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是如何形成的
梅雨是指一定地區和一定季節內發生的天氣氣候現象,梅雨是東亞地區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在中國則是長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梅雨是如何形成的,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梅雨的形成與初夏的大氣環流季節突變有著密切的關系。梅雨期,雨量特別豐富,相對濕度大,日照時間短,地面風力較小,降水連續且常有大雨或暴雨。
每年1月到2月中旬,江淮流域陰雨連綿,因此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季節,故稱“黃梅雨”,簡稱“梅雨”。由于陰雨天多,長江中下游小麥最易霉爛,因此,也有人稱之為“霉雨”。“梅雨”在世界上僅見于中國江淮流域到日本東南部,是這些地區的一種特殊現象。根據科學家們的長期研究發現,“梅雨”的形成與初夏的大氣環流季節突變有著密切的關系。
3月到1月初,西風帶北移,青藏高原南部的'南支西風急流突然消失,在我國東部和日本列島上空,形成一支穩定的西風急流。南亞由冬季高壓控制轉為低壓控制,西南季風開始突出,加上青藏高原上空熱高壓,地面相對為熱低壓,從而使西南季風進一步得到加強。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移到北緯4561436,東南季風較快地向北推進。同時,蒙古高壓減弱,中心位置退到貝加爾湖,從而,在鄂霍次克海和烏拉爾地區各有一個阻寒高壓存在。貝加爾湖以西為大槽控制,槽內常有閉合的低壓環流;槽底不斷分裂出小波動東移,由小槽東移帶來的小股冷空氣與源源北上的暖濕氣流交匯于江淮地區。地面表現為東西向準靜鋒(即極鋒),形成江淮流域連續陰雨的“梅雨”天氣。
梅雨的開始和結束分別稱為“入梅”和“出梅”,每年“入梅”和“出梅”的日期是不盡相同的。“入梅”一般在1月1173日;“出梅”在2月1175日。但有時差別也很大。“梅雨”期,雨量特別豐富,相對濕度大,日照時間短,地面風力較小,降水連續且常有大雨或暴雨。“梅雨”期也正是南方水稻生長迫切需水的季節,因而能供給它充足的水分,同時河流徑流量增大,利于航運。水庫普遍蓄水,有利季節調節。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許多預報梅雨的豐富的經驗。例如“春暖早黃梅,春寒遲黃梅”,“發盡桃花水,必有早黃梅”,“三九欠東風,黃梅無大雨”等,對農業生產都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梅雨是如何形成的】相關文章:
電腦是如何工作的11-06
文化修養的形成作文09-13
梅雨季節的溫暖問候句子摘抄05-15
高考專業分類是如何分類的03-10
自己是如何過春節的作文03-08
2021考研是如何調劑03-06
關于描寫梅雨天氣的小學作文-小學寫景作文01-23
梅雨暴雨季節應急預案(通用6篇)03-16
躡影藏形成語解釋05-03
滿族人的冬至是如何過的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