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端午節五大養生習俗
端午節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吃粽子、插艾葉菖蒲、涂雄黃酒、喝五加酒、掛香囊等五大養生方式都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端午節五大養生習俗,希望有所幫助!
端午節五大養生習俗
習俗之一:吃粽子——清熱除煩
中醫認為,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都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藥用功能。如: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濕、和胃寧神。總的來說,粽子有清熱除煩、助脾開胃的作用,特別適合初夏食用。
進食時須注意,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較大,過量進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可貪食。
習俗之二:插艾葉菖蒲——驅毒除瘟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將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懸于堂中。艾葉(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藥,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現代研究表明,懸掛艾葉及燃燒艾葉的確有殺菌消毒、預防瘟疫流行的作用。艾葉、菖蒲還有驅蚊的作用,慢慢燃燒艾葉驅蚊效果更好。
現代人已經很少在家門口掛艾葉、菖蒲等草本植物。對于這個問題,專家說,可以采取煙熏和噴氣霧劑的方法來解決。普通家庭可以選擇在端午前后把門窗緊閉,然后用菖蒲、艾葉、雄黃合劑煙熏2~4小時以上,這樣可起到殺菌作用。另外,還可以到商店購買殺蟲驅蚊的氣霧劑來達到滅害蟲的目的。
習俗之三:涂雄黃酒——殺蟲解毒
端午前后,我國南方很多地區都已步入梅雨季節,天氣條件有利于蚊蠅、害蟲的活動和繁殖。而雄黃是一味解毒、殺蟲的中藥,內含有毒的砷鹽成分,害蟲聞之、食之即會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節飲雄黃酒,但由于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后可分解為毒性很強的砒霜,因此不建議內服。
涂灑雄黃酒是端午節習俗之一。在端午節,將雄黃摻在酒里制成雄黃酒,甩灑在居室的墻角和床下,具有較強的滅蚊和殺蟲作用。由于雄黃能從皮膚吸收,外用亦不宜大面積涂擦,以防中毒。
習俗之四:喝五加酒——祛濕避邪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是民間的習俗。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樹皮有奇香,可滋補肝腎壯筋骨。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五加皮的藥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小便余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濕的區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喝五加酒。
習俗之五:掛香囊——散風驅寒
我國很多地方有端午節掛香囊的習俗,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藥有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兩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將這幾味中藥研細,然后放在布袋中,縫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這幾味中藥,中醫認為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能,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端午節的五大習俗
1.吃粽子
粽子作為端午節的代表食物,一說是為了托人江中,以免魚蝦噬咬屈原遺體,二說是因為粽子的棱角像一把刀子,可以將疾病、災害鏟除,從中醫的角度而言,糯米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之功,食用粽子,有清熱除煩、助脾開胃的作用。
2.戴香囊
戴香囊,是端午節傳統習俗之一,為了清香、驅蟲、避瘟,香囊中常會填充一些,具有“芳香辟穢”功能的中藥,如丁香、白芷、藿香、紫蘇、薄荷等,可以提神醒腦、振奮精神、通九竅、防瘟病,老年人一般喜歡戴桃子、蘋果,和娃娃抱公雞等形狀的,象征萬事如意、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青年人則是一般佩戴著,戀人早早做好的精致香囊。
3.采艾草
傳說遠古時候神仙與水怪約定,只要門前懸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都不可冒犯,于是人們端午節喜歡采摘和懸掛艾草,意欲驅散妖魔,保衛家族。
艾草本身具有散寒除濕、溫經止血等功效,其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蠅,凈化空氣,艾葉煙熏時產生的煙氣,可抑制病毒和細菌在空氣中傳播
4.飲雄黃
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成為流傳甚廣的雄黃酒,同時人們用酒涂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但雄黃屬毒類中藥,會對肝臟造成損傷,一般不建議直接飲用,專家建議用黃酒和五加酒代替,黃酒屬溫性,生飲可治療天熱引起的厭食、煩躁,熱飲可緩解風濕性關節炎,腰酸背痛及手足麻木。
5.賽龍舟
端午最傳統的習俗之一,賽龍舟不僅有趣好玩,而且鍛煉身體的效果非常好,對久坐族改善,腰肌勞損、肌肉僵硬等問題,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端午習俗里的養生奧秘
掛艾
艾葉和菖蒲一向被視為端午節的“吉祥之草”。在端午節前后,人們一大早便會出門,或采或買,將艾葉、菖蒲懸掛于門前。《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艾葉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有助于驅病、防蚊、辟濕熱邪氣。有些地方,端午還會用艾葉煎水洗澡,一來避免蚊蟲叮咬,二來可以預防濕熱類的皮膚病。
做香包
香包即香囊,常用蒼術、白芷、藿香、佩蘭、香附子等芳香化濕類藥物制成,懸掛在屋里或佩戴在身上,借以辟毒祛邪,防病健身。端午節期間濕熱之邪漸盛,濕邪易傷脾,香囊用的藥物多為芳香類藥,可以醒脾,防止濕邪困脾,影響脾胃功能。
吃粽子
在粽子的諸多花樣中,以糯米、赤小豆、大棗為餡料的最常見,再裹以粽葉,蘸蜂蜜食用。濕熱邪氣最容易傷脾胃,糯米歸脾胃經,健脾;赤小豆健脾、利水,大棗健脾和胃,蜂蜜健脾,合用護脾胃。熱邪易傷心,讓人心煩不寧、小便發黃,粽葉類似竹葉的功效,可以清心除煩。整個粽子以健脾為主,兼顧清心除煩、利尿,蘊涵了古人的養生智慧。
煮食新蒜
端午節前后,正值新蒜上市。相比較老蒜,新蒜增加了幾許香甜的口感,入食是非常不錯的,不用剝皮,直接用它煮雞蛋或者燉肉,煮熟后,口感綿軟,一抿就化,好吃極了。大蒜的主要藥用成分是大蒜素,殺菌的作用特別強,“五毒皆出”之月,煮點新蒜吃,殺菌抗毒正當其時,能很好地預防腸炎、菌痢等腸道類問題。
劃龍舟
生命在于運動,端午節,咱們不僅要會吃,會玩,還要運動。端午的天已經很熱了,那么不妨去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劃劃龍舟。一來怡情養性,二來乘涼避暑。另外,還能使全身氣血暢通,增益心肺功能,調理脾胃代謝,好處多多。
【端午節五大養生習俗】相關文章:
立夏的習俗與養生01-18
冬季五大養生誤區04-26
大暑節氣養生習俗01-28
小滿節氣養生及習俗01-21
寒露節氣的五大習俗10-09
立秋習俗吃什么養生01-27
2016雨水節氣養生習俗08-08
老人養生的五大原則04-25
《黃帝內經》的五大養生觀念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