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下元節要祭哪些神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農歷正月十五日謂上元佳節(元宵);農歷七月十五日謂中元節,祭祀先人;農歷十月十五日謂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下元節本是道教的節日,但它正好迎合了人們祈福消災的心愿,因而也受到了民間的歡迎。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下元節要祭哪些神,希望有所幫助!
下元節要祭哪些神
祭祀水官大帝
“三元”與道教信奉的三官大帝有關。中國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儀禮》的《覲禮》篇稱;“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不過,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權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東漢時,張陵創立天師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書作為道教徒請禱治病的方法,謂之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相傳這一天,水官會下凡,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并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宋吳自牧《夢梁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
另外祭祀水官大帝的一個緣由,是因為相傳三官大帝的職守是掌握人間禍福和鬼神遷轉,其中水神側重管理水域諸事。中國自古就是農業邦國,水與農業生產關系尤為重大,所以在我國各地,民間自古以來都有祭拜水神的習俗。每到下元節這一天,人們便準備好菜肴酒宴,去三官廟祭祀水官大帝。不過,各地在祭拜內容和方式上不盡相同。例如,在山東地區,祭祀水官大帝的同時,也一定要祭拜祖先,而陜西地區則在祭祀水官大帝的同時要祭祀山神。福建省莆田一帶,下元這天傍晚,各家各戶都要在田頭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莊稼地滋潤,農作物平安過冬,祭祀時,擺上齋品,將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誠。
祭祀爐神
三官還有一說,即三清道祖以炁化身,元始天尊化炁為上元天官之神、靈寶天尊化炁為中元地官之神、道德天尊化炁為下元水官之神,是為三元之神,以主宰天庭、地府、水域三界。其中道德天尊全稱為:一氣化三清太清居大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氣所成日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又稱太上老君。
老君既為下元水官,金屬制作匠人便把下元節看作是自己的節日,因為他們同時認為道教始祖老君還是自己的祖師爺、保護神。祭祀爐神也成為他們下元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內容。
原來太上老君給人們的印象就是成天圍著丹爐煉仙丹。鐵匠們也愿意攀上三清尊神,因此凡是與爐、火有關的行業都供奉太上老君,尊其為本行業的祖師爺,把太上老君尊為爐神。有些地方的鐵匠還把此事當了真,修建起爐神太上老君的廟,算是正式和太上老君攀上師徒關系。鐵匠中還流傳著老君“拳頭打鐵嘴吹風”的傳說:我們祖師老君在打鐵時沒有錘子、砧子和風箱,只好用手夾鐵,用拳頭打鐵,用膝蓋當砧子,用嘴當風箱。結果,老君的膝蓋和手都燙壞了。老君對鐵塊說:“你燙掉我一層皮,我打掉你千層衣。”從那時起鐵塊被錘打得脫掉了一層層黑皮。——不管這些是不是附會之說,金匠、銀匠、銅匠、鐵匠等金屬制作匠人及其相關人員在下元節都會祭祀爐神老君,他們會歇業休息,在老君靈位前頂禮膜拜,祈求老君保佑平安。
祭禮稷神
谷神稷又叫五谷神,依中國神話,一說是神農氏,一說是后稷,總之,都是農業神。其敬祭日期和儀式,因地域而異。
潮汕農民沒有下元節之俗,而稱這一天是五谷神誕。他們認為稷神有兩個神誕月,一是六月初六(或六月廿六),一是十月半。對五谷神的拜祭也是一年兩次,大概是因為水稻一年兩收,分兩次答謝神恩之故。五谷神生日潮汕話叫“五谷母生”。由于人們對于自然的崇拜,便想象冥冥之中有一位能主宰五谷生長的神,稱之為“五谷母”。潮汕俗諺說:“十月十,新米飯,脹到目。”潮汕晚造收成時間約在農歷十月初,秋收完畢,為了報答五谷神的恩德,便將每年十月十五日五谷豐登這天定為五谷神誕日。
拜祭五谷母,平常沒有設神位,拜祭時有的設在飯桌上,有的設于米缸前,有的直接用大米粉末兒制成扁擔形狀的錁品,備上三牲,挑到剛剛收割過的那塊土地上,焚香點燭祭拜,答謝她的恩德。農民用米筒裝滿白米,筒口封上紅紙,供插香燭用,便算是“五谷母”爐,也有掛“五谷母”像進行祭拜。而在老澄海縣(包括汕頭市區)和老潮陽縣不少鄉村神廟也設有五谷母的神案和金身,龍湖區新津街道每年的農歷正月廿一都會請五谷神的金身,在當地的紀社、辛社、東社、西社、南社、北社轄區巡游安境。農民祭祀的供品除三牲或五牲、果蔬外,祭品里還有用米粉和花生做成如谷穗狀的“谷穗”,澄海一帶還用米粉作餡皮,用糯米飯拌上白糖和白芝麻做餡,做成挑稻草用的扁擔狀的“尖擔粿”。香案上還要擺上五碗新米飯、五杯茶、五杯酒。焚香禮拜時,用“五谷豐登,米糧充足”的禱祝語來答謝谷神。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的祭拜形式越來越簡單,但這習俗還仍然保留著。
此外,十月還是豐收的季節,有些地方除了慶賀豐收,也不忘牛的功勞,給他們放假。在這天不得殺牲,反而要祭祀牛王,感謝牛王的恩德。
下元節的含義
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農歷七月十五與正月十五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的下元節,并稱中國歲時節令中的“三元”。三元節,就是“三官大帝”的誕辰。三官大帝分別是天官堯、地官舜、水官禹。這“三元”都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
也有一種說法,清明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下元節是“水官大帝”禹的生日。相傳水官大帝禹會在這天下凡為民解厄。在下元節這天,人們準備會祭祀水官大帝,因此,下元節也叫“消災日”。
下元節也是一年中最后一個月亮節,在這個月圓的時候,人們要進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動。清明節是以家族為單位來祭祖,中元節是以家庭為單位來祭祖,而下元節往往是以民族為單位來祭祖,華夏民族要在這一天祭奠心目中那些最值得敬佩的祖先,很多地方祭奠的場面宏大,莊嚴,神圣,看上一眼,會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
下元節禁忌有哪些
1、家中紀念祖先和逝去的親人:沐浴后,著合適的服飾,在灑掃干凈的家中擺好幾案,上面放上魚肉、水果為祭品,略備祭酒。在下元之夜,焚香、祭酒,紀念祖先和逝去的親人。如家中有院落,在月出之后于院中進行更好。祭拜時,可根據被紀念者的身份采用適當的禮節。
2、家中祭下元水官,祈禱消解困厄,生活更加舒心順意:在同一副幾案上進行就可以了。紀念完祖先之后,再次焚香、祭酒,向下元水官訴說生活的苦厄與煩惱,求祈生命之路更加安詳順意。這個過程中,在墊子上正坐即可,不必行拜禮等禮節。為了營造節日氛圍,可以在正廳下、幾案旁等處懸掛提燈(一般的燈籠即可,燈籠色調應莊重平和)
3、參觀道教文化場所,參與有關的節日活動:可以根據各地的情況,如果本地有道觀等道教文化場所,可著前述服飾前往。在道觀中觀看和參與有關的節日文化活動,了解道教文化知識。可舉家前往。
4、參加各地大禹紀念場所的祭祀活動:禹的紀念場所在中國各地分布廣泛,陵、廟、碑等很多,可根據各地實際,參加這些場所舉行的祭祀禹的各種文化活動。
5、家中做下元節的節日食品食用或贈送親友:可以蒸些麻腐包子一家人共同食用,可以做些糍粑,穿漢服贈送親友,說些舒緩困厄、吉祥如意的祝福話語。
6、探望病人等困厄中的人,為其祝福:可以同時攜帶下元節日食品。
7、進行“水色”等戶外活動:可以多人參與。皆穿漢服,于月出時乘彩船在河湖之上巡游。并可以在船上擺放祭品,置備樂器,懸掛燈籠,進行前述的紀念祖先、祭下元水官、祈禱祝福等活動,并可以分食下元節日食品。特別適合邀請病者(可以出行的)、遭遇變故的困厄者等親友,集體為其祈禱、解厄,舒緩病痛、放松身心,祈禱幸福。
下元節的習俗
下元節修齋設醮
下元節也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
下元節享祭祖先
隨著日月的流逝,下元節在民間逐步演化為多備豐盛菜肴,享祭祖先亡靈,祈求福祿禎祥的傳統祭祀節日。享祭祖先是對祖先信仰的反映,人類對祖先的信仰,是人類對自身的崇拜。
下元節祈愿神靈
從祭祀內容與對象的演變來看,下元節又溶進了許多農業生產中的祭祀風俗,使其又成為一個祭祀神靈、祈鑲災邪、祈求豐收的農祀節日。福建省莆田一帶,下元這天傍晚,各家各戶都要在田頭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莊稼地滋潤,農作物平安過冬。祭祀時,擺上齋品,將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誠。
下元節節令食品
飲食風俗是節日習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在長期的、眾多的節日活動的實踐中,形成了獨立的、特殊的節令食品,諸如春節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仲秋節吃月餅等等,它同其它風俗習慣一樣,作為民族的一種共同情感、共同心態.統一著人們的節日行為,對節日的生存、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下元節要祭哪些神】相關文章:
下元節有哪些禁忌11-09
下元節禁忌有哪些11-08
下元節哪些人需要做法事07-02
下元節詩詞11-15
下元節是什么節01-27
下元節的文化內涵06-25
下元節的飲食習俗11-08
下元節吃什么07-02
下元節的習俗與風水講究11-09
下元節是什么節日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