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自傳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松下幸之助自傳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松下幸之助自傳讀后感 篇1
去了一次成都,感觸頗為深刻,生活也許就是這樣,一直呆在一個地方不出去,思維與眼界受到局限,出去走走,放松心情,順便也能感悟和學習到很多東西,感悟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旅程中順便也讀完了《松下幸之助自傳》書籍,走之前已經讀了一半,又把剩余一半讀完,這本書是博哥贈送的,上次8月8日在聽博哥講座后,他是我曾經的同事,也是生活中的好朋友,從他身上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他讀書特別多,把自己的經歷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他贈送的一本書,回來因為一直有事,斷斷續續的今天才讀完,感觸頗深,他屬于傳奇的人生。從這本書的一共十五章,不含序章與末章。總書共247頁數,也不是很多的,分天看一個周內也就完成了,簡單的從松下電器,松下幸之助本人,對松下幸之助的管理企業的學問,及最后通過讀完這本傳記后的松下幸之助的感悟。
首先是對松下幸之助及松下電器的簡單的一個簡介
在一般人眼里,100日元是微不足道的,也就是現在的人民幣6.5元,但是有一個人卻用那100日元的資金,創造了電器界的奇跡,他就是松下幸之助。
松下幸之助說:“每一個天才曾經都是一個孩子,每一個孩子日后都可能是一個天才。”而他自己就是這句話的一個典型論據。松下生在一個籍籍無名的農家,因家庭貧困九歲輟學,獨自一人前往大阪,開始在火盆店當學徒。10歲時進入腳踏車店當學徒。在腳踏車店當學徒時期,他一面學習關于腳踏車的修理技術,一面學習做生意,這為他日后開創松下電器奠定了最初的基礎。13歲做了第一筆生意后,松下定決心辭掉了腳踏車的工作,到大阪電燈公司做見習生,由此開始了他的“電器人生”。
進入大阪電燈公司后,他在努力學習、工作的同時,對電燈插頭進行鉆研,最終帶著創業的夢想離開大阪電燈公司。自此,開始了他漫長的創業過程,再到后來擴建工廠、成立公司、發展其它產品、走向世界。松下一路走來直至最終收獲成功,過程中有太多值得我們去學習。
其次就是松下幸之助其人
松下從小日子就過得十分艱辛,少年時代的他只受過4年小學教育,盡管環境一直都非常艱苦,但是松下從來沒有懈怠過,艱苦的生活才得以讓他銳意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況。1918年,23歲的松下在大阪建立了“松下電氣器具制作所”,當時環境很艱苦,但松下幸之助帶領制作所員工一同努力、創新,連續推出了先進的配線器具、炮彈形電池燈、電熨斗、無故障收音機、電子和真空管等一個又一個成功的`產品。7年之后,松下幸之助成了日本收入最高的人。
松下幸之助很注重對員工的教育。松下從小因生活所迫沒有接受到正規教育,但是他對知識對教育相當重視。當年輕的他來到大阪電燈公司做練習工,明顯感覺到自己知識欠缺,主動上了夜間大學。白天他辛勤工作,晚上拼命學習科學知識。所以當松下創辦了自己的企業,有了自己的員工后,他就著力培養員工的企業精神和企業文化,注重對員工的教育。松下每周都要在員工大會上作演講,并制訂了松下員工守則,還創作了松下的歌曲,使團隊凝聚力大大提升,每個松下員工都以自己是松下的一員而自豪。所以在松下的公司很少出現勞資糾紛。
松下對工作非常努力認真,任何事他都絲毫不懈怠,致力追求完美。而且,他有著獨到的眼光,了解人們對產品的需求,進而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研究,使得產品的品質能最大限度地符合人們的需求。松下總是對任何事情都充滿信心和極大的熱情,他有著鍥而不舍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正是因為這些,他才能不斷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松下幸之助自傳讀后感 篇2
松下幸之助一生經商70多個年頭,經歷眾多坎坷周折,但是這位商場上的阿修羅,終于堅持到最后,實現了自己“經世濟民”的理想。這本書剛剛開始讀,對松下幸之助本人談不上太多的了解,但是依然有許多感觸,在這里分享一下。
為什么讀這本書?我想原因在于松下的成功,也在于他的堅韌耐久,在于他的厚重的商業積淀,甚至在于他平實的文字。他的自序里有立花大龜師-父對他的評價:“他是抱著崇高理想的一個人,對于任何困難險阻,都能泰然處之,并以積極堅強的忍耐力,加以克服解決。”其實每一個干事業的人多少都有這樣的品質,關鍵只在于他是否選擇了一個正確的事業以及他是否以這樣的態度堅持到最后,松下成為為數不多的一個。
從小定下志向,這是松下最為寶貴的財富。現時很多大學生,畢業工作好多年尚無法給自己準確定位,隨波逐流,一任光陰蹉跎。松下的父親很早的時候就給他訓示:“要發跡啊!偉大都是自從小做學徒干起,經過千辛萬苦才成功的。不要灰心,要忍耐啊!”“希望你以后繼續當學徒,以后做生意。我認為這事最好的一條路,不要改變志向,繼續做學徒吧。”“繼續做學徒,將來以商立身。”松下在書中多次提到,父親因為失意而反復叮嚀的話成了松下最原始的動力,尤其父親在松下12歲的時候突然去世,這樣的叮囑更成為了一種遺志,在每一次面對困難時激蕩充斥松下的耳際。
機智過人是松下能成功的特有天分。在腳踏車店順風順水,衣食無憂每年還稍有結余的6年學徒生涯,最后竟促成他“制定了一個荒謬的計劃”—從事電器事業,時年15歲的他,也就是在1910年日本產業界進入第二次革命階段的初期,就如此警覺樂觀地預測到電機事業的未來,你能說是純屬偶然?或是學徒生涯歷練的火眼金睛?不,我認為更多的是天分,一個商業奇才的天分!
“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看到電機事業的美好前景,所以立志到了大阪電氣公司,吃苦耐勞又聰穎好學的年輕松下22歲就做到了電氣公司的檢查員,但又是在這一事業巔峰時期,他辭去這份好差使,決心自立,此時他已經掌握了所有的電氣師傅的基本技能甚而能夠研發電燈插座了。一切決定看似突然,實則完全吻合他從小的志向,既要完成技能和經驗的原始積累,又要準確的把握每一個時機,一切的行動和決定年輕的他仿佛手到擒來,讓人肅然起敬。
從決心自立到的到第一份訂單,這是一個只有切身經歷過才能體味個中滋味的過程,用鳳凰涅槃形容我想一點也不為過,他寫到:“我無論如何不愿意放棄這個工作,也沒有任何打開困境的妙方,可是,說也奇怪,我并不打算去做別的工作。我的內心深處,對這個工作的前途好像很有信心的樣子。雖然站在非擔憂不可的立場,心里卻熱衷于改良與制作。這是無法用常識判斷的心態。”這種堅持是鮮有人為之的,看到這里,除了感覺到震撼,你還能做什么呢,平時生活工作中的那些困難跟他比起來,還能算什么呢?
自接到訂單起之后的工作,我們可能會熟悉些了,甚至有很多感觸也能感同身受,比如第一篇最后有段文字:“如果一個人做事能忍耐到底,即使原來的計劃不成,周圍情勢的改變,也許會出現另外一條活路,也許和最初的計劃相差很多,仍然可以達到成功的目的。”“我認為:做事一定要有強烈的執著,絕對不可輕言放棄,但也絕對不可執迷,要有臨機應變的靈活頭腦。其間的取舍進退,很難掌握。”其實松下本人是已經掌握了,他的一生有多少次經歷需要他,沉著冷靜,取舍進退,又有多少次經歷需要他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松下幸之助自傳讀后感 篇3
在公司的倡導下,有幸讀了《松下幸之助自傳》,對這位“經營之神”的傳奇人生有了認識。結合我在鄭開碧桂園客關部的工作經歷,談幾點對這本書的個人認識和感受。
1、銷售前的奉承,不如售后服務。這是制造永久顧客的不二法門。
這句話對我們這個主導售后維修的部門來說,真的很貼切。業主在銷售階段就像剛談了戀愛的情侶,對碧桂園的感受全是歡喜和期待。經歷過漫長的等待直到交付,發現了我們的種種不足,期望值過高而實際交付落差較大導致業主投訴。如果我們售后服務能夠做好,把房屋交付后的維修服務做好,想盡辦法來提高維修服務滿意度,在質保期內維修階段打個漂亮的翻身仗,會逐步建立業主對我們的信任和口碑。
2、要把顧客的責備當成神佛之聲,不論責備什么,都要欣然接受。
這句話又讓我聯想到我們的客服工作。我們每天要面對很多客戶,除了報修,聽的最多的是責備、埋怨、訓斥,大部分是斥責我們維修慢或者修的效果不太滿意。當我讀這本書看到這句話,突然有了頓悟。我們被責備后經常吐槽,覺得業主脾氣大、說話難聽,其實仔細想想,客戶為什么會發火,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做好。所以,當看到松下先生說“要把顧客的責備當成神佛之聲,無論責備什么,都要欣然接受”,使我對客服工作又有了新的理解,多反思自身不足,勤思考我們怎樣能做的更好。
3、做任何事情都一樣,很難按照預定的計劃獲得成功。如果一個人做事能忍耐到底,即使原來的計劃不成,周圍情勢的改變,也許會出現另外一條活路,也許和最初的計劃相差很多,讓然可以達到成功的目的。
松下先生一生起起伏伏,創業做插座不成功,卻意外做風扇底座賺了錢。這段經歷也印證了上帝在給你關了一扇門的同時,也給你打開了一扇窗,只要你能夠堅持忍耐、持之以恒,總會有奇跡出現。
4、對賣不出去插座不悲觀,仍然苦心繼續努力,引來了底盤的訂單。做事一定要有強烈的“執著”,絕對不可輕言放棄,但也絕對不可“執迷”,要有臨機應變的靈活頭腦。
上面一個感悟說要堅持,這里就要“推翻”了。執著和執迷,雖然字面意思很相近,但卻意義不同。做工作或者任何事情,不可輕言放棄,要有強烈的執著信念,當然如果發現方向是錯的,就不能再執迷不悟,要有隨機應變、舉一反三的能力。
5、常常有人說做生意有賺有虧。就在賺賺虧虧之間,事業會發展下去的。我可不這么想。我認為生意是拼出來的,做生意,下多少功夫,必定能獲得多少成功。做生意是:景氣也好,不景氣也好,都能夠鞏固進展的基礎。
以上是松下先生的原話,我最喜歡的一句:生意是拼出來的,做生意,下多少功夫,必定能獲得多少成功。換在工作上,就是付出就會有回報,而且付出和回報的比例是相對應的。執意進取、拼搏向上,也正是我們碧桂園優秀人才中十大關鍵素質的要求之一——不畏艱難。在工作上下功夫,認真對待,總會有成果。
6、如果在我忙得團團轉,窮的要命的時期,一個又一個地生孩子,會怎么樣呢?也許為了照顧孩子而不能專心做生意,在發展上便會有不同的結果吧。
這段話是松下先生在描述結婚7年后喜得第一個孩子時寫下的。這件事情和我們在職場上,尤其是職場女性,啥時候生娃也很相似。在事業上升期,到底是選擇先結婚生孩子,還是晚點生孩子,對大部分女生都是一個考驗。仿佛你選擇了早早生孩子,工作上就會被拖累,無法專心投入工作;你選擇事業穩定也許到了30幾歲要孩子,又會面對身材不好恢復或者被人替代。不過松下先生的這段經歷倒是告訴我們,在沒有足夠資金養活孩子的時候,最好先打拼事業,等到做好了準備,再迎接孩子的到來。
【松下幸之助自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松下幸之助的用人之短哲理故事09-23
《老舍自傳》讀后感范文11-29
小確幸散文01-21
《富蘭克林自傳》英文優秀讀后感06-15
《老舍自傳》讀后感(2篇)09-14
《老舍自傳》讀后感2篇03-30
《季羨林自傳》讀后感范文參考12-13
《海倫凱勒自傳》讀后感05-22
《季羨林自傳》讀后感(精選4篇)07-15
生活小確幸散文12-02