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五期觀后感(通用13篇)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五期觀后感(通用1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五期觀后感1
今天,通過觀看了家庭教育公開課,從中了解到了家庭教育要在關愛和約束之間達成平衡的重要性。需要父母消除生活中那些無謂的焦慮。包括追求孩子的分數、成績,不愿放手,把孩子保護得密不透風等。不要用過度的愛、過度的要求和過度的期望束縛孩子,擺正自己的位置比什么都重要,親子關系好了,孩子會更愿意聽你的話。
要想親子關系對等,父母需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在遇到問題時,將核心放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批評和針對孩子上。雙方協調,讓孩子主動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最終會得到比權力之爭更好的結果。當孩子也參與到處理事情的過程中來,自然就會明白父母為什么要求他這么做,然后主動做出改變。
由此可見,孩子既需要愛和自由,也需要管教和規則,幫助他們規范和評價自己的行為。
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五期觀后感2
今天晚上,我聽了第五期家庭教育公開課——《讓音樂陪伴孩子成長》,專家的觀點讓我恍然大悟,原來一直被我忽視的音樂,對于孩子的成長竟是如此重要。本節課,讓我體會較深的有以下幾點:
1、孩子的成長離不開音樂,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以及欣賞能力要從娃娃開始。周海宏老師指出人的兩個思維領域:理性和感性。理性代表科學,感性代表藝術。科學征服世界,藝術美化世界。缺少感性素質的人幸福少,成功難,破壞大。由此可見,音樂在孩子成長過程的重要性。
2、讓快樂成為教育的組成部分。在孩子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家長要引導、陪伴、鼓勵孩子。當然,藝術是神奇的,在家長老師的引領下還是要取決于孩子對它感覺,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精神享受,而不是對孩子的目的要求。
3、把音樂教育列入日常生活中。比如:聽經典音樂,演出等。音樂是有靈性的,它能進入到孩子的內心,豐富孩子的世界,使孩子沉浸在音樂的海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
孩子的生活中,應該有音樂、有藝術相伴,作為家長,應該將藝術等同主科數學、語文的重要性對待,讓孩子的童年不再是只有主科,還會有音樂美。
聽完這堂課,我受益匪淺,以后,我會更多地與孩子平等交流,為孩子創設富于音樂的環境,讓孩子愛上音樂,愛上學習,愛上藝術,讓生活更富有詩意。
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五期觀后感3
那一天,收到學校的推薦與分享,我們和孩子一起觀看了這期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五期“讓音樂陪伴孩子成長”。
本期的視頻公開課是以訪談的形式展開,由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原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老師和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中國聲樂藝術研究院)黨總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天彤老師共同為家長朋友們帶來的精彩課程!
在本期視頻當中,兩位教授指出:人的感性素質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童年,孩子的童年一定要接受充分的藝術教育審美教育,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輸在終點站”,通過學習熱愛音樂、通過音樂熱愛藝術、通過藝術熱愛生活、通過生活體驗幸福。
是的,音樂是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學音樂能啟發兒童的心智。我不禁想起我們家韻茹的學習音樂之路。在幼兒園的時候,韻茹就對著電視的舞蹈節目手舞足蹈、也會在家模仿音樂節目里的架子鼓用筷子敲起鼓來!這時候,我們夫妻就覺得應該讓孩子培養一些在學習之外的興趣愛好,應該培養孩子的審美素質。于是,我們把韻茹送到了青少年宮學習藝術課程。根據孩子日常表現出來的興趣,我們給她選擇了中國舞課程、架子鼓課程,后來還參加了合唱團訓練課程。
兩位教授在節目里還談到:在孩子學音樂的過程中,要防止孩子“學了一門技術、恨了一門藝術”,良好的音樂教育,必須以審美為核心,以快樂為抓手,讓孩子的童年與藝術的美相伴。在孩子學音樂的時候,作為家長,第一要引導他,把學音樂作為一種素質教育來引導;第二要陪伴他;第三要鼓勵他;第四要評價他,避免用負面情緒和語言去評價孩子,要從正面的角度出發,先肯定,再談問題。
節目中兩位教授談到的考級問題,我們夫妻非常認同。作為家長,在保證不影響孩子學習的前提下,對于藝術課程尤其是音樂課程,并沒有給孩子施加什么壓力!都是順其自然的讓她學習,讓她養成習慣。比如,學習架子鼓課程,在少年宮是每周末去上一節課。我們則是讓孩子每天放學保證20分鐘的訓練,每年都鼓勵參加器樂考級活動。在五年級的時候,就通過了架子鼓九級的等級考試。韻茹也大膽地報名參加如第六小學舉辦的書香讀書節活動、才藝比賽等等。
學習和快樂,并不對立。學習文化課和業余興趣培養,并不沖突。在孩子的成長當中,我們希望音樂可以陪伴她成長,成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孩子一生的印記。
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五期觀后感4
今天下午,我觀看了教育部關工委發布的“家校共育,立德樹人”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五課,兩位專家深入的闡述講解,讓我受益匪淺,意識到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很多的不足,以下是我的見解,與大家共勉。
首先,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地位上和孩子平等,然后尊重孩子,以及尊重他的隱私等,然后在尊重的前提下去教育孩子,孩子應該有自己的思考和決定的權利。同時我們也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思維模式來考慮問題,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式教育。
其次,我們要把嚴格和愛相結合,做到嚴慈相濟,因為在家庭教育當中,作為我們家長也很迷茫,不知道是嚴格一點好,還是愛多一點好,因為嚴格和愛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我們嚴格過了就變成嚴厲粗暴,愛過了就變成溺愛了,所以我們要把嚴格和溺愛緊密結合在一起,嚴格要求孩子也是一種愛,例如給孩子建立規矩和秩序,這也是一種愛孩子的責任感的體現,嚴格不是使勁的嚴格,打罵那種,實際上是有愛的,因為我們愛孩子,我們嚴格要求孩子,我們希望他能成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能成為社會受歡迎的人,我們必須要有愛的因素在里面。
第三,良好的家庭,家教和家風,對孩子影響很大,因為家庭成員家庭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書,給孩子起到一個榜樣的作用,孩子會學到很多東西,那我們應該做這樣的一個好的榜樣,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那我們一定要把孩子當成家庭成員,要當成一個平等的個體,尊重孩子,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參與可以參與家庭的一些事情,要讓他體會體會感受感受感父母做飯,和工作,讓孩子參加一些家務勞動,在勞動的過程中體會原來父母這么辛苦。所以從現在起要給孩子建立規矩,培養他獨立面對社會的能力。
最后,希望在家校共同的努力下,讓孩子能夠茁壯健康快樂的成長,真正能成為我們國家民族復興的棟梁之才,我們說,孩子不只是家庭的孩子,他也是社會的孩子,我們有著什么樣的家庭教育,明天我們就有什么樣的一個未來,希望這樣一個原則,嚴慈相濟,關心和愛護和嚴格要求的行之下,未來我們的孩子都能夠成為心中有愛眼里有光的全素質人才。
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五期觀后感5
今天通過兩位專家的啟發,我真正認識到教育是在為人父母之后,從送去幼兒園的第一天到現在成為一名小學生,可謂是一直在孩的成長道路上摸索前進。
雖然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樣,我的孩子性格非常活潑調皮,他的好動我生怕他在學校中影響到其他同學和老師。在家常常對他的坐立非常嚴格。專家有提到“嚴”可以分為很多種,對孩子不好的行為一定要做出正確的方法去引導他,而不是讓他繼續錯下去,專家還提到關愛孩子分為三種方法,第一種:正確的行為,第二種:正確的思想,第三種:正確的方法,一定把教育放在生活中,結合事、結合的困難中的幫助,這才是愛他的含義。
作為家長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孩子面前,家長的言語舉止要得體,因為父母是孩子的學習榜樣,家長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對孩子成長影響深遠,情感和理性結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愛。
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五期觀后感6
今天觀看了《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五期,受益匪淺。本期的主題——家庭教育要在嚴格與關愛中達到平衡。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讓孩子明白愛與自由規則和界限。教育孩子一定要掌握住這個平衡度,否則孩子就會變得很叛逆,并且不愿意聽家長的話。如何達到平衡呢?我覺著作為孩子的家長應該這樣做:
1、嚴慈相濟是對孩子們最好的教育。
我們平時要在尊重平等的基礎上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要讓孩子認識到嚴慈相濟是對他們最好的教育。嚴與慈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尋找嚴與慈的平衡點,不但要滲透到家庭教育的任何環節中,還要滲透到孩子的教育行為過程中。
2、讓愛成為孩子發展的動力。
我們對孩子的愛,要從孩子成長需要的角度出發,讓愛成為孩子發展的動力,不是成為一種負擔,情感和理性相結合的愛才是真正的愛。也就是說我們對孩子的愛既無私又要有原則,在愛的教育過程中,要讓孩子不但參與父母的生活,相親相愛,還要教會孩子愛父母、愛自己、愛他人、愛國家,讓愛成為孩子的一種能力。
3、不能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我們不能以愛的名義去綁架嚴格要求的教育本質,對孩子規則意識的制約和孩子的行為習慣要從小就嚴格要求。
家長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讓孩子往好的方向發展,讓孩子有自己的獨處空間。家長不要把自己的愛當做是束縛孩子的條件,要給孩子適當放松的機會。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只有讓孩子放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孩子才會好好發展。
4、一定要把握住愛的尺度。
父母愛孩子都很正常,但是不要把愛變成是一種傷害。家長要把握好自己的尺度,要學會正確地愛孩子,孩子才不會出現其他的問題。我們在關心愛護孩子的同時,一定要讓孩子明白自己,如果有想做的事情,可以放心大膽的去做。我們雖然要管教孩子,但也要看在什么方面,如果孩子想出去探索,父母可以讓孩子去。孩子不經歷磨難,不經歷困難是不會成長的,有規則也得給孩子自由。
5、讓孩子有自己的隱私。
作為家長我們不要打著愛的名義去傷害孩子,也不要經常去偷看孩子的日記。千萬不能夠隨意地翻看孩子的個人物品,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完全沒有自由。我們一定要給孩子留有隱私,一定要讓孩子有自己自由的空間,否則的話孩子會覺得自己已經被父母給架空了。同時我們還要選擇在有空的時間好好地去陪陪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父母要尊重孩子,讓孩子有隱私讓孩子知道規則,這樣孩子才能夠平衡自己想做的事情。
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五期觀后感7
通過這次觀看視頻我有以下感悟:愛孩子的表現是給孩子心理上的支持,社會實踐中的正能量。我們對愛的涵義不同,總是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完全不顧及孩子的感受,自己所做的并非是孩子成長中所需要的。當孩子遇到自己能夠處理的問題,一定要把這個權利交給孩子。家長對孩子的.愛無私,但一定要有原則,了解孩子的需求。在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家庭的氛圍是否和諧也很重要,一定要讓孩子參與其中,日常生活中的的酸甜苦辣也要讓孩子體驗,讓孩子有自己的體會,增加孩子和家庭成員之間的信任、理解,做到相互關愛,相互支持,給孩子愛的品質打下基礎,這樣既尊重了孩子又鼓勵了孩子自身發展。真實的生活既是如此,生活即是教育。
關于在管教孩子上,一定要嚴格。嚴格的目標核心是怎樣把一個自然人變成一個合格的社會人。這個嚴格原則上是必須堅持的,因為孩子是一個正在快速成長的未成年人,如果不給孩子立規矩,不接受社會規則,以后孩子就無法適應社會。孩子在生活中有不正確的行為習慣,作為家長一定要及時矯正。誰都不愿受規矩的約束,誰都想自由,而人不能沒有制約、規矩,我們就要從小嚴格要求孩子,家長不可以以愛的名義綁架嚴格要求孩子的本質問題。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每位家長對孩子都是無比的慈愛,在日常生活中從自身做起,嚴慈相濟,把孩子培養成當下社會最優秀的小朋友。
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五期觀后感8
今天通過兩位專家的啟發,我真正認識到教育是在為人父母之后,從送去幼兒園的第一天到現在成為一名小學生,可謂是一直在孩的成長道路上摸索前進。
雖然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樣,我的孩子性格非常活潑調皮,他的好動我生怕他在學校中影響到其他同學和老師。在家常常對他的坐立非常嚴格。專家有提到“嚴”可以分為很多種,對孩子不好的行為一定要做出正確的方法去引導他,而不是讓他繼續錯下去,專家還提到關愛孩子分為三種方法,第一種:正確的行為,第二種:正確的思想,第三種:正確的方法,一定把教育放在生活中,結合事、結合的困難中的幫助,這才是愛他的含義。
作為家長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孩子面前,家長的.言語舉止要得體,因為父母是孩子的學習榜樣,家長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對孩子成長影響深遠,情感和理性結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愛。
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五期觀后感9
今天聽完陸士楨教授和叢中笑教授的課,我和孩子深有感受。我們家庭一直都是父嚴母慈,我們都對孩子關愛有加,但聽完兩位教授的話后,才明白除了關愛,還有跟孩子同理和共情。同理和共情也是在家庭教育中關愛和約束之間達成平衡之間重要的橋梁。
首先關愛的前提是家長要尊重孩子發展的.權利,培養孩子目標。我們家長是家庭教育的主體。我們常說“言傳身教”,所以我們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影響。孩子的目標需要我們支持。
其次我們對孩子的目標要給予正確方向的引領。我們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教練”,孩子很多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可能成長的道路上可能會偏差,這時我們應該及時給孩子約束。
最后我們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家長更需要同理和共情,才能真正關愛孩子,并且讓孩子感受到父母親對她的愛。
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五期觀后感10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的花朵,是家庭的期望。所以會受到國家、社會、家庭的充分關注。但具體說來,一個孩子能否健康成長關系到他的未來。所以孩子的教育問題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
孩子是父母的一塊心頭肉,家長對孩子的疼愛本來就是人之常情的事,但這種疼愛一旦轉成了溺愛,就變了質。我們常說:溺愛就等于抹殺了一個孩子,適度的疼愛才是有分寸的家長。常有適度疼愛,合理的引導、約束可以成就一個孩子。如果家長默許了孩子的各種不合理的要求,那么從客觀上就抹去了他們將來單獨面對困難的勇氣;如果家長代替了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從客觀上就抹殺了孩子獨立生活的潛力,更談不上自我創新與實踐潛力。
所以請家長們相信自己的孩子,勇敢的放手,做他們成長路上的踐行者,他們可以且未來可期。
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五期觀后感11
周教授說:不能享受音樂的人生,是遺憾的人生。為什么周教授這樣說呢?因為音樂能讓人瞬間改變情緒狀態的藝術行為。音樂對人的影響永遠是潛移默化的。
但我們又有多少家長把音樂當作一種興趣去培養呢?應該大多數家長認為音樂課只是一門副科,沒有去注重它吧,我也是其中的家長之一。今天聽周教授和張教授的分享——《讓音樂陪伴孩子成長》才知道音樂是可以這樣培養的。張教授說不但要學音樂,還要更好的學音樂,她分享了自己在培養孩子在音樂上的一些經驗。音樂能夠啟發兒童心智,提高非智力因素,提高品質藝術修養,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審美能力。音樂還能帶給孩子豐富的情感體驗,并教會他們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情感,提升個人氣質和生活品質。音樂能夠讓孩子放松身心陶醉情操,同時還可以促進孩子性格健全發展。
做為家長還要做到正面引導、陪伴、鼓勵和肯定孩子。讓音樂屬于每一個孩子,讓音樂陪伴孩子快樂成長,讓孩子享受音樂吧!讓孩子的人生不留遺憾!
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五期觀后感12
看完了家庭教育公開課,其中兩位專家周海宏和張天彤也提了:音樂是心靈的一種滋養,情緒焦慮憂郁的時候,聽到音樂能很好地得到平復。所以音樂,對孩子的影響也很大。
在這里我有所感悟,以前我家小澤在學習上成績不是很穩,也經常因為上課搞小動作被老師批評,放學回到家做作業也是磨磨蹭蹭,寫到很晚,有時都超過十一點才能洗澡休息。突然有一天,發現孩子愛上唱歌后,一切都好了,我發現自從我家小澤愛上唱歌后,成績穩步上升,課堂上課也不再被身邊的同學搞小動作所影響了,學習也自覺了。
所以專家說了:“學習和快樂,并不對立”。在孩子學音樂的時候,作為家長,第一要引導他,把學音樂作為一種素質教育來引導;第二要陪伴他;第三要鼓勵他;第四要評價他,避免用負面情緒和語言去評價孩子,要從正面的角度出發,先肯定,再談問題。
學音樂也好或是學習其他文化課也好,我們家長的引導和態度非常重要。
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五期觀后感13
在暑假里觀看了學校公眾號推送的“家校共育立德樹人”系列之———生命教育講座,主持人邀請了:劉慧、張志坤2位教育專家談了關于家庭生命教育是什么和家長如何做好家庭生命教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健康成長,我看了之后受益良多,現在簡單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命教育其實生命尊嚴和生命意義的教育,是貫穿孩子從兒童—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成家立業整個過程的教育,是個終生的教育,只是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在幼兒時期是要做好親子關系,做到愛的力量不缺失,要和孩子多做一些有益的親子游戲,多多陪伴,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愛。
在小學時代要注意孩子身體的發育情況,和對小動物的關心愛護,小動物也是生命,引導和指導孩子如何去照顧和關心它們,有條件的話可以在家飼養一些小動物和孩子共同照料一起長大,還要注意孩子和小朋友之間的交往,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多和孩子互動交流做知心朋友,還要引導孩子珍愛自己的生命,尊重別人的生命,不欺負別人和不被校園欺凌,制定生命的價值觀,生命高于一切,生命至上,建立積極、樂觀、向上的生命態度,處理各種關系時要以生命道德為標準,還要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生存力的培養,使孩子能健康茁壯的長大成人。
家長還要在家庭生活中做家庭的設計師,在家居的裝飾格調中做到有品位、有條理讓孩子有個愉悅的心情健康成長,陪伴孩子做體育活動,趣味活動,使孩子感到家庭是愛的港灣,讓他在成功時不驕不躁,在失敗時坦然面對,從頭再來,不管遇到任何問題都愿意和父母交流,共同面對,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邁不過去的坎,保持良好心態,生命是最重要的,健健康康才是的幸福!
【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五期觀后感】相關文章:
觀看《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五期》觀后感范文11-23
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五期觀后感(精選5篇)08-12
第五期家庭教育公開課觀后感(通用6篇)08-12
家庭教育公開課觀后感11-02
家庭教育的公開課觀后感11-02
家庭教育公開課觀后感11-16
家庭教育公開課觀后感范文12-15
家庭教育公開課學生觀后感11-07
關于《家庭教育公開課》觀后感11-03
第五期家庭教育觀后感范文(通用13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