的可能不是對父親的感激與感動,而是對這個社會的懼怕。他可能會按照人們的想象去成長,努力迎合"父親粉絲"的心情,也有可能因叛逆從此墮落,這兩種結果都是我們不愿看到的,那么我們為什么要那么密切關注孩子,用壓力來鉗制住他們具有創造力的思想呢?過分地檢驗孩子的成長軌跡會蛀蝕他們的童年,讓他們過早地成熟,被迫地長大。
球星貝克漢姆與時尚界先鋒維多利亞育有三子一女。他們全家都是媒體的焦點,但這并不影響孩子們的成長環境,夫婦努力保護生活隱私,制定家規,教育孩子親力親為而且讓孩子自由發展興趣愛好,不干涉他們的自由,因此這一家成為教育的范本,流傳的佳話。
適度關注,孩子才能擁有良好的成長環境,漠不關心會導致孩子盲目成長,缺少社會經驗,而過分關注,則會導致孩子思想行為僵化,個性無法發展。
在田地里,不"驗"或過分"驗"苗都會導致幼苗被蛀蝕,腐爛,無論做為農夫還是家長,適度原則才是通往收獲之門的唯一途經。
家庭教育作文 篇6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家長則是孩子終身的老師,家長的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這是我們都明白的道理,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為教育孩子絞盡腦汁,樂此不彼。雖然方式各不相同,但目標是一致的。在此我談一些粗淺的認識,與大家交流一下。
愛在點點滴滴處,教在快快樂樂時。我們每個人都愛孩子,在孩子上學之前,我們對孩子要求不多,那種愛是一種純純的本能的愛。但是到了上學的時候,我們的愛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更多的變成了責任:怎樣才能讓孩子學習好,怎樣才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于是孩子開始不安了,有的孩子已經有了小小的壓力,而有的孩子就開始了反抗。所以讓孩子感覺到你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愛永不會改變,這樣孩子做什么事心里就有底、有信心了,要相信愛能創造奇跡。有時我們老覺得自己輔導孩子的時間不多,但是只要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就不用費太多的時間來輔導了。其實平時生活中就充滿了各學科知識,我們就可以利用孩子開心、感興趣的時候,一點一滴地積累,上課學習時再遇到這些內容就不覺得枯燥了。興趣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 求真理的欲望。” 興趣是一個人走向事業成功的開始,無論是誰,持久地從事一項無興趣的活動,不僅難以成功,而且有損身心健康。所以讓我們的孩子在快樂中學習與成長吧!
鼓勵孩子,給孩子自由的空間。我的孩子是那種膽子小比較內向的孩子,所以遇事我就以鼓勵為主,多提醒肯定孩子的優點,讓孩子知道:“我能行”!就算遇到特別困難的事情,也要讓孩子試一下,成功了最好,不成也要告訴孩子并不是每件事情都能成功,只要自己努力了就行。當然,讓孩子做的事情不能太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盡量讓孩子能“跳一跳,夠得著”,這樣能更加激勵孩子的自信心。孩子膽小內向,有時不愿說出自己的.想法及愿望,我就故意問他遇到這個事情他會怎樣做、怎么說,以及做過說過之后事情的結果。聽孩子說話要有耐心,要等孩子清楚完整的表達出了他的意愿,再考慮怎樣答復孩子,不要斷章取義,讓孩子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視,讓孩子明白事情只有多溝通、多交流才能互相了解、互相幫助。現在孩子遇事有自己的想法了,而不是象以前那樣:“你問我媽媽吧”。我相信:給了自由,孩子就能飛翔!
多讓孩子交朋友。我的孩子性格內向,曾經見了人就往背后藏,不敢和人交談,那時我非常著急,就特意帶他和一些比較開朗的孩子在一起玩,鼓勵他主動和小朋友們約會,帶孩子到家里做客或到別人家做客等。但是小孩子總有鬧矛盾的時候,這時我會靜觀其變,盡量讓孩子自己解決矛盾,回家再和孩子分析事情的對錯并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所以當看到別人比你好的時候,就真心的贊美他們,并學習他們的優點來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質,而不是用嫉妒的心去看待別人,那樣永遠不會有自己的進步。慢慢的,孩子開朗了,朋友也多了,并且各種性格的朋友都有,就連性格怪癖的小孩也成了他的鐵哥們。現在,李博昊已經有許多好朋友了,我都有些羨慕他了。
我的孩子的一點一滴的進步我都能看到,并給予肯定與鼓勵,我會時常對孩子說:“孩子,加油,你真棒”!
家庭教育作文 篇7
家風意味著一個家庭的風氣問題,其實追根揭底就是家庭教育問題,正所謂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一樣,假如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良好地家庭教育環境,那么現在的社會一定會非常和諧。
道理是這個道理,我們都明白,但是這個問題是不也許完全解決的。就如同我們一天有白天和黑夜之分,人的性格也有黑白之分,古語也曾說過:人之初、性本善,也說過:人之初,性本惡。所以說明社會黑與白是相輔相成的,就看我們怎么把握了。因此,每家每戶也有不同的家風,我們每家每戶的家門都會不一樣,就好比每個人的指紋,樹上的葉子,都不會出現完全相同的,家風也如此。也許有人會說,家風是一個家庭的教育模式,同為一個家長教育出來的,怎么會有不同的家風呢,這就好比龍生九子,各個不同一樣,最初的教育是一樣的,但每個認得性格不同,理解的就不同,因此接受的信息就不同,而后他的家庭和他兄弟的就會不同。
說這些,也只是想和大家說下我對于家風的理解,只要自己問心無愧,不必在意別人家怎么樣,又或者自己家怎么樣,也許我的想法大多數人不認同,但是我還是期望有認同的人。
家庭教育作文 篇8
給孩子做一個像哥一樣的爸爸是我的目標,擁有一個像哥一樣的爸爸卻是無數孩子們夢寐以求的期望。
中國有一句諺語: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人眼里,其理解的意思卻截然不同。我的父親就是一個嚴厲的父親,他的話語不多,但肢體語言卻超多,在我身體的好多部位都留有他的足跡,但我并不會記恨于他,因為他生長在一個無知的年代,沒有文化,他對其的理解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由于沒有更好的途徑來說服,只有采取一些極端的手段。時代在變,我們也在變,我們不能把老一輩的極端手段帶到現代,我們要像對待哥們和朋友一樣來對待自己的兒女,至此一個新的名詞“哥爸”誕生了。孫子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戰百勝。”只有了解孩子做過些什么,心理在想什么,才能正確的引導孩子,教他正確的做人觀,讓他懂得分辨是非好壞。
孩子最想聊的對象是他最好的朋友和兄弟,我們也不防做一個像哥一樣的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