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中秋節有哪些習俗
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的傳統佳節——中秋節。八月十五,秋已過半,故稱之為中秋。每到中秋節這一天,從古到今就有著多姿多彩的節慶習俗。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南方中秋節有哪些習俗,希望有所幫助!
1、掛燈籠。
每到中秋節臨近,在南方的各個地方,都掛滿了形狀各異、五顏六色的燈籠,有手工制作的,也有工廠批量生產出來的。孩子們都早早的在父母的指導下,制作出自己喜歡的燈籠……(掛燈籠其主要作用是照明,更是幸福團圓的象征,代表著家庭一年之中平安無事。)
2、祭拜月亮。
中秋佳節這一天晚上,南方的每家每戶都會都把餐桌搬出門外,桌子上擺放出月餅、柚子、桔子、蘋果等,用來祭拜月亮。
3、賞月吃月餅。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節這一天,南方人都會回家和家人團聚,一起和家人聚在一起,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有說有笑,扯扯家常,談談人生……
4、包粽子。
包粽子的習俗,很多人都會想到端午節。但是,在南方的很多地方,都會有中秋節包粽子的習俗。這個習俗的由來據說是有原由的:這些地方在有時候交通不便,當屈原的消息傳來時,已是八月中秋,為紀念屈原,于是就形成了中秋包粽子的習俗。
5、放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許愿燈。每當中秋佳節的這一天晚上,南方的天空上隨處都會飄著一閃一閃的漂亮的孔明燈。孔明燈據說是三國的蜀國丞相孔明(諸葛亮)所發明,故稱之為“孔明燈”。人們希望通過孔明燈把所有晦氣、厄運都帶到九霄云外,并在孔明燈上寫下自己的愿望,讓蒼天知道,祈求實現。
6、吃湯圓。
圓月是團圓的象征,因此,八月十五又稱之為“團圓節”。吃湯圓,代表著團團圓圓。祈求家人身體健康、平平安安!
潮州中秋習俗
降神活動也是中秋夜一個神秘有趣的活動。據說,一到中秋,諸神也都出游賞月。因此,這一天,人們只要通過特殊的降神儀式或咒語,就可以使神袛顯靈。于是人們往往在這一天搞降神活動,主要有關戲童、請籃姑等等活動。
關戲童即由12個少年捧著香火,到水田里拔來一株水稻帶回曬谷場。大家圍著唱:“關呀關,關戲神,戲神雅雅來顯身……神來演老爹,神來演老爺。老爺老爹去底處,老爺老爹來顯身。”這樣反復唱上二十來分鐘,就會有一少年像青蛙一樣跳出來,手舞足蹈地唱“關蛤婆”。唱一陣后,要往此人臉上噴水,方可復原。而請籃姑是婦女們的游戲,在一間黑暗的屋子里,用一件女人穿的衣服披在竹籃四周,然后在籃子里放一個椰子殼,這就是籃姑了。降神時,兩個人面對面地盤坐在地上,用手托住竹籃,前面放一張矮凳,其他人則唱“籃飯姑,籃飯神,盤山過嶺去抽藤。抽藤縛籃飯,籃飯老老好誆神。”如果有神,那么這籃就能以叩頭回答一些簡單問題。
此外,潮汕地區的中秋節,還有“游月娘”、“落阿姑”等習俗。現在,有些習俗已被淘汰,有些習俗也沒舊時那么盛行,但設案賞月,把酒問月,遙祝遠方親人,共慶美好生活等習俗仍然流行。
一、節日飲食習俗
中秋節必吃月餅的習俗在宋代還沒有開始,但宋代的中秋節也有很多相應季的節日食飲,頗具考究。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篩。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是時鰲蟹新出,石榴、漓勃、梨、棗、栗、李萄、弄色帳桔,皆新上市”。從文獻記載看,當時宋代的節物風俗重在賞新,品嘗石榴、棗、栗、桔、葡萄等時新水果,飲新酒等習俗都具有“秋嘗”的意味。這些典型的中秋食飲在中秋詞里也有被提及:“已是三堪樂,更是百無憂。山朋溪友呼酒,互勸復爭酬。釣水肥鮮采樹甘鮮梨栗,租一齊收。”“黃橙紫蟹,映金壺激艷,新酷浮綠。共賞西樓今夜月,極目云無一粟。”(陸淞《念奴嬌·和李漢老}));“水精盤,妒魚膾,點新橙。鵝黃酒暖,纖手傳杯任頻斟。”(朱敦儒《水調歌頭·和董彌大中秋》……其實人們在中秋節品嘗這些食飲,并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而是重在感受節日、享受生活。
二、賞桂、觀潮習俗
八月中秋正是丹桂飄香的季節,因此宋代中秋節還有了賞桂之俗。對月遙想月中桂,縱目欣賞人間桂。再聯想吳剛伐桂,月中桂子落入人間等傳說,就更易激發詞人的靈感,增添節日情趣。像張元干的'《南歌子,中秋》就反映了眾人賞桂的習俗:“涼月今宵滿,晴空萬里寬。素娥應念老夫閑。休教凝佇向更闌。飄下桂華-聞早、大家看。”;又如“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棄疾《一剪梅·中秋無月》),虛實結合地描寫了月下賞桂的佳趣。
中秋觀潮的風俗也由來以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并且對潮水的壯觀景色極盡鋪張描繪之能事。至唐宋時,中秋觀潮之風更盛,尤以南宋為最。據吳自牧《夢梁錄》記載:“臨安風俗……西有湖光可愛,東有江潮堪觀,皆絕景也。每歲八月內,潮怒勝于常時,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觀者,至十六、十八日傾城而出,車馬紛紛,十八日最為繁盛”。而全國以浙江觀潮最為盛況空前,弄潮活動也更具規模。《武林舊事》卷三<觀潮>云:“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初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而豪民貴宦,爭賞銀彩。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彎常時,而徽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禁中例觀潮于天開圖畫,高臺下瞰,如在指掌。都民遙瞻黃傘堆扇于九霄之上,真若簫臺蓬島也。”雖然八月觀潮的時日持續得很長,但人們覺得選擇中秋節當日觀潮,景象勢必更加奇妙。因為中秋之月與江水之潮,兩臻妙境,堪稱雙絕。
三、拜月、燃燈習俗
拜月與賞月不同,賞月是娛樂,而拜月是信仰。中華民族自上古便有敬天禮地的習俗,對月神的崇拜古己有之。早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儀式。到了宋朝,民間對月神的崇拜仍然在緩慢發展,中秋月圓時,人們都會對其虔誠祭拜,以求愿望達成。金盈之的《新編醉翁談錄》里記載了京城拜月的習俗:“京師賞月之會,異放他郡。傾城人家,不以貧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放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 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潔月。”劉辰翁的《虞美人·壬午中秋雨后不見月》詞里就談到了拜月之事:“眼前兒女意堪憐……便似佳期誤。笑他拜月不曾圓。”除了拜月之外,南方還有燃燈的習俗。中秋夜,高懸的明月與地上的燈火交相輝映,高貴之家燈高達數丈,家人聚在燈下歡飲為樂,一般百姓家則樹以竹竿,掛兩顆燈籠自取其樂。各地街市也多懸燈,以助月色,其盛僅次于元宵節。
正如侯真詞中所說“況楚風、連陌競張燈,如元夕。”(((滿江紅·中秋上劉恭甫舍人》)。而浙江的中秋夜還有放水燈的習俗。據周密《武林舊事》記載,中秋夜“燈燭華燦,竟夕乃止。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這一風俗在宋詞中也可窺見:“碧樹陰圓,綠階露滿。金波澈艷堆瑤盞。”(毛傍《踏莎行·中秋玩月》)。中秋夜于江面上布滿燈盞,著實引人注目。但據說放水燈更多是為討江神喜歡,并非純粹為了觀賞。
四、賞月、玩月習俗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它將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待到宋時,方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且他們賞月的形式也是豐富多彩:富者多搭彩樓,貧者多寄好酒樓,好游者則或登于山、或泛于水,文人賦詩,俗士講古,通宵達旦。
正因為“不比尋常三五夜,萬家齊望清輝”(鄭無黨《臨江仙))),故而中秋之夜詠月也成了宋代文人必做的節日功課。宋代文人賞月玩月的詞作極多,從宮廷到家宴、從都城到鄉下,詞作中隨處可見對中秋夜人們賞月玩月盛況的反映。如朱敦儒《念奴嬌·約友中秋游長橋,魏悴邦式不預,作念奴嬌,和其韻》描寫了眾文士泛舟賞月,文雅風流的情景:“旋整蘭舟,多攜芳醞,笑里輕帆舉。松江纜月,望云飛掉延佇。別乘文雅風流,新詞光萬丈,珠連錦聚。”;中秋時節登山
以賞月也是別具風情的:“準擬中秋快客情。新亭雨后喜登臨。彩蟾特地中宵出,吹散層云十日陰。”(曹勛《鶴鴿天》);至于登樓賞月更是文人墨客必不可少的節日項目,因為大家認為“今夕不登樓,一年空過秋。”(高觀國《菩薩蠻》)。故而當夜色降臨人們往往“喜見中秋,急載酒、登樓邀月”(京撞《滿江紅·中秋邀茶嘈二使者,不見月》),“看山兼看月,登閣復登樓。”(張干元《水調歌頭·和蘿林居士中秋》)。朱敦儒的《柳梢青》還反映了中秋文人們集會玩月的風氣:“八月桂影連燈影,人間秋夕祭月夕.”
宋代中秋詞里淋漓盡致地展示了兩宋中秋節的風土民俗,這一獨特的民俗文化視角,為后人探視宋人的民俗心理和文化性格開啟了一扇別樣的窗口。
中秋玩月習俗
中秋玩月,今人稱之為賞月,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唐代歐陽詹《玩月》詩序說,“月可玩,玩月,古也。謝賦鮑詩,朓之亭前,亮之樓中,皆玩月也。……”序中所述大概代表了古之人玩月的普遍心理。究其玩月的形式,富者多自搭彩樓,貧者多寄于酒樓,好游者則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備核肴酒漿,文人賦詩,俗士講古,往往通宵達旦。
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秋》中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云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這是貴族和民間玩月的情況。
此外,古人還有賞游型的玩月。唐代李涉《中秋夜君山臺望月》詩:“大堤花里錦江前,詩酒同游四十年。不料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月當天。”這是登山玩月的佐證。明《江南志書》記載:常熟縣八月望日“游人操舟集湖橋望月。”這是泛舟玩月的佐證。
當然,古人玩月,并不僅僅是只玩賞中天朗月,而往往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連帶在一起觀賞,比如著名的景觀——盧溝曉月、三潭印月等,無疑都是人們中秋玩月的絕好所在。
《直隸志書》說,平谷縣“八月十五日,夕設瓜果于庭院,坐待月華,祭畢,群飲為樂,謂之賞月。”衡水縣“中秋,親友于尊長,佃田、賃房者于主家,各饋送月餅瓜果酒肴,謂之玩月。”
《山西志書》說,襄垣縣“八月十五日邀親友夜飲玩月,謂之團圓會。”《陜西志書》說,西鄉縣“中秋夜,置酒玩月賞桂,男泛舟,登江崖,婦女亦設佳筵,即貧者亦無不食西瓜,慶節氣。”
《江南志書》說,松江府“中秋,食月餅,登樓臺賞月。”又記通州“中秋,以瓜餅饋節,折桂賞月,候月華恒至天曉。”《湖廣志書》說,云夢縣“八月十五日為月夕,親友以月餅相饋貽,中宵集候賞月華。”《福建志書》說,建寧府“八月中秋夜,置酒玩月,食月餅。近有掛幡燈乞嗣月宮者。”
《四川志書》說,涪州“中秋夜,士民設香燭、供月餅、鳴金鼓以達旦,曰賞中秋。”《廣東志書》說,“新興縣中秋,作月餅,煮芋魁,具肴酒飲會,謂之賞月。”由以上古志記載可見,我國民間中秋玩月的風俗由來已久,且十分豐富多彩。
【南方中秋節有哪些習俗】相關文章:
南方人過春節有哪些習俗12-12
中秋節習俗有哪些12-04
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09-16
中秋節的節日習俗有哪些10-22
關于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09-14
南方春節的禮儀有哪些04-12
南方過小年有哪些習俗11-21
中國過中秋節有哪些習俗12-09
南方冬至習俗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