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中子星的解釋
中子星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恒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恒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于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質密度大相當多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中子星的解釋,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1932年發現中子后不久,郎道就提出可能有由中子組成的致密星。1934年巴德和茲威基也分別提出了中子星的概念,并且指出中子星可能產生于超新星爆發。1939年奧本海默和沃爾科夫通過計算建立了第一個中子星的模型。1967年,英國射電天文學家休依什和貝爾等發現了脈沖星。不久,就確認脈沖星是快速自轉的、有強磁場的中子星。
典型中子星的外層為固體外殼,厚約一公里,密度高達每立方厘米一千億克以上,由各種原子核組成的點陣結構和簡并的自由電子氣組成。外殼內是一層主要中子組成的流體,在這層還有少量的質子、電子和m介子。對于中子星內部的密度高達10億億克每立方厘米的物質態,目前有很多不同的看法:①超子流體;②固態的中子核心;③中子流體中的p介子凝聚。在極高密度下,當重子核心彼此重迭得相當緊密時,物質的性質如何是一個完全沒有解決的問題。中子星的質量下限約為0.1太陽質量,上限在1.5-2太陽質量之間。中子星半徑的典型值約為10公里。根據李政道等提出的反常核態理論,可能存在穩定的反常中子星,它們可能是晚期恒星的一個新的類型或新的階段,致密星可能有第三個質量極限,即反常中子星的極大質量,約為3.2太陽質量。
【中子星的解釋】相關文章:
解釋的解釋及造句10-21
不想解釋也無需解釋的說說04-28
成語及解釋11-02
成語及解釋12-12
解釋的作文09-25
詞語-解釋01-28
《離騷》解釋09-26
連解釋都不想解釋的說說(精選420句)08-04
自豪解釋及造句03-11
精通的近義詞及解釋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